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美援朝老兵回忆,6志愿军1斤炒面撑3天,食物原材料令人心酸

1934年出生的老战士高金年今年已经87岁了。1951年,还不满18岁的他参军入伍,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在12月进入朝鲜,成为一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

那时候的高金年体重才90斤,不符合参军的标,满腔热血的他誓要参军保家卫国,因为奶奶去年去世,他身上还穿着孝袍,就跑到外面找到两块大石头,塞进了孝袍里,重新称了一遍,这才符合标准。

图|高金年老人,照片来源宿迁网络台

志愿军们都是徒步跑过鸭绿江的,一夜路程180里路,小战士们脚上都是水泡,这些水泡一旦起来就要用剪子剪掉,敌人的炸弹随时可能炸过来,不能因为脚上的水泡跑得慢了。

进入朝鲜之后,作战的环境非常恶劣,补给也常常来不及,敌人严密封锁,生活用品和食物运输不上去,每个战士一个冬天就只有一双大头鞋,一件棉衣,没有棉被,冷了,只能用稻草盖在身上。

让老人最为难忘的,是他和5名战友前往敌人的山头侦查,冰天雪地,他们坚守在雪地之中,仅仅靠着1斤炒面和吃雪挨过了3天。

炒面,成了每一位抗美援朝战士们一生最难忘的食物。它的原材料到底是什么?能让志愿军们熬过一个又一个饥寒交迫的冬夜,支撑着他们一直打到战争的最后。

我们的志愿军在刚刚到朝鲜的时候,身上背着的干粮是高粱米、大米和面粉,最主要的还是高粱米,大概有五六斤。等走到了战场,这些干粮基本上就已经吃光了。

在战争之中,美军疯狂的轰炸让运送过鸭绿江的食物仅有40%能够顺利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几十吨的苹果到了战士们手上所剩无几,整条炕道的战士们只能分着一个苹果吃。

图|《上甘岭》电影剧照

电影《上甘岭》之中,多少人在看到分苹果的场景之时泪如雨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从补给线上的烈士遗体之中抢下苹果的战士,最终也牺牲了。

尽管我军尽一切力量做了不少后勤保障工作,但这次战役毕竟不同从前,我们从没有出国作战的经验,面对的敌人是具有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国。

天寒地冻,战士们不能生火做饭,炊烟会暴露我军的位置,引来美军战机的轰炸。还有不少特务、朝奸混在人群里面,配合着敌人在下面指目标,道路、桥梁、仓库和车辆,一个星期之内几乎都被炸毁了。

过去打仗,我们还能高喊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粮食都是老乡们给我们供给的,只要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后勤保障团,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为战士们种粮,那里有被服厂,有医院,老百姓将子弟兵当作自家儿女,高喊着"倾家荡产也要保证打胜仗"。

图|身背肩扛向前线运给养

而现在在国外作战,语言不通,情况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敌人所到之处都是焦土,在三八线附近,几百里地没有农田,就是老百姓自己都没有吃的。敌人高度机械化,行动迅速,根据地也根本没办法建立起来。

此外,一部分朝鲜群众对志愿军入朝作战心存疑惑,他们会询问志愿军:"中国是不是要在朝鲜建立政权?"志愿军总是耐心向他们解释着,告诉他们抗美援朝和军事干涉本质是不同的,是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友谊援助,也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的安宁。

我们的战士们自己都吃不饱,又不忍心看着这些朝鲜的老老小小没有饭吃,只能从自己有限的口粮之中挤出一部分支援他们。

抗美援朝老战士邹世勇,在回忆这场战争之时,还十分清晰地记得:那时候偶尔有一些食物送到前线,一个战士分到了三四个已经冻硬了的土豆,不能蒸煮,战士们就把土豆放在腋窝下面,就这么夹着。土豆化了一层,他们就啃一层,他们就这样在冰天雪地里啃完了这些土豆。

那么,美军在朝鲜战争之时的军粮是什么呢?

在抗美援朝战争之中,美国是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士兵,而志愿军则是一个后勤人员要供应6到10个士兵,并且根本没有海军和空军的掩护。

在韩国上将白善烨的战后回忆录之中,记录下了美军的伙食标准:美军的伙食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是牛排在内的西餐,B级是热香肠和其他的熟食,C级罐头和便捷野战食品。

罐头净重227克,有几十种不同的菜肴配方,一种是以肉食为主M罐头,一种是以饼干为主B罐头,B罐头之中还有糖果、咖啡、可可粉等速溶饮料。每个战士每天可以领3个M罐头和3个B罐头。

此外,美军还配有巧克力、香烟、口香糖、餐巾纸等附属物品。节日期间还会有额外的节日餐,比如感恩节当天,普通士兵都能到烤火鸡、炸薯条、牛肉馅饼、沙拉、水果蛋糕和一份鸡尾酒。

图|圣诞节,美军前方官兵还能吃到火鸡

李承晚伪军的大米供应是充足的,还有从日本空运来的紫菜、鱿鱼以及他们传统的泡菜。

志愿军活动和作战时间绝大部分在夜间,战斗中吃不饱,穿不暖,这些都制约着前线的作战行动。

有人形容志愿军们比长征还要辛苦,因为长征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生火的,战士们还可以做一些熟饭吃。

针对种种后勤问题,志愿军决定组建后方勤务机构,几位主要指挥员发生了争议。

他们都习惯于带兵打仗,都想要上前线,没有人愿意留下来领导后方。洪学智坚持要去前线,彭德怀急得向他拍了桌子,大声吼道:"你不干,我干!你去指挥部队去吧!"

洪学智这才同意留在后勤,彭德怀对他严肃说道:"前方是我的,后方是你的,前后方都要打赢!"

图|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这是新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刚到朝鲜十天,要解决十万大军的吃饭问题,洪学智深知身上责任之重。

1950年11月8日,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东北边防军后勤部司令员李聚奎想起了一件往事。

1936年,他所在红军部队被敌人打散,和战友们千里乞讨回延安,途中,老乡们给了她们一些自家做的炒面,让他们带在路上,确保他们一段时日能有点东西果腹。

炒面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食物,并非我们现在所吃的"炒面条"。它的原料是糜子、芸豆、玉米、青稞、甜菜根、小麦、大豆和高粱米,全部炒熟之后再磨成粉,带在身上可以随时食用,不用加热煮熟。

这是李聚奎第一次见到这种携带方便、保质期长、又便于保存的干粮。李聚奎回忆老乡制作的方法,尝试用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者高粱炒熟研磨后混合起来,再加入0.5%的盐。

他尝试着让后勤部加工了一些送到前线部队去试用,反响非常好。于是,他向解放军总后勤部报告,建议"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

图|战士们用干粮袋领粮食

他将制作好的炒面送到志愿军总部听取志愿军首长的意见,彭德怀、洪学智等几位首长都非常满意,立即要求东北军区后勤部大量制作,尽早送到前线部队。

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朝鲜战场的需要,在11月12日召开了"炒面煮肉"会议,发出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要求各系统、各单位日炒炒面任务是不低于13.8万斤,20天内炒面总量不少于276万斤,煮肉6万斤。

为了保证炒面的质量和效率,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做到"三保":一是保证是熟透,一不能炒焦;二是保密,抽调党员和团员一同参加炒面工作,检查质量和安全,所有的炒面都有特定的号码,以便检查;三是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炒面所需要的所有白糖和精盐由单位暂时垫付,粮食局照还。

为了防止万一有人在猪肉里面投放毒药,猪肉都是不允许到市场上去买的,要用机关自己饲养的猪。

各级领导带头炒面,机关单位白天上班工作,晚上炒面煮肉,一干就是几十天。东北地区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在炒面,忙得热火朝天,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图|志愿军后方为前线制作炒面

"背上一袋干炒面,行军作战真方便。祖国人民关心赞,千里万里送前线。炒面香,炒面甜,一把炒面一把雪,枕着石头盖着天。艰苦奋斗是光荣,消灭敌人勇向前。"

这是炒面在志愿军之中普及之后,他们广泛流传的一首快板。

炒面,真的很香甜吗?

这些都是老百姓们用石磨磨出来的粗粮面,掺杂着来不及处理的糠皮,带着沿途的灰尘和泥土,吃在嘴里,就是粮食和土地的纯粹气味,如果没有混合水,粉末状的炒面又干又呛,根本难以下咽,这种口感怎么可能谈得上好。

但在战场上,这些饱腹感非常强的炒面,让战士们有了继续打下去的动力和希望,这是当时最经济、也最容易制作的干粮。

身着薄棉衣,坐在寒风之中,随手攒起一个雪球,一口炒面一口雪,这就是他们的一顿饭了。而我们的志愿军们非常乐观,他们叫这种雪团子炒面"什锦饭团",向祖国人民传回了"为炒面立功"的口号。

彭德怀让洪学智起草了一份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报告:"所有的部队对东北送来的前方之炒面颇为感谢,请今后再送以芸豆、大米加盐制的炒面。"

图|志愿军在啃冰坨,吃炒面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一举突破了三八线,占领汉城。炒面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志愿军们强大的支持。

志愿军需要的炒面量大,而东北的生产能力又有限,炒面一直短缺。周恩来知道此事之后,立刻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和中南各省布置,发动群众们家家户户炒炒面,连中南海也支起了炒面的大锅,昼夜不停地翻炒着。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各个机关视察炒面的情况,为了鼓励大家,亲自和机关的同志们一起炒炒面。

周恩来总理的左臂曾经受过伤,所以炒面的时候只能靠右臂用力。不过一会儿,周恩来就满头大汗。一位站在身边的女同志担心总理的身体,上前抢下他手中的铲子,说:"总理,不要累坏了身体。"

周恩来摇摇头:"不要紧,我们在国内受点累,这也算不了什么,志愿军在前线很辛苦,要把炒面做好给他们当干粮,支援他们打胜仗啊!"

周恩来这句话后来传到了朝鲜前线,给予了前线的将士们极大的鼓舞。

图|志愿军战士坚守坑道

除了动员全国人民炒炒面支援前线,周恩来还组织全国力量向朝鲜战场运送更多的物资,在短短9个月之内,运送粮食19万吨,蔬菜2.7万吨,油盐6800吨……

为志愿军们炒面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就是俘虏营之中的国民党将领们。

这些将领们在里面还没待多久,很多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得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他们之中还有些人幸灾乐祸,有人直接断言志愿军会输掉战争。

杜聿明是最为感慨的,他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都是北京最好的医生来给他看病,厨房专门给他开小灶,他每天能保证一磅牛奶,时不时还能吃到红烧肉和炖鸡汤。

图|志愿军以雪代酒庆祝胜利

而在看到志愿军吃的食物,在得知志愿军们艰难地打完一个又一个胜仗之后,他原本固执的观念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杜聿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主动找到了管理干部,想要对抗美援朝说一些什么,他表示志愿军是有可能打胜仗的,他写了美军的优缺点,以及与美军作战之时的注意点,转交给管理人员,希望能够有一些参考作用。

到了真正炒面的时候,俘虏营之中无论什么立场的人都干劲十足,没有一个人抗拒或者偷懒。他们都曾经在战场上打过仗,都理解在战场上挨饿受冻的感觉,他们谁也不想让志愿军战士挨饿。

杜聿明身体不好,他默默拿起大铁锹,在炒锅里面翻动,往里面放上糖和盐,一遍一遍翻炒着。

"炒面队"队长、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军长杨伯涛,在炒面任务完成之后,还赋诗一首《为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炒干粮》:

调和鼎鼐倍辛忙,为最爱人爨糇粮。只缘此身戴罪改,心逐米粒到战场。昼飏烽烟夜烛天,挥汗酣战灶台前,千杓万铲浑意倦,大同江畔报敌歼!

今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中还存放着保存了70年的炒面标本,默默讲述着这场军民同心的"炒面运动"。

当时群众们除了炒面,还会给志愿军们写慰问信,他们询问志愿军前线的条件苦不苦,是否能吃到自己做到的炒面?

图|学生给志愿军写的慰问信

志愿军的回信寄过来,其中一封是这么写的:

现在的情况好多了,基本上能吃饱再去作战,刚到朝鲜之时生活非常艰苦,战斗紧张激烈,常常吃不上饭。现在,每个指战员身上都背个小炒面口袋,饿了,就吃一口炒面,抓一把雪。

全国的人民群众们都在担忧子弟兵吃不饱饭,在新中国刚刚解放、百废待新之时,如果没有老百姓们无条件的支持,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想要撑起一场战役,太难太难了。

那么,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之下,这些饱含着父老乡亲们的深情的炒面,如何才能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呢?

刚刚进入朝鲜之时,我们的汽车就损失了1800多辆,在前三次战役之中,我们平均每天被摧毁30多辆汽车。

为了减少损失,后勤部队只能在夜间闭灯行驶,路况恶劣,还要随时提防敌人的轰炸,运输效率非常低,翻车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便准备的粮食充足,也只能供应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图|群众捐献的慰问品

尤其到了1950年12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了第二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大规模撤退,志愿军急速追击,使得志愿军本来就很薄弱的补给线越拉越长。

司机们日夜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是轰炸和扫射之下冒死运送伤员和军需物资,每天工作都要在12个小时以上,一天下来只能吃一顿饭,营养不良,过度劳累,也影响了运输任务的完成。

周恩来总理在1951年1月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发出了号召:"建设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车不够,进不去,来不及……面对这些问题,先后200万左右的民工主动加入到后勤部队之中,在难以运行的铁路之上,在狭窄的公路之上,用马车、手推车和牲口,配合着车辆一起,将沿江积压的物资送往前线。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给推出来的,那么抗美援朝的胜利亦是如此。

图|人民群众踊跃捐款

司机人员不足,沈阳、旅大、抚顺、鞍山等市都开办了汽车学校,一时间近万名工人、学生、勤杂人员前往驾校参加培训,培训一结束就直接奔赴前线。

5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

7月,朝鲜北部发生了特大洪灾,冲走了大量的军粮,就连公路都被冲垮了,205座桥梁全部被毁。

铁路一遍遍修复,又多次被冲毁,洪学智日夜奔走检查,心急如焚。如果大家都等着工兵部队抢修,物资根本无法供应上去。洪学智紧急和陈赓商讨,发动二线军团,工兵团和后方勤务司令部全体成员全部投入到抢修之中。

图|美军轰炸后的边境城镇

正在志愿军部队抵御洪水、抢修公路之时,美军出动了70%以上的飞机,8.7万余架次,平均每天300多次,昼夜不停地对我军的后方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绞杀战"。志愿军在战场上,已经没有所谓的前线和后勤的区别,只要有一丝亮光,一缕炊烟,轰炸机的声音马上就会逼近,随后便是一通狂轰乱炸。

为了抢运物资,后勤部队在长达2500多公里的运输线上,每隔1到2公里就设置一个防空哨兵,到了1951年底,在运输线上担任防空哨的兵力多达1.26万人。

下雨、下雾、下雪,这些恶劣天气是运输部最佳时间;便桥、浮桥、水下桥、虚假桥,后勤部队创造出了前所未闻的隐蔽和掩护措施。

敌人的战斗机仍旧在头顶轰炸,数十万人日夜奋战,在25天之后终于恢复了交通。

图|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军阵地上留下的弹壳

修路2425公里,桥梁涵洞1200多座,汽车隐蔽部8000多处……在这样艰难、危险的情况之下,后勤部反而提前一个半月超额完成了上班运输任务。

1952年5月31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不得不低头承认中国人民和中国军人的伟大:"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送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历史上中国曾三次都派兵援助朝鲜,每一次,中国都是自带干粮,没有和朝鲜索要什么补给,这就是所谓的大国。

图|1953年7月28日,志愿军战士庆祝朝鲜战争停战

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响应国家的号召,吃着难以下咽的干粮,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保卫着素不相识的朝鲜老百姓们,守卫着祖国人民的安危,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珍贵的7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将士吃什么?一把炒面一把雪
德国专家深入研究我国志愿军,发现八大不可能,直呼不可思议
上甘岭送苹果的是谁 上甘岭送苹果的故事
口述历史 | 华川阻击战亲历者骆乔德
电影《3891》:艰难的后勤补给路(上)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为何不要干粮要炒面?杜聿明又干了什么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