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之脉络思考浅见,与同道中人分享(道篇)

《道德经》之脉络思考浅见,与同道中人分享(道篇)

道篇的论证内容和论证过程是极其完整的,并非通常所理解的那样由零零散散的格言谨句所构成。老子首先对道和名下了一个定义,毫不拖泥带水直接陈述论点。然后通过对二元论思想之美丑观念的颠覆开始正式的论述,其间穿插定义了道、德、有、无,并严谨展开论证,从实体到抽象、从古至今、从表象到本质,论证一层一层、清清楚楚,并在36章对论述过程加以总结呼应第2章,最终在37章对全文进行彻底的总结,极其精炼地总结为——恒无为三个字,可见其驾驭文字和思想的能力极强,不愧是2500年来最不朽的思想巨著!另外,关于道德经是一篇政治论文、是为君主服务的作品的说法,我以为,那个年代识字率很低,文字、包括文字的载体都可称做奢侈品,因而任何一篇那个年代的文章事实上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都是政治论文,也不可能为普通百姓服务,从另一个角度看,为政治服务也就是为天下苍生服务,所以我认为谈论这个话题是毫无价值的,若更以此来贬低思想的智慧,把它归类于”君主集权的狗腿子思想”则更加是无稽之谈!
1、开篇首先为道、名、有、无、玄做一个基本的综述,点出《道德经》所讲的道是一个特殊的概念,以及通过非常名表明文章中对其他一些概念名称的命名是严谨而不同于一般的定义,为后面打破常规概念做好了铺垫,本章最后引出玄这个字,指出文章中将要讨论的一切内容都将来自于玄而不可知的无名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破题,打破一些常见的定义,揭示通常的成见和误解,点明美丑、善恶、高下等名(即概念)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破题的解释性论述,讲圣人该如何对待善恶美丑这些名。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而弗居。天唯弗居,是以不去。破题的解释性论述,讲圣人该如何对待善恶美丑这些名。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3、对道进行定义,博大、包容、若有若无、生于天地之前。这里是一个定义,后面文章中还有大量的描述性论述,进一步描绘道是什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定义了道的概念之后,开始从天地、圣人的角度论述它。这一章讲天地像风箱一样,如果乱动则会失控,因而守中更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这一段是对前面”象帝之先”的补充解释,讲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头,道是万物的谷神,是生育的母性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继续讲解天地和圣人的秉性,说明道是无私而成其私的。也是对天地不仁的展开论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水的特性来类比道,令人对道的概念能够深入理解。水几乎涵盖了所有道的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总结这一段关于道的概念的补充解释,讲遵守天道应该是怎么做。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1、道为什么、有什么资格成为终极解释呢?从这句开始展开了论述。从两部分论述(普适的哲学的道、和现实的人世的道),再分析道的阴阳(有形和无形)两方面。从而最终揭示其内在联系,即”欲阳而求阴”这一最根本大道法则,并印证了前面定义有、无关系时所讲的天人合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之不争之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之不久之久。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道之不居之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12、前一段是从其普适角度讲道,这一段从它的现实意义讲,加深描述了道的概念,更多地涉及王者之道、人世之道,从哲学的广义层面落到人世的实处。可见以出世认定老子思想是武断而不负责任的缪论,老子思想是虚实结合的实实在在的理论,包括他的论述过程也是如此严谨而有说服力。这一章着重讲了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重为轻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之无弃之至善。这个善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的,善良、善于,这章从上下文关系讲看更接近善于,而善良、大善、真善的意味也正是从善于的完美性得以体现。但是如果单纯地以为善人就是好人的意思,则错了。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之守弱之强、大制无制。本章接着前面”善人”的角度继续论述圣人治人,设官长而为社会缺失之器,使社会回归道之圆满。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道之无为而为、无执而得。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远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之为兵之道。讲强极则弱,因为强极之后,不能更强则弱是唯一的发展方向,因而老子强调”不盈”。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之为兵之道。讲周礼,讲用兵的制衡。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则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居之。
13、本章开始做道篇的收尾论述,从道的组成:朴和名开始,着重论述”名”作为”有”(即存在),其局限性是必然的,而局限则意味着名超越了局限就等于死亡,超越局限的名就没有原先的意义了,就不再是它了而是新名或者尚未命名的无名。比如人作为一种名的存在,其生命就有着空间局限和时间局限。道常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小谷之于江海。前一章对比讲了名和朴的关系,讲名是限的——”譬道之在天下,小谷之于江海”。这里接着从小谷江海讲下来,讲各种和人有关的名的本质,讲知这些”名”是怎么一回事。通常对这一章的认识都是”孤立的格言谨句”,其实它却是前一章关于名的补充论述。尽管当作格言谨句也能理解老子,但毕竟会”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不免心生疑惑,但是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上下文关系后,理解起来就轻松、通达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前二章讲了道的组成”朴和名”,并着重分析了名的”止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面还将多次提到。本章再合起来讲道的存在——大小,即道既大到无边又小到无极,所有的存在都是道而又不是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一句理应归上章,因为还是在讲大道泛……的样子。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这里夹一段章解很突兀,但是不得不如此。道的收尾总结有三部分:道常无名;大道泛兮;道之出言。而这最后一部分更是为37章把道篇凝练为一句话而铺垫的。如果把这部分当作格言谨句来分析就平淡无味,你会觉得它不过是前面章节的啰嗦重复,那可就误读老子了,如此智慧的人只留下5000字,会像个老太太一样唠叨吗?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道篇从第二章开始从打破善恶美丑的概念入手,到这即将结束的前一章再回到强弱兴衰的论述,二者遥相呼应使全文完整无缺,回答了第二章提出的问题,为展开论述画上一个句号。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4、这段是道篇最后的总结,其意义驾驭全篇、凝炼而准确,内涵广泛、且又突出核心本质。究其本义,就是阐述了”无为,而又要对”无为”适可而止”这样一种思想,即共生共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谋略,也是至善至美的生存哲学。道篇,至此完美收场。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圣人与无为 老子求真连载之六
《道德大义》
老子道论
安德义德行卷9——至诚篇解读
(1)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系辞(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