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外科治疗的前生今世


作者:邢颖

来源:搜狐健康


  糖尿病是当今社会的高发病,也是生活好了之后的“富贵病”之一,其危害除了血糖异常升高外,还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据统计,在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一半已经发生了一个或多个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最终会导致失明、截肢、肾衰等结果,对于糖尿病的控制迫在眉睫。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多年来一直采取内科生活指导及药物治疗,即“饮食,药物,自我血糖监测,运动,糖尿病教育”这“五驾马车”,但其效果非常有限,且不能缓解其自然病程的发展,就在这时,新的方法出现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率先出现了“减重手术”这一新生术式,术式重点为胃的切割和消化道的重建,也就是减小胃容积,同时认为消化道改道,通过限制食物摄入和限制吸收两种方式,达到术后减轻体重的目的,这便是糖尿病手术的前身。六七十年代,Mason教授创造了多种术式,大大推进了减重手术的发展,被称为“减重外科之父”。


  减重手术出现以来,其原理一直被简单的理解为“吃得少了,吸收差了,人自然也就瘦了”,但是,随着手术开展的增加和成熟,医生们逐渐发现,合并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术后不但出现体重下降,也出现血糖水平的好转。之后,美国的Walter J Pories教授率先发表文章,报道了其手术的146名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成人患者,在接受了减重手术后,121人在术后14年间保持血糖正常。


  这之后,减重手术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原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术后血糖的下降早于体重的下降”这一发现推翻了早期“瘦了血糖自然降”的理论,目前最主流的观点是肠道激素理论,即“改道了”的肠道在食物的刺激下会分泌一些特定的激素,这些肠道激素会刺激胰岛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及其敏感性,于是导致血糖下降。另外,胆汁酸分泌改变、肠道菌群改变等等理论也逐渐被提出。


  早期的减重手术术式五花八门,经过数十年的筛选,现在主流术式包括“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手术”、“可调节胃绑带术”及“胆胰分流-十二指肠转位术”四种,其中袖状胃切除术及可调节胃绑带术主要应用于单纯性肥胖患者,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胃旁路手术可以说是“权威术式”。


  1994年,Wittgrove完成了首例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开创了微创减重手术的先河。之后,腔镜手术大行其道,2008年一年间,全球34万例减重手术中,92%为腔镜下完成。


  随着减重手术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受到的重视及认可也逐渐增加。2009年,美国糖尿病手术高峰论坛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糖尿病外科”这一概念,同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将手术治疗纳入了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指南。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表立场声明,提出减重手术可以用于治疗患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2013年,美国权威医学机构克利夫兰医院将“减重手术控制糖尿病”列为2013年十大医学创新之首,分量之重不言自明。


  之后的大量数据表明,减重手术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即预防高危人群发病、预防已发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已存在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的控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最后要说的是,糖尿病目前尚没有权威的“治愈”标准,且手术治疗这一方式毕竟还“年轻”,其数十年后的远期效果仍不得而知,因此,相比于“手术治疗糖尿病”,“手术控制血糖”这一说法也许更为贴切。


  当今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活着”,而更关注生活治疗,糖尿病带给个人乃至家庭的痛苦不言而喻,手术无疑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道曙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肥胖型 T2DM 长期获益:减肥手术优于传统药物治疗
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优缺点有哪些?
快速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糖尿病那么难以治愈?
做胃旁路术治疗糖尿病有没有危险
胃旁路手术适合每一个糖尿病病人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