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中的民间风俗,姚合《晦日送穷》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诗的选题十分广泛,有描写山水田园的作品,有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有描写人间百态的作品,还有描写民俗风情的作品。写民俗风情的诗作虽然相对少见一些,但也有知名度较高的一首,就是姚合写的《晦日送穷》。晦日是指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一年之中最大的一个晦日就是除夕。在唐代,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都会有“送穷”的习俗。姚合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擅长写五言诗。后人觉得他的作品可以和贾岛比肩,常常把二人并称为“姚贾”。

这首诗通俗易懂,没有用典故,深得“乐府诗”的精髓。每一年到了这一天,就会准备美酒在大街中间举行祭拜活动。一眼望去,所有家庭都进行一样的活动,全都进行“送穷”仪式。关于“送穷”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有两种说法。

古人面对种种解释不了的现象,产生了鬼神之说。《山海经》中写道,“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古人无法通过严谨的知识体系解释贫穷这种现象,于是创造出一个“穷鬼”的形象。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中的“穷鬼”并非民俗中的“送穷鬼”。他们根据《荆楚岁时记》找到了证据。

《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部笔记体文集,书中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个节令和时俗。在这本书中提到了“晦日送穷”的习俗。不过《荆楚岁时记》有多个版本存世,其中只有一个版本有相关条目。所以,有学者认为关于“晦日送穷”是后人注释的时候,添加的条目。

总之,无论采信上述哪种说法,到了唐代,“送穷”已经成了一种大众习俗。习俗的形成往往和社会背景有关,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造就了繁华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出现。历经安史之乱,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但贫富差距没有消逝,反而日趋严重。这样一来,家家户户通过这样一个“晦日送穷”的习俗,渴望摆脱贫穷,过上富足的日子。

如何看待唐代的这个风俗呢?首先,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成封建迷信活动。其次,要思考习俗产生的原因,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习俗。“送穷”的习俗到了宋代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晦日进行固定到每年的正月初六或者正月的最后一天进行。通过这个变化可以推测出,由于年俗活动普及,“晦日送穷”和年俗产生了交集,并成为年俗中的固定项目。

拓展阅读

画本天成,妙手偶得,吴昌硕绘《墨戏册页》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蒋捷代表作《一剪梅·舟过吴江》

鞭辟入里,欧阳修代表作《朋党论》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代表作《望江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三是“穷鬼日”
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完整版)
先有端午节,还是屈原先投江?
荆楚风俗: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去坟上上灯祭祖
正月初六“送穷”
送穷鬼习俗是怎么样的 送穷鬼的历史背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