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国征油画:美术的感性与理性

《美术的感性与理性》文/王国征

美术是多种因素结合的综合体,为人们提供了从各个角度要求的可能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进行绘画基础训练时,就随时会遇到一个作画应当从感受出发,还是从理性研究出发的问题。对此,单独从基础训练本身,实际上找不到彻底的答案。必须适当知道一点艺术总体方面的知识,在“形象思维”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解答依据。俄国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是由人们的心理创造的,而人们的心理又是随人们的境况变化而变化的”。心理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就人的精神活动来看,有理智的、意志的、感情的三种主要形态。它们分别表现为科学的、伦理的、艺术的三种主要实践类别,因而有真、善、美三种相对应的概括要求。按精神本源来区分,真、善、美是独立的三种社会实践的目标,实践不同,主旨自然不能相取代。生活中常常有人将真善美囫囵看待,笼统并提,并以其简单地要求艺术,实际上混淆了不同社会实践的特殊要求,开出的只是艺术应该“做什么”,却模糊了“怎样做”的处方。艺术,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是“启人感”的。它必须通过直接的“启人感”,才能有间接的“启人思”。诉诸感情,才是艺术存在的基本主旨。人们的感情是受客观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心理反映。马克思说“冲动是以对象为媒介”,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人们感情的现实表现情形,要以整个境况决定的思想意志作基础,以某种对象作条件。由此就决定了诉诸感情的艺术作品既要包含思想内容,又要具备感性形象这两方面的因素。艺术作品为自然对象赋予人的精神力量、为社会对象赋予情感投射,因而在审美中比自然和社会对象能给人更高、更充分的满足。中国传统画论强调“形神兼备”,黑格尔把艺术作品比作一个完整的“人”,不但有灵魂,还要有肉体,说得都是同一个事实。

艺术工作者为解决作品的灵魂问题,要靠学习理论和学习社会;解决获取感受和形象素材问题,要靠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解决使二者有机结合,变成灵肉统一、情景相融的艺术作品,要靠具备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形象思维”,就是艺术创造中意识运行的规律与特征。将“形象思维”与科学研究加以比较,区分其异同,是认识“形象思维”的便当方法。大体上说,它们双方的相同点是都须经由从客观到主观、再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一般都要通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制作形成产品三个阶段。而它们的不同点有:第一,“形象思维”最初要尊重事物的个别感性形态;科学研究则最初要熔化事物的个别感性形态。

第二,“形象思维”中期要靠形象与理想相就的加工,靠发挥想象与联想的自由创造;科学研究中期则要靠概念、范畴的推导,靠分析、综合的提炼。第三,“形象思维”最终产生出有个性看得见的感人形象;科学研究则最终产生出抽象的一般原理和普遍法规。换句话说,“形象思维”是在介乎直观感性事物与观念性思想意志之间的特定联系中施才用武。期间既有在思想意志裁判下,对显示精神力量、称心如意的形象的培育;又有以形象引发观念,使精神倾向在混沌朦胧中明晰的功能。依靠这样的“神思”,才能达到形象与精神、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那种无主体精神的机械的真实复印,那种图解观念标语口号式的说教,以及形象与观念的相互不逮或割裂等,均为“形象思维”也即艺术的大忌。

有人说,艺术创造全靠天赋,其实这并不准确。艺术创造工作是独立于其他精神智能之外的特殊劳动,在艺术史和现实当中,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品的作者并不是非常聪明的人。只有占有富裕的生活素材,了解人的各种内心生活,熟悉人的内心生活的各种表现方式等等,才是艺术创造工作的首要条件。“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对所要表现对象一无所知的人,不管他多么聪明,他也无从就此进行“形象思维”。也有人认为,艺术创造全靠技巧,这也并不准确。美术的技巧通常指的是表现形、色、空间等造型因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单艺术家,就连许多画匠也是能具备的,若再从精确程度来说的话,摄像机器远比人要更胜一筹。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是突破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公式主义等各种约束,从人的最深层的本源中攫取永不枯竭创造力的创造。对此,东方美学的探讨远远超过了西方。中国画论一再强调的情景、意境、有我之境、意象、心象等等,都是要求画家在作品中要“中得心源”,调动“形象思维”中起决定作用的联想、想象、迁想的功能,创造出“显自己之面目”的与主体精神相融不悖的形象来。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大利亚视觉艺术委员会主席,在欧洲结识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艺术家,艺龄与20世纪同样长久的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在其晚年著作《艺术的涵义》中提出:“创造中的自由和责任不可分割地连接着。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混乱,没有自由的责任是奴化”。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使人的自然天性越来越受到制约和改变,唯有艺术是一块可以弥补、可以超越和可以回归的净土。艺术家以一种社会责任感创造美,他将人的本质力量开掘的越深、发挥的越充分,随之与其相就,相统一的形象,也就越具有不朽的魅力和价值。

当然,由于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艺术流派的不同,艺术形象与观念统一的方式也有千差万别。象有的现代派打破传统的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用原封不动的实物取代形象的創造,就是一种极端现象。不过作者既然以其充当艺术品,个中主体的心理投射仍少不了,实物形象的选择与选择者观念的吻合仍少不了,所不同的,只是指导统一的美学原则不一样,是一种反传统的美学观点而已。本来,艺术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并非只是艺术家的专有,马克思说:“动物只按照他们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或内在)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艺术创造的因素,在人类每个成员身上都是不同程度具备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思维比正规的科学思维一般都发生得更早。以神话思维的人类童年,按童话思维的童龄人,崇拜图腾的后进民族,无不天然表现出艺术活动的性质,因而对他们也可以称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就人工创造的实用产品来说,建筑早就被列入艺术行列。而半坡先民的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秦权、汉瓦、唐皿、宋瓷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又无不发生转化,逾来逾多地显示出艺术品的价值。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推测,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时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到本世纪70年代后每5年增加一倍。大量的新兴学科,均以综合渗透性、远邻杂交性、前沿交叉性为其基本特点,过去看来井水不犯河水、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现在发生了奇妙的结合,诸如技术美学、工程心理学、政治生态学等,都已应运而生,昔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线,正在被不断打破。我国著名的三钱氏科学家预言,“下世纪将是交叉科学的时代”,已经为人们看得越来越清楚。大量事实表明,时代已向美学,向传统的艺术理论,提出了挑战。更新观念,探索形象与主体精神统一的新途径、新办法,已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艺术始终是一种能动的开放系统。它的前景无限广阔,而唯用“形象思维”达到形象与观念统一的原则,可以说是永存的。在进行绘画基础训练中,为了学会造型技法,侧重理性、科学性的研究完全必要;但同时还应明达,艺术所需要的不只是徒有其表的形象空壳,培养对生活的敏锐感受,锻炼捕捉感受、升华感受和贻情创作的能力,是艺术更重要的基本功。为此,从一开始就应给予注意,并应不断向前努力。

作者王国征:陕西神木人,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文学是审美艺术(情感性,形象性,超越性)
黑格尔哲学
崖柏根雕艺术鉴赏的过程
小说形而上世界的猜想
2016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成人高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