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生ꔷ创作ꔷ心语一一当代国画艺术名家袁定国黄山、漓江山水作品赏析
导语:当代国画艺术名家袁定国生在安徽,长在桂林。他从艺六十多年来,游遍黄山七十二峰,踏遍漓江峰峦丘壑。袁定国先生凭借卓绝的笔墨和博厚的学养,以写生为基础,创意为手段,融东贯西、师古纳新,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黄山、桂林山水系列国画精品,搏得业内及社会各界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成为当今画坛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山水艺术名家。当代文化名人、书画评论大家、中原书画院院长张本平教授,不吝笔墨,洋洋万言,对袁定国先生的黄山、漓江山水系列作品做出了立体、全面、客观、科学、精辟的解析。这两篇评论,既向世人展现了当代国画艺术名家袁定国先生的绝妙艺术风彩,也彰显了张本平教授渊博的书画理论和卓越的文学素养。现予全文编发,恭请鉴赏。

袁定国作品《漓江泛舟图》
一、尽搜奇峰 笔润心源——袁定国水墨黄山作品探微
      当代著名山水画家袁定国的中国画都是大手笔、大气象的作品。他的山水画,尚实高古。以学养为基底,又不失其正统,通篇有着一股非凡的“气象”,而且是震动心灵的那种“气象”。这种“气象”既是他的风格,又是他的“心迹”。“漫将一夜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这是笔者对袁定国笔下水墨黄山的赞叹。袁定国为人达观大度,朴实耿直,不务虚名,他经常深入桂林、黄山名山大川,接受大自然特别是黄山的熏陶与启迪。通过长期艺术实践,以造化为师,他勇于创新,逐步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他笔下的黄山,高峰耸立、松烟弥漫、瀑泉飞腾、层云流荡,用笔简约痛快、飘逸隽爽,用墨湿润酣畅、淋漓洒脱,欣赏这云烟山水,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使人流连忘返。袁定国认为:“用笔要有情。”他创作常常乘兴抒写,坦荡率真,游刃有余,运斤成风。胸中丘壑,笔底风云,尽在其有意无意之间凝上画面。为捕捉黄山神韵,袁定国饱览黄山胜景,他前后十上黄山。为此曾赋诗感叹道:“十上黄山觉画难,峰峦无空白云寒。何时领略天心意,造化神奇到笔端。”袁定国生在黄山,长在桂林,成就也在黄山与桂林之间。几十年风风雨雨,亲身感受黄山之神采,云海变化,丹霞神奇,对黄山大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工作原因和平素喜爱绘画,袁定国从60年代就受到叶侣梅、阳太阳、黄独峰、白雪石前辈大师教诲,耳濡目染,产生宣传黄山、传播黄山美丽的念头。于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就开始学习临摹、写生,进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袁定国对神奇雄伟的黄山有着诚挚的爱,工作之余,不断从桂林回到故乡黄山,他跑遍了整个黄山景区,当时没有索道,完全依靠自己的双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自己对黄山72峰全部进行了临摹、写生,日积月累,保留下一人高的素描,慢慢地理解和读懂了黄山。

袁定国作品《松迎天下客》
        60多年来,袁定国不断与烟云为伴,以黄山为师,其作品取法传统,笔墨精湛,别出新意。强调骨法用笔,以书入画,画风古拙,稳健、浑厚、沉着,令人振奋,过目不忘。他创作时,不受陈法束缚,浓墨重彩,直抒胸臆,一任情感宣泄,形成了水墨黄山的独特画风。在他的画笔下,黄山的日出、云霞,光芒灿烂,蔚为壮观,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了他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全新理念;袁定国虚心好学,临摹写生的作品,每次遇到前辈大师和国内外同行时,都心甘情愿当小学生,寻找不足,日夜磨炼,久久为功,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黄山风格。他面对艺术创作中诸多线条、色彩问题、矛盾和冲突,他学会能够运用基于自身独特文化的技巧和题材,融入到以现代中国绘画艺术为基础的国际当代艺术运动中,创造性运用中国绘画技巧,去创新具有千百年历史中国绘画的当代艺术,在保持中国绘画传统性的基础上,成功地开拓了现代人喜欢的黄山绘画艺术,取得业界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袁定国一边创作、一边海纳百川地学习,从古代壁画到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再到中国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他的艺术源泉与他的跨越东西的艺术历程产生了奇妙的呼应,形成了写意水墨黄山的独特画风。这一风格以高山峻岭为基调,代表了对现代山水画风的推崇。其笔下山岭、老树和迷雾的风景,既有工笔画的细腻精巧,又有写意式的恢宏大气,他的画中既有雄强挺拔之气,又有空灵俊秀之气。他坚持传统国画架构,向传统风格中注入当代元素,促其复兴,从而达到宣传黄山、宣传中国的目的。    
      纵观袁定国的黄山山水画《黄山神韵图》《黄山神韵海峰揽长天月》《黄山归来不见山》等作品,他以抽象的语言表达具象的抒情意境、用绚丽多姿的肌理效果传达自然的生命律动,将黄山的奇峰峭壁、烟云朦胧的幻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林尽染,令人如临其境。他对黄山的情怀和中国山水画技法上的独到综合的运用,造就了他的独特风格特征,逐步达到“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中国山水画新时代的辉煌:“浓墨重彩,直抒胸臆”“笔底江山助磅礴”。他在画面构图、细节表现以及光线处理上,又是前所未见的一种全新创造,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气质和时代精神。

袁定国作品《黄山云》
        天地有大美,是以人的视角而言的。所谓山川的气质,是每一个为山川代言的人赋予的。画家笔底山川的气质,就是他自己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座形貌迥异的山川都蕴含了所有可以被定义的美或精神。大美黄山,令人魂牵梦绕。自明代徐霞客:“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一语既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遂传遍天下。黄山大小72峰,雄劲秀美,更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脍炙人口。历史上黄山画派有三巨子:“梅清得黄山之影,石涛得黄山之灵,渐江得黄山之质”(贺天健语)。近代大画家黄宾虹曾九上黄山,自称“黄山山中人”,刘海粟更是“十上黄山绝顶人”,其他如汪采白、张大千、赖少其、魏紫熙、董寿平、宋文治等妙手巧绘,将黄山之美、黄山之奇展示给世人。黄山的幽深雄秀孕育了画家,画家的妙手丹青也成全了黄山。老友袁定国,浸淫绘画艺术60余年,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钟情于传统水墨,讲究用笔、用墨、用水,笔下之线条,无论粗细、干湿、断续,均能苍而润,秀而劲,恰到好处地状物象之态,传物象之神。他曾十登黄山,写山真骨,为山立传。吾看其所画黄山系列,以水墨为主,从奇松入手,用刚柔相济的墨线勾画老干虬枝,盘根错节,笔笔生发,得纵横苍劲之意;山则墨线勾勒,稍加皴擦,用其擅长的水墨渲染手法,氤氲出云海、雾凇、晴雪、飞瀑,烟云满纸,气象万千,黄山之灵秀、雄奇,叹为观止。观者恍如身临其境,极卧游之乐。又偶作泼墨绘彩,墨与墨、墨与色、色与色相碰撞,色墨相融、色墨相抵,非力运之能成,实自然之造化洩于天地之间,出人意料,得新奇之境。总而言之,袁定国笔下的黄山,清奇苍秀,骨力洞达,深得前辈大师三昧,值得再三品读、展玩、收藏。
         黄山海拔1800多公尺,堪称势拔太虚,凌空插云,登临其巅,大有“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之感,令人目眩心悸。其山势险峻,早为世人所熟知。古往今来,描绘黄山的佳什不暇细举,尤以明清之际黄山画派诸家,有近水楼台之便,画材每多以黄山为内容,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过,他们的大幅作品常着眼于高峰大壑,小幅作品则常摄取溪石涧草,且以立式布局居多。而今当代著名画家袁定国在郑州中原美术学院创作的两件丈八拼接的巨幅大作《锦绣黄山揽胜图》,却自运机杼,不循旧轨。这幅巨幅山水包含了黄山的迎客松、光明顶、飞来石、截去山脚、人字瀑等各大景观,整幅画卷采用传统主义和现实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黄山的奇险美,让人身临其境。他将景点作具体的交代,并把构成黄山特点的奇松、怪石、流泉、烟云四种不同的物象组织起来,编织成美丽的画幅。全画舍弃明暗光影的客观物理属性,删去无关紧要的枝节,取大略细,不赘不附,注力于平面构成的美感效应和疏密虚实的布置。烟云疏,树石密,前景实,远景虚。中景、近景为主,远景为辅。苍松老干中腰岩罅斜出,有龙蠖蛰启之势,松针紧密无间,蓊郁葳蕤;山石崁崎磊落,层层叠叠;树石穿插契合,形成纵横交错、疏密相间、黑白对比的美学趣味。大块空白是弥漫的烟云,也是艺术节奏的虚歇。山借助云势显得愈发崇高,而云依托山峰也平添了几分缥缈神秘,与树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动静对比、轻重对比,虽然全画笔致疏朗,没有浓黑的墨团和过于紧密之处,但仍不失节奏强,反差大,空间深的效果;两边石块向中心倾侧,松树向中心伸展,视觉上有内敛趋势,既使画面向左右扩展开去,却不觉得松散。同时,也不忽视远处的小桥,它使两边的东西联缀一体,成了贯穿画幅脉络的“桥梁”,又与远景瀑布在情理上、气息上取得呼应。再看远山,尽管是近景的陪衬,可其间山隈水口的交代,水流的转折隐现,山峰的组合错列,诸多不同形状的变化,在别人以为可以松懈的地方,恰是该画的精微之所在,袁定国在这里均作了研精殚思的安顿。想读者当可窥见他的匠心。另外这幅巨作除了构图有其明显特点之外,用笔用线更是十分独特,全画处处积点为线,滞涩凝重,有如金蚕镂石;中锋颤笔勾写轮廓,各个部分恭谨不苟,有条不紊,有绪不杂,一笔一划,清清楚楚,不计块面浓淡干湿之变,唯重线条疏密组织,标格疏朗,个性鲜明,这些地方都是值得细心品味的。

      《中原书画报》1992年11月创刊至今已有三十余载,该报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界媒体,是中原书画院主管的一大品牌。张本平教授为袁定国撰写的此篇评论已在该报全文发表。
      “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黄山是我友”袁定国在郑州画黄山时对我讲。吾认为:作为山水画家袁定国能与黄山建立“师友关系”是一件幸事。黄山之美,众人皆认同。黄山美在何处?然众人皆有不同看法。正是这种对黄山之美不同认识,使黄山更具魅力和诱惑。袁定国爱黄山,更爱画黄山!愿他的黄山更加彰显出云松俊朗苍劲,百折不挠的风骨和品格。附袁定国诗一首与大家共勉:壬辰润月上霞峰,纵观西海云飞腾。高山雄峙倚天剑,劲松舞涛似苍龙。兴来铺纸倾泼墨,笔下丹青抒豪情。古稀之年誓言志,揽遍五岳写奇峰。

袁定国作品《黄山归来不看山》
二、以笔取气 以墨取韵——袁定国桂林漓江山水画赏析
         当代山水艺术名家袁定国先生崇尚自然,热爱写生,创立了独特的漓江山水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在大量写生基础上加入创作情境,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创作了大量山水艺术珍品。品赏袁定国先生漓江山水画写生系列作品,或青绿,或浅绛,或勾勒,或泼墨,手法多变,完全是根据实境适当叠加创意,直抒胸臆,天衣无缝地做到了自然与笔墨往来自如,笔墨与形象互化互生,最终幻化成墨色淋漓的山水佳境,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他善于处理大与小、疏与密的辩证关系;构图平稳中见奇雄,皴点相间,积点为面,点显而线隐。他没有融入过多的主观臆想,而是着眼于传递“实境”图式,并借助传统的“三远法”完成构图,意图呈现古人所说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并以此导引“写生即是创作”的山水画创作模式。
         袁定国在六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足迹踏遍了漓江两岸,创作了大量的漓江山水写生作品。这些写生作品成为他创作漓江胜景系列的宝贵素材。桂林漓江当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点是山山独立,坡石结合,草木参差,水天一色;袁定国用娴熟的笔墨语言、中西融合的技法画出了至美漓江。拜读其系列作品中石纹处理,纵横交叉,土坡皴擦,长披大抹,土石相间,虚实相生。帆船则以浓淡笔墨点染,疏密组合,灵活生动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地质特点和地域情怀;其厚重的笔墨、力透纸背的线条、淋漓尽致的墨色和炽热酣畅的情感,汪洋恣肆般地横泻于纸上,浸润在笔墨中,衍化为漓江的山水烟云、树木花草、村落瓦舍,展现出漓江天工造化之美。
笔者与袁定国是近三十年的好友,十分了解他的人生阅历丰富,因此他的作品面貌繁多,设色淡雅,笔意简远,妙造神奇,源自传统流线于写生,境由笔绘,意由心出,深得桂林山水神韵。他的作品无论是巨幅大作,还是精美小品,均以写意的手法表现漓江自然山川景物,以墨块造型,皴纹极少,画面简洁凝练、妙趣横生。他的漓江山水画写生融入了个人情感,使作品极具神韵,烘托自然景观之美的同时,创立了自己独辟蹊径的个性特征。桂林的山光水色,阴晴风雨,给了他以笔墨功夫来捕捉大自然丰富变化的机会。袁定国通过采用传统以大观小的方法,对漓江山水画面进行结构处理,创造了自己绘画中深远的空间。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光线效果,形成了绘画中气势磅礴的“袁式山水”风貌,把大自然的万千变化尽收笔底。

袁定国作品《桂林漓江揽胜》
         他在中原美术学院创作的高2.5米,长12米的巨幅《漓江胜景图》大作中,采用传统“以大观小”之法的理念创作,消减远近透视差别,扩展画幅视角范围,综合“平远、高远、深远”三种构图法则,群山竞秀,万舸争流,以造化之自然写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引人入胜;画面用笔沉稳凝重,线条生涩老辣,以墨块代替勾皴,如铁铸般雄浑坚实,仿佛身临其境,人在画图中,可谓是“袁家山水”漓江题材的标准件。袁定国虽遵照实景写生,创作时又不是完全照相般的工笔写实,笔下之山水又非完全是现实山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以艺术家特有的视角挥写心中之意象,闲庭信步,怡然自得;他采用水墨山水技法创作了这幅引人注目的《漓江圣景图》。这是一幅描绘桂林象鼻山和漓江两岸美景的全景山水写生作品。其画面远处重峦叠翠,近处建筑群、帆船与漓江相互映辉。画中丘壑、江帆、云影、亭榭、烟霭等物象营造出一种朴茂、平远、厚实的境界,其中虚实相生,各得其宜,充满秩序的美感。大作中他对山石树木的体积形态、阴阳向背和纹理结构的理解与表现都经过了艺术加工和提炼;画面设色明丽雅致,传统的笔墨功夫使作品洋溢着幽幽的古意,石青、石绿和赭石等大量矿物质颜色的运用亦使作品透出精雅的气质。他用笔的力量感与丰富性兼容如一,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基因,二者相辅相成,使此巨作山水景物更具滋润明丽、峻拔雄奇之气,显示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底。
        因南方气候温润,为追求含蓄迷蒙的意境,袁定国在桂林漓江写生的这幅巨作构图朴素,烘染皴点,营造出水墨淋漓、秀润清雅的视觉效果。同时,创作中他善用浓淡多变的墨线勾画,寥寥数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加之吸收西洋画的一些技法表现以及虚处多于实处的处理,其一景一物皆是“出”在自然写生中,亦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自然又重构自然,既有客观物象的写意表达,又有整体氛围的设计把握,形成了虚实相生及笔性、墨性、水性变化的意境。
生于安徽巢湖、工作在桂林六十多年的袁定国,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开创了中国漓江山水水墨画的新天地。其作品“道法自然”,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彰显出其漓江山水画的深邃意境。纵观袁定国的山水国画,大都以美丽的桂林、阳朔风光为实景,他大胆地将中国画与水墨画技法神妙地结合,打破传统技法,师自然、法造化,将艺术原创精神的终极意义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方寸之间,其崭新的艺术表达方法和独特的个性语言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新的艺术内涵。他在桂林漓江开展写生的作品《空山新雨》《桂林晴岚》《漓江帆影》《象山水月》《漓江烟云泛舟图》《雨后奇峰铁铸成》等,墨色清润,空灵而不失厚重,南方地域特色较为鲜明,为形成的漓江山水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系列以漓江风景为题材的作品中,袁定国以强烈鲜明的色彩营造出出人意料的诗情画意及独特的地域风情。他寄情山水,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人间仙境之美,通过独特的画面与笔墨呈现一一表达。他对于桂林山水有着浓郁的情感,独特的水墨运用,将桂林山水的灵动之美动情演绎。他独辟蹊径,赋彩泼墨,大胆尝试用水墨画技法画中国画,营造出的水润气息受到业界认可;他的风格之作,水山同色,景与画共融,极具空间感和梦幻情调,浓郁的水润气息仿佛让我们感受到清新。这种色彩的相依性,使得在线条的勾勒上极具难度,他则用灵性的感悟与倒影,迷雾等形象将空间感表达,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姿色充满诗意,更将阳光的滋味通过清澈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将难得的浪漫情调在漓江山水转换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气势博大,其系列作品在吸收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意识,意趣天成,于奇特中见稳健,于雄厚处见含蓄,笔法灵活多变,色彩随四季景色变化而丰富多彩,诗情画意,有深厚之意,华滋之气,融汇古今,雅俗共赏,自成其格;这是很难得的境界,清而能丽,绮而不靡,皆因其古法深厚,草木山石之间,气韵高古浑然,所以他才能洗净习气,留下自然真趣。另外其山水创作间他将形与神完美的结合,追求一种形之外的神情,同时也是将自然之性,人心之悟的完美结合,追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宁静。作为传统的绘画经典,漓江山水画更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标志,也是袁定国的艺术符号,他传递着中国历史悠久的儒雅之风,闲适之情,在“天人合一”间独享自然浸润,享受心灵怡然;《漓江帆影》是袁定国采用全景式构图,使观者感到似乎正从另一高处向这方远眺。随着视线,观者可见画面下方的几条帆船驶向远方,画面正中又由被山峦环抱的房舍地贯穿、布满,观者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帆船曲线游走,继而游览阳朔之行山水,体味不同凡响的美景和韵味;整幅画面构图饱满而极富张力,赭绿为主色,朱色为辅色,恰好点到一个“春” 字上。赭绿色淡而朱色浓,达到了色彩上的平衡。

袁定国作品《我泛轻舟山下过...》
         在当今热衷于投身真山、真水直接写生的画家并不多。有些长期接受传统训练的画家缺乏写生能力,不敢这样直接写生。另外,有些仅有西画写实造型基础而缺乏中国画功底的画家,因画不出中国画的笔墨格调,也不敢直接写生。袁定国在桂林、阳朔等地直接写生的作品还有《漓江情韵》《漓江春色》《丰帆晓霞一江春》《我泛轻舟山下过》《江畔泊归图》及“桂林写生册页”系列等。这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写生作品强调“写”字,以书入画,空灵秀逸,气息清雅,带有传统的文人绘画意境,因而独具特色。创作作品时讲究骨法用笔,中锋勾勒,用笔粗犷,用墨浓重,画面灵动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袁定国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文人,在艺术创作上不主张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他主张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探索本土绘画民族化,并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创新。他崇尚自然,热爱写生,一生中一百余次沿漓江两岸写生、采风,数十次出游全国各地名山大川,走进自然后,他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总结画法,不断地从自然与造化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写生即是创作”的艺术思想。可以说写生贯穿袁定国一生,其漫长的艺术之旅亦是写生之旅。他在郑州对笔者说:“我主张先学古人,然后深入生活,若能中外古今融会贯通,共冶一炉,然后独创风格,那就更成功了。”桂林漓江山水是他的精神家园,经数十年的熔铸锤炼,其作品日趋朴拙、豪放,融“神”、“韵”于一体,形成了笔触犷健、恣肆老辣、不事雕琢、个性突出的艺术特征。
         一百多年来,传写桂林漓江山水者接踵而至。诸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丰子恺、李可染、陆俨少、黄独峰、白雪石、黄格胜等名家巨匠皆跻身其间。桂林极美,却难下笔。故宋诗人黄庭坚感叹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百瘴千山何!”然画桂林山水者不计其数,大多空得其貌或偶中一影,更有甚者,或罗列如算子或涎怪于狂涂,种种丑恶难以言尽。中国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皆以意境为灵魂,意境是画家修养的体现,意境有差异才有各家不同的风貌。画桂林漓江山水,当探求其核心文化方能融合我意而自成门庭。泱泱华夏,山水神奇。桂林漓江山水的神韵不在于其奇特的自然表象,而是在于它的神仙文化。唯有追溯历史的源流,穷元挥本,方见实相。溯流而上,翻阅两千多年的桂林历史,或行走于市井街坊之间,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世代不绝的漓水童谣和缠绵无尽的美丽传说。即便是毫不起眼的一座山、一口洞、一潭水,乃至几块石头、几段残墙等等无不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正是这些根植于人们思想深处的传说故事,造就了桂林变幻莫测的仙佛真境和激发人们追寻仙山佛地的源泉。故说,桂林漓江山水的核心文化在于它的神仙文化。不识桂林漓江山水文化,即使百年与它朝暮相处,亦是对面千里。这也是众多画手尽管池水尽墨,退笔成冢对景写生,最终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根本原因。

      《中原书画报》是中原书画院主管的一大品牌。张本平教授为袁定国撰写的《以笔取气  以墨取韵》已在该报全文发表。
       中国山水画源自道家思想,摒功利,归自然是其本性。故历代山水画成就者大多为山林之士或具有隐士思想精神的文人。中国山水画以写心为上,没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实难侧身入门。君不见古往今来,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名家巨匠,皆为饱学之士。因为内在的修养决定外在技法的表现和开拓。所以说,中国画的精髓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一种彰显,其次才是外象的笔墨技法。唯有学养和正见,才能与天地相应,物我两忘,进而个性自现,各得其所。如荆浩关仝得北方之雄壮,董源巨然得南方之秀润。至于天下江山亦为各家所占,如倪瓒得太湖之清凉,王履得华山之险峻,梅清、石涛、弘仁则分得黄山清、奇、空之实相。至若现当代,陆俨少得三峡之云魂水魄,贾又福得太行山之磅礴气象,而袁定国则得桂林漓江山水之精气神。
当今中国画坛已进多元化时代。大多画家皆以功利为最终目的,而“成教化,助人伦”和自得其乐的绘画功能早已泯灭无存。不过,任何激荡的时代,总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者,正是这些文人学者型的思想者,在实践中默默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线,成为中国画承先启后的传承者与护法者。袁定国正是这样的文人学者画家。他是当代广西桂林传统山水画真正的护法者与传灯者。广西山水,特别是桂林漓江山水孕育了他独特奇绝的山水画的慧心与情愫。
         南方山水虽以秀润著称,然大多峰峦绝崖与北方山川面貌相差无几,皆为坚石硬质。故表现山石非以金刚之力不可。夏圭一派长笔最能表现北方山石之态。袁定国脱化其迹,以书写之遒劲,消散其戾气,内敛其刚烈,使山石形质多变,笔力厚重而不刻板,线条悠长而不柔弱;南方多雨,奇象万生,桂林漓江山水则最难捉摸。若积墨推垒则失于厚重,若随手挥扫则失于轻薄。桂林青山座座,却各自成主成形成阵,若照实描绘,则有孤阳独阴单薄之弊。袁定国深得石涛云烟三昧,以变灭之法使龙脉相接,遂令天地三阳开泰,山河无限生机勃勃。袁定国更是传承恩师黄独峰墨法而自出机杼,其墨厚而透而清,即便随意扫出一笔,亦如龙潭之水,观见浅浅,实则深不可测。故其山水常令浅薄者以为浅薄,而厚重者自知其厚重。桂林多峰,峰多树老,每至寒冬,树枯石出,一派寂静。袁定国遥接倪瓒洁净之气,以损之又损之笔意,写出佛家非空非有之境地:孤峰、虬树、洞府、云烟、扁舟、高士、仙鹤、溪流等等是袁定国笔下常见之景,这些景物恰恰是桂林漓江山水特有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桂林漓江山水文化特质的主体。
        形乃神之迹,一个人修行有多高,他的作品一定会透露出其心灵深处的信息。“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是袁定国书写桂林漓江山水的境界,如月之皎皎出东山,照见桂林漓江山水最真实的表情,自然当是他修行的最高境界。
       最后用袁定国先生卜算子·闹元宵作为文章的结尾与大家共勉:《卜算子·闹元霄》 玉免月中俏,献瑞金龙到,塔映东江闹元霄,笑语欢声闹。犹望东江春,无限风光好,喜看泼墨挥毫时,书画群贤妙!
袁定国简历

       袁定国,字大宝,号墨缘居士,1944年出生于安徽巢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师拜一代岭南国画大师叶侣梅先生,为先生的入室弟子,直至1984年12月先生仙逝。期间跟随先生数次陪同阳太阳、黄独峰、李可染、宗其香、白雪石等大师沿漓江写生,深受各位大师的教导和精心点拨,获益匪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品先后在《桂林日报》《桂林文艺》《漓江文艺》《广西文艺》《广西日报》《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深受好评。2012年6月20日,在黄山写生,被法国国家电视台《中国文房四宝》节目专题报导,同年11月6日,六件作品在《中国文化报》以“江流天地外”为题发表。个人出版有《当代国学名家袁定国》《当代国画名家》等画册。在第六届山水画展中被评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300名画家”及当代国画名家;2016年在由中国文联艺术中心主办的第八届山水画展中荣获100家优秀奖。作品先后在全国画展中数十次获得金奖、银奖,并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同时在《中国书画报》《画界》《中国老年书画报》数次发表。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会员桂林创作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广西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桂林湘桂画院院长,桂林穿山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桂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桂林山水画高级研修班主任、导师。
作者张本平教授简历

       张本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香港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创作院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客座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评论家、鉴赏家、书画家、教育家,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桂林漓江画院高级画师江泉老师四尺国画山水画《黄山》作品欣赏
[经典欣赏]白雪石 漓江一曲千峰秀
阳朔漓江的山水画
100张明快清澈的漓江山水,令人神往!
漓江山水,美极!
现当代名家:李可染山水画作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