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末清初蓝瑛《秋林高士图》

明末清初蓝瑛《秋林高士图》

明末清初蓝瑛《秋林高士图》,纸本,设色,立轴,山水画,纵140厘米,横73厘米。款识:天启六年重九仿黄鹤山樵,秋林高士图画法,于南峰之石缝天,钱唐蓝瑛。乃画家四十二岁时的作品。此作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远山在隐约之中,近景则是土岭高低错落,泉水奔流,树林如嶂,苍劲的松树,挺拔屹立,翠色如洗,如鹤立鸡群般地直刺天极,连身后的耸峰巨崖也在它的遮掩之下。其他树木正枝叶枯黄,有的树由于树叶的飘落,枝上已显得光秃。地上的草,颜色也正在渐渐失去绿色,唯丛丛野菊,呈现出金灿的黄花并散发出馨香,意味着此画表达的是深秋景象。奇特的是两株交错如同蛇行的藤木,紧紧倚靠一株巨松,似在借力,也在攀向天空,令人观之感到生动有趣。林间,有茅屋数间,屋的这一端,有草亭一座,亭角各有木柱支撑,亭中有一老者,似在抚琴,又似在观望.观望那青翠的苍松,观望那正在瓢零的落叶,从他那聚精会神的态势,更像是在凝目和评赏那金灿灿的黄花野菊,在想着古人陶渊明重阳观菊、赋诗又有人为之送酒来的历史故事。因此,这位点景人物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唐人王绩《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诗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映岩干段发,临浦万株开。看花徒盈把,无人送酒来。”以此诗来印证此亭中的高士之态,是最恰当不过了,否则,画家怎能将他称为“高士”呢? 苍健的青松,金灿的菊花,与那飘落的残叶,使缤纷的秋景,更加丰采;令冷暖两色,更加和谐;让萧条的秋意中,洋溢出旺盛的生机;干枯的霜景里,显现出一派清疏秀润的景象,展示出一副天然无饰的动人情趣。这正是蓝瑛绘画艺术中的高妙处。

画面右上端,有自题款署 “天启六年重九,仿黄鹤山樵秋林高士图画法,于南峰之石缝天。钱唐蓝瑛。”下钤“蓝瑛之印”朱文印、 “田叔”白文印。明“天启六年( 1626)”,是年蓝瑛四十二岁。按这位享有八十二岁高龄的艺术生命而言,此幅既可视为是他早期的最后作品,也可看作是他的中年的早期之作。他所仿的“画法”主人“黄鹤山樵”,历史上以此为号的至少有三人元代的王蒙,明朝的吴勤,清时的杜浚。以绘画这一艺术专业来推断,这位“黄鹤山樵”当是王蒙。王蒙在画史上,公认是“元四大家”之一,《中国绘画史》言及王蒙的山水画,称其是“山头云石,气韵蓬松,自辟蹊径”。以此论来细观蓝瑛这幅画作,即会感到正是这种画风的再现,加之蓝瑛摹仿古人的功底深厚,论者说是“笔笔入古”。赏读之中,可窥出此画是蓝瑛的凝心力作。 “南峰”,是浙江杭州的风景点,历来是文士、游人的关注地,也即是今天的南高峰,与北高峰遥相对峙,形成特殊景观。从宋朝起, “两峰插云”,即是“西湖十景”之一,这在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和同是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都有记述;元代时,则列入“钱塘十景”,清时,又列入“西湖十八景”。此画原为安徽寿县人、原国家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购藏,画面右下角所钤的即他的赏识珍藏印,1987年慷慨捐献给了家乡的安徽省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蒙(元四家)松壑高士图
清 王时敏《仿王蒙山水图》
苏州博物馆藏王蒙《竹石图轴》
元代王蒙山水画赏析
王蒙与《林泉清集图》
国画精赏 元代王蒙《黄鹤山樵坦斋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