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感三百篇(101---105)

随感三百篇(101---105)

   原创作者:尚贵中


101、努力将标杆立得高一些

 

标杆是什么?标杆也叫“标高”,是某个物体达到一定质量的内在标志。比如说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标高是8842;万里长城仅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就有8851·8千米;李白是“诗仙”;关云长是“武圣”……历史人物虽然没有数字标高,世代流传的圣贤等称号就是这个人的标杆。

 

在世上走过一遭的人都会留下一个不同高度的标杆。并且绝大多数人都想把自己的标杆立得更高一些。

一个人在有生之年里勤奋学习,吃苦耐劳地为理想和事业奋斗拼搏,“天道酬勤”的至理不负有心人,百姓、史官不亏对人类做出贡献者,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将给你的人生留下一个公正的标杆。

很多人生前、死后还会分别被立两次标杆。生前的标杆,将随着这个人的形象高度而更换,死后则将原来的标杆撤掉,重新立起一个较为恒定的标杆,以供后来者著书立说、品评借鉴之用。

 

假如你喜欢将来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标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你的有生之年努力的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多奉献你的才智。当你对人类的奉献达到某个时期“当量”的时候,你的人生标杆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了。

 

你如果不愿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并且很想将自己的人生标杆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从现在开始,鼓起你的勇气努力奋斗吧!

 

 

102、 孝敬与脸面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

“人死为大”。人死了,葬礼合情合理地讲究一点无可厚非。

 在农村,很多家老人亡故时要花不小一笔钱买些纸活烧化。这些东西确实有的 是老人生前指名要的,而有一些则是子女要脸面做给活人看的。

农村的殡葬改革已经实施近三十年了,人死后尸体火化已基本实现,而购置棺木、将死者骨灰放进棺木再土葬的习俗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幼”,绝大多数人都做得很到位,而“敬老”,很多人做的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其实对老人孝敬与否,主要看老人活着的时候儿女对其如何,而死后则应提倡厚养薄葬。花了很多钱一把火没了,鬼才知道故去的人是否受用了?
  
不过这事儿也不能单怪儿女,老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懂厚养薄葬的道理,并把这道理向儿女讲清楚,做到有言在先。这样,当老人去世时,儿女也就再不会为脸面的问题为难了。


                                  
103、包装与伪装


买椟还珠的故事足以证明包装的重要。

现代科技的发达,报刊、影视、多种媒体的介入,商品的包装实实在在的验证了“货卖一张皮”这句话的真谛。

古人包装商品在总结了“买椟还珠”的经验后,在继续做好“椟”的基础上仍能将好珠子放进“椟”里卖,现在的人包装商品则是花大价钱弄个“代言人”做广告,广告上说的天花乱醉,而那商品却大多名不符实,有的干脆就掺杂“水货”。今人为商胜过古人多矣!

今人包装商品胜过古人最明显的地方是为了使商品更好卖而先“包装人”。

“包装人”的工序其实很简单,只要肯出银子把有些人炒作成“名人”、“明星”,然后让这些人为你代言做广告即可。广告费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的承担人还是落实在消费者身上。

把人包装起来后。随着人的价位涨高,商品的知名度也跟着涨高,“买来试一试”的消费观念就自然促成了商品销售量的大增。

不过有的人和商品一经“包装”,品评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品来品去,发现有的包装竟是伪装
  
包装是可以理解的,而伪装孰能忍?

真要买好珠不能光看“椟”,因为你要买的是“珠”,而“椟”只是珠的包装而已。

 

 

104莫忘祖

 

中国人有清明节上坟祭祖和到先烈陵园扫墓的习俗,这是活着的人在向故去的人表示怀念的一种正常行为。

扫墓大多是向墓地献上花圈、花篮、水果等物品,文明典雅自不必说,而祭祖的方式却五花八门,多有不同,最普遍的是坟头摆上供果,然后上香烧纸。有的在这一天迁坟起墓;还有的烧“纸活”……

清明节上坟烧纸,曾有人提出过要禁止。若从防火角度出发,倡禁者可以理解。若以什么封建迷信为由,此人想必是无后者或祖上出过奸贼者,或怀疑其祖真伪暂又无法做DNA者。
  
上坟祭祖,人之常情。除了烧纸关系到防火应该改进外,其余行为无伤大雅,倒是那些不祭祖者,很该说道说道。

祖上出过达者,祭之,让子孙知其而努力效之;祖上出过奸者,祭之,让子孙记住其而时常警之。唯那有祖不祭者,当被人误解为是从石壳里蹦出来的时候,会有何感想?

人是祖宗传下来的,莫忘祖。


105、两种存在

 

人来到世上,从咿呀学语到读书学知识、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建功立业,最后老迈故去,一路走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一个人,证明了这个人的存在。

    人还有一种“存在”,那就是故去以后的存在。

有人要问,“故去”就是“死了”,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如何又有了另一种存在?

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根据哲学思想里的物质不灭定律,故去的人“爬过大烟筒”以后,虽然这个人的肉体已经死了消失了,而其精神却通过另一种形态仍然存在着。

 

其实人的两种存在,关键还是在于生前的两种活法。

人的一种活法,也是积极的一种活法,其表现为青少年时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长成后努力工作,对社会有责任感,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为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人的另一种活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活法,追求逍遥自在,一切顺其自然,得过且过,遵循“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理念,与世无争,平淡一生犹能心安理得。

人生的两种活法决定了人死后的两种存在。

 

平淡一生者存在于坟墓里。

为人类做出了贡献者存在于世人的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感杂谈:活在当下,活好今天
随感
【精品之作】杂谈:生而为人 | 文:俞金闪
随感杂谈:悠悠岁月
杂谈随感:看不见的竞争力
杂谈随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