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朝鲜战争中的绝密部队,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击杀10万联合国军

1951年9月2日清晨,美军的作战指挥部正处在骚乱之中。

前线传来消息,已经成功占领了志愿军后洞里阵地的美军第7师,在昨天深夜遭到了炮击。

两个营,七百多人的兵力被瞬间瓦解。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化为了一片废墟灰烬。

这让美军感到十分震惊。

能让装备精良的第7师,两个营的兵力全军覆没。难道志愿军的手中,有什么绝密武器吗?

美军的猜测没有错。这一次在后洞里大显神威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师。

而21师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喀秋莎火箭炮兵师”。

这一天,是喀秋莎火箭炮首次登陆朝鲜战场。

朝鲜战场,首战告捷

1951年夏秋之交,朝鲜战场上大规模的运动战结束,双方开始在前线逐渐形成错综复杂的阵地防御和攻势。

为了扭转颓势,联合国军在8月份展开凶猛的攻势。东线的金城方向、中线的铁原至临津江以东方向,以及西线的涟城方向都成为突袭的目标。

联合国军拥有着大量陆空火力的支持,这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后洞里阵地就是在这时,落入了美军第7师手中。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炮兵第21师第203团,奉命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后洞里阵地。

此刻的后洞里阵地,虽然只有美军两个营的兵力,但无论是地势还是火力,他们无疑占据着很大的优势。

第7师的两个营也是有恃无恐。

中国军人在战场上的勇猛,的确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可志愿军的装备实在太差了。

火力压制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进入阵地战,志愿军就拿他们没办法。

我军深知这一点,自然也不会冒险选择正面硬刚。

志愿军采取了"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全团将从集结地转移到目的地,再远距离奔袭后洞里的美军。

而志愿军喀秋莎炮兵第21师,已在伪装下前往阵地,准备与步兵协同作战。

信心满满的美军,自然无法预料接下来的巨变。

直到炮弹拖着火焰划过天际,火光冲天时,他们也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便已经葬身火海,几乎全军覆没了。

384枚火箭弹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这是一次覆盖性的炮击。

因此,当志愿军冲上阵地时,大概只有两个美军士兵还活着。

被俘的美军士兵甚至抗议道:“志愿军放了原子弹!”

这便是喀秋莎火箭炮登陆朝鲜战场后的第一次作战,首战告捷,教训了狂妄不可一世的美军。

那么,如此厉害的武器,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一路坎坷,艰难问世

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制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十分坎坷。

若是探究现代火箭炮的雏形,或许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

那时候,聪明的中国人已经发明了多管连发火箭和齐射火箭装置。

13世纪,火箭技术传入欧洲。

19世纪初,英国的康格里夫就研制出了射程为2.5公里的火箭弹。

而到了20世纪,推进剂的发展使火箭也得到了进展,并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火箭炮。

一战后,为了增强飞机装备的火力,俄国人便设想在飞机上安装航空武器。

俄国工程师虽然有了航空火箭的基础设想,可由于当时对本国技术缺乏信任,俄国高层就否决了这一方案。

而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终于开始加大对航空火箭研发的投资。

1938年,成立已有五年的苏联火箭研究所,正式改名为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第三研究所。

而研制内容,也从各型火箭弹转为更高技术水平的火箭与发动机。

然而,由于受到了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真正能得以问世的仍然就只有一些火箭。

1938年10月,喀秋莎火箭炮的雏形终于正式亮相了。可虽然设计非常新颖,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直到1939年3月,苏联才真正意义上的将火箭炮研制成功,型号为BM13。

BM13以卡车为底盘,时速为每小时90公里,八条发射轨,可单发可齐射。齐射时可在7到10秒内,发射16发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

同年,火箭炮样车完成了试射,也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

按理来说,BM13下一步便可以入列服役了,可那时的苏联高层却因此陷入了分歧。

毕竟在当时,火箭炮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装备,尚没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威力。

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火炮,火箭炮的造价也更为高昂。

如果此时立刻将BM13大量投入生产,那么无疑是一场豪赌。

时任苏联炮兵局局长的库利克元帅就坚持认为,传统火炮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样轻易就被另外一种新武器取代,是不太可能的。

正是因为这些分歧和顾虑,BM13火箭炮的量产工作一拖再拖。

直到1941年4月,在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的反复权衡后,终于决定将BM13火箭炮,在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中投入量产。

一开始,BM13没有任何的标记。只是因为产自共产国际兵工厂,所以就在炮架上刻下了共产国际兵工厂的俄文首字母“K”。

而由于当时火箭炮属于绝密信息,甚至不得披露型号,所以没有人知道这款火箭炮的正式名称。

恰逢1938年,讲述女孩盼望爱人早日胜利归来的民谣歌曲《喀秋莎》,在苏联境内蹿红。

于是苏联红军们就给BM13取了一个,同样以“K”为首字母的名字——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这个俗称,迅速在红军内部传播普及,以至于后来就连苏联高层,也习惯了这个名字。

苏德战争,一炮成名

1941年7月14日,苏联奥尔沙的火车站到处都是德军士兵。

6月22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

而此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军的先头部队就已将奥尔沙纳入囊中。

这是斯摩棱斯克以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丢掉奥尔沙,等于丢掉了斯摩棱斯克的最后一道屏障。

德军的军备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为攻克斯摩棱斯克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然而下午14时左右,奥尔沙上空忽然传来一阵骇人的呼啸声,正在休整的德军来不及作出反应,就看到密集的炮弹从天而降,接二连三的爆炸声随之响起。

奥尔沙火车站火光冲天,列车、物资,在几秒钟内就被销毁殆尽。

这是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投入实战,甚至来不及做更多的测试与实验,就在重镇奥尔沙的德军前打响了第一炮。

战争是新武器的孵化器,而一向重视武器研发的德军,也终于体会到了面对未知武器袭击时的惊恐。

幸存的德军士兵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究竟是什么样的武器,能在短短几秒钟内爆发如此强大的威力。

得到消息的希特勒也大惊失色,当即下达命令,无论如何也要缴获一门,加以研究。

然而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德军还是屡次遭到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

直至1941年10月德军进攻莫斯科,才终于窥探到了其发射过程。

双排八列的火箭弹导轨被固定在卡车上,一辆装载导轨的卡车,几秒内就能输送16枚口径306毫米的火箭弹,然后再迅速撤离。

因其发射时的声音酷似管风琴,因此被二战中的德军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上甘岭中,大显神威

实际上,朝鲜战场的第四次战役打响后,志愿军炮兵就已经暴露出了火力弱的缺点。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一个师有950多门火炮。美军在朝鲜的7个师和第8集团军总部,共有火炮6049门,其中还有榴弹炮568门。

而反观志愿军,刚开始入朝参战时,火炮只有3000多门。一个军仅有火炮520门,50军和66军装备的火炮就更少。

这也就是说,志愿军一个军的火炮数量甚至不如美军一个师的火炮多。

再从火炮质量上看,志愿军参战的一线部队,只有一些中小口径的野炮、山炮、掷弹筒和迫击炮。

各个步兵军都没有榴弹炮这种大口径的重炮,然而美军的一个师就有72门榴弹炮。

第一次战役到第三次战役时期,虽然炮兵火力弱的问题也存在,但当时的战场处于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和美军打攻坚战的机会不多。

而在第四次战役中,火力不足就让志愿军在阵地战中屡次受挫。

例如横城反击战结束后,志愿军开始攻打联军驻守的据点砥平里,最后以失败告终。

炮兵火力不足,就导致我军很难攻克敌人坚固防御的阵地。

于是从1951年春季开始,中国开始从苏联大规模进口火炮,组建了17个地面炮兵师、8个高射炮兵师等炮兵部队。

从苏联进口的火炮,除了1938年式122毫米榴弹炮,ISU122自行火炮,还有就是分配给炮兵第21师下辖5个团的喀秋莎火箭炮。

1951年7月,在炮兵第21师奔赴朝鲜战场时,彭德怀总指挥还特意交代过:“你们火箭炮配备到哪个部队,在什么地方作战都要经过我的批准,一发炮弹六两黄金,金贵得很,保护好,用好。”

由此可见总指挥对于这支喀秋莎炮兵师的信任与重视。

在苏德战争时立下天大的功劳的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场上也不辱使命。

1951年9月1日,炮兵21师203团配合27军79师235团与美7师交手,24门火箭炮同时开火,歼灭美7师两个营的兵力,一举夺回了后洞里阵地。

1951年10月初,炮兵21师202团协同配合47军作战,与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骑兵1师对垒,喀秋莎火箭炮齐射,炸死美军800余人,夺回了添木洞阵地。

喀秋莎火箭炮只是初登朝鲜战场,小试牛刀就叫美军吃尽了苦头。

正如战地记者李峰在《决战朝鲜》中讲述的:“喀秋莎火箭炮第一次大显神威之后,志愿军将士们对这种武器爱到了极点。哪怕是道路再怎么拥挤,只要碰到车号是84的火箭炮车,其他人都会立刻让路。”

而在朝鲜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最为辉煌的一次战斗便是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中旬,美军为了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单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

随后,美军集结了大量部队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

范弗里特打算用死亡200人的代价,夺取这个只有3.4万平方公里的小山头。

战斗开始时,我方防守高地的只有两个连又一个排的兵力,而敌人进攻投入了7个营的火力。

根据志愿军作战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作战称为战斗。因此在战斗开始时,这场在两个无名山头的作战只能以海拔命名。

然而这场战斗却越打越大,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也逐步增加,由营、团规模发展到师、军规模,由“597.9和537.7高地战斗”变成了“上甘岭战役”。

缺少炮火的有力掩护,志愿军的伤亡率会很高,这是抗美援朝初期的战斗经验。

再加上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就必须靠地面火力夺取战斗主动权。

因此上甘岭战役后期,我军不断投入炮兵火力,其中就包括了21师的火箭炮部队。

21师209团被配属给了参战的15军。

10月19日,209团接到了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

19日的下午,15军的104门火炮率先发动进攻,炮弹如雨点一样飞向597.9高地,并向敌后方延伸。

等到联合国军从地堡里钻出来,准备抗击15军步兵的冲锋时,209团突然实施了齐射。

数不清的炮弹呼啸着朝敌人的阵地飞去,上甘岭的整片天空都被映成了红色。

第二轮齐射后,火海在联军阵地上蔓延,防御工事也遭到了摧毁。

然而等到美军缓过神来的时候,209团已经迅速撤出了阵地。

从进入阵地到两轮进攻,再到转移撤出,前后只用了13分钟。

一直以来总是被敌人的火力压制,受到敌人的狂轰滥炸的志愿军,凭借着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终于也可以用火炮和敌人进行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在强力炮火的协同掩护下,15军兵分两路,同时向两处阵地实施反击。

激战持续到半夜,终于全部收复了表面阵地。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役。

志愿军与美韩联军共投入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志愿军还是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在当时也十分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的密度,平均每秒钟就有6发炮弹发射,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这已经超过了二战时的最高水平。

此次战役后,毛主席也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

战后,据美国媒体的报道,上甘岭战役中,美韩联军与志愿军伤亡比例为2.3∶1。

联军的伤亡有70%都是由志愿军的炮火杀伤造成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

另外据统计,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共计10万多联合国军死在喀秋莎的炮火之下。

可见,在二战战场上让德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宝刀未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大显神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炮兵之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的喀秋莎火箭炮,究竟有多厉害?
抗美援朝中的“神秘力量”,歼灭10万美军,让志愿军如虎添翼
《金刚川》中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猛?一口气384发碾压美军炮兵
连长绝境中放弃突围,拼死毁掉斯大林的王牌,却因此成苏联英雄
志愿军喀秋莎火炮齐射!美军被打得丧魂落魄:他们使用了原子炮
志愿军的喀秋莎火箭炮BM13型132毫米:萨沙的兵器图谱第224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