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煎煮】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指汤剂有洗涤、冲杀的作用,对于阴阳明显失调或病程较长的的病证最为适宜。

1、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有盖的最佳。严禁用铁器,铝器。

陶瓷砂锅、陶制的自动煎药锅(煲)或不锈钢锅具进行煎煮。不宜采用以下材料的锅具:铜、铝、铁质的锅。

如果有煎药专用的锅就更好了,小火煎熬,砂锅最忌以开始就大火,因为受热不均匀,很容易裂开的。

2、将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需特殊对待的药材提前区分。

3、浸泡。冷水浸泡30分钟。

凉水浸泡。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具体浸泡时间遵医嘱)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药物在煎煮之前必须浸泡,浸泡前一般无需淘洗,取出一剂中药,首先要仔细检查是否有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药、后下药、焗服药等,如果有,请将它们拿出来另作处理。拆除其他药物的包装倒入容器中加水,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2-5cm为度,经验做法,用手把饮片压着,水刚好浸过手背面即可。

浸泡时间药物的浸泡时间以30_60分钟为宜,具体时间应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以花、茎、全草类为主的药材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浸泡45~60分钟。浸泡的时间不宜过久。夏天可以适当缩短浸泡时间,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4、煎煮。采用“先武后文”的火候原则,一般药物通常在第一煎沸腾后继续煎煮20分钟,将药液倒出备用,第二煎药沸后再煎15分钟,滤出药液。

第一遍煎药,煎开之后还要小火煎熬25-30分钟,然后将煎好的药水倒出来,药渣留在砂锅内。

第二遍,用凉开水或者温水继续浸泡刚刚煎过的药渣,这次的水不要太多,刚刚没过药渣即可。然后小火煎熬至水开后25-30分钟,第二次倒出,留药渣在砂锅。如需第三次煎熬,方法同第二次。

将这两次(或者三次)的药液混合,分次服用。

1)煎药的火候一般“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将药液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至煎好为止。在药物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煎糊。2)煎药流程  一剂中药一般需要煎煮两次,第一次煎煮结束后应尽快将药液倒出,置于盛药的容器中,以免煎出的有效成份被药渣所吸附。接下来加水适量,继续第二次煎煮。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短,煎煮完成后将两次药液合并混合在一起分两次服用。3)煎药的时间 煎药时间应从煮沸时算起。

煎药时间除考虑汤剂类型外,还应参考药物的质地。如花、叶及芳香类药物煎煮时间宜短;根茎、果实、种子类药物煎煮时间宜长;金石、介壳、动物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煎煮时间宜更长。(提示:在煎煮过程中发现水量不够时,可以适量添加热水,如果出现水已煎干、变焦,则不得加水再煎,只能废弃。)

解表类药物通常第一煎沸后继续煎煮15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分钟;
滋补类药物通常第一煎沸后继续煎煮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20分钟。

  • 解表药头煎煮沸后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

  • 滋补药头煎沸后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 一般性质的药,头煎沸后煎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

5、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先煎的药物有:
(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
(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后下药物:
(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先煎。

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后下:花、叶类以及部分根茎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宜后下,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须要包煎的主要有三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另煎: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虫草、鹿茸等宜单煎或研细冲服,否则易造成浪费。
烊化: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阿胶等,不宜与其他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煎汤代水: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溶化: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生汁兑入: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合药冲服: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1)先煎药  需要先煎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动物甲、角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生石膏、磁石、赭石、自然铜、龙骨、龙齿、瓦楞子、石决明、牡蛎、蛤壳、珍珠母、龟甲、鳖甲、水牛角等。矿物、贝壳、动物甲、角类药物先煎10-15分钟。第二类是某些有毒的饮片,如制川乌、制草乌、附片等。这些有毒的饮片需要先煎1-2小时,才能够使毒性大大降低。将浸泡好的先煎药加适量的水先煎,再加入其他已浸泡好的群药同煎。
2)后下药  后下药一般为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如薄荷、砂仁、豆蔻、降香、沉香、木香等。同时,有些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也属于后下药,如钩藤、徐长卿、生大黄等。将后下药单独浸泡,一般在其他群药煎好前10-15分钟加入煎药锅中即可,加入的同时搅拌均匀。
3)包煎药  蒲黄、海金沙等颗粒微小的药物煎煮时宜包煎,以免药物漂浮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车前子、葶苈子等富含黏液质的饮片在煎煮过程中易黏糊锅底,也应包煎。另外,富含绒毛的饮片如辛夷、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也宜包煎。将需要包煎的药物用纱布包住、捆好,或放入包煎袋中与其他药物一起浸泡,煎煮即可。
4)另煎药或另炖药  一些贵重中药材如西洋参、红参片等,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并减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所引起的损失。需要单独煎煮或另炖。一般另煎或另炖两小时即可,再将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合煎,然后将前后所得的药液混匀后分次服用,
5)冲服药  琥珀粉、三七粉、川贝粉等为常见的冲服药物,将冲服药的药粉倒入煎好的药液中充分搅拌后温服。
6)烊化药  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胶类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煎,以免药液黏糊锅底,需要烊化。待其它药物煎煮至预定量后,去渣,将烊化药加入药液中,用小火煎煮,煎煮过程中需不断搅拌,待烊化药物溶解即可。
7)焗服药  一些药材质地轻,用量较小或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及特殊成分,不宜入锅煎煮,需要焗服,如肉桂、西红花等,将焗服药物置于碗中,趁热倒入煮好的药液搅匀,搅匀后盖上盖子焗15-20分钟,隔渣后服用。

6、煎药量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ml,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ml。一般药物的煎出液可均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医嘱。
各种类型的汤剂均以煎两煎为宜,汤药煎好后,应趁热滤过,榨干,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

  • 含有挥发成分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不需要浓煎,在煎煮过程中防止有效成分挥发,所以必须盖着盖子煎;

  • 含有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及砂仁、沉香等芳香类药,也不需要浓煎;

  • 有些补益药需要浓煎,但具体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请中医师根据病情确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长煎药时间;

  • 有些含皂苷的中药,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出现“假沸”现象,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充分溶解,药效就会受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煎煮中应加以注意。

7、如果疾病在胃部以下(如肝病、肾病等),一般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用于治疗胃以上(如心、肺、胸膈等处)的疾病,最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在遵循这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考虑药物的药性,如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补益药宜空腹服;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饭后服为好;驱虫药应隔夜服(睡前服用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时再服用一次);泻下药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安神药应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内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

一般情况下宜温服,就是煎好的中药液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服用。但是解表、祛寒和活血通脉的汤药应趁热服下;治疗热性病的清热解毒药和止吐类药,则应待药液冷却后服用。

成人一般每次以服用150~20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药时,药液可稍多些;儿童和危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120毫升左右)

大多数人都知道,中药汤剂一般是一日一剂,将头煎、二煎药汁混合均匀,早晚分服。欧阳荣提醒,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如感冒高烧不退者,可4小时服1次发汗解表药(不分昼夜)。

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

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滋补药宜饭前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感冒高烧病人,饮食上应清淡,如米粥、藕粉等;慢性腹泻病人,应吃些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健脾胃的食品,忌服生菜瓜果和生冷食品;浮肿者忌咸食;肝胆疾病者忌油腻;皮肤病患者要忌食海鲜、辛辣等食物;服安神药治失眠时,不要饮茶水、咖啡;服人参、黄芪等补药时,不宜吃山楂、萝卜;糖尿病病人应适当控制主食及甜食;服化痰止咳药物时,要少吃糖和辛辣食物等;妇女月经期忌食生冷食物及酒类。

中药汤药不加糖
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中,会减弱药性。

服用汤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物,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汤剂如何煎煮才正确?
中药的煎煮及服药方法
老中医教你煎中药的正确方法,这个步骤让药效更佳!
中药治肾病,煎药尤为重要!中医肾病老专家手把手教你,建议收藏
浅谈中药的合理煎煮
夏天吃中药会“上火”?服药前后又该注意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