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老照片】-2万-1993-1962年毛岸青回乡祭母,在墓碑前跪拜时遭妻子制止,顿时心领神会

在列强环绕之际,在国家危亡之时,有三个年轻人曾立下过三人盟约——永不结婚。这三个年轻人分别是蔡和森和蔡畅兄妹,以及毛泽东

看到这一幕,可能现代人不太理解,为何救亡图存就要永远不结婚。其实,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热血青年为了革命抛弃一切,为了表示决心,甘愿奋斗到底。

不过,毛泽东的誓言终究还是被破了,是被另一个伟大的女性破的。但正是这个女人,让毛泽东的革命思想走向成熟,让他看到了青年除了热血以外,还有更加伟大的责任与守护。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与革命从不天然排斥,爱情更是革命年代里的辅助。他们的年代也许很黑暗,但却充满希望和斗志。

——这个女人名叫杨开慧,是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夫人。

将时间回到过去,回到1910年,年青的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那以后他步行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县城湘潭,然后又顺着湘江来到了长沙。

这是毛泽东命运的大转折,他的世界从韶山冲来到了长沙,而曾经的叛逆少年,也要走上一条更逆天的道路......

对于省城的一切,毛泽东都十分的好奇,他全身心读着街边的报纸,他目不转睛的看着那一张让他震撼的世界地图,他对于学校里的新思想充满好奇和向往,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一切对于他而言崭新的东西。

应该说,毛泽东是一个天才,他很快就跟上了新时代,完成了农村孩童向知识分子的转变。而且在1914年,他更是以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

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毛泽东来到了一师范,同时也遇到了他人生道路的第1个引路人——导师杨昌济。

这位老师讲课方式很独特,从来不直白的传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甚至让学生去思考中国之现状以及救国的方法。

如同龙场悟道一般,毛泽东开始思考更伟大的事情,他结识了很多的同道之人,这之中就包括了蔡和森兄妹,三人还立下了永不结婚的誓言。

不过,那时候的毛泽东和很多热血青年一样,满腔热血,思想还未真正成熟。

而且,在毛泽东带着同学数次来到老师家中探讨未来的时候,有一位13岁的小姑娘却悄悄的在一旁看着他们争辩,这个小姑娘就是杨开慧,杨昌济的女儿。

小姑娘对毛泽东很是好奇,因为他经常听到父亲对这个学生念念不忘,总是称赞这位学生的好成绩好思想,在父亲的念叨之下,小姑娘也喜欢上了这位21岁的大哥哥,每次悄悄的去听他和别人的辩论。

不过很显然,那时候的毛泽东一直沉浸在和蔡和森的誓言中,他要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干革命。正如资料记载,第1师范的课程非常复杂,有接近20门课,但毛泽东始终坚持“要救国,就只有革命

所以将全部精力都投身于哲学和历史等社会学课上。那时候的毛泽东非常拼命,他的执着也让旁人敬佩,这一幕也深深的震撼了杨开慧。

由于毛泽东表现突出,所以杨昌济将毛泽东写的文章推荐给了陈独秀, 让毛泽东得以在新青年杂志上崭露头角。那时候的毛泽东非常自信,他写下了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时深感环境之恶劣的毛泽东,积极发动学生罢课,掀起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毛泽东被勒令开除,而杨昌济要求收回成命,甚至为此辞职整整一年不上课。

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经常来找杨昌济,每天探讨着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和这个制度的理解。杨昌济看着这个学生的成长非常高兴,而一旁的杨开慧也为毛泽东越来越自信的身影所吸引。

在她的世界观中开始留下一个印象:父亲无疑是最伟岸的人,但这个一直被父亲称赞,而且干出了很多大事的男人,似乎是一个并不逊色于父亲的人。

1918年,杨昌济一家迁去了北京,而毛泽东又被杨昌济介绍给了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让他得以谋得一份助理员的差事。

对于毛泽东而言,这是他接近诸多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好机会,这是他思想境界大飞跃的转折机会。但对于杨开慧来说,这是两人感情的大突破。

很快毛泽东来到了北京,两人相识于周末的一次午餐会上,和4年前相比,如今的杨开慧已经成为了一个18岁的大姑娘,出落得非常水灵,但又带有一种含蓄与羞涩。

两人都属于是在陌生的地方生活,所以二人经常一起抒发同乡知己之情。

但渐渐的,毛泽东突然发现了一些不同之处,这个曾经的小妹妹早已成为了知识青年,作为老师的女儿,她的思想也同样不容小觑,两人开始慢慢的上升到知识的分享与探讨,乃至于上升到对于革命的思考与共勉。

那时候他们都参加了北大新闻研究会,有了太多的共同话题探讨,他们或者漫步在故宫护城河边,或者沐浴在春天北海青青的杨柳岸,也许那时候的毛泽东更多的是找一个人理顺自己的思想,找一个人倾诉自己的革命。

但杨开慧带给他的不仅仅是革命思想的反馈,更有一种给革命添色的温柔。

两人越聊越投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人的交流很少有花前月下,但又在一种温馨和甜蜜之中,相互促进,不断互补。

然而,两人的感情在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病重,他不得不回去服侍。

此时升温的感情就不得不冷却下来,杨开慧的内心无疑是有些失望的,不过,鸿雁传书可以弥补空间上的距离。

当时刚刚回到长沙的毛泽东就收到了杨开慧的信,信的开头只有一个字“润”,毛泽东也很快回复,开头也是一个霞”。两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分别而冷却,反而在不断的思念中升温......

时间来到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2次来到北京,发动了驱张运动。

此时的毛泽东成立了平民通讯社,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运动。也正是在这一时候,毛泽东借宿于杨家,他们俩的感情也在这段时间里终于公开了。

此时杨昌济已经生病住院了,但他对于自己的学生是非常自豪的,他在写给章士钊的信中就明确提到:(毛泽东和蔡和森)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20年,杨昌济去世,毛泽东悲痛万分,在安葬了老师以后,他化悲愤为力量,继续开展驱张运动,随后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毛泽东被任命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

正在毛泽东意气风发之时,杨开慧一家也搬到了长沙城,分别半年后,毛泽东再次和杨开慧见面。根据杨开慧的说法: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两人紧紧相拥,但来不及过多的甜言蜜语,随后杨开会就跟着毛泽东一起去做宣传工作,和他一起经营管理文化宿舍。

没过多久,毛泽东和杨开慧就结婚了,两人不做花轿,不置办嫁妆,不用媒妁之言,甚至不举办婚礼。正如杨开慧所说“不做俗人之举。”

她只是带着简单的行李,就住进了第一师范附小的教师宿舍里,开始了和毛泽东的同居。因为两人的婚姻太过于简单和免俗,所以直到现在人们都搞不清楚,两人具体是哪一天结婚的。

不过在1929年6月20日,杨开慧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提到了和毛泽东的恋爱情节。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自从我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不过我没希望过会同他结婚…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从此我有了一个新的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个命运!

这份如同誓言的日记被藏在的夹缝里,直到1983年才被人发现,而那时候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3年了。

不过,当时的杨开慧并不了解未来,她只是充满着满心的激动,去牵着这个男人的手去走向一个更伟大的未来......

嫁给毛泽东以后,杨开慧每天都在奔波劳碌,她首先在192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随后又一直掩护毛泽东展开革命活动,那时候毛泽东外出奔波,她则担任则负责交通联络工作。后来毛泽东和何叔衡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又担任学联干事,积极筹集资金。

随着革命浪潮的不断翻涌,毛泽东也越来越忙,从1922年开始,毛泽东就在长沙、衡阳和安远多次组织工人示威罢工请愿游行。

而杨开慧也默默的跟着毛泽东,她不断的学习着新知识,不断的去配合毛泽东干革命。

很快,她也学会了和工人们演讲,她也大胆的和毛泽东一起去据理力争,将曾经学到的革命知识都化作实践,她也成为了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杨开慧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毛泽东当爸爸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做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也是后来伟大的革命烈士。

当时毛泽东一度高兴的睡不着觉,但他却来不及沉浸喜悦,因为革命刻不容缓,他于第2天又出门继续领导工人代表运动。

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毛泽东和杨开慧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杨开慧开始更加注重家庭,但毛泽东却满心投身于革命,很少回家。

两人曾经发生过争吵,毛泽东还特意摘抄了唐朝诗人元稹的诗送给妻子,但却惹得杨开慧“耿耿于心,久久不与他和解。”

而且,再后来她再次怀孕了,但毛泽东却不得不离开她前往上海。

杨开慧的内心是无比凄苦的,为此甚至和毛泽东吵了架,希望能够和他一起前往。但毛泽东却非常的执着,他毅然决然的告别了妻子,踏上了更艰难而又远大的革命征途。

根据资料记载,那一天杨开慧没有来送行,在春寒料峭的4月,毛泽东孤独的踏上了那迷茫的前路,也许他的内心也很凄苦,但却依旧坚定向前。

若历史仅止于此,也许毛泽东还会感慨,当初要革命不要爱情,也许的确是对的。但杨开慧接下来的做法却向毛泽东证明了一点,革命和爱情并不排斥,爱情可以升华革命。

杨开慧是一位伟大的妻子,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担任中央局秘书协助陈独秀工作的时候,杨开慧给毛泽东生下的第2个儿子毛岸青

有了第2个孩子后,杨开慧变得更加成熟了,她也更加珍惜家庭,但这一次她没有在抱怨毛泽东,毛泽东在家里只住了三个月,又前往上海去参加国民党第1次代表大会。

杨开慧默默的为他送行,因为她知道,爱情是伟大的,革命更加伟大,如果爱情是为了拖革命的腿,那么当初她又为何会爱上这个男人?

这个转变是伟大的,在之后的日子里,杨开慧成为了毛泽东最好的助手。

在毛泽东筹备国民党组织时,杨开慧除了负担家务以外,还要帮助毛泽东整理材料誊写文稿,并且经常到工人夜校去讲课。在毛泽东积劳成疾后,杨开慧又兼起了毛泽东的担子,并且悉心照顾他的身体。

后来,汪精卫推荐毛泽东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毛泽东开始主编政治周报。杨开慧一边带着孩子,另一边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期间,她又以联络员的身份,与周恩来、邓中夏等人秘密接触。

北伐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回到了长沙,开始在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在那个时代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过程中,杨开慧一直陪伴着他去调研、整理文稿,并见证了他这一伟大时刻。

之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此时的毛泽东又在积极的运作另一件事情,那就是以特派员的身份上山结交绿林好汉,去农村做动员工作,并且最终会发动秋收起义。

那是1927年8月31日的清晨,毛泽东坐火车去安源部署起义,他和杨开慧像往常一样,匆匆的分别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告别。

对于丈夫的离去,杨开慧再也没有之前的抱怨了,她的眼神非常坚定,一直顺着火车离去。此时在她的眼中,丈夫的身影不仅仅凝聚了她的思念,也是凝聚着一种希望,一种火焰,那是革命的火焰,将要照耀整个天空。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居然是永别。9月9日,毛泽东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而这一年毛岸英5岁,毛岸青4岁,毛岸龙才6个月,杨开慧抱着三个孩子默默的看着远方......

根据资料记载,在1930年8月,红军曾两次攻入长沙,这两次是改变杨开慧命运的时刻,也是两人冲破阻挠团聚的时刻。但可惜,红军没能成功。

而且如果站在历史的维度来看,毛泽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向中央发电,借鉴苏联红军攻打大城市的道路并不正确,而应该以农村包围城市方为上策。

毛泽东为了伟大的革命,放弃了和妻子的相遇,放弃了改变妻子命运的机会。

当时地下党组织曾劝说杨开慧去找毛委员,但杨开慧坚定的说:“润之没有让我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被毛泽东打的到处跳脚的何健抓捕了杨开慧,随后将她枪决。

根据资料记载,杨开慧身负枪伤并没有快速死去,处理遗体的人发现,她的手指甲里全是泥土。这是反动派对她临死之前还进行了折磨。

后来有在监狱里的同志回忆,杨开慧在临死之前坚贞不屈,她坚决不肯解除和毛泽东的婚姻,最后还留下了两句嘱托:死不足惜,但愿润之之革命早日成功...…我死后,不做俗人之举。

就这样毛泽东的革命同志,在他思想成熟道路上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毛泽东悲痛万分,在信上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时光荏苒,杨开慧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曾经的毛头小伙子也成为了我党最伟大的领袖。至于她的孩子们,毛岸英同志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毛岸龙因病早夭。唯一活下来的毛岸青,也是一直为人民奋斗。

1962年,这位唯一幸存的毛家次子带着妻子邵华女士回湖南祭拜母亲,那一刻历史仿佛重叠到了一起,看着母亲的墓碑,毛岸青悲痛交加。

他忍不住想在母亲的墓碑前行跪拜之礼,但一旁的邵华却阻止了他,当时毛岸青还不太明白。但看着妻子的眼神当即心领神会,他想起了母亲当时的嘱托:不做俗人之举。

母亲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更是人民的革命战士,她结婚的时候就主张不做俗举,他临死之前也拒绝俗举,那她死后又怎能接受这俗举?

最终毛岸青朝着母亲的墓碑鞠了三躬,完成了对母亲的祭拜......

这就是毛主席的伴侣杨开慧烈士,她的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的温婉,有着危亡时刻青年的热血,但有着一个母亲和一位妻子伟大的爱。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毛泽东同志将起之时,陪伴他,鼓励他,让他去开辟那伟大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3年毛岸青向父亲求词,毛主席沉吟良久写下四字,岸青:您写错了
长沙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我等到了这一天,润之做到了
2007 年毛岸青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嘱咐邵华:希望能和妈妈葬在一起
毛岸青晚年:握笔写下“杨岸青”,临终一言:想母亲,和母亲合葬
1962年毛岸青回乡祭拜母亲,欲下跪遭妻子制止,顿时明白妻子用意
千古绝唱,一代骄杨:一个鲜为人知的杨开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