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岁艺术家马常利在央美办个展 捐赠10幅代表作品

油画系主任张路江深情讲述了马常利先生从学生时代到美院教师的生动故事。“平中见奇,平易近人,在温暖、祥和的色彩中,体现着先生在油画色彩语言中的研究成果;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时代的赞歌,一户人家、一片水田,在先生的笔下渐渐汇聚成祖国的万种风情,在忘我中呈现出豁达胸怀,在忘我中表现祖国的大江南北。细细品味先生的作品,总结先生的创作特点,对今天的油画教学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张路江评价。

马常利致辞

在开幕式上,马长利先生将10件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其中9件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件捐赠给中央美院油画系,由美术馆和油画系永久收藏。“艺术无之境,大家对我的评价太高,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的努力就不会停止。”马常利说。

马常利先生1931年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第一批艺术家。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在美院学习期间受教于艾中信、董希文、戴泽等教授,得到艺术上的启蒙,并在专业上打下较好的基础。由于当时处于建国初期,根据社会的需要,强调培养普及美术的工作者,因此,学习课程除以素描为主课外,年画、连环画、宣传画都有所涉及。当时并没有专门学习油画,只是即将毕业时,每位同学画了一幅领袖像供出版社选用出版。他是在留校工作之后,才逐步摸索练习油画的。

马常利于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初期参与美院附中的创建,除进行专业教学外,并兼任教务主任,负责组织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活动。1961年至196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研修,有幸继续学习和深造。在导师罗工柳教授及林岗先生的指导帮助下,油画的基本功和创作意识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后来的创作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常利先生根据国家需要奔赴西藏、新疆、大庆等地进行绘画创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风景绘画一直是马先生所钟情的,游走大江南北在平凡的景色中寻找灵感,创作出具有中国诗意的独特风景油画。

1956年,西藏和平解放不久,马常利先生应解放军总政治部邀请前往西藏,以备1957年参加解放军建军30年美展。他与当地藏民同吃住,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朴实热情,也惊讶于旧社会的陈腐。先后创作了《解放军与藏民》《幸福之路》《高原青春》等反应当时社会状态,表现农奴翻身做主的作品。

高原青春100cm×270cm 1963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因对藏族生活的浓厚兴趣还曾到四川阿坝、青海等西藏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同藏民一起吃糌粑、打酥油。创作了《草原上》《高原情》等表现藏民生活极具美感的作品。

高原情 100cm×120cm 1980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中国美术馆藏

草原上150×162cm 1981 亚麻布油画马常利 中国美术馆藏

高原暮色 73cm×60cm 2000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1964年正值我国在北大荒发现大油田并成功开采之际,文化部派出中央文艺慰问团赴大庆油田慰问演出,马常利先生深入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切体会到石油工人顶风雪、冒严寒,在高耸的井架上热火朝天地钻探石油的豪迈之情,塑造了一批“铁人”般的石油工人。创作了油画《大庆人》。

大庆人 230cm×190cm 1965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中国美术馆藏

荒原钻探 26.2cm×32.5cm 1965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马常利先生在1975年至1977年间曾三次赴山西,河南等太行山区体验生活,了解山区农民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前后连续创作了《转战太行》《太行晨曦》《秋歌》三幅作品,从多方面表现农民的飒爽英姿以及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果。

太行晨曦 66cm×76cm 1979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中国美术馆藏

《转战太行》150cm×250cm 1977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广州华艺廊藏

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马常利先生开始逐渐转向风景画创作。正如油画家闻立鹏教授所说:“好的风景画是无言的诗,无声的歌”。的确,风景画家如诗人那样,运用自己的画笔充满激情地讴歌祖国的山山水水,为之陶冶人们的情操。

马常利先生在风景画的创作上把西方印象派的技巧精粹与东方艺术的写意抒情相融合,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和诗意,以抒发对人与自然和谐世界的向往。

收获时节 80cmX80cm 1984 亚麻布油画 马常利 中国美术馆藏

前言:

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起来的油画艺术家,马常利先生始终坚持高尚的文化理想,感怀时代的变迁,把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以重大主题创作、油画风景研究和油画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创作、研究、教学三者并重的艺术道路上长期勤奋耕耘,积累起丰厚的成果。

马常利先生在油画学习阶段即打下坚实基础,在色彩感觉上尤其有出众的秉赋。他不断探索油画语言与中国本土现实相结合,在以体积空间塑造为主体的西方造型样式上,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早年的主题创作《幸福之路》《高原之春》等作品中,他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走进新生活的藏民群像,用大片的青山绿野衬托人物,在写实的人物组合上融入意象性的感受,尤其将人物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传达出生活的诗意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马常利先生的一大批作品成为中国美术迎来文艺春天的代表。他以风景画写生和创作为主,通畅自如地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情,在作品中大胆探索艺术的形式美感。他北上草原,南下江南,西行甘藏,东到滨海,创作了大量题材内容丰富、景象情境各异的作品,堪称油画风景抒情写意的经典。

作为大自然的歌手,马常利先生总是怀着真挚的情感走近风景、走向生活,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在自然风景面前,他的感受与思考交织,尊重自然与展开想象并重。他的视野向大地凝望,看到了田野与山峦、流水与村庄、树木与青草的各种意态,他的目光同时还向天空远眺,看到云蒸霞霭、雾气山岚的莫测变幻,由此下笔之际,突出地体现了将大地与天空都纳入视野的整体感受,在空间上远近贯通,天地浑然,形成通融的世界。他把创作重大主题的感受和经验转化到了风景画中,将每一幅风景创作当作主题创作对待,重点抓住不同作品的意境,运用形式语言进行深入刻画。如同主题性创作中调动情节、组构内容一样,他在风景画中也展开了一种种构思,扣准此景此情、此意此境进行形式的营造,因此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对自然风景风物的写照,也是一种艺术研究上的学理精神。他用画笔为祖国山河所作的描绘,彰显出中国油画家的文化情怀。

马常利先生在油画形式语言上的探索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既注重油画最重要的视觉因素,也就是色彩和色调,作品透溢出具有高度修养的品质,同时,他也极为强调用笔的感性,像书写般地运用笔意,使全画具有丰富的笔触痕迹。在空间营造方面,他既注重把握画面的纵深空间,又通过点线面的组织构筑起虚实相生、远近相间的节奏,将面对风景的意绪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灵动韵律。

马常利先生在艺术上的真挚情怀和丰富经验,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充分体现出来。他为人谦和,怡然从容,有一种温和敦厚的性格风尚,在长期的教学中如春风化雨,给青年学子以启迪和关怀,培养了大批油画艺术人才,为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值此他的展览举办之际,我们由衷致以敬意!並祝他笔锋劲健,艺术长青。

范迪安

2021年9月

海之晨80cm×80cm1994年 马常利 亚麻布油画

水乡晨雾 104.5cm×120cm 2011 马常利 亚麻布油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迪安:形式与抒情——马常利先生的油画艺术
一代宗师庞薰琹作品欣赏07
油画-名人佳作 庞薰琹之《风景篇》
大自然的赞歌:马常利油画作品
展览丨“感悟诗境:马常利艺术回顾展”4月2日开幕
苏新油画人物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