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匹诺曹综合症:为什么有人恐惧笑声

“匹诺曹综合症”在心理学上又名“被笑恐惧症(geloto phoba)”,这种病并不像韩剧《匹诺曹》里的女主一样,一说谎就打嗝,而是在社交场所,因为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临大敌,恐惧到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

来源:卓健心理咖啡


  匹诺曹是意大利经典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的主人公,一旦说谎,他的鼻子就会随之变长。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匹诺曹综合症”,它不是因为说谎使鼻子变长,而是因为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临大敌,恐惧到肌肉紧张、全身木僵,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下一次再进入社交活动之前,被笑恐惧者会感到惴惴不安,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嘲笑感到担忧、害怕,很多时候,由于这种恐惧、尴尬的预期过于强烈而难以承受,他们干脆自己“宅”在一个地方,宁可孤独无聊,缺乏人际交流,也不愿冒这种可能变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险。


  “匹诺曹综合症”在心理学上又名“被笑恐惧症(geloto phoba)”。


笑,并不是种愉快的经历


  匹诺曹综合症是在1996年由3德国的Michael Titze发现并命名的,Michael Titze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人很担心被取笑,他们会去观察周边的环境,寻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迹象。


  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原因或证据,他们就会把环境中听到的笑声归结于在嘲笑自己,然后感到很不舒服。


  被笑恐惧者是一类对笑“过敏”,因此“笑不得”的人,即使是朋友之间愉悦、善意的玩笑,也会被他们严肃紧张地对待,你本来出于友好的笑声也可能使他们“心里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Papousek等人发现,“匹诺曹恐惧征”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差,和普通被试相比,他们更容易沉浸在带有恐惧、悲伤或愤怒的影片情绪中,主观放大这些情绪,并且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平复这些强度更高的负性情绪。


分不清“善意”和“恶意”的笑声


  瑞士苏黎世大学Willibald Ruch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对被笑感到恐惧者和不感到恐惧者在解释模糊情境下的笑声含义时明显不同。


  实验中给这两类被试听一些笑声的录音片段,这些笑声具有不同的情绪含义,让被试评价这些笑声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结果发现和对笑声不恐惧的被试相比,被笑恐惧者会更多地把由衷的愉快笑声评价为不愉快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真正的开怀大笑,也很可能被他们知觉为发出笑声的人内心其实并不开心。


  这个研究小组进一步就人际情境进行了区分,将笑的动机分为“善意的打趣”和“故意的嘲笑”两类,并让被笑恐惧者和普通被试评价这两类人际情境。结果发现,被笑恐惧者很难区分哪些情境是善意的开玩笑,而哪些是故意的嘲笑。虽然对于故意的嘲笑,两类被试都会产生羞耻、害怕和愤怒的反应。


  但对于善意的玩笑,被笑恐惧者相比普通人就显得有些敏感和过激了:普通被试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感到愉快和惊奇,而负性情绪的水平很低;而被笑恐惧者在此时却如同受到故意嘲笑一样,产生了羞耻、害怕和愤怒的反应。


成长经历,或是被笑恐惧症患者的根源


  一些科学研究者试图以早年成长经历进行解释。他们推测,这些匹诺曹恐惧征患者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确实经常受到来自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奚落、嘲笑,这些家人通过嘲笑引发孩子内心羞耻恐惧的反应,从而达到控制他们行为的目的。


  笑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和创伤,对于这些人来说,笑并不代表愉快,而代表嘲笑和贬低。早前已经有研究证实,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被同伴欺负和嘲笑经历的被试,更可能对模糊情境或者善意玩笑情境产生恐惧、愤怒的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笑的“伤害力”
恐惧上班,只想狂欢:心理学谈假期的激情与工作的倦怠
强迫症的强化式认知行为治疗
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