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墨写生与传统技法的运用

“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而是要在观察、表现自然景物的过程中消化已经掌握的传统技法,传统技法不仅仅是笔墨,还包含了取景、构图、透视、意境等。中国水墨山水画相对于西画风景画,离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距离,表现手法独特,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有直接联系。传统水墨山水的学习以临摹为主,笔墨的审美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往往忽视了对真山真水的写生。如果将在古画临摹中学到的笔墨技法直接用于写生,往往会带来程式化、概念化的效果,这里面就有一个思变、出新的问题,要在写生中消化、实践、更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傅抱石的许多写生作品包括一些欧洲都市写生作品在这方面非常出色,画面的生活气息和水墨韵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傅抱石《返布拉格途中雨景》

水墨写生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在取景与构图方面,要学会用绘画的眼光进行“观看”。“观看”是一门艺术,古人有“饱游饫看”“目识心记”之法,观察山势要“山形面面观,山形步步移”,只有慧眼独具,才能发现自然界各种美的元素。由于每个人的审美情趣、绘画修养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体验。米友仁的山水云烟虽然受到董源的影响,但画面意境和表现有很大区别,同样是表现江南山水,董源的取景为重山复水、林木茂密,米友仁则是云雾弥漫、变幻莫测;董源的画面开阔、高远,米友仁则构图饱满、充满张力。

米友仁 《临流幽居图》 镜心 设色绢本

初学者,在“经营位置”上缺少经营的能力,审美缺乏修炼,导致画面取景平淡、缺乏意境。从课堂走进山村,用的还是“取景框”式的“观看”,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诗情画意糅入“观看”、取景之中。传统画论有“意在笔先”之说,客观的景物离不开主观的构想,构想中包含着画家对画面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境。

画面有了基本的构想,就可以落墨了。水墨山水的精华就是笔墨,笔墨不仅能表现客观物象的外在形态,而且能呈现物象内在的气质,呈现画家的学养和内涵,“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落墨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骨法用笔”。用笔的质量是根本,中锋用笔的表现力是最丰富也是最难的笔法,勾勒物象要多用中锋,这是基本功。山石皴擦、树叶的点厾要灵活地运用侧锋、藏锋和露锋,注意行笔的起笔、收笔、转折、提按和疾涩。二是墨法。“墨分五色”,墨色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色阶,水墨层次的微妙变化可以是无限的,完全可以和“有色彩”媲美。用笔用墨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家,这就是古人的“运笔而五色具”。一个画面,对笔墨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不能东拼西凑套用古人的笔墨。

钱松喦 《遵义》

取舍是水墨山水写生的重要手法,对眼前真实景物的表现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看到多少就画多少,要通过分析、感受,选择、提炼最典型、最入画的物象。黄宾虹说:

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作“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亚明 《泰州万头猪场》

要达到“‘取’‘舍’可由人”的状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对有代表性的物象不但要重点表现,而且要适度夸张、强化。初学者在写生中往往会照本宣科,以为用传统的笔墨表现眼前的景物就可以了,画面过于写实,没有意境的构想,而画意的设计对画面的取舍至关重要。明人吴振的《湖山晚晴图卷》是一幅3米多的长卷,画面山峦逶迤、平湖一泓,树木掩映着点点屋舍,笔墨清雅,湖山旷远。这么大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有条有理、有虚有实、疏密得当、层次分明,这些都是画家精心取舍、构想的结果,山石、树木的程式化提炼避免了实景的凌乱,大面积的湖水和云烟调节了画面的虚实变化。取舍包含了虚实、藏露等画面的表现手法,这不仅是单纯的技法表现,而且是审美意境的体现,古人的“虚实相生相变”“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就非常精辟地解读了这个问题。

魏紫熙 《茨坪新貌》 镜心 设色纸本

北宋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山因藏其腰则高,水因断其派则远,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郭熙说的就是取舍、虚实、藏露的基本方法,不要去做“画碓嘴”“画蚯蚓”的事情,要用“锁其腰”“断其派”的方法使观众产生高与远的感受和联想。张大千非常善于用云雾来表现画面的虚实,茫茫雾气之中会露出两张白帆,让人联想到烟雾之下的滚滚江河。古人画画很少面对实景写生,主要依靠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解决意境构想和画面取舍的问题。陆俨少在峡江上漂流了一个多月,用的就是古人的观看方法,三峡的山和水的神气从此深深地映入了他的脑海之中。初学者的观看、取舍都比较依赖自然,缺乏主观的分析、想象,艺术来自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就必须有自己的想法。

应野平 《泰山云步桥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落墨基本完成之后,要对画面进行整体的调整,水墨写生往往重视用笔用墨而忽视了画面后期的整体效果的调态,许多初学者生怕破坏了前期的笔墨效果,而不敢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往往画面会显得单薄、不够厚重。一张好画是改出来的,只要不破坏前期的笔墨韵味,可以运用苔点、皴擦、渲染不断地丰富画面的层次和厚度,这一点黄宾虹、李可染的经验值得借鉴。

李可染 《井冈山》 镜心 设色纸本

宋人的山水法度严谨,擅长用淡墨皴擦、渲染统一画面,郭熙的《早春图》是一幅非常复杂的画,从峰峦耸峙、岩壑纵横、古树劲峭到溪水淙淙、人物舟舍,画家用湿笔皴擦、淡墨渲染将画面处理得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云头状的圆形山石也呈现出一种非常稳定的效果。淡墨渲染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统一画面,还可以渲染画面的整体气氛和意境,但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破坏原有的鲜活笔墨。另外,还要注意点景的人和物,烘托画面的生活气息。在山村写生,要认真观察当地的人物特征、衣着打扮,造型要高度概括,突出人物的地域、时代特征,因为点景人物出现的那个空间可能就是“画眼”的位置。

黎雄才 《三门峡工程速写》 镜心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画中笔墨、情感与意境的营造
大师心中的别样:李苦禅的大气和王雪涛的清新
山水画写生中的造境
致力追求中国画的笔墨、诗意、哲理之美
山水画写生的意境营造
绘画 | 白应斌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