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瑞亭:下气汤-通治百病】

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气汤”,不但常见病,诸多疑难重症,他都是用“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而治愈的。然“下气汤”教科书不载。为探其秘奥,诸多同道,尤其是从学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实习进修人员、全国性三期麻瑞亭医术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学员,均对此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见仁见智,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并施之临床,受益颇大。
笔者也系研究应用“下气汤”者之一,现将研究应用心得简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奥之万一,供同道参考,抛砖引玉。

“下气汤”载於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 卷四》,为气滞而设。其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五味子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隔右肋者”,可见此方为肺胃气滞不降,咳嗽胸闷、胃呆脇胀而设,以之清肺气而降浊阴也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麻老去其敛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乌,理气化痰之橘红,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抗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气汤”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虽仍名曰:“下气汤”,而其功能主治,显然扩大为既能降浊又能升淸之方剂。所以以之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据如下:

茯苓,功能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
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三味和合,共奏调理脾胃、扶助中气之功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化源开而气血自充旺畅遂。营与血,本为一物,在脏则曰血,在经则曰营。气与卫,亦为一体,在腑则曰气,在络则曰卫。化源既开,气血充旺,营卫自然畅遂,周流回环,表气秘固,而御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乌,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肝胆互为表里,乙木郁陷则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凉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橘红、杏仁,右归气分,功能淸肺理气,化痰降逆,治在肺而助其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辛金不降则庚金必陷,庚金下陷,大肠气滞,二味以理气润燥之功,兼能调大便之结涩。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肺和胃、调和气血阴阳之功,则胃降而善受纳,脾升而善消磨,肝升而血流扬,肺降而气清頋。脾胃冲虚,气血调畅,火自降而水自升,心肾自能交泰,营卫自能秘固,则八风之外感、七情饥饱劳逸之内伤所导致的脏腑气机紊乱诸疾,自然因此方之拨乱反正功能,轻者覆杯而愈,重者渐而康复。药虽平浅无奇,而疗效卓著,乃因此方握中央以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切当内伤杂病之病机也。
深究之,乃因麻老深明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重症,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致使气滞血瘀,火逆而上热,水陷而下寒之至理,唯有首调脾胃,以开化源,疏肝调血,淸肺理气,兼之淸上温下,交通心肾,方能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正序,而达愈疾之目的。因之此调理之法,理法方药成龙配套,疗效之卓著,乃其自然者也。

医者均知,功能相近或相同的中药甚多,然其往往有所小异,而非尽同,且同一种药物,因产地之不一,炮制之各别,功能也不尽相同。历代医哲,用药均十分考究,既是其医术精湛之一端,也是其疗效卓著之原因也。从麻氏下气汤之用药,可见麻老精熟药性,选药精当,诸凡药物产地、品质、炮制诸事,无不精审考究。

茯苓以云南产者为道地产品,所以选用云茯苓。
甘草以粗壮去皮者为优,名曰粉甘草,乃去皮而呈粉红色者,枯细者无法去皮,所以选用粉甘草。
白芍以杭州产者为道地产品,生者较凉,以酒炒之则其凉性大减,且酒性温串,利於肝血之温升,所以选用炒杭芍。
丹皮以粉红色者为上品,疏利之性较缓,所以选用粉丹皮。
首乌生者性凉而滑大便,蒸制后则凉性大减而润血之性显著,所以选用制首乌。
橘红以广东化州产者为道地产品,所以选用广橘红。
杏仁生用有毒,所以选用炒杏仁。(橘红、杏仁功能化痰顺气,此方用之,并非专为咳嗽吐痰而设,意在清肺顺气,而祛内伤病因脾湿而化生之痰淀。)
清半夏性猛而时有麻口之弊,法半夏性缓而绝不麻口,所以选用法半夏。

其加减化裁时选用之建泽泻、焦白术、炒苍术、生薏仁、炒赤芍、黄芩炭、生地炭、川桂枝、老芎、大熟地、广陈皮、炒枳壳、炒枳实、炒杜仲、川郁金、川黄连、炒元胡、北沙参、绵茵陈、软柴胡、煨生姜、炒乾姜、生龙骨、煆牡蛎、怀山药、焦山栀、炙米壳、赤丹参、甘枸杞等等也然。

麻氏下气汤,可谓是其治疗内伤杂病、疑难重症之基本方,经用此方治疗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所致之胸膈胀闷、纳差胃呆、脇腹胀痛,疗效甚佳,然於气滞血瘀较重、心肾不交、上热下寒、多脏腑气机紊乱等疾,疗效不尽如意,因之原方诸药据脉证改易,对具体的病证,在改易的基础上加入对证之药,组成诸多专用於某证、某病之系列方剂,以应变化万端之疾,而成完璧。

       此汤改易情况,概述如下:

       若水气为病,如慢性肾炎,肿胀尿涩,应利尿泄湿,则茯苓改猪苓或茯苓皮、猪苓皮。

       若脘闷泛酸,或血压偏高,应温胃除酸,顺气降压。粉甘草甘甜,性颇壅滞,令人中满,且甘能助酸,补气升压,於此不宜,则粉甘草改白术。

       若肺胃烘热,苔腻口渴,应清降肺,则粉甘草改薏仁。

       若气虚面浮,纳差胃寒,血压偏低,应温中补气,扶弱升压,则粉甘草改炙甘草。

       若水气病,则粉甘草改建泽泻,伍猪苓而利尿。

       若血热脉弦,目赤舌红,应凉血泄热,则炒杭芍改生杭芍或炒赤芍。

       若头晕口苦,血压偏髙。脉现寸关大而弦促者,应平胆降火,降压除晕,则粉丹皮改黄芩皮。

       若血瘀舌暗,怔忡心悸,脉现寸关大而结代者,应润血复脉,养心止悸,则粉丹皮改生地炭。

       黄芩性寒,有“除中”之弊,致使胃寒而不食;内伤杂病,尤其疑难重症,最怕“除中”,化源断绝,所以非胃热善纳,而宜生黄芩泄火者外,概用黄芩炭或炒黄芩,既能收清降相火之功,又免“除中”之弊。

       生地性凉寒胃,非血热营瘀,疮疹痈痒,表病而未及里,宜用生地凉血者外,概用生地炭,既能收养心复脉之功,也防“除中”之虞。

       若阳虚血寒,肢冷面浮,血压偏低,脉现尺关大而沉弱者,应温经祛寒,暖血升压,则粉丹皮改桂枝。

       若中下虚寒,腹冷泄泻,经血紫黑,带下淸稀,慢性肾炎,蛋白漏泄,脉现寸关大而尺沉微者,应温暖肝肾,崇阳固锐,则制首乌改肉桂。

       若巅顶刺痛,周身疼痛,月经艰涩不利,应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则制首乌改川芎。

       若月经过多,色淡不鲜,崩漏不止,诸般出血,应暖血补虚,温经止漏,则制首乌改当归身。

       若盗汗骨蒸,心悸舌红,脉现寸关大而弦细者,应滋阴除蒸,凉血止悸,则销首乌改熟地。

       若咳嗽痰少,肺气不淸,应清肺止咳,则广橘红改广陈皮。

       若胸盈膈塞,脘脇滞痛,大便头乾或乾结,应破气止痛,利便除满,则广橘红改炒枳壳或炒枳实、鹅枳实、靑皮,兼辑酸缺乏者,则广橘红改佛手或香椽。

       若痰多不利,胸膈胀满,应利气消胀,化痰宽胸,偏於胸膈胀满者,则炒杏仁改全瓜蒌,偏於痰涎淸稀者,则炒杏仁改炒蒌仁。

       若肺气不降,大便结涩,应顺气润便,则炒杏仁改郁李仁。

       若肺胃燥热,消渴饮冷,脉现关寸大而滑促者,应清降肺胃,润燥止渴,则炒杏仁改天花粉。

       淸半夏、法半夏,均有堕胎之弊,生半夏非止堕胎,且有毒,丹皮疏利活血,也有堕胎之弊,早期妊娠,反胃呕吐,或胎动不安,有流产、小产史者,应和胃止吐,顺气安胎,则法半夏改姜半夏,以免堕胎之弊。黄芩、白术乃安胎之圣药,改粉丹皮为黄芩炭,改法半夏为炒白术,则更为合宜。

       专用於某症、某病之系列方剂,总计一百余个。虽系窥管,难观全豹,然以意推之,可得麻氏下气汤变化之法则及其尤要者也。举其要者如下:

       胃脘痛(如胃痉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乌贼骨、炒乾姜、白叩仁。若大便稀软,改制首乌为上肉桂。若苔腻口渴,改炒乾姜为北沙参。若胃酸缺乏,改乌贼骨为焦山楂。若溃疡出血,加三七粉(另包,冲服)。

       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胆结石等)。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炒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川拣子、广木香、白叩仁、赤丹参、焦山栀。若肺热苔腻,加北沙参,若关尺脉大,加软柴胡。若大便乾结,加炒大黄。急性胆囊炎,脘脇胀痛难忍,加厚朴以破气消胀,加半支莲以消炎止痛。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抗芍、粉丹皮、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半支莲、白花蛇舌草、缩砂仁、北沙参。若肝大、硬化,加炙鳖甲、煆牡蛎。若脾大,加苏泽兰。若腹水。改云茯苓为猪苓,改炒白术为建泽泻,加木防已、车前草。若门静脉曲张或吐血便血、改粉丹皮为当归身,加贡阿胶(烊化)。

       若眠差心烦,加生龙骨。黄疸(如甲肝),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天花粉、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绵茵陈、北沙参、白叩仁、焦山栀、净连翘。若发热,加软柴胡,若失眠心烦,加生龙骨。若尿黄不利,加炒黄柏。

       咳嗽(如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炙冬花、北沙参、白叩仁、白茅根。若痰多不利,改广陈皮为广橘红,改炒杏仁为全瓜蒌。若颜面虚胀,改粉甘草为炒白术,改北沙参为炒乾姜。若支气管扩张,吐血,加炒白芨、藕节、三七粉(另包,冲服)。若乾咳无痰,加炙五味。若肾不纳气,大便稀软,脉现寸关大而滑促者,改制首乌为上肉桂,加炒乾姜。

       眩晕(如单纯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黄芩炭、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郁金、明天麻、生龙骨、煆牡蛎、白叩仁、焦山栀。若头痛,加双勾藤。若心慌心烦,加柏子仁。若血压高,加代赭石、茺蔚子。若血压低,改炒白术为粉甘草,去煆牡、明天麻。

       心悸胸痛(如冠心病、胸痹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橘红、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焦山栀。若血压高,改生地炭为黄芩炭,加双勾藤、生龙骨、煆牡蛎。若失眠心烦,加炒枣仁、生龙骨。若血压低,心动应衣,改炒白术为炙甘草,改全瓜蒌为炒杏仁,改焦山栀为白茅根,加红人参(另煎)、补骨脂。

       心悸咳嗽(如肺心病),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白茅根,若咳喘虚汗加山萸肉、炙五味。若咳嗽胸痛,加玉竹。

       心悸、历节痛(如风心病),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鸡血膝、白茅根。若心悸虚汗,血压偏低,加红人参(另煎)。若关节肿痛,加木防已、北防风、路路通。若失眠多梦,加炒枣仁、生龙骨。

       心悸气短(如心肌炎),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部金、桂元肉、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白茅根。若心慌气喘,加西洋参(另煎)。若胸闷咳嗽,加川贝母。若胸痛心慌,加赤丹参。

       水气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其方为云茯苓、建泽泻、炒杭芍、粉丹皮、上肉桂、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郁金、车前草、冬葵子、白叩仁、苏泽兰、炒芡实。急性肾炎,尿黄者,改上肉桂为制首乌,加瞿麦、焦山栀。慢性肾炎,肿胀溺涩者,改云茯苓为猪苓,加木防己。若溺赤者,加炒蒲黄,若血压高者,加茺蔚子。若心慌气短者,改粉丹皮为生地炭,加柏子仁。

       血虚(如缺铁性贫血、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方为云茯苓、炙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红人参(另煎〉、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鹿角胶(烊化)、鸡内金、白茅根。紫癜,改炙甘草为粉甘草,改炒杭芍为炒赤芍,改生地炭为粉丹皮,加紫浮萍,赤丹参,去红人参。若阳虚畏寒,大便稀软,改制首乌为上肉桂,加肉豆叩。若鼻衄、肌衄,加三七粉(另包,冲服)。若尿滴沥不尽或夜尿多,加补骨脂。若眠差梦多,加炒枣仁。若月经量多,紫黑成块,少腹冷胀,加棕榈炭、炒小香。

       月经不调(如月经前错、月经后错、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郁金、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白茅根。若月经前错,色淡量多,改赤丹参为贡阿胶(烊化)。若月经后错,心烦易怒,改全当归为粉丹皮,加炒元胡、生龙骨。若月经量多,滴沥不尽,加棕榈炭、三七粉(另包,冲服)。

       若白带量多,淸稀滴沥,加炒芡实、炒小香。若白带量多,色黄气呛,加半支莲、炒芡实。若血崩脉微,肢冷汗淋,改粉甘草为炙甘草,改全当归为当归身,改川郁金为山萸肉,改赤丹参为红人参(另煎)、改白茅根为茅根炭,加炒莲房、棕榈炭、鹿角胶(烊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83)劳伤解:精神;右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汤
黄元御的“下气汤”,看麻瑞亭怎么化裁通治百病!
麻瑞亭--下气汤--内科病调治之法(一)
《神医这样看病》学习摘录 - 中医知识
罗大伦用药经验
麻瑞亭治验集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