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挖出丑失言"猛料"美国"盯梢客"令政要头疼不已

  在美国各地的政治竞选场合,总能看见这样一类人:他们手持摄像机,专门追着政客跑,记录其一言一行,期待挖到出丑、失言等“猛料”。

不过,他们不是记者。媒体管他们叫“盯梢客”。

【堪比“狗仔”】

盯梢客都是年轻人,有男有女,其中多数人刚走出大学校门,有意涉足政治领域。他们受雇于企业或政治团体,工作任务是手持摄像机,出现在竞选活动场合,不厌其烦地追踪、记录目标政客在场内场外的一言一行。

《华盛顿邮报》如此形容他们:“他们无处不在。当有竞选人把移民和动物相提并论时,他们在场;当一名参议员在种族问题上出言不逊,或一名来自中西部的众议员侮辱农民时,也肯定有盯梢客在场。”

莎拉·杜波依斯曾为一个叫做“进步媒体”的政治团体当盯梢客。她说,这是一份很有压力的工作,“你得每场活动必到,并且让摄像机不停运转。”

她说,盯梢客需要敏锐如侦探,熟知目标政客每场公开活动的时间地点,且不错过现场发生的任何细节。通常情况下,政客会在一天时间内安排好几场竞选活动,这意味着盯梢客也必须跟着“连轴转”,驾车赶赴每一站活动。即便及时赶到现场,盯梢客还可能面临被拒之门外、中途遭驱逐等困境。

在共和党议员埃德·吉莱斯皮近期举行的一场竞选活动上,一名盯梢客刚进入现场摆好摄像机,就被竞选团队认出。一名工作人员上前客气地请他离开,告诉他这是一场“只对专业媒体开放的私人活动”。盯梢客从兜里拽出一张印有“媒体”字样的证件,声称自己来自一家“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媒体公司”。

工作人员要求他发誓不在活动现场录像,但他回答说如果不录像就没法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在工作人员坚持下,他收拾设备离开,不过脸上依然带着来时的笑容,未露一丝遗憾。

“这不是我头一次被踢出门,”他对当时也身在现场的《华盛顿邮报》记者说,“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当天另一场吉莱斯皮的竞选活动中,记者又遇到两名“身经百战”的盯梢客。其中一人一边拿着摄像机,记录吉莱斯皮面对越南裔商业领袖发表关于移民和创业的演说,一边抱怨:“(听这番演讲)已经大约150次,我都能背下来了。”

【发展迅猛】

无论政客欢不欢迎,盯梢客近年来已经成为美国政界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其影响力有时足以左右竞选走向。一些媒体为此把盯梢客喻为“竞选新战场上的一线士兵”。

盯梢客的首次出现是在2004年前后,但直到2006年,弗吉尼亚州参议员选举过程中发生“玛卡卡时刻”,这一群体才开始真正引起关注。

当年8月,印度裔大学生S.R.瑟达思受雇于一名民主党议员,盯梢其竞选对手、共和党参议员乔治·艾伦的竞选活动。在一场公众演讲中,艾伦指着瑟达思嘲讽道:“那位小伙子,就是坐在那里身穿黄色T恤衫的那位,名叫玛卡卡?管他叫什么,他是我的竞选对手派来的。让我们欢迎玛卡卡,欢迎他来到美国,来到弗州的现实世界。”

这段颇具种族歧视意味的评论被记录并上传到YouTube等视频网站,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批评。艾伦因此败选,盯梢客则开始为更多政客所用。“玛卡卡时刻”也由此被盯梢客组织视为该行业的分水岭事件。

到2008年,盯梢成为美国政治竞选场上的“常规操作”;到2012年,盯梢客已形成行业化趋势,几乎所有竞选团队都有自己的盯梢客组织,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挖猛料、“黑”对手。其中,民主党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21世纪美国之桥”(简称“美国桥”)算得上是起步早、规模大、运营成功的盯梢客组织,也是盯梢行业壮大崛起的重要推手。

“美国桥”现阶段每年预算高达1800万美元,在美国41个州雇有44名职业盯梢客。从2011年4月创建至今,“美国桥”的盯梢客共潜入一万多场竞选活动,行程近122万公里,拍摄内容总时长超过6600个小时。

盯梢客完成拍摄后,须把资料尽快传回“美国桥”位于首都华盛顿的总部。那里有一队专业分析员负责挑选出“有用”的内容,然后交由通信团队剪辑打造成吸引眼球的视频或图片,上传到网站或用于电视广告。

所有原始的拍摄资料都被完整保存在总部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内,可供随时查找选用。例如,对比同一位竞选人在不同时间和场合的演讲内容,就能立即发现他是否前后言论不一、立场发生转变。

【助推选战】

“美国桥”最成功的盯梢案例发生在2012年,对象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

当年一月份,在党内初选阶段的一次活动上,罗姆尼被问及个人收入情况。这位富裕的马萨诸塞州前州长在回答中提到:“我时不时会有一些演讲收入,但那没多少钱。”现场媒体记者和盯梢客都记录下这段话,而“美国桥”的分析团队迅速调阅资料发现,罗姆尼一年的演讲收入实际多达37.4万美元。

几个小时后,“美国桥”制作的一段视频出现在YouTube网站上,内容正是罗姆尼关于演讲收入的发言录像,背景配以收银机叮咚作响的声音,以及一段字幕“37.4万美元……在谁眼里,这是‘没多少钱’?”

这段视频引起媒体关注,成为当天晚间和第二天早间的新闻热点。电视台和电台纷纷引用视频片段,报道罗姆尼的失言。一些电视脱口秀节目还专门探讨这一话题。罗姆尼“高高在上、不了解普通百姓生活”的“土豪”形象,就这样被盯梢客组织打造出来。

(责编:孙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竞选活动
奥巴马的胜选演讲
【林蔚璇】竞选大队委
叛逆要趁早
演讲手势怎么练?建议向这些演讲高手多学习!
扎克伯格:脸书允许政客投放虚假竞选广告,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