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明端: 周兴嗣草书,《千字文》墨宝

周兴嗣(469—537年),字思纂,南朝大臣,史学家。供职南朝梁武帝萧衍部下,因文采出众深得梁武帝赏识。周兴嗣原本是一位历史上平凡人物,因为创作了《千字文》而声名大噪,《千字文》连同作者被传颂千年。

说到《千字文》不能不说南朝梁武帝,梁武帝萧衍是南朝著名政治家,梁王国的开创者。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后皈依佛教。梁武帝还是书法家,酷爱王羲之书法,王羲之被推高至“书圣”地位,史上就是有两位帝王大力奉扬,一位是梁武帝萧衍,另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说“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如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梁武帝对王羲之的态度与评论,稳固了王羲之书坛地位,为后世李世民膜拜王羲之造圣奠定了基础。

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选出1000字,供自己临习,1000个散字写起来没有气脉贯通的感觉,于是让朝中一位博学善文的大臣编著成文,这位大臣就是周兴嗣。还有一种说法是,梁武帝戎马一生打下江山基业,确保江山永固是梁武帝忧思问题,为了抓好皇子教育,梁武帝在王羲之书写的碑帖中,选择1000个不重复字,召见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命周兴嗣编成供皇子临帖认字的课本。周兴嗣苦思一夜,熬出白发,把1000个孤立无序、互不关联、难以记忆的单字,以他厚博的儒学功底,诗文的韵律造诣,融合自然与社会知识写成四字韵语,包含了天地万物、经史哲佛等诸多内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基础、最经典的启蒙教材,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

《千字文》全文如下(图1—2):

在《千字文》问世500年后,宋代或宋前编写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三、百、千”系列启蒙教育读本。《千字文》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不表,在书法史上历来是各派书家的创作文本,学习书法都写过《千字文》,隋唐以后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都写过《千字文》书法作品。列举几例:

排位第一是隋代智永(僧人),本名王法极,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初衷是为学习传承书法,抄写了800多卷《千字文》,开创抄写《千字文》先河,后来的历代书法家都有抄写《千字文》(图3—6)。

除上列图片的书法家智永(隋)、虞世南(唐)之外,书写过《千字文》的著名书法家还有褚遂良(唐)、孙过庭(唐)、张旭(唐)、怀素(唐)、赵佶(宋徽宗)、米芾(北宋)、赵构(宋高宗)、赵孟頫(元)、文征明(明)等,被后世认为抄写《千字文》书法艺术最为称道的,是宋代皇帝赵佶草书《千字文》与瘦金体《千字文》。

宋徽宗书法艺术往往被认为擅写自创的瘦金体,以楷书名世,但他草书水平也十分了得,在1122年宋徽宗41岁时,写下草书《千字文》,皇帝的创作当然选用最好纸墨,极尽奢华备纸,写于描金云龙笺之上,长三丈多,宽三尺余,配饰金丝银线,纹饰精美华丽,书卷墨如江水奔腾,笔力气势如虹,把皇家龙脉凤羽的贵气与龙蛇飞动的狂书融于一纸,一件惊采绝艳的大作横空出世,后人给予极高评价,称此书“与怀素难分伯仲” ,是“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图5)。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图6),是在1104年书写的,当年只有二十三岁,虽是写的结体疏朗,笔划细劲,出锋锐利,瘦挺强筋,但不及草书《千字文》写的威武霸气,老道成熟。

这两件国宝级的书法作品,草书《千字文》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瘦金体《千字文》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梁武帝萧衍与下臣周兴嗣怎么都不会想到,一时兴致要为皇子习书认字编写的书帖,竟然千古流传,历朝进行大规模翻印,作为古代官办或私教学堂启蒙教育的基础课件,如按现代版权或阅读流量计,那将是巨大的天文数据,有亿万人次诵读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鼻祖周兴嗣,对文化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历史将予铭记。

周兴嗣距今已有1500年,他的作品《千字文》被无数次刊印,书迹却未留片纸,他有书迹传世吗?有!民间收藏发现周兴嗣自书《千字文》片段书卷,书卷长430厘米,宽30厘米,每列书写5字,每字见方约5厘米,或是一件绝版仅存的稀世珍宝(图7-10)。

图7右端1—3列写有“草书千字文,敕(勑),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书”。这里“敕”字意思是皇帝诏令,“员外散骑侍郎”是周兴嗣官职,员外是正员以外的编外设职,散骑侍郎是伴随皇帝乘车骑马的身边近臣,多是英才大儒,职责是为皇帝规谏把关,传达诏命,出谋献策,相当于当代办公厅官员(负责人)。《千字文》书帖正文部分,起始“天地玄黄”,止于“诗赞羔羊”,写下整数200字,左端落款“周兴嗣书”(见图10)。

魏晋过后是南朝,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诗词文赋、棋琴书画六艺皆备,书法擅行草,工虫篆,写下四部书论专著。梁武帝是最崇尚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收集了数千件“二王”书帖,以皇权把王羲之推向书坛第一,奠定其“书圣”地位。在此影响下周兴嗣的《千字文》书法,颇有南朝书风,延续魏晋“二王”风格与王羲之草书神韵,行迹如水,字秀疏朗,草有法度,婉转流畅,尤具字字独立的魏晋草书特点,一笔一字,灵动秀气,行迹畅然,简淡秀丽,笔划如春蚓秋蛇,龙伸蠖屈,古人描写书法的“笔走龙蛇”之词,恰如其分周兴嗣书法笔迹(图11—14)。草书至隋唐时期,才由单字独立写成了字字相连,一气呵成,唐代的张旭、怀素等,都是善写多字连体的草书大师。

周兴嗣草书写的好,无奈是书迹传世稀少,成为书坛默默无闻人物,最终青史留名不是书法写得好,而是《千字文》编的好。

周兴嗣书卷当之无愧是《千字文》鼻祖版,但有人发现周兴嗣《千字文》书卷,有个别字与流传后世的文稿不同,这里或有历朝对教材的修订,对皇帝避讳的改动,以及汉字简化合并通用等因素所致。《千字文》鼻祖版1000个古文字是没有重复的,现版或有以上原因的文字重复。

为周兴嗣书卷题首的是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写下“梁周兴嗣书”五个大字,花押签名并钤印“御书”(图15)。

尾跋题字排序第一是唐代官吏、书法家徐浩,在唐代是书法名气超过颜真卿或是并列的书法家,题写了“周兴嗣草书传世真品,徐浩识之”。其次有北宋官吏、书法家米芾,南宋官吏、书法家岳珂题字(图16)。

周兴嗣《千字文》书卷有历代钤印三十余枚,皇家收藏钤印有,宋徽宗赵佶“御书”、“宣和中秘”、“内府图书之印”;宋理宗赵昀“缉熙殿宝”;元文宗图贴睦尔“天历之宝”;清康熙“宣文之宝”、清乾隆“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古稀天子”、“皇太子”、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皇族的“怡亲王宝”;清内府鉴藏印“御书房鉴藏宝”、“鉴古”、“宝笈三编”等。历朝书画名流人物钤印有,唐代徐浩,北宋米芾,南宋岳珂、赵孟坚,明代董其昌、项子京,清代王原祁、米汉雯、尤侗、王文柏、梁同书等(图17)。

翻开《千字文》书卷,千年沧桑留痕纸面,岁月侵蚀满卷皲裂,古墨遗香,印迹入里,历代人物题字交集,耳边似闻稚童学子在朗读《千字文》。为此感叹周兴嗣完全可称是彪炳千古的天才人物,如是有不认可,那就比比历史上有多少作品是传承千年,1500年后还有在临帖抄写,学习研究,奉如经典,不绝传诵,这不就是天才创造的文化奇迹吗?当代一些所谓的大作大家,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就是昙花一现的浪花,或在几十年、几百年以后消失殆尽,未能留下一丝痕迹。

《千字文》格式不是周兴嗣的首创,汉代有张芝的《章草千字文》,钟繇的《行书千字文》、《小楷千字文》,王羲之的《临钟繇行书千字文》等。在周兴嗣后世,唐代有僧人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宋代胡寅的《叙古千字文》,元代夏太和的《性理千字文》,明代吕裁之的《吕氏千字文》,清代吴省兰的《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建国后还有某专家领导新编了4000字的《千字文》等。这些《千字文》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唯有周兴嗣的《千字文》历久不衰,古树常青。

《千字文》靠什么魔力传遍天下?《千字文》仅用一千字囊括大量自然人文知识,语言韵律流畅顺口,是通古达今的奇才妙作,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受欢迎的启蒙教材。另一方面《千字文》又是书法国粹艺术的经典书帖,早期成书集字于王羲之书法,隋唐由智永临写翻新版本,历代著名书法家都有抄写《千字文》翻刻不同版本,成为学书临帖的范本流行社会,代代相传。《千字文》很早就传至海外,曾被译成日、韩、朝、英、法、意、俄文等,成为世界性的教材文献。

综上所述,《千字文》无疑是一篇旷世奇文,周兴嗣的《千字文》书法,不仅是展现作者书法才艺的千年墨宝,而且是《千字文》奇作的鼻祖版本,具有历史文化研究的巨大价值,或者说《千字文》书卷的发现,文史价值要重于书法艺术价值,遗憾是《千字文》书法只写了200个字,或许还有写了余下800字,或有后续书卷逸散社会,由此期待民间收藏有更多的周兴嗣墨宝的重大发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希广:《千字文》与历代书法家|文史知识
书法史上精美的1000字,出自明朝小楷第一人!观之如沐春风
《千字文》的故事
《千字文》缘何可以流传1500年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法帖
被世人低估的《千字文》: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后世千字文的滥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