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世”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唐蕴玉

唐蕴玉(1906-1992),江苏吴江人。最初在上海神州女学美术科学习艺术,1927年应王济远之邀赴日深造,1930年进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正统油画。回国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等校任教,并参加了重要社团"艺苑绘画研究所",为民国时期活跃一时的女画家之一。晚年移居美国。

唐蕴玉的油画更注重西画的中国化,在清新淡雅的景物表现之间,用中国画的手段介入油画,再以西洋画的材料来画中国画,使中国画与西洋画艺术的表现互渗互融。

披红纱的白衣女子 30年代

1929年唐蕴玉的五幅作品在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成为焦点。《苏州之街》的题材是时人少有涉足的城市景色。作者笔触虽稚拙,却因色彩沉郁及手腕灵活而添足画作的美好,沉郁的用色令人怀想苏州“历史的伟大”,而取材、构图又将观者的视线牵回现实中“都市之繁华”,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明射着都市的尘嚣”的车马往来,满街人跑。《苏州之街》作为那一届美展的重要作品制成明信片发行。《虎丘》《静物》《裸体》《方女士》也引起关注,推许为美展“瞻量最大之作品”,“独能得大部之统调,回互周到,殊不易得。”有评论称蕴玉的人物画虽朴实,但景物画色调自然。“有些像日本画家石井柏亭、邱代明(上海美专教授)君的作风,沉静处近于纤弱,并且有点伤感的情调。”论者甚至将其与朱屺瞻等相提并论。当年的《美展》和《妇女》杂志分别刊发了《静物》。此时蕴玉不过二十出头,正值上海“洋画运动”黄金时期,她如新星闪耀于画坛,前方的艺术坦途似正铺开。

园艺女 30-40年代

蕴玉1906年出生于吴江松陵镇。父亲“把她当男孩来对待”。父母早逝,她很早就独立生活。蕴玉和柳亚子夫人郑佩宜之妹郑光颖是好友。因此“自幼即识亚子伉俪,常以阿哥阿姊称之”。蕴玉从小爱画。南社成员张默君等女杰创办神州女学,蕴玉进入该校美术科学习西洋美术。她深感“得到了许多同志和名师的指导,自然而然把我沉醉于画的生活里。”柳亚子时时鼓励这位小妹,常为她的国画题词。蕴玉在回忆文章中收录三首题画诗。之一:山明雨水媚,可是西子湖,板桥无人迹,垂柳春模糊。之二:入山恐不深,入林恐不密,干岩万壑中。真赏聊自惬。之三:参天峭壁绝迹攀,爱听松涛镇日闲,写尽胸中灵气来,无双丘壑几青山。

唐蕴玉与长女郑方黎在德国柏林,约1936年

1920年毕业时年方十四的蕴玉,进入启秀女学任教。约在1924年进入东方艺术研究所苦练人体画。1925年,重要美术社团——天马会在美展出品目录刊登其作品。同年蕴玉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艺术教育专修科主任、西洋画教授,和刘海粟、刘海若等率学生百余人赴杭州西湖写生。1926年,蕴玉作品入选上海洋画联合展览会。1月30日她作为江苏省特派赴日考察艺术教育委员东渡。

传教士 1932

1926年3月蕴玉与张应春、汪元勇等陪同柳亚子夫妇赴南京参加中山陵奠基典礼。国民党内发生冲突。蕴玉晚年追忆:“当时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石块乱飞,幸由我护之他避。”天雨山路极滑,下山后蕴玉扶柳亚子走,两人都跌倒,可怜了蕴玉的狐皮旗袍。10月,芦墟土豪陆氏父子向军阀孙传芳告发柳亚子有过激言论。柳亚子躲避查捕藏在蕴玉家中。他与蕴玉兄妹相称,化名唐隐芝,避居沪上,继续埋头编辑苏曼殊作品。1927年,蕴玉应柳亚子嘱咐绘制苏曼殊孤山墓塔的油画。

波兰女 1936

1927年,柳亚子带着夫人郑佩宜、姨妹郑光颖和女儿无非、无垢,在5月15日东渡日本,蕴玉随行。他们乘坐邮船先到神户后迁居京都。名画家桥本关雪以日本佳肴美酒热情招待柳亚子一行,并导游名胜古迹。桥本关雪指导蕴玉的画艺,为其作品题词云:“水墨换为油彩新,剪裁红紫万年春,十年读画江南北,纤手推君第一人。”称许蕴玉为“中国江南一才女”。柳家不久又去东京过起隐居生活。柳亚子常与留日青年学生聚谈,蕴玉由此结识她的未来夫君郑揆一。在东京留学期间,她经常吃郑揆一做的排骨饭,配上洋葱和一个荷包蛋当午餐。蕴玉师从名油画家石井柏亭、满谷国四郎,作品入选东京展览会。半年后她与郑光颖回上海。唐蕴玉自述此时“观了许多名画家的画,益使我兴奋起来”。印象主义等各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活跃于日本“洋画”界,蕴玉深受先锋绘画技巧理念的影响。

同学

1928年,蕴玉成为新创立的艺苑绘画研究所会员,加入后担任指导。该社团专为美术人才深造而设,成员多为名家。12月22日,她举办个人洋画展览会,陈列历年作品七十余件,观者踊跃。名画家丁衍镛到场赠画两幅,“女画家如潘玉良、翁元春、关紫兰等,均与唐女士交好、亦莅场互相讨论。本埠文艺界闻人咸赞叹唐女士有特殊之天才,前途诚未可限量。”1929年出版的《妇女》杂志称蕴玉这次展出作品“深得社会之嘉许。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

着花衣的女人像

1929年,除第一届全国美展外,蕴玉作品还入选艺苑现代名家书画展、艺苑研究所第一届美展,刊入《艺苑》画集。1929年《妇女》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七号辟唐蕴玉专栏,发表她的谈艺文章《寸感》。蕴玉认为画的成功当以取材、色调、结构为根本,绘画的色调可以表示画家的个性。她既喜欢象征主义画家夏凡纳时时露着悲感的静雅色调,也喜欢印象主义画家莫奈表现鲜明苍空强烈日光的风景色调。“这两画家用的色调不同,但是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可以使人佩服的地方。”因个性趋向,她在无形中常喜用冷色,而不是只认为夏凡纳的色调好。“至于其他画家,都有各人的生命存在里面。”该刊盛赞蕴玉“作品崇尚写实而近于后期印象。笔触老健,轮廓正确,尤长风景,近更注意于人体画,精研不息,所作大幅人像甚多,有突飞之进步。”是“擅西洋画法”的“我国画学界中不可多得之人才”,并透露蕴玉“不久更欲留学法国以冀有所深造”。

披红巾的女子

1930年1月,《良友》杂志第四十三期妇女界栏目刊登了蕴玉赴法的消息。她与1929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的郑揆一同赴法国,由上海出发,途经香港、西贡、新加坡等地,沿苏伊士运河登陆开罗,乘骆驼观览金字塔,横渡地中海,在马赛港登陆,开始留学生活。郑揆一入巴黎大学历史系读博士。据他回忆“蕴玉每日经罗浮宫临画,中午即在此吃点面包,晚往画室学速写,非常勤学,旋即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在莱勃和沙巴特教授的画室专习正统油画。然后再往新派画家洛特等处进修。留学期间作品曾入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和杜而利沙龙。1931年,蕴玉作品收入上海出版的《好友佳作集》。

女孩

1931年,蕴玉经何香凝证婚,与郑揆一结合。两人是知音,郑揆一对妻子的艺术活动总是欣赏鼓励。她在巴黎生下长女方黎、长子光宪。白天蕴玉上课。孩子们很小就被送往学校,因肤色不同被欺负,幸有老师解围。蕴玉下课较晚,善良的老师总是陪着两个小孩,姐弟俩经常是最迟离开学校的。每年暑假,蕴玉夫妇都要到荷、比、意、英、瑞、德、西等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观摩各派杰作。一进场馆,她先把孩子们安置在一排椅子上。周末时全家到巴黎郊外去写生。母亲沉浸在艺术世界,孩子在田野奔跑,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刻。平时蕴玉手袋中总是带着画册画笔,看到美景就画下来。

溪涧洗衣妇

蕴玉在欧洲近8年,并不活跃于画坛,“基本上是以一个传统女性的生存方式,沉静地体验着个体自由艺术创作带来的生活情调。”她的绘画风格更臻自由纯熟,创作“充分展现了对印象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的多种形式语言的理解和创造”“形成了留日艺术与留法艺术的某种风格交汇”,推崇梵高、塞尚,接受后印象派画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

绿椅上

1938年蕴玉夫妇返回香港。香港沦陷时九龙寓所里巴黎带回的许多画作被烧毁。1940年她全家返回上海。1941年起蕴玉先后在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唐蕴玉等发起上海艺术学会,编辑出版《上海艺术月刊》,给困境中的画界带来生气。1947年,唐蕴玉油画展于大新公司画厅举行。“作品非常名贵,共有一百件之多,为数十年上海所未有的画展。”这也是蕴玉生前最后一次重要画展,是“其生平数十年来研究与尽力的结晶”“画展共分风景、静物、肖像、人体、名画临描以及速写等类”以欧洲各国风景画居多。“其色泽暗淡均匀,光线配合调和,尤以其精工细素远非一般油画家所能企及”“作品亦各呈不同之派别”“色彩尤重幻想”。画展图录的封面是常玉在巴黎时为唐蕴玉所画,构图大胆结构变形的“单眼美人像”。战后上海罕有西洋画展,这次高规格展览正弥足珍贵。1949年4月,蕴玉的作品在上海美术馆春季美术展览展出。

女人体头像

解放后,蕴玉在上海向明中学、建春女子中学、长乐中学等任教直至退休,假期到各地写生创作,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画风渐趋简约沉稳,色彩和谐,结合国画写意风格。“性极和顺”的她淡出画坛专心家庭。家人眼里她是做到“艰辛安乐,永矢弗渝”的贤妻、开明的好妈妈、慈祥的外祖母。蕴玉在校认真热心,甘为人梯,一贯深受师生爱戴尊敬。子女评价她:“母亲逢事兢兢业业,无声无息执著地去做,对教学如此,对所爱的艺术更是同样,始终默默地不做宣扬,这和她喜爱用淡雅的色调去展现景物一样,令人有一种宁静的感觉。”“母亲严谨要求自己,对未完成的画或是不满意的作品,从不写上代表自己的“蕴”字(以及“Y.Y.Tang”签名)。”“母亲不仅是贤妻良母,更是一个深爱艺术的画家。她为人谦虚,生前很少提到她年轻时参与的各种艺术活动,在艺术界曾是个活跃分子。”“文革”中蕴玉一家受冲击,她的作品大都毁佚。这位当年一度列入上海“油画四女杰”,与潘玉良并称“双玉”的名画家沉寂了。

女人体头像

1980年,蕴玉随夫出国探亲移居美国。她坐公共汽车去绘画班学习,参加各类美术协会和画展。这一时期蕴玉专攻人像、花卉,“用中国画的手段介入油画,再以西洋画和材料来画中国画,使中国画与西洋画艺术的表现互渗互融。”蕴玉大腿骨折打钢钉仍坚持去画室,身体虚弱后用颤抖的手在家创作静物画,直至患癌化疗。后来她已经不太能进食,1992年,蕴玉去世两天前,次子光宙送来一束花,次女伊文问蕴玉想画吗?她说:“要”。短短几分钟就画完了。下葬时,郑揆一放上妻子生前的画笔,好让她在天国继续创作。

少女1946

1993年,在家属努力下唐蕴玉遗作展举办。外孙女郑彤真正有机会欣赏到外婆的画作,她早知外婆是画家,在童年那个非常时代却很少看到外婆作画。自2007年始,在美术史学者李超努力下,陆续出版一系列著作收录蕴玉作品,完成她的亲人们一直想出画册的夙愿。2015年,“淡泊之蕴.唐蕴玉水彩作品展”在京展出……人们越来越为这位被重新发现的画坛先驱吸引,激起他们藉由中国现代美术隐现的光芒,去寻找重重历史迷雾后未知宝藏的激情。

农闲 1950

搬运石头 1951

古丽雅 1956

学习小组

风景 1930

山道观 1946

外滩

寺庙

青岛海边

山道

龙华寺

郊外

教堂

街景

孔桥

灵隐道上

耕田

公园

风景

有佛像的花瓶

瓶花

瓶花

瓶花

瓶花

有台历的静物

有洋葱的静物 1926

龙虾

菠萝

过街楼

20.5×32.5cm

西安城隍庙牌

35×22.5cm

古城边

37×28cm

摆摊

28×37.5cm

长安翠华之春

37×28cm

将要下雨

38×29cm

梅花

29×38cm

公园一角

39×27.5cm

月牙山前

28×37cm

阁楼

29×19cm

32×23.5cm

华山一景

27×27cm

华山苍龙岩

27×38cm

农家小院

24.5×16cm

翠华山口

28×37.5cm

太阳村车站

38×26cm

贵阳站

31.5×20cm

交通大学

35.5×27cm

薛平贵寒窑

28×33.5cm

溪边洗洗

37×26cm

华山日出

37.5×29cm

小桥之冬

35×28.5cm

长安早春

37×28cm

长安神禾原之

38×29.5cm

28.5×34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代油画家作品赏析之:唐蕴玉(组图)
愿意跟随的那些大师和高手.....
当代写实派领军人物著名油画家忻东旺七十七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旅美画家涂志伟:用光的幻觉空间,描绘中国历史故事
“心灵铸就绚烂”记当代著名油画艺术家——鲍加先生
2020年度推荐收藏著名画家:张春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