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闭症诊断需要一个什么标准?

自闭症诊断需要一个什么标准?自闭症诊断是不是有被扩大化的趋势?

作者:滕燕青 来源:“心无极限微”信公众号


  首先我声明,我在这里不能做自闭症的诊断,但是工作中时常接触自闭症的孩子及家长。只是谈谈诊断标准的利弊。


  在《儿子得自闭症:我自己摸索出治疗方法》的网友讨论中,61celeste网友说,“…国际上对自闭症的诊断有扩大化的倾向,使得一些原本正常的孩子也会因某些原因被误诊为自闭症。还有一些过分敏感的父母,单凭从网上搜索,就自己给孩子贴上了自闭的标签。自闭症其实有一个很大的范畴,从轻微症状到轻度、中度乃至重度。”现在的诊断标准与几十年前有很大的变化,以前标准面限制的挺窄,加上人们的认识比较有限,只有症状很明显严重才会诊断成自闭症,另外除此以外还有Asperger syndrome等其它一些儿童神经发育方面的疾病,不在这个范围内。现在的趋势是不少原来其它的疾病也归到自闭症的范围,也就成了一个疾病谱,就象光谱一样,不是只有一个波长的光,而是有不同波长的光,在这个谱上也就有了不同的颜色。客观上这个范围扩大不少,很多孩子就有了自闭症的标签,在家庭和学校里会遇到很多无形的压力。


  实际中,父母并不喜欢这个诊断,甚至排斥。当怀疑这个可能及确定这个诊断,对父母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有个别的父母会迁怒于做出诊断的医生或心理学家,甚至拒绝他们的服务或拒绝付费(有的父母找付费的心理学家做的评估)。有的父母情绪化地表示学校和专业人员是兴灾乐祸地给孩子戴自闭症的帽子,这里面有些是父母自身对自闭症有病耻感,个别的把自己的这种心理投射到其它人身上,即认为别人是这样的,其它是基于自己无意识的观念。


  做父母的在心理上失去了他们期望中的那个孩子形象,现实中有一个并不如他们期望中那么完美的孩子,这是一种丧失珍贵东西的哀伤心理。一般要经过震惊和否认;失望、愤怒、困惑和抑郁;面对和接受现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表现不同,感受也不同。由于个人情况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和困扰程度也各异,我们如果能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父母的反应,会对他们的状况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诊断标准扩大化的有不利之处,但为什么还要维持那个被人所诟病已久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呢?比如DSM-IV—R是北美有全世界影响比较大的精神病诊断标准。在加拿大这样福利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它国家没有详细研究过)儿童心理健康是受到优先重视的,经费也是优先保证的,国家要为这样的孩子们提供很多服务和支持。但是什么样的孩子可以得到这些服务和经费支持呢?不是谁说我想要这个服务就可以得到的吧?因此这需要有个标准,如果标准过高,很多程度轻于标准的人但需要服务的孩子就得不到;标准于宽范的话,有很多人被包括在这个诊断中,轻微程度的孩子也有了自闭症的标签,个人和家庭心理上会受到不良影响,客观上服务体系也负担过重。


  我理解制定标准的方针是:把严重程度可能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及想未来工作的孩子包括在内。以此为提供社会资源帮助那些孩子的标准,这样最大程度地减轻那些孩子家庭的负担及增加孩子健康发育的可能。


  诊断标准在不断地修改的,大家可以发出自己的意见。前提是有多方面的了解,意见可以更提到在点子上,牢骚及谩骂对已对人都无益。社会和社区需要进一步消除对自闭症的病耻感(stigma),形成一个良性的支持环境。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也需要一起消除自身对这疾病的病耻感,这样对孩子及自身心理健康都意义非常;因为这样自己的压力会减轻,对孩子的接受程度会增强。这样是否可以使本来不易的路走起来多一份亮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儿童自闭症的11项征兆
父母这样做,儿童更易患自闭症
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为什么自闭症孩子的父母,都是高知?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今社会人人都有心理疾病?也许只是过度诊断
孩子的精神健康,爸妈说了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