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路前行·当代知名书法家——张登府

张登府,字研之,男,1947年出生,江苏淮阴人,研究生文化。曾是一名军人,1973年由组织安排到北京工作,曾任北京市开源市政物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2008年退休后到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工作,曾任驻会秘书长,现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兼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花城春秋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扇面自作诗

张先生自幼钟情书法,数十年临池不辍,同时对书法理论多有研究,尤其于圣教序、兰亭序、书谱、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及赵孟頫、文征明、苏轼、米芾、王铎等大家法帖用功最多。1981年毕业于萧劳任校长的北京中国书画业余学校,曾师从吴味淳先生学习书法。2011年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兼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与苏先生搭班工作共事交往历经数载,亦师亦友,耳濡目染,获益良多。书法通诸体,善行草,继承传统功底扎实,又能出新自成风貌。国学基础深厚,多有自作诗词联语面世。几十年中求书者众多,加上无偿捐赠、参加慈善活动等,张先生奉献书作在千幅以上。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老年书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及全国书法大展并获奖,入编多部大型书册,为多家机构收藏和勒石。《中国艺术家传记》、中华人民美术网等有专版介绍。

▲众志成城68×68cm

▲宁静致远136×34cm

▲曾国藩语136×68cm

▲苏东坡语70×46cm

▲禅诗68×68cm

▲道德经句70×46cm

▲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36×68cm

▲诸葛亮诫子书136×68cm

▲张弼士语198×96cm

▲李世民语136×68cm

▲神仙起居法136×68cm

▲渔家傲除瘟疫136×68cm

▲自作诗七十感赋136×68cm

▲曹子建语136×68cm

▲为雄胜武术馆题联136×34cm

▲如意称心联136×34cm

▲为烙画家题词铁笔生花136×34cm

▲上德若谷136×34cm

▲弘一法师偈136×34cm

浅谈成就毛体书法的基本因素

张登府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诸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独创了“毛体”书法,是近代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举办了“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活动,有包括众多专家、学者在内的11884人参与,最终公推毛泽东成为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很多人诚如孙过庭所云“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笔者以为,“毛体”书法大成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书者身居帝位“字因人贵”,而是有着书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书法探索发展的轨迹,也有着一般书法大家成就的内在规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因素:

一、尊重传统,书有所宗

毛泽东的家乡有着深厚的书法渊源。唐大书法家欧阳询、草书大家怀素以及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等都是湖南人。韶山读书人中有一句俗语:“字是打门锤”,“打门锤”系房子大门正上方左右对称的一对木柱,是一个家庭的“图腾”、圣物,足见人们对书法的看重。毛泽东的家族也有重视文化、重视书法的传统。笔者所见《中湘毛氏族谱》封面字是地道的欧体楷书,扉页则是规范的颜体楷书。毛泽东8岁时到湘乡县城就读于东山高等小学堂,历经6载,主要读《论语》、《四书》、《五经》。小学堂的前身东山书院是后人为纪念唐初大臣、大书法家曾被贬任潭州都督的褚遂良而修建的,“东山书院”四字为黄自元所书。黄自元著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同治帝赐以“字圣”名号,他所仿《醴泉铭》、《玄秘塔》等作为蒙学学习教材。毛泽东在此期间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从少年时即开始学习书法,受到正规的教育和训练,也因为在外婆家居住了六年之久,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启蒙老师是两位舅舅。后来到省城读书求学期间,又得益于孙锒工、黎锦熙老师,从而在继承正宗的优秀传统书法方面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据《毛泽东轶事》一书记载,毛泽东曾说过:“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习书法,必须临帖,继承传统,这是古今书法大家的共识,也是毛泽东学习书法的基本经验。诚然,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曾经十分用心地临习过多家字帖,楷书主要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卜商帖》,行书主要学习过颜真卿、孙过庭、苏轼、米芾等,还临习过章草以及“瘦金体”。从这个时期留存下来的毛泽东部分手迹可以得到印证。

毛泽东留下最早的作文手稿《商鞅徙木立信论》共600字,纯以文言文写就,国文教员柳潜看了毛泽东的作文,感慨良多,在空白处多处写有评语,计有143字,并批给同学“传观”。这些评语是“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积理宏富”。文末还写有总评:“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从书法角度看,全文共465字,毛笔手书,通篇小楷,一丝不苟,清秀稳当,“逆折而入,笔力挺拔”,明显可见二王之影、欧体之魂。(见下图)

1913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入学湖南第四师范,杨昌济教“修身”课,毛泽东用毛笔作《讲堂录》,9行直线本,94页,计万余字。因是随堂听课笔记,整体已由楷入行。但在笔记之首有11页抄录的《离骚》《九歌》原文,是纯正的小楷,一丝不苟,足具欧体风范。(见下图)

毛泽东课堂笔记《讲堂录》1

毛泽东课堂笔记《讲堂录》2

1915年毛泽东的《〈明耻篇〉题志》,既留有颜体和魏碑的痕迹,也显出了不同于后来的墨多于笔的特征。(见下图)

1917年写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以及为萧子升《一切入一》写的序文均以章草面貌示人。(见下图)

毛泽东致黎锦熙信(局部)

毛泽东致黎锦熙信(局部)

毛泽东为萧子升《一切入一》写的序言(局部)

毛泽东为萧子升《一切入一》写的序言(局部)

1918年写给七舅、八舅的家书却又是地道的瘦金体。(见下图)

毛泽东致七、八舅父家书1

毛泽东致七、八舅父家书2

到了1921年毛泽东写给杨钟健、彭璜的信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体,看不出以前各类正书的形质面貌,而呈现出强烈的草意,更多地运用侧锋,既可见楷书之功力,又具有“二王”风貌,也有几分米芾的味道。(见下图)

致杨钟健信(局部)

致彭璜信(局部)

二、博览群帖,自创一体

毛泽东曾对舒同说:“书法这门艺术,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取诸家之长,创自己风格,这点你做到了。”又说:“我喜欢你的字。有人说舒体字是‘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也有人讲你的字‘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或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这些我都同意。”这些话是毛泽东对舒同的褒奖和赞扬,同时也是自己多年研习书法的感悟。舒同小毛泽东12岁,毛泽东早在1917年时就曾写过类似几十年后逐渐成型的“舒体”字。几十年中毛泽东多次变换自己的书体,通过博览群帖,博取众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毛体”风格。

“与古人合”即通常说的“入帖”并非易事,而“与古人离”更是难事。著名大师李可染说过,“要用十倍的努力打进去,用百倍的努力打出来”,正是此意。要能取诸家之长,创出自己的风格当然是更难的事了。清书法大家何绍基说自己学书四十余年,正草篆分,博览广综。“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取其所取,则以写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康有为《艺舟双楫》有云:“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毛泽东酷爱书法,且博览群帖,潜心研习,数十年坚持不辍,趣闻轶事不少,丝毫无逊于古人“笔冢”、“拜石”、“墨池”之精神,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县北有一块刻石碑上“娄山关”三字写的苍劲挺拔,而且刻工上好,堪称佳作。毛泽东在碑前逗留良久,反复揣摩,不断地用手比比划划,嘴里啧啧称赞道:“此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有一位投奔延安的青年要将舍命抢救出的四本世界名著和两本中国名帖相赠,毛泽东异常高兴,正要道谢,不料被好友朱光“见面分一半”,经赠书人调解,毛泽东留下《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和《三希堂残帖》,非常惋惜有一本字帖被朱光夺爱了。在陕北与敌人周旋转战的艰险岁月,随身少许物件中也有《三希堂残帖》、《草诀百韵歌》。建国以后毛泽东出访苏联还随身携带着《三希堂法帖》等古帖。

1959年毛泽东不再兼任国家主席,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黄炎培也很爱好书法,交往过程中得知黄炎培珍藏一本《王羲之真迹》,这本真迹价值连城。毛泽东张口借阅,黄炎培只答应借期一个月。自借到后,毛泽东每天工作一停便翻看,时而全神贯注地研读原帖,时而拿起笔来在纸上临习,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而黄炎培一直放心不下,一个星期过后就不断打电话请值班同志询问毛泽东看完没有,什么时候能还回,有一次干脆直接打给毛泽东。毛泽东一听就有些不高兴,不耐烦地说:“不是讲好一个月吗?”黄炎培连连回答说:“对对对,对对对。”可是过了不久黄炎培处又向值班室打电话询问。值班同志来到毛泽东书房,只见毛泽东正聚精会神地读那本真迹,头还不时依着真迹上的笔迹晃动,好像下巴颌就是一支笔。见此情景,值班同志沏上茶递上去,借机悄悄地报告了情况,毛泽东不耐烦地说:“怎么也学着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的嘛,还差7天,我是给他数着呢。”过了一个星期,毛泽东自己将《王羲之真迹》用模板小心翼翼夹好,对值班同志说:“送还吧,今天必须送到!”

1955年起,毛泽东指示身边工作人员或借或购广置各类字帖,主要是楷、行、草书的。据不完全统计,20年间搜集到各类拓本及影印本碑帖有600多种,当然有些借的看后不久就还了,有些就存放时间较长。毛泽东说“我大概看过400多种碑帖。我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怀素的草书帖。”毛泽东居住在中南海游泳池期间,在会见厅的五个书架上、沙发旁边的茶几上、中间的小圆桌上、办公桌上以及卧室的床上,甚至厕所里,到处都放有字帖。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只要有空,他就阅览、揣摩,这就是行内人常说的读帖。有时一边欣赏,一边还用手在自己的腿上比划,这也是一种临帖的方法,也有叫空临的。临帖的方法有摩写的,有对临、背临、意临等。毛泽东不喜欢摹写、对临,更多地是采用背临、意临,不苛求形似,更注重神合。毛泽东对自己比较喜欢的字帖如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颜真卿、欧阳询、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文征明、祝枝山、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以及于右任等法书墨迹,则经常放置身边阅读研习。通过深入地读帖、反复临习,大量地广泛地阅览各种碑帖,博取诸家之长,揣摩古人法书的结字、用笔、章法、神韵,熟记于心,然后渗透到自己的书法之中。毛泽东非常明确的说过,“历来写字讲究临帖,你不临帖怎么行呢?临帖之后,你就要脱离那个贴,自己独立写字嘛。而且,写草字的人先要写正楷,然后才能写草字,不可以一下子就写草书。”中央档案馆整理出版过《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编选者说,“这些诗词,是毛泽东同志在工作之余,凭记忆书写的大量诗词中的一部分。”仅此部分就有117首,包括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刘禹锡、白居易、王昌龄、辛弃疾、苏轼、陆游、曹操等58位名家的诗词,其中有《木兰诗》(400言)、《梁父吟》(300言)、《琵笆行》(600余言)等多首长诗。在留存的各种文字资料中,只要有条件的,毛泽东都用毛笔写就,还有一些则用钢笔等硬笔写成。这样,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毛体”书法也就达到成熟期和巅峰期。有人形容其兼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颠狂,怀素之豪放,苏黄之雄厚,毫不为过。随手选辑下面几幅作品,足以明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曹操《观沧海》

孔子《论语》句

致齐白石信

杜甫诗句(局部)

李白《梁父吟》局部

王之涣《凉州词》

七律 和郭沫若

临江仙 赠丁玲

菩萨蛮 黄鹤楼

七律 长征

三、才高学富,书外功深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习书法之道何尝不是如此。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得很直接:“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说,要想书法学得好,工夫在‘书’外。”林散之说:“学字要才、学、识。‘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资,但单靠此不能成功;‘学’的时间最长,三五年,几十年,在古人里面钻;躯壳脱掉,写出自己的面貌来,要‘识’,增长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以上诸多方面,在毛泽东身上可谓兼备无遗。

曾任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通晓古今、知识渊博的学者。”据1966-1976年间担任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的徐中远所著《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介绍,毛泽东博览群书,终身酷爱读书。不管工作多忙,每天总要挤出时间坚持读书。特别是晚年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每天还不分昼夜无休止地读书,白天读,夜里读,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读书。精装本、平装本重了,就读大号字线装本。手拿不动了,就让秘书帮助举着读。眼睛看不见了,就让秘书读给他听。毛泽东常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可不能不读啊!”在中南海故居里存放的数万册图书,包括马列著作、鲁迅著作、诸子百家、古典小说、诗词歌赋、地理历史、自然科学、中外名人传纪、报章杂志等等等等。有的是在湖南上学时读过的,有的是延安时期读过的,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读过的。有的书上有毛泽东的亲笔签名,有的书上盖有毛泽东印章,更多的是批注文字和圈划的符号。在读过的书目中仅逻辑学方面的书就有90册之多,各类新印大字线装书就有1361册。在不同时期毛泽东偏爱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在延安时期,最爱读哲学方面的书。建国以后又喜欢读很多历史书籍,有一部是1952年购买的清乾隆武英殿版的大字线装本《二十四史》,全书800多册,4000万字左右,在24年间不仅通读了,其中《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晋书》、《明史》等都读过多遍。毛泽东除了爱读《二十四史》外,《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中国历朝历史演义和历史小说也都爱读,例如《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聊斋志异》、《金瓶梅》等都读过,有的还读过多遍。文学方面的书也读过很多,如《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诗别裁集,《词综》、《曲选》、《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读过《鲁迅全集》,读过佛教经典《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等,读过基督教的《圣经》,还有各类自然科学方面包括《无线电话是怎样工作的》等通俗读物、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李政道的《不平常的核态》等,读过中国古今笑话、小人书等等。直到1976年9月8日早晨,毛泽东临终前一天,还由工作人员托着书坚持读了7分钟。正如胡耀邦所说:“毛主席啊,毛主席,谁也没有你老人家看书看得多啊!”

从能搜集到的史料看,毛泽东一生中写过616封书信,在革命战争年代写过几百封电报,为西北局表彰22名先进个人题写过奖状,为各类报刊杂志、团体机构、烈士模范各类题词数百幅,都是以毛笔书法写就。(如下图):

1941年为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题词

1050年为儿童节题词

1944年为张思德题词

1940年为张自忠题词

1958年为《红旗》杂志题词

1947年为刘胡兰题词

为《人民日报》题

1953年为海军题词

1950年题词

1963年题词

留存下来的79首诗词也是千古独步,堪称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柳亚子有言“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留下雄文六卷,共150万字,读书批注无数。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宋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毛泽东一生所读的书已远远超出常人所言读万卷书的概念了,在才、学、识等方面也是无与伦比,“毛体”书法得以大成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米芾之后,书法上再难有比他更厉害的了,不得不佩服米芾大书法家
【书法字帖】练好这些字,你已成半个书法家
毛泽东书法艺术辑评
记住咯!这才是书法的基本功!
书法教程《曹全碑》选字帖
这份行书字帖,一定会勾起不少书友的回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