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郑会军

【艺术简历】

郑会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华书画协会理事、浙北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美协会员、北京中华炎黄书画院特聘画家,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书画院高级画师,现就职于日照市美术馆。

师从姜宝林先生、吴静初先生。专山水、擅写意花鸟、好书法。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7年研修于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4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姜宝林工作室、2007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高研班、2010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山水画高级研修班、2013年研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静初花鸟工作室,2014年研修于美术报姜宝林名家工作室,2016年研修于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吴静初花鸟工作室。

作品十多次入展国家级及省级展览并获奖。《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人民艺术》、《美术家》、《当代书画家》、《齐鲁晚报》等十多家报刊刊登和报道,并被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实力派山水画家---郑会军》个人画集。

先后在北京、韩国、台湾、浙江、山西、甘肃、广州、深圳、江西、郑州、济南、青岛、临沂、日照、青州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作品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艺术机构收藏。

谈中国画审美 继承 写生 创作

——学习中国书画的点滴感悟

文/郑会军

这段文字是我学习中国书画过程中的几点感悟,还将在今后学习实践中再做进一步地补充、完善。

一、关于审美能力

我认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学习书画的第一要务。书画作为视觉艺术,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是十分重要的,眼不高,手也不可能高。我们对传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习前人技法,模仿复制前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传统经典来提高我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和掌握前人经过千锤百炼而传承下来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增强和提高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学会观察、比较、品味,学会分辨每件书画作品的优劣雅俗和判断笔墨高下。

只有这种审美能力提高了,我们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样作者的书画作品是好的,好在哪里?可以从中学习什么?什么样书画是不可学的,为什么不可学?这也就是历代大师们一直强调的学书画首先学会品画、读画,取法乎上,会读会品了,下手的方向才不会错,学习才能登堂入室。如果一开始学习的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背离艺术正确的方向,越走越远。

只有审美能力提高了,你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也必然是一个优秀的书画鉴赏家。

二、关于继承

中国书画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历代的经典书画作品不仅能够折射出作者的审美品味和艺术表现手法,更能反映出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信息,是讲究情操、气节、品德的艺术。自古至今,文人墨客都是借助笔墨,因心造景,抒发情怀,寄托自己对大自然的精神体验和思想情感,也通过笔墨显现书画家的审美、思想、气质、学养、性情等诸多可品评的内容。而临摹是传承中国画民族文化精神,掌握传统文化语言和技巧的重要学习途径。古今许多优秀的书画家都是通过临摹,来汲取前人传承下来的笔墨经验和人文创新精神,从而进入中国书画的艺术殿堂,成为书画的艺术大师。因此要想真正把画画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艺术经验非常重要。

单从画面表现语言上看,一件作品的审美感觉、境界格调的高低、雅俗,都离不开书画家对笔墨技巧的训练。包括了传统的笔墨程式和技法,如用笔、用墨、用水、结体组合、虚实处理、手控制运笔的能力、线条审美的训练等。书画家要想把自己的创作意念、情感、气韵、学养很好地用书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都是要通过笔墨这特有的语言形式来实现的,舍此无他法。故而这种训练从一开始就要取法乎上,借鉴历代大家最经典的作品做范本,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去短取长,不断地学习、修炼、积累、提高,学习领会前人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方法。也只有掌握了中国画的传统方法规律、程式和笔墨表现技巧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趣和艺术修养,我们在写生和创作中才能去变通、发展,才能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独特的感受才是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艺术需要创新,艺术家的可贵便是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有独特的观察眼光,而不是简单地千篇一律重复模仿前人的东西。

对同一景致,由于画家的个性气质、审美趣味、艺术习惯、学养技巧的不同,其观察事物的感受就不同,从而表现在对作品意境营造、构图处理、语言形式、笔墨线条等方面上就有了差异性。如果我们作画没有自我,只是随人之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重复、模仿、复制着前人的某种规则、经验、面貌,为了讨好别人迷失了自我,泯灭自己的天性,忘了艺术中最需要的是那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就会失去了画家的本真,失掉了最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品质,这也就等于个体艺术生命的自杀。姜宝林老师常教育我们:笔法可以古,但境界要新,既要现代,又要有生活。不要重复,单纯地重复别人,失去创新精神,那就等于零。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三、关于写生

中国画的写生是把握自然之心,得自然之理,不是纯自然主义照相机式的临写,是对传统和自然取舍后加入自己的感悟,借助笔墨抒发,因心造景的一种情怀和精神体验,是对传统临摹所学的绘画基本要领和笔墨表现力拿到大自然中去印证,去“师造化”、“搜妙创真”。写生虽然强调要忠实于对象,但中国画的写生、创作的意境并不是眼所见的实录,简单的对景写生,客观形象像标本一样的逼真再现,而是发现和取舍,是“受之于眼,游之于心”的心灵感悟的化境,强调提炼概括能力,是撷取大自然的精华和灵气。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有一方印章:“不与照相机争功”,其意思就是说对写生对象要有所选择、取舍。不动脑子照搬对象,作品就会平淡,一般化,公式化,不会有特点。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笔墨创作的基础。没有生活体验,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艺术之树就会枯萎。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绘画大家也都很重视写生,象五代的荆浩在太行山洪谷写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宋范宽居山林间,危坐终日,“以求其趣,以发思虑”,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于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其旧习,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对景造意,自为一家。元代黄公望久居江南,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时时“袋中置描笔,模写记之”,“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终有传世杰作《富春山居图》。石涛半生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大师黄宾虹先生十上黄山,足迹遍大江南北,他说:“作画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然畅达矣”,写生画稿也累万计。

李可染则更提倡写生,对景写创,一坐一整天,用心专注,深入精炼的刻画对象,从陈陈相因的山水画格局中踏出一条新路。西方的许多大师也都是如此走出来的,如梵高生活在巴比松村,米勒扎根于荷兰农村,毕加索从非洲找到了艺术。可见写生不仅仅是搜集创作素材,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因而我们在写生、创作中面对大自然那种无与伦比的生机和魅力,可以挣脱一切规律、约束,不在乎一招一式的传统出处,不在乎时尚流行的风格和大众的眼光,完全和大自然交融。面对物象,只需要虔诚的、率性的、随心所向的全身心投入写生,捕捉一刹那无意中迸发的灵感,保持好对物象的新鲜感,心随笔运,取像不惑,把瞬间的情感忠实的表达出来,力争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以求“人天同构”,这样才能在大自然中摆脱传统程式的束缚而获得新的活力,得到许多传统中得不到的东西,才能脱胎换骨,才能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展露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四、关于创作

书画艺术的真正实践就是创作的实践,艺术就是创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通过把自己独特感受和发现来创造美的过程。创造美是发现美的升华,是把自然之美向意象之美的转化。在创作过程中笔墨当随时代,要与时俱进,仅用传统法则是不能够完全表达当代人思想情感和社会面貌的,只有加强文化上滋养和补充,提高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通过前面临摹(继承传统),写生(深入生活)所学,再从音乐、舞蹈、文学等姊妹艺术和外来艺术中借鉴吸收营养,然后在作品表现形式、立意、取材、构图、取景以及笔墨、色彩上酝酿比较,再用不同的材料,不同性质的纸、墨、色等,用不同技法手段反复试验、推敲,随着这种知识和经验的长期探寻和创造、积累、演化,从而诱导创新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的作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间隔了思维的领悟探索、笔墨研究实验,忽略和轻视了个人综合文化修养提高等,作品就会停滞在一个层面而不进步,就不会取得成就和突破,最终一事无成。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创造山水画的最高阶段。“意”是画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意,“境”是生活物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是画家画内外诸多学问修养综合实力在画面上的全面展现。一幅画如果没有意境,就不能引人入胜,不能感染观众,发人深思,使人产生共鸣。中国画的创新也是画家们千锤百炼后的顿悟,是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综合后的一种升华。在美术创作中,最关紧要的是艺术精神的修炼,感悟人生、社会、自然,感悟体味文化艺术的真谛奥妙,经过长期的深层次创作实践和形式美的积累,画家才能得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果迎合庸俗趣味,不随时代而进步,所制造的艺术也只能是庸俗的艺术,最终必被时代淘汰。

由此可知,中国画的创作最后画的是修养,是人文、才能、灵性、学识和对艺术创作自然形成的敏感个性,不单纯是一个技巧问题。要想进入艺术的殿堂,就要不断学习、悟识,不断地在各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拓宽视野,日积月累。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创作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才能从寻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到与众不同的美,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创作才会水到渠成,作品也才会自然动人。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艺海无涯,一个艺术家要有所成就,要展大鹏之志,就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就需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沉心静气,上下求索,不为名利所动,读好传统和生活两本书,定能修成正果。

2011年3月 写于杭州钱塘江畔寓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逸笔高古写情怀——墨涯花鸟画作品赏析
乔维:如何评估书画家的地位|绘画|艺术家|齐白石传人
「李文龙」墨绘万物——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四条屏鉴赏大展
著名画家墨言的艺术之路
对话传统 衔接未来 ——郑板桥三百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对扬州艺术资源利用与发展的思考
答墨斗鱼网站问:艺术的归宿是自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