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考试的第一道“门槛”——乡试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入仕的必经之路。虽然有些时候,朝中大臣可以举荐,让一些有才华的人或者贵族世家子弟多了一条进取之路,但大多数人,还要靠真正的实力。科举制度出现在隋代,终结于清末,在其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相对严谨的考试流程,制定出许多政策。现在就以清代的乡试为例,聊聊其中的规矩。

清代的乡试,每隔三年举办一次。偶尔遇到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寿,朝廷会开办恩科。乡试是省级考试,读书人都要汇聚到省城参加。乡试的考场称之为贡院,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是京城的顺天贡院。直隶京畿一带的学子,都在此处进行乡试。

贡院里采用单间考试的形式,考生所在的房间称之为“号房”,没有大门,便于考官随时视察。一般来讲号房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号房之内的墙壁上有两组砖托,一高一低排列。白天的时候,两块木板,一上一下放在砖托上,桌子和椅子都有了。晚上的时候把木板放到靠下的砖托上当床板。也就是说,在乡试期间,答题、吃饭、睡觉,都不能离开这个小房间。

清代的乡试共分三场,第一场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中的题目。第二场考试是写各种公文,比如诏、诰、表等。第三场考试是时政论述。虽然在清代时,考试内容常常进行调整,但总体而言都是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变化。三场考试之间会有短暂的休息。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乡试的考务工作十分认真。比如顺治朝的规矩是,发现考生随身有夹带纸条,什么也不用解释,先戴上枷锁在考场门口示众一个月,然后再发落处理。遇到有替考的,替考者和真正的考生都要问罪。到康熙年间,为了杜绝舞弊严格到了考生只能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随身携带笔墨纸砚和休息用的小凳子进入考场。即便是这样严格,在康熙年间还是发生了一件轰动的朝野的乡试舞弊案。

康熙三十八年,御吏鹿祜直接上奏皇帝,主考官李蟠和姜宸英受贿,乡试中举的多为高门大户子弟,导致民愤极大。为了查明乡试真相。康熙在内廷举行复试,中举的人大多数有真才实学。但是即便如此李蟠和姜宸英也受到了惩罚,李蟠被撵回家乡,姜宸英病死狱中。

这件乡试舞弊案中存在诸多疑点,《清史稿》中记载,李蟠和姜宸英承认受贿。但很多文人笔记中记载他们二人都是遭人陷害。李蟠返回家乡后不久,康熙南巡看见了他,想要恢复他的职务,李蟠受舞弊案打击已经无心仕途,就此终老于家乡。这段内容可以表明李蟠是被冤枉的。这件科考舞弊案的真相已经湮灭在历史之中,不过,这也说明了古人对科举考试公正、公平的重视程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
考生抢号舍,辛酸的江南贡院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话说老北京贡院——当年的“高考”考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