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疑难病例】男78岁,反复上腹痛6年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78岁,于2007‐12‐21入院。


(一)主诉


反复上腹痛6年,再发15小时。


(二)现病史


患者6年前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伴恶心,无腰背部放射痛,外院查血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腺水肿及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考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予以禁食、抑酶、抑酸及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其后3年,类似症状每年发作一次,原因不明,血淀粉酶均升高,治疗后好转。近2年来未出现类似症状;15小时前患者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中上腹持续性疼痛,无腰背放射痛,无恶心呕吐,4小时前腹痛加剧,伴大汗淋漓,前倾前曲位稍有缓解,急查血淀粉酶955U/L,B超:胆总管上段扩张,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消化科。


(三)既往史


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烟酒嗜好。


(四)查体


T:36.6℃,P:80次/分,R:21次/分,BP:138/82mmHg,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包块,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区叩击痛阳性,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五)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4.6×109/L,N71.4%,Hb129g/L,PLT135×109/L。尿常规及粪常规正常。血淀粉酶:467U/L(30~110U/L)。尿淀粉酶:1555.3U/L(<495U/L)。生化全项:正常。肿瘤标记物:CA19940.07U/ml,AFP、CEA、CA125正常。


二、入院后诊治经过


1﹒入院诊断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2﹒入院后上级医生查房分析①该患者反复发作上腹痛6年,每次发病伴血淀粉酶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水肿及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考虑急性胰腺炎;②本次再发上腹疼痛,明显压痛,血淀粉酶升高,但白细胞计数、LDH、AST、血糖等均正常。根据以上临床特点患者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轻型。但是6年来反复发作胰腺炎的病因需要明确,因患者无长期大量饮酒史、无胆石症,可排除这些原因导致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老年男性,血CA199轻度升高,需要排除胰腺癌。治疗主要控制胰腺炎症状,予以禁食、抑酸、抑酶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3﹒入院后 腹痛症状曾一度好转,复查血淀粉酶正常。但住院期间进食后再次腹痛,血淀粉酶又升高。为明确胰腺病变性质行MRCP检查:壶腹部囊性病变,大小约3cm×3cm,诊断:①胰腺假性囊肿;②胆总管囊肿;③胰管扩张(图44‐1)。超声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乳头及副乳头大量黏液流出,胰腺头部可见一囊实性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直径2cm)(图44‐2)。根据超声胃镜的结果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排除了MRCP疑诊的胰腺假性囊肿和胆总管囊肿;此诊断可解释患者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的病因——由于肿瘤分泌大量黏液,导致胰液引流不畅、胰管扩张和压力升高,最终引起胰腺炎的反复发作。


4﹒对于治疗的考虑 此疾病原则上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年龄大、一般状况较差,难以耐受外科根治性手术,遂行十二指肠镜下ERP+EPT+胰管内超声+胰管支架置入术。在十二指肠降部找见主、副乳头,乳头呈乳头型,开口很大,见大量黏液自主、副乳头溢出(图44‐3);通过副乳头插入造影导管后,胰管显影,见胰头部胰管有一个4cm~5cm长的狭窄,远端胰管节段性扩张,最大直径2.5cm(图44‐4)。插入拉式切开刀,通以90W切割、凝固电流,行EPT,切开副乳头口直径约0.8cm,创面无渗血。胰管内超声:胰管内插入腔内超声,显示胰体尾部胰腺实质回声均匀,在头端狭窄部见不规则囊性病变。随即行胰管支架置入术:插入胰管导丝,退出导管;循导丝推入10F、8cm长的胰管支架。支架通过狭窄部,其后见黏液从支架内溢出。经内镜治疗后患者腹痛减轻,在症状缓解后出院。


图44‐1 MRCP显示胰管扩张


图44‐2 EUS显示胰腺头部可见一囊实性团块


图44‐3 内镜下见金黄色黏液自十二指肠乳头流出


图44‐4 ERP见胰头部胰管有4~5cm长的狭窄,远端胰管节段性扩张,最大直径2.5cm


三、最后诊断及诊治总结


最后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胰管腔内超声+胰管支架置入术。


(一)病例分析


1﹒老年男性,6年反复发作上腹持续性疼痛,血淀粉酶增高,诊断急性胰腺炎。无眼黄尿黄肤黄,无腹泻,无体重下降。


2﹒每次腹痛发作给予禁食,抑酶等治疗。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短期内腹痛反复。


3﹒超声胃镜见十二指肠乳头及副乳头大量黏液流出,胰腺头部可见一囊实性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胰管有扩张,胰管直径2cm。胰管内超声见胰头端狭窄部不规则囊性病变。


4﹒十二指肠镜下行ERP+EPT+胰管内超声+胰管支架置入术后,症状缓解。


(二)诊治总结


综合患者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结合超声胃镜下见十二指肠乳头及副乳头大量黏液流出,ERP显示胰头部胰管有4~5cm长的狭窄,胰体尾胰管节段性扩张。临床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这是患者胰腺炎反复发作的原因。


对于老年、难以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行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后胰管内黏液引流通畅,患者症状缓解,可预防胰腺炎反复发作。


四、点评


(一)发病原因

患者反复发作胰腺炎6年,症状典型、但是胰腺炎原因不明。在排除了引起胰腺炎发作常见的胆源性和酒精性两大原因后分析:既往CT检查曾提示“假性囊肿”形成,此次MRCP考虑胰腺头部囊性病变为胰腺假性囊肿或胆总管囊肿。但是在超声胃镜检查后,明确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黏液性肿瘤分泌的黏液阻塞了胰管,引起胰管内高压导致胰腺炎发作,这是胰腺炎少见病因。从去除病因的目的治疗,置入胰管内支架,及时引流黏液及胰液后,患者症状好转。


(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


1﹒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60~70岁老年男性;起病隐匿,可长期无症状;确诊前症状平均持续时间长;病变以胰头部多见;临床表现多无特征性,其中以上腹痛、乏力、食欲缺乏较为常见,随着病程的延长,胰管长期堵塞可导致反复胰腺炎发作、胰腺实质萎缩,引起消化不良,表现为体重下降和脂肪泻,胰腺内分泌功能亦可受损出现糖尿病。


2﹒IPMNs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胰管内分泌黏蛋白的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导致胰管内大量黏液潴留、胰液淤滞和胰管扩张。IPMNs包括广泛的组织病理改变,如增生、腺瘤、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及晚期癌等。根据肿瘤细胞异型性的程度高低,可分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肿瘤(浸润型或非浸润型)。根据肿瘤的起源不同,通常把IPMNs分为3种类型:主胰管型,主胰管扩展而肿瘤主要存在于主胰管;分支胰管型,分支胰管扩展而肿瘤不存在于主胰管;混合型,肿瘤既存在于主胰管又存在于分支胰管。


辅助检查:B超及CT发现均匀扩张的主胰管和囊实性肿块,尤其是位于胰头和钩突处囊实性肿块常提示IPMNs。ERCP和超声内镜是诊断IPMNs的有效手段。对IPMNs的诊断方法ERCP优于B超和CT。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开口扩大,黏液从乳头开口流出,胰管显影后见主胰管或分支胰管扩张,伴或不伴有胰管内充盈缺损。在ERCP下还能进行胰液肿瘤标志物、细胞学检查及胰管活检。超声内镜发现IPMNs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可见主胰管扩张、管壁不规则、增厚的间隔样结构、强回声黏液以及向胰管内突出的肿物,通过对突出的肿物的直径测量,对判定肿瘤的良恶性价值较大。


(三)IPMNs治疗及预后


IPMNs一旦诊断明确,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的IPMNs患者均需手术治疗,不同IPMNs亚型的治疗方案不同。有学者建议所有的主胰管型和混合型IPMNs应手术治疗。IPMNs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全胰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及胰腺部分切除术等。而分支型IPMNs的治疗相对复杂,通常认为,小于1cm的病变可保守治疗并定期MRI或CT随访;1~3cm的病变应进行EUS联合MRCP或ERCP检查综合判断;主胰管直径增加大于6mm并有壁内结节的高风险患者应手术切除。而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随访周期取决于病灶大小,如果病灶小于10mm,则随访周期为1年;10~20mm的病灶,随访周期为6~12个月;大于20mm的病灶,随访周期为3~6个月。


IPMNs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组织学类型、浸润成分、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神经浸润、肿瘤大小、是否有壁内结节及胰腺导管扩张程度。总的来讲,IPMNs预后较好,IPMNs进展为胰腺癌的发生率是10%~20%;IPMNs术后5年生存率>55%,其中非浸润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88%,而浸润癌为36%。



中国肿瘤时讯综合整理  来源:环球医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藏干货 | 一文梳理ERCP治疗常规要点
重视胰腺癌早期诊断
胰腺囊性病变
胰腺IPMN和SPTP的磁共振诊断和鉴别
胰腺囊性肿瘤治疗进展
18种胰腺肿瘤,您掌握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