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8):机遇



其时是美国迈阿密的深夜,刚刚修改完一篇文章,此后久久不能入睡。10 年前,我 28 岁,接受 leuking 的邀请,担任版主,撰写了青年医生迅速成长的系列。在 2009 年,我在 3 次失败申报之后登上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的末班车,也接受了其关于「青年」的定义(小于 35 岁)。


今天,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资格写青年医生迅速成长之我见,每次与老版主们见面,第一个感触就是白发多了。年龄也让我锐气消失,开始惶恐:会不会有人认为我狂妄自大?由此畏缩。但无论怎样,终于决定再写一篇。dxyer 之间的交流是应该继续下去的,无论年龄和无足挂齿的身外之物。


回顾以前写的东西,现在写不出来,因为人已经变了,观念和看法也已经变了,临床和科研,工作和生活在不同阶段占有不同的地位。以前大量的阅读全文,现在多数阅读摘要;以前大量的阅读普通神经病学,现在甚至连卒中的内容也读不全了。


很羡慕现在的很多青年同事能继续广博阅读,同时也善意的提醒那些分散精力的朋友:如果在 30-35 岁以前没有很好的打下文献基础,在孩子诞生,家庭生活开始以后,精力会越来越分散,读书时间会不得不减少。此外,会有很多的时间都用在把已有的工作写出来,与国际同行交流,或者申报课题,或者开会。因此,抓紧时间读书是青年医生第一需要的。


下面主要谈谈机遇,这在业务之外同样是重要的。我从来反对人定胜天的那种愚蠢的豪情,在机遇面前讲唯物主义是可笑的。但是其中却不乏学问,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机遇,但不是所有人都抓的住。我回顾了一下这 10 年的机遇,总结了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帮助我的人跟我都没有功利关系


一个青年医生,有什么功利性能打动帮助你的人呢?不会的,我们太弱小了。


我的第一个转折是 2003 年去德国学习,我的导师黄一宁教授给我联系的,他当时已经从协和医院转到北大医院工作,27 岁的毛毛草草的我对于他没有任何「功利」可图,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甚至属于添麻烦的人。但是他毫不迟疑的用自己的人脉帮助了一个外院的学生,此后至今他仍没有间断的帮助我,而我没有任何回报,没有帮他写过一篇 SCI。他也未要求过。


我的第二件重要的进步是出版两本图书,介绍人民卫生出版社给我的是李天天和张进(逃),我们之间更没有功利性,在网上认识,网上交流,就成为了朋友,然后他们就帮助我出版了《神经内科病例分析》和《脑血管病图解》。这是一个由青年人们策划的有勇气的尝试。拍板出书的李向东编审从一开始就和蔼可亲,大度宽容,她能让一个还是主治医的人写书,这需要多么大的魄力!


我的第三件重要的事是独立开展研究。第一篇 SCI 是德国人帮我写的,idea 是他们的。我感激 Riepe 和 Roman,我的德国老板。而第二篇文章才是我真正自己设计,自己开展的:关于卧立位的 TCD 研究。这个研究方法学其实来自于一位超声副主任技师的神来之笔,而病例资料来自于另一位主治医的支持。


在文章撰写的时候,一个 dxyer(他至今不愿意公开他的名字)帮助我几十遍的修改,我的英文写作就是他帮我训练完成的。值得说明的是,我写的一系列文章包括在 stroke 发表的论著,都有这位 dxyer 的几十遍的修改。此后,我也尝试帮助我的同事们修改文章,我心中想到的和效仿的就是这位战友。


这三个人跟我没有任何功利关系,文章发表后,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要求。有了这个研究,我申报了国科课题。


我的第一个 title 是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特邀编委,是曲老师推荐的。我当时是主治医,谈不上任何名气,曲老师推荐我时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我比曲老师小接近 20 岁,对于曲老师我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曲老师帮助我的时候没有任何要求,他帮助我写书,都是亲笔书写,我由心而发的尊敬和感动至今提及仍久久不能自已。


2010 年以后,我逐渐开始接管协和 TCD 室的工作,提拔我的高山教授早已经功成名就,而正当她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决定把 TCD 交给我。这不仅仅没有功利性,甚至反功利和负功利。而我能够回报什么呢?除了信誓旦旦好好工作以外,我并没有任何功利交给高教授。


推动非功利的学术成长之路——在人,在己


不会有完全 clean 的社会,也不会有完全 clean 的学术环境。在有人抱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去建立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据我所知,比我 title 多,发高分文章的 35 岁以下的博导数不胜数。天下之大,大得让我们不得不谦卑。


仍然,我不相信这些青年科学家们多数是通过那些功利心重的大牛提拔的。他们也是从菜鸟逐渐走出来的。他们在没有实力的时候,谁都不要他们,肯定要有一番艰辛,抓住偶然的机会,他们一步一步走上前。


我很能理解一些同龄医生的苦闷:中国的大环境仿佛没有希望的,但这是错误的想法。乐观的观点是:高尚的学者到处都是,我们要先改变自己,我们要力争做高尚的学者,意气相投,学术上互相欣赏,工作上互相支持,懂得感恩。


学术社会的正能量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积累,而第一步就是立足「道」而不是「术」。我不否认见到过有人快速成长是靠「术」得到的,但是这些人往往也懂得要立足于道,最终要曲线走入「道」的行列。我们要彼此宽容,彼此合作,而成长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在我们一心向上但不浮躁的奋斗中。


与 dxyer 共勉!


本文来自丁香园神经版块,作者系丁香园版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徐蔚海教授(ID:风起的时候)。


附:


徐蔚海,神经病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编《神经内科病例分析-入门与提高》、《脑血管病图解》,主译《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来自贝勒医学院》。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5篇,包括Annals of Neurology、Neurology、Stroke等著名杂志。2012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13年当选世界神经病学联盟神经超声执委会委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内科医生应该了解的 TCD及TCCD知识
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
一张图告诉你协和怎么这么牛
协和神内科:逍遥丸有个绝配,坚持15天,睡觉又香又甜
协和内科公开:5个降脂“榜单”,收好
中西药合用治疗跖疣63例_陶二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