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洽熙:调中下气汤-治萎缩性胃炎】精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3月第44卷第2期

国医传承:孙洽熙教授运用“调中下气汤”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检验

袁杰、宋健、蔺焕萍,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闫海英,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第五门诊部,西安。

摘要:孙洽熙教授善于使用自拟方“调中下气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孙老认为萎缩性胃炎因脏腑阴阳升降失常,土郁木贼,气滞血瘀,日久缠绵不愈,以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肠化生,异性增生,甚至癌变。

“调中下气汤”有健脾疏肝、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效,临床用药可随症加减,疗效明显。

一、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性病变及腺体萎缩。

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饭后加重,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反酸、胃痛等。本病可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

孙老以黄元御的脏腑阴阳升降顺逆来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可以把复杂的临床症候简化,在临床辩证、组方谴药时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以下介绍孙老通过对黄氏医学的研究,以脏腑升降思维模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的分析。

1、以脾胃为核心的脏腑阴阳升降理论

土分戊己,己土主生清阳,在脏为脾,其性喜燥而恶湿;戊土主降浊阴,在腑为胃,其性喜润而恶燥。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纳食、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

木分甲乙,乙木主升发,在脏为肝;甲木主降潜,在腑为胆。木之气温,主升发,所以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将军之官。脾升则肝肾随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随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滞。

火降以温癸水则下温,水升以济心火则上清,上清下温,是为平人。

脾胃之气,谓之中气,平人燥湿不偏,相互既济,所以中气健旺,胃气顺降则善纳,脾气升运则善磨,水谷精华,化生气血,养五脏而溉四旁(心、肝、脾、肾),精盈神旺,身体强健,病无由生。

2、脏腑升降理论模式下的病因病机

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伤及脾胃,致中焦升降失常,脾土不升,则抑遏肝木下行之路,因而胆木横冲,必克胃土。肝胆郁滞,克伐中土,则病胃脘疼痛。脾胃气机升降紊乱,上下痞塞不通,则病痞满。

坎中之阳,为气之根本,所以气虽从上降,但究其根本,实自下升。气升于肝脾,降于肺胃,肺胃不降,则痞塞于中焦。素体中焦气虚,加之长期饮食不节,郁怒忧思,以致胃寒脾湿,肝木郁遏,脾气滞于左,胃土逆于右。脾土湿陷,故大便不利或稀溏;戊土上逆,则胆无降路,故胸肋胀满不舒;胆火上郁,故心烦易呕,口苦咽干,实为西医所谓之胆汁反流。土郁木贼,气滞血瘀,日久缠绵不愈,以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发展过程。

二、调中下气汤的组方与化裁

1、基于脏腑升降理论的组方思想

调中下气汤

组成:云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炒杭芍15克、生地炭15克、肉桂3克、广陈皮10克、炒苦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川郁金10克、白豆蔻10克、鸡内金10克、炒山药20克、炒小茴香10克、半枝莲10克、桉树叶10克。

主治:萎缩性胃炎暨慢性胃炎,胃脘不舒,纳差隐痛,或大便不畅,或消瘦乏困,或面色五华,以及HP感染者(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方解:茯苓、炒白术健脾补中,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浊,治在胃而助其降;炒白芍、郁金疏肝解郁;陈皮、杏仁理气降逆;肉桂温暖中下;白豆蔻、炒山药、炒小茴香、鸡内金健胃暖胃开胃;半枝莲、桉树叶清热解毒,抑制HP;生地性味甘苦寒,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内伤杂病用之,恐有“除中”之弊,炒炭入药,润血复脉之力稍减,然其寒凉滋腻之性大减,用之内伤杂病,久服不伤人脾胃。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认为,生地炭还具有清化血分热毒之功效,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之胃络瘀阻的病理状态。用于此方可谓别出心裁,充分体现孙老用药独到之处。以上诸药合和,共凑健脾疏肝、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

2、临床随症化裁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发展过程中,受气候之冷暖,饥饱劳逸之不均,情志不遂等因素影响,脾不健运,中焦气滞,痰湿内阻,虚实夹杂,寒热凝结,有偏于湿热,有偏于寒湿之不同,然其根本仍属脾胃虚寒。所以然者,脏腑之性,脾湿易旺而胃阳易衰也。

脾家湿盛,肝气必郁,郁必克脾,脾湿愈增,则肝气愈郁。治当首在健脾和胃,以助运化食纳。谨守病机,执中央而驭四旁(肝心肺肾),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复其升降之常,病可愈也。

临床使用“调中下气汤”随症化裁:

①胆火上炎,上热燔蒸,口苦咽干舌燥,胸肋胀闷者,去肉桂,酌加黄芩炭10克、牡丹皮10克、天花粉10克,木香6克、川楝子6克。

②胆汁反流或胆囊炎、胆结石发作者,去肉桂、陈皮,加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全瓜蒌10克。

③口感咽燥,舌红少苔者,加麦冬10克、北沙参20克。

④胃酸重者,加乌贼骨15克、煅瓦楞子15克,收敛制酸。

⑤胃逆呕恶、胸隔满闷者,改苦杏仁为瓜蒌10克,加生姜6克、川厚朴6克。

⑥胃寒呕逆者,加吴茱萸3克、荜茇6克、高良姜10克、暖胃顺气。

⑦脾湿重者,以炒薏苡仁易白术,加缩砂仁10克、广藿香10克,化湿行气开胃。

⑧若有食滞,嗳腐吞酸者,加焦神曲10克。

⑨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15克、乌药6克,行气止痛。

⑩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加白芨6克、三七粉3克(冲服),祛瘀止血,保护胃粘膜。

⑪胃溃疡、胃脘嘈杂,偏于湿热者,加川黄连3克、乌贼骨15克。

⑫大便干结难下,肠燥便秘者,加炒麻仁20克、郁李仁20克,甚者加炒大黄10克,荡涤肠腑。

⑬脾虚泄泻者,加肉豆蔻10克,敛肠止泻。

⑭火不暖土,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补骨脂10克,暖下止泻。

⑮滑脱不禁者,加生赤石脂15克、炮姜10克。孙老临床每遇脾肾虚寒型顽固泄泻,用赤石脂与肉桂相配,均有效验。

⑯肾寒腰痛者,可加炒杜仲15克、川续断15克、金毛狗脊15克,温肾止痛。

⑰久病气虚乏力,神疲肢倦者,加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补中益气。

⑱若咽喉不利,情志不舒者,酌加木蝴蝶10克,疏肝利咽。

⑲咽部稍红,加桔梗10克、玄参10克。

⑳咽部红肿热痛者,加山豆根3克、麦冬10克,或家射干10克,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清胸膈,扫瘀浊。

验方“调中下气汤”既能健脾疏肝,又具清降肺胃之功,胃善纳而脾善磨,正气充旺,可使病愈。充分体现“调中”之愈疾机理,实为安内之良方也。

3、病案举例

奚某,女,65岁,2018年9月2日初诊。以“饮食生冷后胃脘痞满伴恶心5年余”为主诉,求诊于孙恰熙老师。

2015年某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螺旋杆菌(++)。自觉胃凉,不能饮食生冷,胃脘部胀闷不舒,一恶心干呕,偶有反酸烧心、胃脘隐痛,纳尚可,大便偏干不利,日行一次。眠少,多梦易醒,口干口苦,咽红,咽痒不舒。患高血压、冠心病十余年,现经常胸闷气短,时有头晕。眼椎间盘突出,腰痛,性急,时烦躁。BP:144/76mmHg。脉细濡稍滞涩弦弱,关寸大,舌苔白厚腻。

中医诊断:痞满。

中医辩证:脾湿肾寒,肝气郁滞,胆胃不降。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解郁,清上温下。

处方: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炒白芍15克、生地炭15克、当归10克、枳壳6克、姜半夏6克、吴茱萸3克、炒小茴香10克、鸡内金10克、炒山药20克、白豆蔻10克(后下)、缩砂仁10克(后下)、乌贼骨15克、元胡15克、郁李仁20克、郁金10克、石菖蒲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煅龙齿15克、柏子仁15克、木蝴蝶10克、天麻6克、夏枯草1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炒杜仲15克、川续断15克、金毛狗脊15克、焦山栀6克、半枝莲10克、桉树叶10克。30剂,水煎服,日服3次。

2018年10月14日二诊:服药后大便较稀,通利,矢气多,仍时腹胀,胸闷气短,头晕稍减轻,咽不舒,口干。BP:136/90mmHg。处方:上方去枳壳、郁李仁,加天花粉10克、瓜蒌10克、高良姜6克。30剂。

2018年11月18日三诊:胃无明显不适,大便调,诸症均缓解。眼睛干涩,眠差,仍时胸闷气短,耳鸣,口干口苦,咽红,时咽痛。BP:130/90mmHg。处方:上次的方子中加茺蔚子15克、山豆根3克。30剂。

2018年12月16日四诊:HP已转阴性,饱食后胃仍胀满不舒,时泛酸,大便正常,睡眠可,腰仍疼,时头晕,右上肢麻木。BP:150/80mmHg。处方:上一次方子中,去玄参、山豆根,加白芨6克。30剂。

2019年1月20日五诊:因过年停药半月,现大便不畅,二日一行,胃胀,咽干痒,咳嗽无痰。BP:138/84mmHg。处方:上一次方子中,去瓜蒌,加枳壳10克、郁李仁20克、炒麻仁30克、川厚朴10克。30剂。

2019年3月24日六诊: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表明胃粘膜损伤程度已大为好转,基本没有了癌变的可能性。现二便均调,胃无明显不适,仍头晕气短,咽痒易咳,睡眠欠佳。BP:140/80mmHg。脉细濡,稍滞涩弦弱,关寸略大。舌苔薄白,舌质暗。处方:上一次方子中,去枳壳、麻仁、厚朴,加巴戟天15克、高良姜10克、浙贝母15克、炒酸枣仁20克。30剂。

按语:

脾以湿土主令,胃以燥金化气,是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胃家之燥,常不敌脾家之湿,致使胃阳虚而脾湿增。

本案患者为典型的脾胃湿寒证
中土阳败,升降失常,故患者饮食生冷后胃脘胀闷不舒。
胃寒气逆,故呕逆、泛酸。
脾肾湿寒,肝木郁陷,故病腰痛。
胃土不降,胆胃上逆,胆火上炎,热扰心神,虚阳不潜,故见失眠多梦易醒,血压升高。
胃逆胆升,相火刑金,则燥热为嗽。
阳气虚衰,脾湿肝郁,清阳不升,心阳不振,故症见胸闷、心慌气短。
水寒木郁,大肠传导梗塞,以致大便不利。
故治应健脾和胃、温肾疏肝、清肺降逆、心肾交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故病向愈,此方为治病之王道也。

在“调中下气汤”基础上,去肉桂、陈皮、杏仁、法半夏,加:
疏肝解郁的郁金、石菖蒲;
行气降逆的枳壳、厚朴、姜半夏;
暖胃降逆的吴茱萸、高良姜;
收敛制酸护胃的乌贼骨、白芨;
清风润木、养血活血的当归、丹参、鸡血藤;
清肝平胆的夏枯草、天麻;
降胆气而消痞,敛心神而定惊悸的生龙骨、生牡蛎、煅龙齿;
养心安神的炒酸枣仁、柏子仁;
清利咽喉的玄参、木蝴蝶、山豆根;
温肾强腰的杜仲、川续断、金毛狗脊。

患者坚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严格遵守饮食禁忌,治疗半年就可取得显著疗效,由萎缩性胃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消除了潜在的癌变风险。

四、总结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萎缩性胃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也与肝气郁结有密切关系。

在论治上,尤其要抓住脾胃气机升降的特点,复其升降之常,兼调四维,病可向愈。

张仲景在1800年前就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我们应当顺应四时,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调畅情志,重视调理脾胃“治未病”,过健康生活,享健康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二节 痞满
痞满
痞满是什么意思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经验小结
【纪实连载】一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辩证治疗
(八)四逆散——下利,肠炎溃疡,五更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