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今天——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李鸿章一生中最令人诟病的应该是签订《马关条约》,因为这,他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现在的日本下关车站,有一个叫做“春帆楼”料理餐馆,餐馆大厅处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史迹春帆楼日清讲和谈判场”。石碑左前方,有一小楼房,楼上有一块牌子,写着“日清讲和纪念馆”。纪念馆如实再现了谈判当时场景。纪念馆还收藏着当年的一些历史资料。从李鸿章当时的住处“引介寺”,到会场“春帆楼”之间有一段距离。据说谈判前期,李鸿章走的是春帆楼前面的大路,可意外遭到日本激进分子的枪击,好在李鸿章只是受了一点轻伤。后来,日本政府为了保护这位清朝全权大使,便要求李鸿章一行以后走春帆楼后面的小路。小路左侧是石壁,右侧是铁栏杆,如果两侧再有人护卫,就很安全。后来,日本人就把这条小路称之为“李鸿章道”。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 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shì)应上台摄政。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黄海海战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中国30年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就在这4个多小时中灰飞烟灭。1894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

1895年3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从1895年3月13日从国内出发,3月19日抵达日本,3月20日双方开始谈判,一共进行了六轮谈判。谈判前三轮,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咄咄逼人。4月10日,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并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李鸿章只能委曲求全,惟恐和议失败,导致再次战争。

4月15日最后一轮谈判,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回国,离开日本那一刻,李鸿章对身边人说:“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上下五千年:甲午中日战争
【通俗民国史】甲午战争输日本,马关条约割台湾
日本侵华——兵指朝鲜和马关条约『原创』
甲午战争的意义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为了“拿下台湾”,近代日本究竟“有多拼”?
甲午战争败在清军浪费6个战争拐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