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啟泰——2020年当代中国书画百杰

李啟泰,汉族,1972年12月29日生,48岁。1998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水工专业,1998年至2015年在云南省铁路总公司工作,分别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分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至今在云南宏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国画院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名家讲堂》签约艺术家、常务理事。

著名书法家李啟泰访谈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水墨艺术精髓。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作客我们《名家讲坛》栏目的嘉宾,出生书香世家,从小受家庭祖辈的影响,培养了对书法的兴趣爱好,他的楷书,有刚柔并济之美,他的行书不仅飘逸灵动,同时也给人以霸气厚重的磅礴之感,独具一格,受到国内很多书法爱好者的关注。他就是李啟泰李老师。

主持人:李老师,我知道你出生于书香世家,我很好奇你的童年是不是以书香为伴呢?

李启泰:是的,主持人。我的家族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我曾祖李恩光曾是清朝年间的贡生,清朝年间参加编写《富源县志》,诗词作品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地多处名胜古迹留有他的书法作品。我的伯父和祖父在当地是有名的文化人,尤其是祖父的书法造诣非常高,闻名乡里,在解放后到文革期间他曾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我出生后一直伴随祖父身边,从会说话就一直听他说书讲学,看他书写诗词,从小就对祖父有了崇拜的心理,这为我日后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祖父从我会讲话就教我背诵唐诗宋词,在我上小学时就教我练习书法,每天至少练习半小时以上,为我的楷书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上初中后离开祖父在外求学,功课任务重,练习书法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在节假日回家时,向祖父提交我的练习作业,祖父都非常认真的给我指导和鼓励。因为家学渊源,从小就培养了我对书法的爱好。

主持人:您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水工专业,当时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

李启泰:我在小学、初中的时候也许是受到祖父的影响,功课偏科严重,文科在班上名列前茅。上了高中后,在文科成绩保持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理科成绩也迎头赶上成为班上的尖子生。我出生在农村家庭,亲身感受到家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邻里经济落后,我如果选择学习工科类专业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另外心里也有一点点小情怀,希望为家乡建设服务,再加上我个人对农业水利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于是在高考时就选择报考云南农业大学的水工专业。这个专业一直都挺吃香的呢!

主持人:观您的书法作品,行书居多,同时也兼有楷书作品,书法种类不知凡几,您为什么对行书情有独钟呢?又怎么会喜欢楷书呢?

李启泰:你好主持人,我之所以喜欢楷书,是因为楷书是我们现在学习写字的基础,学习书法一般来说都得从楷书开始,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峰,狂草是书法顶峰上的明珠,所以要学好书法,个人认为一般得先从楷书学起。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在起,只有基础牢固了,功底深厚了,其它的隶书、行书等书体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也不会失真!

在中国四大楷书名家(欧、颜、柳、赵)中,我最喜欢的是欧阳询的欧体字,它的特点是沉着凝重,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健,有一种极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其实,欧体书法的特点可以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我练习楷书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楷书因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而得名,我欣赏它的静态美,从儿时开始学习欧体楷书,只是后来忙于学习,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进展也不是很大。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若说楷书有静态美,那么行书就是动态美,书写行书可以抒发心中不同的情感,让心中的情感在书写时得到释放与缓解,同时也能体现一种顺势而发,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所以我在练习行书时经常有一动笔就停不下来的感觉,心情无比放松。还真有王羲之笔下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韵味!

主持人、我们知道研习书法都要先临帖,临碑、李老师比较喜欢哪位大家的作品呢?他的作品在哪方面吸引了你呢?

李启泰:读贴、临贴、摹贴、背贴都是学习书法的快速通道。楷书我喜欢欧体,行书我最喜欢的是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有相关王羲之的书法如《圣教序》、《腾王阁序》等。其次如颜真卿的《祭姪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智永的《千字文》,有时一个人在揣摩他们各家的不同点,把我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借鉴过来,融入其中,形成我自己的书写风格。

我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兰亭序》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的审美观,《兰亭序》的特点是变汉魏质朴之书风,开晋后妍美流畅劲健之体,开创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典范。《兰亭序》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化,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并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

第二、《兰亭序》通过书法作品将人的情感与自然相结合的美,《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自然相和谐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同时也是在欣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第三、《兰亭序》的章法、笔法和结体的飘逸灵动美,《兰亭序》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应是对《兰亭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对《兰亭序》的赞赏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主持人:我知道除了楷书,你在行书方面建树也颇深,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书体你创作时的心境是否也有不同?

李启泰:是不同的,主持人。楷书讲究的是整齐美,整齐之中透着一种劲度、一种力道,一种自然、一种和谐、一种秀美。所以在创作时,心境要平和得多。行书讲究的是一种参差美。写行书最忌讳雷同,相同的字,相同的笔画在同一幅作品中,不允许同时出现。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他就写出了21个不同的之字。行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但又不是乱来。变化之中又要协调统一。只有变化而没有统一的行书线条,就会形同乱草一堆。只有统一而没有变化的行书,那就成了印刷体了,不能称其为艺术。

换一个说法,行书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以在书写行书时,心境是激荡的,不平静的,心理在想要怎么制造矛盾,又要让矛盾、冲突其冲而不破,形成一幅统一完美的行书作品。

主持人:李老师,我们都知道您的行书不仅飘逸灵动,同时也给人以霸气厚重的磅礴之气势,我想请问您是怎么形成这种风格的呢?

李啟泰:每一个练习书法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形成自己的书风。比如颜真卿早年的《多宝塔》楷书清新秀美,而晚年的楷书雄浑刚健。

一个人书风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经历、学历、人生阅历、经历的事、所看的书、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德行,修为都有关系。

我一开始是练习楷书的,后来发现练习王体进入状态就会快点,因为王体中特点之一就是行书中的笔笔到位,让人易认易识。所以我就选择王体临习,经过临习之后发现王体笔法飘逸流畅,结体栩栩如生,有时轻歌曼舞,有时如诉如泣,有时静如止水,有时惊涛骇浪,其美妙之处就在于情感在书法作品中的自然表露。都说字如其人,而我个人性格豪爽,厚道执着,久而久之的临习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书风,有王体飘逸灵动的影子,有自己雄浑刚劲的个性。

主持人:有人做过一个比喻:其它动态的书体似舞蹈、似唱歌、似表演、那么楷书的境界就仿佛像老僧敲木鱼一般。在舒徐的节奏中蕴含着一种超凡入圣和生命体验。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主持人:老僧敲木鱼,是一种表像。表面上看,声音、节奏没有什么变化。其实变化的是他口中所念的东西、内心的所想以及修行造化。表现在书法楷书上就是一种气韵、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书法的表现形式就是线条。线条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可肥可瘦,可似霹雳闪电;可似飞鸟惊蛇;可似枯藤干枝;可似竹叶蚯蚓;也可以浓墨重彩等等。只要你组合得好,形成一幅优秀的作品,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比如范曾大师的蚯蚓书、郑板桥的竹叶书法,都自成一家风格。所以有的书法好作品看似音符在跳动,似在跳舞,又像是在表演节目,有的还像老叟携孙,有的让人联想到山崩海嘯,还有的书法作品看似闲庭信步等。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

素墨润心 宁静致远

——谈李啟泰老师书法的精神旨归

文以载道,我以为书亦载道。文能作般若,书能写佛心。说的是书法家要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心灵的声音,也许这一观点正合李啟泰老师的意识,去年他应邀出席《水墨丹青》栏目组,我给他写了一篇短文“‘临其形态,悟其精神”,在文章中我谈到社会与书法家,书法家与作品,作品与社会的循环,我认为李啟泰老师在这个循环中享受的是宁静 ,快乐 ,轻松和超脱。正如他的作品般给读者以 素墨润心的宁静感觉,得知他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是在享受创作,就像“竹林七贤”享受美酒一样“陶然共忘机”。

他的行书作品,以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等欧阳询《三十六法》为基本审美原则,端庄谨严,质文并重,启合动宕,修饬精整。中锋行笔,出入有度。笔法有藏有露,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注重对称,字间疏阔,协调有序,努力将中国传统美学法度有机的融合在自己书法的点线结构中,面对其书,让笔者不由得想到作为书法家,李啟泰老师在艺术创作里所表现的思想 ,情感 ,审美 ,格调,以及他的人生观,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艺术的践行向外界传递一种对于艺术钻研的理解,想来,这也是笔者对于书法家李启泰老师的一种推崇了。

东汉赵壹便云:“……且草书之人,盖技艺之细节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拙而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之后,以书取仕渐盛,直至清末,以变法著世之康有为在论及干禄字时,也不得不言道:“……于是,乡邑较能、朝廷科吏、博士讲试皆以书,盖不可非矣。”此大大桎梏了人们对视书法为艺术的认识深度。 读罢李启泰老师的书做,让笔者更加坚信,一位好的艺术家不仅能写能画,更重要的应该是一个智者高人,作品要感化人,首先自己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换句话说,书法家的格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品味,字如其人。通过李啟泰老师的作品我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看到了他淡定的心态,感受到了他辩证的思维和诗人般的情怀。

生活在人间烟火中的李啟泰老师对于书法孜孜以求,昨日聊天得知,他已然转学篆书,这种主动对于书体间的融通无疑彰显着李啟泰老师对于书法艺术的一种自觉?虽然他立业之本还是他的企业,他的社会,他的商机。但他的灵魂在书法的艺术实践中得以升华,在书法创作中铸就了他那颗真.善.美的心灵。诚如我国最早的农民参禅者,他们来自乡间地头,为救苦救难能舍弃一切。他们以淳朴、真挚和善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禅宗思想,而李啟泰老师则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里用他简洁明快的笔墨,沉稳恬淡的心态,创作出一幅幅真.善.美的佳作。

欣赏李啟泰老师的书法,观其字迹怀古追今,既能欣赏到纯粹的书法艺术源美,又能感受到传统文人融入书法的家国情怀。依字表情,依字抒怀,源于对传统名贴出神入化的精心习临。无论临颜还是临赵、临黄,得形之大似而不止步,唯悟其真意才得歇息,有十年临一字不得真谛而不辍的决意,恰恰是这种渊源,其书法才得规切矩,古风蔚然,从细节看,李啟泰老师的作品,曲笔飘逸灵动,如盘龙曲凤,姿态万千,而行笔畅快,富有韵律感;从整体上看,善施细笔,细至极致如丝如绸,似女工引丝绣江山,丝丝入微,却清晰明朗,一丝不苟,而对于用笔的细致,倘若没有十足的握笔控笔功力,造丝细为美的笔道是很难做出的。

李啟泰老师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以娴熟的笔墨线条自如地把握理性形准与感性形准的关系,使自己的艺术作品神韵表现重于形似追求,并在“线”与“墨”的结合上做到完美统一!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内涵,一种方向。

道在其中 艺无止境

——书法家李启泰老师作品欣赏

书法是一种表现的艺术,笔是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书者主观意识的发挥,都是个人审美标准的外在体现,是艺术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的集中体现。

仔细欣赏李启泰老师的书法作品,给人以上疏下密的挫感,使得作品呈现纯净简约的美感,布局得当,周全而得体,在笔墨的提按、顿挫、虚实、方圆、开合、枯润、浓淡间形成了 独特的 艺术 创作。昔张旭有动于焉,必于草书发之,李启泰老师进行书法创作,笔法活泼流畅,似有神助,举手投足间,从其笔端倾泻而出一幅活灵活现的风华正茂,写出了热血男儿的那股豪迈之气,体现了其对书法的独特领悟和境界,用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仰视传统而运用慧智能够从中遴选出最佳的元素而惠及自身。中国传统艺术理念无论是对笔墨的运用和理解以及对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的研究,路径还须自己选择和创造而步入其轨.细读李启泰老师的书法,得之于对传统名帖的精心习帖,其书法古风蔚然,识其字收放自如,潇洒多姿,章法布局虚实相间,开合自如,错落有致,别有情趣。

李启泰老师以书法为载体藉以情感的呈现和表达,依我之拙见,其书之魅力,畅神悦情,从其书法中可窥见他在书法道路上以“生态平衡”迎接“新生命”的艺术信仰。

今欣逢盛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思想、艺术繁荣的时代,我们在感受这一思想宝库中一枝奇葩所绽放出的光芒时,也在升华着自己的思想和境界,这对于每个生活在当今纷扰的社会中的人是重要的,对于李启泰老师也是重要的,他在用自己的书法去诠释着对这一时代精神气度的理解和感知,所以他的书法创作不仅属于一个远去的名人名帖时代的心摹手追,更属于当今,道在其中,艺无止境。

审美意识和风格意识的自觉

中国书法历来走着两条同样伟大的路,一条斯文而优雅,另外一条雄壮而崇高,前者以帖学书法为典型,后者以碑学书法为正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法的精研也是治学的一种。针对书法,这句话也可以说成: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书则殆。其实,帖学和碑学中都存在着思辨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书法人把自己看成是实践家,沉浸在技艺的研究和演练中,而对书法究以为何不求甚解,对书法是否艺术不做深思,即对书法内在的规律探讨不足。技艺的研究和演练与书法观念和方法论方面的反思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有所偏废。

然规圆矩方之外、悠远洒脱的艺术世界究竟在哪里?“文章做到致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不独文章,书法亦然。李啟泰老师几乎没有在热闹的书坛里显山露水,但这并不影响这位优秀的书法家对于书法的理解。

李啟泰老师的书法根基打得牢,传统的东西吸收多,而且经过多年的融会贯通的实践,故而使他的作品有了厚实的根基和创新的面目。他主张自出风格,不与人同,这点很可贵。“我之所以喜欢楷书,是因为楷书是我们现在学习写字的基础,学习书法一般来说都得从楷书开始,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峰,狂草是书法顶峰上的明珠,所以要学好书法,个人认为一般得先从楷书学起。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在起,只有基础牢固了,功底深厚了,其它的隶书、行书等书体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也不会失真!”

李啟泰老师关于会通和专精的思辨,带着对糙笔写浮心的批判,弦音所及,仍是希望达成贯通基础上的有所擅长。循着这一人生取道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了李啟泰老师对于书法的抱朴和真心。

有了审美意识,也就有了凸显风格意识的自觉。书法中的融合之理,常常强调用一个“参”字,“楷参八分,欧阳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颜真卿楷,皆折作转笔,则又兼篆籀。”可见,保持本体的独立性,参以他体,自古有之,但关键是一种基于本体之上的化合能力。李啟泰老师近期的作品里,带有偏侧锋的用笔,这是非常有难度的,要使得线质带有金石味还要注意行笔过程的提按力道的变化。李啟泰老师无疑把握得到位,从而使他的作品气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着力点还是放到了对笔法的关注当中。由笔法带动体势,所以李啟泰老师的结字表面上看有了很大的变。

其变有二:找得到归属,做的出选择。一是墨的变化,墨的变化应该说是当代审美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墨法变到什么时候合适,有的可能变化幅度比较小,有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包括他的用笔,其实有时候他的笔是散开的,但是散开的用笔并没有起到不好的作用,反而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就这点来讲,他有很强的现代审美理解,他把这个墨走到了极致,但是又能够把这个度把握好;二是字法的新意。不过字的“新”要“有”中生“有”。“有”在哪里?应是在历代法帖中、在新文献资源中,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排列组合,寻找“新”的结构,实现“新”的突破。学然后知不足,愚以为,结字虽有变化,但有些巧,若能有一些拙味则更妙。

月到风来,独居守志。走笔至此,容易让人代入共情,有中国书香传统意义的好,更有不拘泥于皮表、直面时代的好,更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得到致用,化为己用,才有望抵达本质。

澄怀观道,俯仰自得

有一种人,他的生命存在于一个又一个的过程——探索和开拓,再将其一一实现。这种自由敞开的生命状态,是一个现代人最为重要的,当然,一个现代中国人也必定是个古代中国人,这种结合即便童话,也应该予以维持,构造,以显示出我们身上古老的、残损的、偶发的、虚无的、自足的性格。农夫、士绅、文人、僧侣、都各守其隅,各享其乐。

在外人眼中,李啟泰老师是一位企业家,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书法家,无论人生际隅如何变化,他非但没有荒疏技艺,反倒是通过艺术创作,给生活凭添了几分清逸和洒脱。

李啟泰老师的书法创作以传统为根,近其理、 进其理、 尽其理,从当今书画界来看,有大格局当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李啟泰老师作品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有意无意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格局。首先他是认真读书的,对中国传统的理论应该有一定的研究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在当代艺术界是很可贵的;其次他把中国的传统书法的技法和人文精神的内涵有机的结合起来,像他这样做的亦不多见;仅从书法来讲,他从唐楷到魏碑以及宋明草书的学习,这其中自然就免不了不少更具象征性的因素——澄怀观道,俯仰自得的文人情怀。认识或接触李啟泰老师的人,都会被他的率性与真诚所感染:正所谓性情是艺术的根,性情笃放、感情丰稔的人,就有内在的艺术天赋和追求艺术的原动力,他们不追求名利,不在乎社会的穷达毁誉,执着地在自己艺术空间里,我书但写我心声,神情易趣可为轻,心有格局,笔底波澜,构图以大观小,点画遗貌取神。

赏李啟泰老师的作品,便能看到其心神坦荡,气势充盈。他在古意、古趣、古韵中培育着刚强,在使转劲逸的线条中跳跃着纯真,在“为学艺之范先”的笔工中积累质朴品德,再加上其书写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笔在自然的延伸中忘了及时蘸墨出现的些许枯笔,形成错落有致润燥的对比,这种受性情驱使、自然平和的个性书写,不自觉地幻生出新境界来,而内中的笔法之趣更是“粲粲彬彬其可观”,李啟泰老师熟稔于随形就势,不刻意求工,笔锋一转一捻之间,便是风日水滨,莺歌燕语,给读者很美的视觉享受。

李啟泰老师出生于书香世家,对书法最初的兴趣在其访谈录里稍有提及来自他的家庭。闲事花草、信手笔墨,在春来秋去的岁月更迭中传递着对书法的敬意和对传统的景仰,也让他在耳濡目染之间极大地滋养了自己的艺术性情。笔墨语汇秉承于传统,生发于心悟是对远古历史悲怆的追忆和思索,又与其人生经历、生活阅历,于满怀激情中挖掘笔墨内在的深度从而直面现实生活赋予的淳朴与希冀。

李啟泰老师在艺术创作中主张笔随心运,墨由性使。为艺一途,在于一种精神的领先,那些浓淡、干湿、疏密的笔墨营造的书法作品,是生命和情感都在笔下的创作中得到的释放与表现,而笔饱墨酣源于生命的激情,而生命的激情显然来自于书法家对现实生活的诗意的把握和清新气息的感受。当书法家在面对自然、面对世界、面对现实中,感受到生机的蓬勃和活力时,他才能以切身的感受作出个性化的艺术反映,其作品才能让人心生感动而别具魅力与鲜明风格。

李啟泰老师的作品,有种整体的感觉和感觉的整体,从其早期的作品来看,他的童子功是扎实的、比较深入的,在笔墨的驾驭能力上也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的。但时代审美的不断转变,需要书法家们不断转换观念。当回归“二王”的呼声越来越高亢的时候,书法人不得不逐渐放弃原来的很多东西,从晋人那里去重新获取有益养料。李启泰老师也不例外,这是他所要面对的一种时代选择,也是笔者对李啟泰老师的一份期盼。然而,在细节上,他的多字数长篇行草作品,在笔势的管领下,行笔自如,疏疏落落,洋洋洒洒,或自然引带,干净利落,或笔断意连,趣味悠长,通篇浑然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他的字数较少而字形较大的行草作品,行笔迅疾,刚劲有力,体势连绵,墨韵生动,字形变化自然,古意今韵跃然纸上,使人感到似曾相识而又别开生面,这正是他融合各家而表达自我的真实体现。

心无阻碍,随处可通。李啟泰老师以艺术的激情和事业的雄心,在贯通古今的精神文化园地里澄怀观道,俯仰自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怡然自适的情怀,将会让李啟泰老师在漫漫艺途上创作出更多的笔墨佳作。

临其形态 悟其精神

行走是人类最基本的的生存状态,无论是身体的漂泊还是精神的游离,我们一直在路上;艺术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再现和对未来生存状态的祈祷,我们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对古今文明的吸纳和重组,因而,人生的终极课题无非就是"行走的艺术"和如何"艺术的行走",而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1972年出生于云南的李啟泰老师,正应了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地域文化和生命本质的优越在书者李啟泰老师心目中,艺术就和家乡的土地一样,看起来表面无所事事,其实心灵深处孕育着一种探索生命的未来。

学书难得古意,取法和表现都得围绕入古来展开,李啟泰老师深愔此道。书之为艺,就在于秉守传统,下笔有由,难于自出机杼。因而李啟泰老师进行书法创作,不仅仅是临其形态,更着意于悟其精神,力争在同质的情景下再现笔劲的快意。同时,他还非常重基础,重学养,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才能展现的多元化,擅长楷,行书,融二王之飘逸,使得笔下线条更加简古凝练,较之以传统书法家,李啟泰老师有所不同的是,能够博采众长,勤奋砥砺。

当今,习书人如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书法创作要求那样:“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者少之又少,临帖浮躁朝令夕改,一山还望一山高,浅尝辄止,急于腾笼换鸟者众。深谙“数万卷书气象”,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学问与积累,书家的思想境界、精神气质,是丰富阅历的自然流露。李啟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铸就书法“书卷气”的书法家。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的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追求自然美,时代美,始终都是艺术的终极目标。

可以说,李啟泰老师以现代身躯,传承书法艺术的继承,古拙而生动的书体,与自己生命融合起来,传播开去,并得到了各地书家与受众的肯定,本身就是文化的力量,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使然。而李啟泰老师正值发展的大好时机,其书艺之追求也暗含着艺术的厚重_文化的感染力,虽有审美变迁的疑惑,但从审美和文化推广普及上,依然有着"功夫在字外"的努力,其实,这就是书法家与当代社会对接的普遍问题了。

尽管文化与社会融合任重道远,但李啟泰老师书法蕴含的力量,无不是口头的一句空话。一幅幅作品无一不是一笔一划,而终于一笔一划,期间发出的笔笔总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充实的欣慰之感,这也是李啟泰老师在书法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带来的人生境界的综合体验。

生活还需几多遐思,对于艺术,李啟泰老师有着独立的自觉的艺术追求。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历来有多种表达形式,进而决定其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楷能让人心若止水,草能让人豪情满怀",李啟泰老师的书作,神高意远,令人赏心悦目,这正是他"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书法理想,从而在书法中获得的人生意义"。凡作书者,必先博览群书,兼通诗文,起意方能长衣临风,运笔才可浑厚华滋。意趣者,掌书法之灵动;情操者,举书法之风骨;学识者,养书法之厚重;修养者,操书法之久远,情感者,纳书法之韵味”,从李啟泰老师的字里行间,笔者于独处时读出了真——在万千的社会浪潮中,李啟泰老师以间浓间淡之笔触,书写胸中之情怀。

从细节看,如果说“新”是学习书法的首要,则由博而专是学书不可缺少的过程,只有通临古帖才能产生真知灼见,这种见识也是发自内心而有条件地逐步确立的,才能发现合乎自我的经典对象,李啟泰老师以古为师而又师法自然,于无心中灌注无限生机,察其色其形,浓淡枯湿都是相互和谐的。其在其书作里,映照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诗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般厚实和顺,应增强美德,容载万物,从中不难窥见书者李啟泰老师才情学养之表达,超然物外和追求现实的统一,其理当高,理高方立宗旨,法身则当明,李啟泰老师无疑是书法浪潮更迭中的成功蜕变者,孜孜以求的探索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亭集序》是书家代代所爱
善书者以真楷为难,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创作奖李延庆楷书作品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诗意表达
师古不泥——谢少承楷书的己意(第九十六期)
楷书是把照妖镜,楷书写不好,小孩子都能看出来!
学书法,实际上有三条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