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万章:在《眉山翰墨图》中与东坡相遇!

【清】苏腾蛟 眉山翰墨图

在参天的梧桐树下,太湖石和翠竹之侧,一张长条形方桌两边,一人黑髯巾帽,侧身而坐,右手抚案,左手拈须,低眉颌首,作倾听状;一人银白胡须,左手执笔,右手抚卷,昂首侧视,作挥毫状;一女手捧书卷,站立诵读;一人左手持书,立于读书女后侧,侧身观看诵读的书本。在桌上,置放着古琴、线装书、笔筒、砚台,笔筒中插着毛笔和画卷。在黑髯文人前侧,一书童躬身生火煎茶,一书童手捧红色托盘,盘中四个茶杯。在银须文人右侧,一女手持纨扇侍立。这是清代画家苏腾蛟的《眉山翰墨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中描绘的情景。

苏腾蛟,字铁琴,一字小琴,广东顺德人,其父苏六朋(1791—1862)为清代广东人物画家,与苏仁山并称“二苏”。苏腾蛟擅画山水、人物,其传世作品不多,现在所见除《眉山翰墨图》外,仅有作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铁桥仙音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和无年款的《人物图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春夜宴桃李园图》《三酸图》《华山图册》(均藏广东省博物馆)、《秋山行旅图》扇面(广东顺德博物馆藏)、《惠泉煮茗》扇面(香港艺术馆藏)等。

《眉山翰墨图》为其融山水与人物为一体的鸿篇巨制,图中除雅集的人物外,远处为一望无际的湖泊与远山,近处则为山石与浅草。作者题识曰:“仿唐六如眉山翰墨图,锦泉三兄大人雅属,小琴苏腾蛟”,钤白文方印“铁琴”。“眉山”指苏东坡,因其郡望而得名,故又有苏眉山之称。画中,作者描写的是苏东坡一家聚会、诗书雅集的场景。坐姿黑髯者为苏东坡,银须捉笔者为苏洵,站立持书者为苏子由,诵读诗书者当为苏小妹。在苏腾蛟笔下,苏东坡一家人翰墨雅聚,其乐融融。

作者自题此画仿自“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唐六如”(唐寅,1470—1524),但就其画风看,与唐寅风格相去甚远,故极有可能只是对原画的传移摹写。因现在已不见唐寅此画传世,故无从得知系忠实于原作的临摹,还是仅仿其笔意。若是前者,则此图系唐寅想象中的苏东坡家庭聚会的情形,若是后者,则反映了苏腾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所诠释的一代文豪的日常。但从笔意与人物造型看,此画得自于苏六朋尤多。在苏六朋的《听琴图》(澳门艺术博物馆藏)中,端坐于床榻上认真倾听琴曲的高士,其服饰、面容均与《眉山翰墨图》中的苏东坡神似。在苏六朋内室余菱所绘的《人物图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中,双手倚靠树石、头戴巾帽的高士亦与苏六朋笔下的听琴者相似。故在以苏六朋为中心的家庭氛围中,其画艺的传承与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从笔墨与格调看,苏六朋的《听琴图》工整秀逸、赋色淡雅,颇具文人之趣,而苏腾蛟的《眉山翰墨图》工整中不乏粗犷之笔,赋色有艳俗倾向,其格调似乎要比乃父略逊一筹。

《眉山翰墨图》中的苏东坡,面色红润,慈眉善目,神态安然。其头上所戴的巾帽,在宋代较为流行,而此帽以苏东坡形象最为典型,故又称为“东坡巾”。画中,苏东坡为美髯公,且为盛年形象。有趣的是,在明清时期的木刻线描像中,苏东坡大多为晚年形象,如《三才图绘》所刊苏东坡两颊凸出,脸上布满皱纹;《明刻历代帝贤像》中苏东坡寿眉凸显,乃其晚年寿征。但在明清时期以苏东坡为中心的人物画中,苏东坡则多为盛年,如明人无款《西园雅集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人尤求《西园雅集图》轴(天津博物馆藏)、周翰的《西园雅集图》卷(福建博物院藏)和清人华喦的《西园雅集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以及诸本《东坡笠屐图》等均是如此。在《眉山翰墨图》中,长者与尊者当为苏洵,但画中的中心人物却是苏东坡。

在元明以降的文人圈中,苏东坡一跃而成为众多文人的偶像,在“三苏”父子中,苏东坡的地位自然遥遥领先,故在画中,苏东坡成为亮点。此外,因作者苏腾蛟也姓苏,其父常常自拟为苏轼后人,他曾多次在每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参加由广东文人组织的寿苏活动,并绘制《东坡负大瓢行田间图》,而其夫人余菱则为苏东坡爱妾绘《朝云诵偈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在现存的作品中,苏六朋至少还创作过三件和苏东坡相关的《金莲归院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两件、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一件)。

由此足见,苏六朋、苏腾蛟父子对苏东坡题材的人物画乐此不疲,乃苏东坡忠实的膜拜者。因苏六朋父子均为职业画家,据此亦可看出当时的受众需求,往往以苏东坡为重。这种现象,不仅在苏氏父子中表现如此,在明清时期的众多画家中,也不鲜见。据不完全统计,明清画家绘画中以苏东坡为主题的《西园雅集图》《东坡笠屐图》《金莲归院图》及《苏东坡像》等,近百件之多,超越了历史上绝大多数文人,苏东坡享受到无以复加的身后殊荣。因此,苏腾蛟的《眉山翰墨图》,不仅是苏氏父子“寿苏”和“拜苏”的象征,更是明清时期苏东坡在文人圈中广泛传播的缩影,亦是明清时期苏东坡接受史的另类表现。■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苏腾蛟的〈眉山翰墨图〉》,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

链 接

【明】王圻、王思义 苏子瞻像

此苏东坡像出自《三才图会》明万历三十七年原刊本。《三才图会》是由明人王圻、王思义父子二人纂集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人物卷”中收录了大量帝王、名人像。

此图中的东坡蓄须,面有皱纹,形象温文尔雅。值得注意的是,图中他所戴的头巾简约别致,透着一股属于文人的清雅,这便是以其名命名的“东坡巾”。

【清】朱野云 摹李公麟绘(传)《苏轼坐像》

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道:“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这件被黄庭坚赞誉为“如见其人”的苏轼像出自李公麟之手,存世版本为清朝画家朱野云摹本。此作完成十余年之后,苏轼于金山寺偶然得见,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南宋】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南宋】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西园雅集”是指北宋元祐时期以苏轼、米芾、王诜、黄庭坚、李公麟等人为中心的文人雅集活动。自古以来,这一特殊题材备受文人画的青睐,留下了几十件以《西园雅集》为题的作品,为后世留存了苏轼与他的朋友圈于文人集会之中的掠影。

从中,我们不仅得以一览苏轼容貌,也可见历朝历代文人心中笔底的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代名士的理想化形象。

【明】唐寅 东坡笠屐图(局部)

“东坡笠屐”是一个带有魏晋风流色彩的故事。南宋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记载:东坡到儋耳,一日过黎子云,遇雨,乃从农家借蒻笠戴之著屐而归。妇人少儿相随争笑,邑犬群吠。拜访友人而不遇,又偏巧路遇大雨,戴笠穿屐匆匆赶路,本应是一派狼狈景象,这位一代文士却可以潇洒淡然一笑而过,这鲜活有趣的景象为苏轼的形象平添了一分烟火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归园帖》
千古文豪苏东坡一生传奇(上)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热点人物
董 燕萍:​穿越时空,走进苏轼
二、   神童出世枯眉山
《三苏家风》▏苏东坡是如何养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