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吉林——夫余国

  两汉时期随着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吉林的部分地区也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序列,其中最早的建置为汉武帝所置苍海郡。但吉林地区基本上还处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争雄、各霸一方的阶段。




  西汉初年,秽貊族系的夫余人以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市为中心,建立了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奴隶制国家——夫余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连年混战。这一时期,称雄一时的夫余灭国,此后高句丽的疆域有了一定扩展。高句丽至好太王时进入到鼎盛时期,实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将高句丽的都城由国内城迁至平壤,使高句丽的统治中心移至朝鲜半岛。


吉林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夫余国建立




  夫余国建立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世纪末(大约在汉武帝刘彻元 丰三年至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8至公元前100年),灭亡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是吉林省境内建国最早的奴隶制政权,也是与中原地区的西汉、新莽、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北魏等建立过朝贡册封关系的地方民族政权。




  民间传说,北夷橐离国王的一名侍婢因为一个鸡蛋大的气团从天而下,落在嘴里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婴。国王让人把男婴扔进猪圈喂猪,猪不但不吃他,还用嘴里的热气为他取暖。国王又命人将男婴扔到马圈中让马踩他,马也为他吹热气取暖。国王认为这是天意,就收养了男婴,取名叫东明。东明长大后精通骑射,能力过人。国王唯恐东明夺去王位,对他动了杀机。东明离国出逃,向南逃至淲水(今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附近)时,国王的追兵迫近,眼见没船又没桥,急得东明用弓拍击水面。这时奇迹出现了,河里的鱼鳖纷纷浮出水面,以自己的身体搭成了一座浮桥,让东明顺利渡过河去。当国王追兵赶到河边时,鱼鳖们又都潜回了水 里,追兵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东明逃脱了。不久,东明就建立了夫余国。


  夫余国建国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吉林市,后来不断扩张。两汉时期逐渐强盛,统治中心扩展到今吉林和长春一带。夫余强盛时的疆界向南达到辽东古长城北部;东部大约在今张广才岭;西部大约在今双辽、白城一线的松嫩平原一带;北至弱水(今黑龙江中下游一带)。


  建国后,夫余国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的一个藩属政权 恪尽职守。夫余国拥有相当完备的统治机构和数万人规 模的军队,颁布了 “用刑严急”的法律。夫余国隶属 于中原王朝,全盛时期疆域达到方圆两千余里,辖民八 万余户,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力在当时的东北首屈一指。


夫余国的政权机构




  夫余国自西汉中后期建立后,随着其统治的逐渐稳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国家的政权机构也得以形成,由于夫余的社会经济形态属于典型的农业生产,而且相对中原落后很多,因此其政权机构也相对简单。


  两汉时期,夫余国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奴隶制阶段。其社会统治阶级由国君、诸加和豪民三个阶层组成。


  诸加是掌握夫余国政权的主要官吏。官员是以六畜为官名,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加”就是官的意思)。夫余之所以用六畜命名主要官职,主要是由于六畜在夫余社会属于财富的象征,而诸加正好为农耕畜牧财富的占有者,夫余社会中财富和权利二者是统一的。


  诸加之外,还有大使、大使者、使者等比较低级的官吏,同诸加一道处理朝政。夫余政权的行政区划也是根据诸加的势力来划分的,主要有“道”和“邑落”两级。道,由诸加管理,道大的统辖数千家民众,道小的统辖数百家民众。如果有敌人入侵,诸加直接领导和指挥作战。道下是邑落,各邑落的头领主要是“豪民”,是最基层的统治者和剥削者。豪民统辖和控制着众多的“下户”,直接役使和占有其劳动所得,而且在作战时“下户”还要供给粮秣军需。下户是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或作奴役仆,其人身没有保障。“豪民”是奴隶主,他们可以随意杀掉奴隶,有时还杀掉数百人殉葬。


  夫余政权统治的基础是身份自由的“国人”。“国人”是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国人随诸加当兵作战,各级奴隶主都注意拉拢“国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为了统治稳固,夫余政权设置了简单的国家机器,拥有一支由诸加直接控制,“国人”自备铠仗、弓矢刀矛等武器充当士兵的军队。


  夫余人在作战前,经常要先祭天,杀牛看蹄,以卜吉凶。由于夫余地处东北中部,肥沃的黑土地使得夫余人有着较为富裕的社会经济,这使得夫余人生性谨厚,不善于武功,因而夫余的军事不是很强大。


  夫余在都邑各地多以“员栅”作为城防设施,用以防止外敌的入侵。其城大多为圆形,由栅而筑,与牢狱相似,在城内设置统治机构,如宫室、仓库、牢狱等。


  为了镇压各种反抗,夫余还设有监狱。刑罚十分严酷,杀人者死,将罪犯的家人全部罚为奴隶。在每年腊月举行的祭天仪式上进行审判,处置囚徒罪犯。



夫余国迁都



  夫余国历史悠久,前后存在了600多年。随着夫余国势的变化,夫余人生存的空间范围必然也会随之产生改变,这就导致了夫余国都城的位置也会有所迁移。从目前掌握的文献与考古资料情况看,夫余国的都城应有前期都城和后期都城之分。


  建国之初,夫余设都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从史书《论衡》和《后汉书》记载的夫余国建国神话来看,东明南渡掩淲水来到“濊人”居住地建立了政权。这里的“濊人”居住地,名叫濊城,经学者们多年考证,前期都城基本认定位于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附近。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前燕慕容皝派兵袭击夫余,夫余5万余人被掳走,夫余王率剩余部众迁都至现在的辽宁省西丰县凉泉镇的西丰城子山附近,这就是后期夫余国都城所在地。


  夫余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在东北各民族中,夫余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两汉时期,夫余作为中原王朝的一个藩属,归玄菟郡管辖。西汉时期,夫余就已经归附于中原王朝。夫余国就已经受到西汉政府的册封。东汉王朝建立后,夫余仍然一如既往地臣服朝贡。


  晋时,夫余由驻在襄平(今辽阳市)的东夷校尉管辖。当东部鲜卑的首领慕容廆领兵攻打夫余时,西晋王朝派兵帮助夫余,攻打慕容廆,并赎回被慕容廆卖到中原的夫余人,下令禁止贩卖夫余人口。


夫余人的经济社会生活




  夫余国处于肥沃的东北腹地,其活动中心区域方圆2000里,区内山陵、广泽、平原宜种植五谷,适合农耕。同时夫余国与中原王朝最接近,却很少与中原王朝的边郡产生矛盾,发生战争,为农业、畜牧业、制陶业、冶金铸造业等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业和畜牧业。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夫余人不断积累经验,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早在先民濊人时期,劳动人民便积累了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象知识。夫余建国后,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从中原引进了先进的历法“殷历”。当时的历法主要功能并不是知晓日期,而是体现节气。历法的引进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推动了当时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


  受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夫余人主要以农业为主,他们使用铁镢、铁镰、铁锤、锸、铁斧、锛、锄等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由于夫余国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往来,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必然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夫余社会。夫余人已经能够通过种植麻,获取纤维,并用其纺织裁衣。


  夫余的地域内有广大的丘陵和沼泽地,为畜牧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夫余人不仅善农,而且善牧。夫余人家家有兵器,善于豢养名马。在广阔的平原上,地广人稀,水草肥美,天然的优越条件为畜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有牢固的农业做后盾,夫余的畜牧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夫余人饲养的牲畜包括马、牛、羊等,夫余国以六畜作为官名,说明六畜在夫余品种齐全。尤其是牛马,夫余人将其视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居住丘陵地区的夫余人,还擅长养貂、驯猴,从事狩猎业,捕打貂、狄、狐狸等;居住江河沿岸的,兼事捕捞业,捞取的“美珠”,大者如酸枣。渔猎品中的珍品及壮牛名马,除部分被夫余贵族们留作自用外,主要用于向中原进贡和作为土特产品同周边邻族交换。


  制陶业、冶金铸造业和纺织业。夫余国的制陶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门。将陶器作为陪葬品在夫余国是一个通行的惯例。从大量夫佘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看,陶器主要有壶、罐、碗、杯盅等,陶器烧制的工艺简单粗糙,基本都为素面,有些器物表面经过磨光,绝大部分都是夹砂粗陶。器物纹饰简单,带花纹的少。


  夫余人很早就重视采矿业,开采的矿业有金、银、铜、铁等。夫余的矿业开采主要以手工的方式进行。


  夫余的冶金铸造业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采用了鎏金技术。


  夫余出产的赤玉、美珠、金银耳饰、玛瑙、金指环、银腕饰等在工艺上很精湛。有的耳饰上镶有玛瑙,金银丝锻造的粗细均匀,金丝细如毛发,金片轻薄如纸,显示出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民族风韵。夫余也铸造大量的兵器和生活用具,如:铜柄铁剑、木柄铁 剑、铁箭囊、铁甲胄、护心镜等,还有带钩、带卡、马镳、铃等。


  夫余的纺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夫余人衣着样式并不单一,日常生活当中,夫余人喜欢穿白布大袂、袍、裤,足蹬皮靴。在居丧期间,男女皆纯白,夫余人着布面衣,去佩环。出使他国则穿“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绣、锦、罽(用毛做成的织物)”,统治者则穿狐狸、白黑貂制成的裘装,以金银饰帽。


夫余人的习俗




  夫余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建国后,夫余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及其支流两岸,傍河而居是为了取水方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夫余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衣食住行乐的习俗。


  史书记载,夫余人衣着以白色为主,由于染色质量不过关,染料缺乏,衣服色彩比较单一。夫余贵族夏穿丝麻、冬穿裘皮。贵族喜欢用金银制品饰于头部来打扮自己,用以炫耀富有和地位。身着丝、毛织物,脚着皮革缝制的皮鞋。寒冷的冬季,他们外罩狐狸,貂皮等贵重毛皮缝制的裘皮衣御寒。


  普通百姓依靠种植大麻获取织布的材料,这种麻布吸湿,散热性好,无论贫富皆爱穿着,麻是夫余人夏季衣料的首选。


  由于夫余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上游及其支流两岸, 平地多,山川少,给农业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粟、黍子、大豆、麦、穄子等农作物都是夫余人赖以生活的食物来源。


  夫余的民居是半地穴式,室内呈圆角长方形,面积在二十平方米左右。门多半朝南,以便采光并防御寒冷的北风,屋中有两个椭圆形的灶炕,是保存火种、取暖和烧煮饭食的地方。室内有支柱支撑房顶,砌有原始火炕,没有窗子。与后来的“地窨子”相似。这种较小的居室,可能为一个家族所居。


  还有一种近百平方米的大型半地穴式的房子,是氏族集体公共活动的场所。这种大房子的建筑比较考究,地面经过烧结,平整坚硬有助于隔潮,中心有火塘,供大家取暖。夫余的王公贵族则居住在用瓦、琉璃瓦和刻有几何图案花纹砖等搭建的宏伟殿堂内。


  夫余族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杀牛以蹄占其吉凶”,牛蹄解者为凶,牛蹄合者为吉。


  夫余族人均好唱歌,从小就唱歌,并且外出途中边走边唱,“通日声不绝”。


  夫余人无固定文字,使用汉文不普遍,有事派人“传译”,跪地以“手据地窃语”相告对方。会同(朝会)、拜爵(授爵)、揖让(见面礼)、升降(官职的升降)之礼,都是中原商周礼乐文化的遗俗。说明夫余受中原文化影响是很深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兄死妻嫂”的习俗。人死之后,一般停葬五月,以久为荣;如果是在夏天,就以冰冰之。流行厚葬,随葬物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钱币等,奴隶主和贵族以奴隶殉葬,多者达百人。


夫余国的衰落与灭亡




  在夫余国周围,劲敌纷崛起。尤其以鲜卑慕容部发展迅猛。鲜卑慕容部在发展与扩张中,不断侵袭夫余,是夫余衰落的主要原因。


  夫余的衰亡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其外部原因,当时汉代的夫余国由玄菟郡代管,称霸一方的夫余王尉仇台也被迫接受公孙度的管辖。这时鲜卑慕容部和高句丽势力大张,夫余国夹在中间,时常面临受攻击的危险。


  其内部原因,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夫余国国王尉仇台死后,他的儿子位居继承王位。位居死后由诸加推举麻余继承王位。麻余是位居的“孽子”,在国内没有威信。与此同时,夫余朝廷中牛加哥哥有个儿子也叫位居,担任大使官,此人轻财善施,在夫余国内很得人心。这个大使官年年派使者到中原朝贡,当时位居的叔叔官任牛加,对中原朝廷有二心,“位居杀季父子,籍没财务,遣使簿敛送官”。夫余国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削弱了奴隶主政权的统治。


  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燕王慕容皝遣世子慕容儁率慕容恪、慕舆根等将领,集结17000骑兵奔袭夫余,夫余瞬时崩溃。前燕俘虏夫余王及部落人口达5万余人。夫余从此成为前燕的一个小国。由于高句丽好太王开礓拓土,频繁用兵,留在夫余故地的夫余移民被高句丽出兵征服,夫余旧地归属髙句丽。


  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髙句丽好太王亲征夫余,攻破夫余城64座,村1400个。夫余国至此一蹶不振,曾经役属的北部挹娄部落趁机兴起,脱离夫余的控制后,于公元4世纪中前期发展为勿吉。


  北魏时期,勿吉强大起来,从夫余东北部不断向南进攻,北魏孝文帝延兴年(公元471~476年),勿吉乘机“破高句丽十落”。后来,勿吉大举南下,驱逐了夫余。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夫余王率众逃亡高句丽。勿吉人全部进入夫余故地,维持了600余年统治的夫余王国就这样灭亡。


方志吉林
微信号:fangzhijil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中原王朝数百年,鼎盛王朝隋唐的奠基人-东胡后裔鲜卑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1
北魏王朝的崛起——几代人征战四方,鲜卑人拓跋氏的铁血辉煌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凭什么敢与中原王朝争夺辽东半岛?
【动】大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胡笳动兮边马鸣:北魏帝国的崛起、衰败与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