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串雅补》卷一 顶方】2

《串雅补》

卷一·顶方

1. 元黄顶

此药醇而不霸,能治内外一切症,用冠诸方之首。

番木鳖500克,泉水浸胀,刮去皮毛,劈作两片,日换山水两次,勿使移换地方。盛夏浸八九日,春秋十余日,严冬二十余日。尝之味淡不苦者,捞起晒干,掘向阳山上黄土斤余筛细,随掘随用,不可经宿。拌番木鳖入锅炒燥,勿使焦黑,摊地去火毒,用筛格出,即为细末,收贮严密,随症施用。

此药走而不守,有马前之名,能钻筋透骨,活络搜风。治风痹瘫痪,湿痰走注,遍身骨节酸疼,类风不仁等症。每服0.6克,陈酒送下或随煎饮用,使调入0.12克~0.15克或0.3克~0.6克,和服大效。

一、 治痈疽疔毒初起未成者,用0.3克,酒下即散;已溃者,能内托败毒,去腐生新,用分许,陈酒送下;顽疮瘰疬,管漏腐骨,内服外糁,虽年久难疗者亦愈。

二、 跌打损伤、金疮、破伤风、禽兽蛇虫咬伤,内服外敷。又糁诸疮,能拔毒生肌完口,一切沉疴宿疾,屡建奇功,实为外散要药,妙用甚多,真神方也。

【方源】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制药》有此记载。

【方解】番木鳖,又名马钱子,始载《本草纲目》。为马钱科植物马钱(S. nuxvomica L.)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东海岸森林地带,其次越南、缅甸、泰国等地皆有产。我国云南、海南岛等地也有野生,国内用药原靠进口,后发现云南马栗坡、马关等地有木质大藤本马钱子,产量丰富,质量优于进口,现已定名为云南马钱(Strychnos pierriana A.W. Hill)收入国家药典。

马钱子的别名有: 马前子、番木鳖、苦实把豆儿(《飞鸿集》)、火失刻把都(《本草纲目》)、苦实(《本草原始》)、马前、牛银(《本草求原》)、大方八(《中药材手册》)。

番木鳖味苦、性寒,有毒。入肝、脾经,有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痈疽肿毒,风寒湿痹,跌打损伤,阴性疮疡,骨关节结核等病。

番木鳖生药毒性很大,一般多不轻易使用。中毒原因每缘炮制不当,或超量用药所致。番木鳖主要成分: 含生物碱,包括马钱子碱(C21H22O2N2)及番木鳖碱(士的宁—C23H26O4N),并含微量的番木鳖次碱,伪番木鳖碱,Q及B可鲁勃林;此外,还含有番木鳖甙。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番木鳖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士的宁的作用。其毒性强弱与士的宁的含量呈正比关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士的宁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过量可产生脊髓性的强直惊厥,以至窒息而死亡。这与中药学强调炮制番木鳖以达到减缓毒性之目的,从而安全有效用药的认识是一致的。

关于番木鳖的炮制方法:

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如有砂炒法、油炸法、烘灼法、尿泡法、甘草水泡煮法、米泔水泡后煮法、同绿豆水煮法、用生姜水煮法等等。其目的都是使部分的士的宁溶出或破坏降低其毒性,但关键在于必须严格掌握好火候,无论油炸、砂烫炒,都不能使火力太大或时间过长,致使损害有效成分,失去药效。

现较通行的多采取砂烫法,可以节约大量麻油(香油),疗效不减,经济方便,切实可行。其制法是将番木鳖先用水泡三天,然后去掉皮毛。再用砂炒,要注意火候,以锅中有爆裂声、番木鳖胀起呈土黄色,采样取出一粒以指压之即碎,里面呈棕黄色(砂温180℃~240℃)为宜。若火力太过及时间(以8分钟~10分钟)过长,番木鳖里面成为黑色(已炭化)时则失去药效。至于砂子多少,则应以能够盖没番木鳖为度。

服用剂量:

内服入丸散,每日0.3克~0.6克。外用适量,研末吹喉或调涂或切片外贴。用温黄酒或温白开水调服。但白开水不及酒好,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服后即睡(或卧),不可见风。五岁以上儿童最大剂量每次限服0.3克(即一分,不可过量)。更由于个体差异,对番木鳖的敏感不同(有条件的每批制药要做士的宁的含量测定),特别是在临床施用上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方可适当酌加用量,尤须密切注意观察药后反应征象,防止中毒。

反应征象:

重反应者,服药半小时或一小时后开始感觉头晕,身不自主,站立不稳,或牙关紧闭,言语不清,全身发硬,随即全身发烧,出大汗,并呈角弓反张,每半分钟至五分钟抽动一次。

轻反应者,服药后除头稍晕,微有局部偶尔抽搐,或微汗外,余皆无明显反应。

注意事项:

1. 服药后应卧床休息,不可随便走动。最低时限2小时后才能见风,免遭冒风加重病情。

2. 服药的当天最好停服其他药物。

3. 病人如有重感冒时可暂停服番木鳖,先治感冒。如仅轻微感冒则不须停药,可用温白开水服药。

4. 如角弓反张抽动过于严重者,可以肌注巴比妥等药。

5. 用药量不可自行添加,不可超量以防中毒。又此药有蓄积作用,服一疗程后需休息几天(基本1个月为1疗程,停隔5天~7天)。

6. 如病人在抽搐时并发呕吐者,应做好窒息抢救的准备,以防万一。

7. 服药时用酒比白开水好,用温酒或温开水比用冷的好。

8. 个别病人在服药期间,症状初可减轻,随之又可加重。这种情况应预先向患者说明,不可因加重(慎审观察)而停止服药。

9. 服药期间的膳食营养应根据可能稍顺口一些。

10. 病者由于身体强弱和年龄不同,且病情有轻重,因而疗程长短不一。一般需要半月至几个月,所以要有信心和耐心,不可性急而乱加大剂量求速效。

11. 在服药期间应忌性交和生冷饮食,否则易于复发。

12. 服药期间如出现大小便秘,口腔糜烂等症状则可暂时停药,改服解毒药物(金银花、甘草各适量煎汤服或作茶剂饮之)。待上述症状消失后,仍可继续服用,这种现象是偶尔一见。

禁忌病候:

患急慢性肝炎者、患急慢性肾炎者,严重衰竭病人、严重心血管系病人、严重外科病人、高烧病人,易呕吐者、月经病、妊娠者、极度体虚者,均须忌服番木鳖。

解毒治疗与方法:

(一) 中医

1. 甘草120克,煎汤即服。每4小时1次,可连续服2~4剂。据报道,甘草的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对注射硝酸马钱子碱半数致死量可完全解毒。其解毒作用,与甘草甜素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有关。葡萄糖醛酸能使肝脏的解毒机能增强。

2. 黄芩60克,生地30克,茯苓15克,水煎顿服。

3. 轻度痉挛时,用桂圆肉9克,煎汤顿服。

4. 惊厥严重时,用蜈蚣3条,全蝎6克,研末,1次冲服。或用僵虫9克,天麻12克,全蝎9克,甘草12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每6小时服1次,2次服完。

5. 惊厥控制后,可用蜂蜜、绿豆、甘草适量,煎水服。

(二) 西医

治疗原则主要是防止惊厥,维持呼吸道功能,减少缺氧,去除或破坏其毒性作用。

1. 止惊。

(1) 立即用乙醚作轻度麻醉或阿米妥钠缓慢静注(一般用025克~0.5克),迅速制止惊厥,必要时可重复应用,但须注意勿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或血压下降。为了达到进一步镇惊作用,可选用时效稍长的巴比妥类药物。其他镇惊剂亦可使用,如水合氯醛、安定等。

(2) 静脉内缓慢注射2%硫酸镁溶液,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但须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因此药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一般不用。

(3) 惊厥期间条件允许,可低流量给氧。

2. 采取有效的去毒、解毒措施。在内服过量的马钱子短时间内,可在无惊厥的情况下或在惊厥制止后,谨慎插入胃管,注入以下药物: 复方碘溶液(1杯水中加1毫升)、高锰酸钾液(1∶2000)、浓茶、稀释碘酊(1∶250)等,然后用洗胃法将内容物洗出;亦可直接用此类化学解毒剂洗胃,如1∶2000的高锰酸钾、1∶250的碘酊水稀释液或浓茶等。

在洗胃后,灌入20%药用炭混悬液30毫升或通用解毒剂15克~20克。

3. 5%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1500毫升静滴或先放血后再输血,促进毒物排出。

4. 禁用催吐剂、阿片类、全身麻醉剂及长效巴比妥类药物。

5. 对症治疗。

番木鳖据临床报道,可治疗的病证有:

(一) 内服

1. 治疗癫痫: 治癫灵(制马钱子、缬草浸膏等)。龙角丸(制马钱子、地龙各1000克,皂角250克,蜜丸)成人每服一丸(0.9克),每日两次。宝寿丸(制马钱子、地龙、血竭)。

2. 治疗面瘫: 面瘫丸(制马钱子、白附子、僵蚕、钩藤、蝉蜕、海风藤、防风、川芎、蜂蜜)。

3. 治疗半身不遂: 马海治瘫丸(制马钱子30克、海风藤50克、黄芪100克、当归30克、千年健80克、水蛭30克、川大黄60克、蜂蜜)。亦有人用马钱子每日0.3克~0.9克,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者。

4. 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加味金刚丸(制马钱子、蜈蚣、全蝎、川牛膝、鸡内金、山甲珠、净没药、净乳香、制草乌、制川乌、蜂蜜),配合针灸等综合疗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瘫疾丸(制马钱子、菟丝子、淫羊藿、川芎各90克,木瓜、制狗脊、丹参各180克,人参、附子、姜黄、蜈蚣、全蝎、天麻各30克,川乌、草乌各9克,络石藤300克,怀牛膝、僵蚕、蕲蛇各60克,蜂蜜1500克,研末制成300粒)。

5. 治疗急性脊髓炎后遗症: 用马钱子散合黄芪桂枝汤。

6. 治疗结核病: 用马钱子12.5克砸碎(对形成窦道的颈淋巴结核加川黄连31克),开水浸泡1小时后与7个鸡蛋共煮1小时后取出,每次服药蛋1枚,连服七天后间隔七天再服。抗痨1号片(马钱子、僵虫、山甲、川附子、麻黄、苍术、制乳没、牛膝、甘草)。

7. 治疗重症肌无力: 每日用马钱子1.2克,连服半年而愈。

8. 治疗呼吸肌麻痹: 马钱子散(马钱子、地龙等药组成。山东历城县制药厂生产)。

9. 治疗阳痿和不射精: 用单味马钱子治疗阳痿取得显著效果。有人用龙马自来丹(马钱子、地龙)治疗阳痿和不射精。有人用马钱通关散(制马钱子0.3克、蜈蚣0.5克、冰片0.1克),每晚睡前一个半小时吞服,配合汤剂治疗,四十天为一个疗程。

10. 治疗精神分裂症: 镇奋丹(马钱子、琥珀、大黄、胆星等)。

11. 治疗痹症: 马钱子丸(制马钱子、白花蛇、制川乌、制草乌、当归、杜仲、苏叶、木瓜、桂枝、牛膝、元胡、胆南星、地龙、蜈蚣等组成)。用复方马钱子散(生马钱子6000克、土鳖虫、川牛膝、甘草、麻黄、乳香、没药、全蝎、僵蚕、苍术各720克。将马钱子炮制后使占药物总量的40%),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马钱子丸(马钱子300克,炙麻黄、制川乌、怀牛膝、炒苍术、制乳香、制没药、炒僵蚕、炒全蝎、炙甘草各35克),治疗坐骨神经痛。

12. 治疗眶上神经痛: 马蝉散(生马钱子0.9克,置麻油灯上烧成灰,与蝉衣9克共为细末,以黄酒120克1次冲服)。

13.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参马散(制马钱子、红参)配合再障生血饮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人用马钱子内服,每次1克~3克,每日一次,连服五天停两天,持续半年到一年以上,并配其他中西药。

14. 治疗肌肉萎缩: 肌痿散(制马钱子、山甲珠、熟附片、三七)治愈左下肢神经源性肌肉痿缩。家传强健散(制马钱子、山甲、附子、全蝎、地鳖虫、黄芪、鹿茸、白花蛇、蜈蚣)治疗髋关节脓肿伴肌肉痿缩。

15. 治疗外伤性截瘫: 用马钱子散与中药汤剂、电针及功能锻炼三结合的方法,治疗外伤性截瘫。

16. 治疗骨折: 用制马钱子1份、枳壳2份,共研粉,每服2克,每日三次,极量1日8克,儿童酌减,治疗骨折,一般肿痛在一周内消退,骨痂在10天~15天开始形成。

17. 治疗痈疽: 用马钱子油炸后研末,米糊为丸或装胶囊(平均每丸为1/4个马钱子),成人体壮者,每天三至四丸,临睡前用米汤送服。

18. 治疗喉痈: 用家传验方番木鳖散(番木鳖15克,炮山甲、白僵蚕各30克),每次0.5克~1克,每日两次。

19. 治疗肿瘤: 用抑癌丹(生马钱子、天花粉、重楼、甘草)内服,配合外用药治疗宫颈癌。平消丹(马钱子、白矾、郁金、火硝等)治疗骨巨细胞瘤转移。

(二) 外用

1. 治疗面瘫: 用生马钱子(选质黑或黑黄佳)在温水中浸泡七天后取出,每枚切成6薄片按面瘫范围大小,一片片摆满在氧化锌橡皮膏上,敷在患侧口角侧,每日换贴一次,直至病愈。番蜜膏(番木鳖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细,白蜜调为稀糊状,文火熬15分钟)涂患侧面部。马篦散(马钱子2粒、蓖麻子5粒)外贴翳风、颊车穴,隔日贴听宫、地仓穴,三天换贴一次。脐正散(马钱子加抗痫散)敷脐,治疗面瘫。矫正膏(马钱子、川乌、肉桂、荆芥、防风、细辛、黄丹、麻油)贴敷。

2. 治疗三叉神经痛: 用马钱子膏(马钱子30克,川草乌、乳没各15克,研细,以香油、清凉油各适量调成膏)贴敷太阳、下关、颊车、阿是穴等,每次一至二穴,两天换一次。

3. 治疗宫颈糜烂: 用马钱子做成软膏,抹于糜烂之处,每日或隔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4. 治疗中耳炎: 以马钱子、冰片制成滴耳剂滴耳,对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有效。

5. 治疗鹅掌风: 用复方马钱子醋浸剂浸泡患处,治疗鹅掌风(包括甲癣、手癣、皲裂、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症)。

【附注】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用药不当可发生毒副反应,有损人体。而正确使用,又往往产生速效高效,治疗很多危难重症。

2. 独角顶

治病悉同前元黄顶。

番木鳖500克,清水煮胀去皮,晒燥。将酒坛黄泥杵碎筛细,拌番木鳖烈火炒松,勿令太焦,筛去黄泥。将番木鳖为细末,或面糊为丸如芥子大。临睡避风,或以清汤、老酒送下。0.3克起,至0.9克止。

【方解】独角顶成年人用量为0.3克~0.9克(最大剂量),因此又名三分药。此方对关节炎(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梅毒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重症肌无力、神经衰弱及阳痿、恶性肿瘤等症,可以酌用。根据病情,新病作散、旧病作丸服。

又先师盖受益每用番木鳖一味制如法,和红枣肉泥为丸如芥子大,每服0.3克~0.9克,用之甚为便捷。

综观近现代报道,马钱子是一味具大毒而又疗效确切的药物,有人畏其毒而舍弃不用此药,实为憾事。其实,只要按要求炮制,严格控制好服用剂量,安全系数是可以掌握的。

3. 黄金顶

主治内外一切症,各随药引送服。

番木鳖500克,水浸胀,去毛。拣选大中小三等,用真麻油500克,盛于铜勺内,放风炉中炭火上熬滚沸,投入大等木鳖,候其浮起以打碎黄色为度,如黑色则过于火候,失药之灵性矣,取起。次下中等木鳖,亦如是法。三下小等木鳖,亦如是法。制后共为细末。临用须分年少老幼,用以0.6克为率。少壮者,可用0.9克~1.2克。或在跌打重伤,又非此例。以陈年老黄米粉糊为丸,如莱菔子大,烈日晒干藏贮。

随症所用药引列下:

●感冒发热,姜汤送下。

●狂热不识人事,薄荷汤下。

●呕吐,砂仁煨姜汤下。

●头痛,川芎、白芷、老姜、葱白汤下。

●口渴,干葛、薄荷、老姜、乌梅汤下。

●头晕不省人事,半夏、陈皮汤下。

●骨节风痛,防风、羌活、姜皮汤下。

●火气暴升,黄柏汤和童便下。

●哮喘痰火,陈皮汤下。

●伤食,神曲、山楂汤下。

●痰多气多,白芥子、半夏、南星泡汤和姜汁下。

●小便闭涩,木通、灯芯汤下。不通,和淡竹叶汤下。

●冷汗不止,炙黄芪汤下。

●食膈,神曲、麦芽汤下。

●四肢身背风痛,防风、薄荷、羌活、老姜汤下。

●鼻塞,细辛、辛荑汤下。

●去邪退热,远志、朱砂、竹茹汤下。

●恶寒,老姜汤下。

●咳嗽,姜汤下。

●霍乱吐泻,茴香汤下。

●水泻,浓茶汁下。

●大便闭涩,芝麻9克研末,白汤下。

●年久热痰,积滞腹痛,牙皂汤下。

●酒醉呕吐,公英、枇杷叶、竹茹汤下。

●耳聋眩晕,竹沥汤下。

●痰多盗汗,黑豆汤下。

●阴证热燥,荆芥、丹皮、竹茹、淡豉汤下。

●头风痛甚,防风、蔓荆子、寄生、川芎、白芷汤下。

●遍身骨节疼痛又兼畏寒怕热,老酒下。

●风气疼痛,腰寒怕冷,烧酒下。

●年久腹痛,山楂、乳香汤下。

●年久风气疼,手足拘挛难伸,寄生、河车酒下。

●手足痿弱难伸,牛膝汤下。

●皮肤痒极,桑白皮汤下。

●胁痛,木香、乳香汤下。

●半身不遂,莫能起止。若冷痛,五加皮、地榆制酒服,半月愈。如热痛,菊花、豨莶浸酒送服,二十日愈。

●中风口哑,生黄芪汤下。不语,薄荷汤下。

●腰骨痛,羌活汤下。

●阳证,寒热不调,川芎汤下。

●遍身风痛怕热,菊花酒下。

●心气走痛,川椒、乌梅汤下。

●腰眼痛,乳香汤下。

●阳证结胸,大黄汤下。

●积痛走动者,莪术、老姜汤下。

●腹痛难忍,姜皮汤调木香末下。又使君子、川楝子、木香、乳香汤下。

●经年肚痛,诸医不效,黑栀、明矾汤下。

●痰郁积滞年深,黑栀、明矾汤下。

●伤寒阳证痰多者,莱菔子、半夏、老姜汤下。又痰湿,硼砂汤下。

●阳证热多,黄柏、黄芩汤下,或葱头汤下。

●阳证狂热口渴,元明粉泡新汲水下。

●阳证大便干涩,闭结,火麻仁研,新汲水下。

●阳证小便赤涩不利,六一散3克,新汲水下。

●阳证转作疟疾,取向东桃柳枝,各2寸,露水煎送。

●阴证变疟,半夏、陈皮、山楂、艾叶汤下。

●阳证转痢,苦参、艾叶、木香汤下;如红,加银花;白,加姜。

●阴证沉重昏睡者,参芪汤下。若痰甚,姜汁、竹沥下。

●阴证冷汗常流,参芪汤下;外用陈小麦煎汤洗澡。

●阴证痰盛者,南星、半夏、老姜汤下。又陈皮、半夏汤亦效。

●阴证转痢,苍术、半夏、陈皮、木香汤下。

●伤暑口渴甚,呼水不止,六一散3克,新汲水下。

●伤暑面红眼昏,气喘者,新汲水泡元明粉下。

●伤暑劳力发痧,而嘴手足变色青黑,心窝尚暖者,用前末调赤泥水灌下,俄顷,战汗如水即苏。

●中暑,地浆水下。素中寒而中暑者,蒜头捣烂,冷水调下。

●膈食翻胃,竹茹、枇杷叶、南枣汤下。

●寒热疟症,逐日来者,陈皮、半夏汤下。

●间日疟,或二三日一发,厚朴、槟榔、山楂、半夏汤下。

●山岚瘴气,槟榔汤下。

●呕吐清水,乌梅、诃子汤下。

●瘟疫时症,凉水下。

●小肠疝气,小茴汤下。

●呕血,白茅根斤许,煎浓汤送下。

●吐血不止,京墨汁下。

●劳伤虚损,咳痰带血丝者,知母、麦芽、童便下。

●痰咳,柏叶、茅根汤下。

●鼻血流不止,硼砂3克为末,白汤下。

●火眼痛,甘菊花汤下。

●肠风下血,沥脓不止,生地、归尾汤下。

●吐血发热,扁柏叶、茅根、藕节汤下。

●粪后下血不止,生地榆汤下。

●大便下血,槐花、大蓟汤下。

●患病日久,梦与鬼交,朱砂、茯神汤下。

●精神不宁,朱砂汤下。

●病后精神恍惚,梦与鬼交,安息香汤下。

●梦泄遗精,莲须汤下。

●寝卧乱言,桃柳枝汤下。

●羞见三光眼痛,白芍、甘菊花汤下。

●痰迷心窍,琥珀汤下。

●目病赤涩,甘菊花、桑皮汤下。

●眼患热痛,水煎百沸汤,置天井中露一宿,温热,调药末如浆,擦敷眼眶,的有明验。

治女科症引如下:

●月经凝滞不行,红花酒下。

●血热未及信期而来,苏木汤下。

●血虚过期不来,益母草汤下。

●赤白带下,血淋不止,硫黄汤下。单白带,胡椒汤下。

●若热又吐血,乌梅、牡蛎、童便下。

●热淋痛甚,车前、地肤子草捣汁,和陈酒下。

●血崩,侧柏叶、山茶花、归须汤下。

●乳痈,鹿角屑焙干焦为末,调酒下。

●治胎衣不下,石花水澄清下。

●产后血痛,益母丸泡姜汁下。

●肚痛难忍,栀子汤下。

●血毒,硫黄汤下。

●妇人梦与鬼交,安息香汤下。

小儿科汤引如下:

每服黄金顶,量儿大小,以0.12克、0.15克、0.18克、0.21克为则。

●啼哭无常,雄黄汤下。

●惊风发热,薄荷、灯芯汤下。或加姜汁一匙。

●惊风危甚,抱龙丸淡姜汤下。

●慢脾风泄泻,莲子、薄荷、老姜汤下。

●发热惊叫,银花、朱砂汤下。

●大头瘟,瓮菜汤下,仍研末醋调,敷肿处(瓮菜即大头菜)。

●咳嗽痰升喘急,川贝、知母汤下。

●痰迷心窍,四肢冷逆,灯芯、姜皮泡麝香0.015克下。

●吐乳夜啼,薄荷、砂仁、姜皮、半夏、蝉蜕汤下。

●疳积潮热时剧,麦冬、黄连汤下。

●肚腹虚胀,茯苓汤下。

●疳病腹痛,使君子汤下。

●伤风恐怖惊慌,茯神、琥珀汤下。

●食积肚痛,五灵脂汤下。

●水泻不止,白术汤下。

●冷泻,如水直出,参术汤下。

●小儿耳内流脓臭,用药末和麝香少许,吹入耳内自干。

●急惊风,朱砂、金箔汤下,再用末吹鼻。

外科汤引如下:

●无名肿毒,银花汤下。

●结核走窜,防风汤下。

●跌仆头面身黑、肿痛,用烧酒调敷,仍用酒送服。

●肿毒,背肿毒,皂角汤下。

●痈疽势危,角刺汤下。

●背疮疔毒流注,山茶花、银花汤下。

●杨梅、天泡等疮,银花汤下。

●痰注疬串结核,弥勒草汤浸酒下。

●疬疮结核,并秽烂不堪,土茯苓汤下。

●疬疽臭烂,不生肌肉,土茯苓汤下。

●喉癣等疮,银花汤下,再用末吹喉立除。

●双单喉鹅,明矾汤下。喉黄,生草汤下。

●治五蛊胀肿,不论久近,五加皮汤下。

●治五淋痛甚,生车前草捣汁下。

●治通肠痔漏,脓血滴沥,秽痛难忍,土茯苓汤下。

●四肢浮肿,木瓜汤下。

●食蛊,石燕汤下。

【方解】书中发明番木鳖的功用,甚为精切。黄金顶用法能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具体运用各种不同的随症药引,从而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杂病的治疗。在中医临床中为了这些目的是经常应用的,同时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单从番木鳖主要成分“士的宁”来看,在西药几乎没有为这些目的而使用者,说明番木鳖也可能尚有开掘未尽的效价。

马钱子以番木鳖名,始载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谓:“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外科证治全生集》“能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医学衷中参西录》“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它药”。马钱子及其复方制剂,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痹证具有独特的疗效,对癌肿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李时珍说“彼人言治一百二十种病”,似不为过。但本品确有大毒,用之得当多种痼疾会应手而愈,每获奇效,但稍不谨慎则祸不旋踵。

应用本药内服必须炮制。古代炮制方法有多种。如《本草纲目》:“云以豆腐制过用之良。”《寿世保元》:“去壳夹,炒至黑色。”《良朋汇集》:“用香油炸,待浮起取出,乘热去皮为末。”《本草纲目拾遗》:“黄土炒焦黄为度,不可太枯,筛取净末。”等类如斯,皆注意到此药有毒,必须炮制减毒,方可施用。

现代炮制方法也有多种,而目前广泛应用的有砂烫、油炸两法。据临床体验,砂烫者,燥性大,长期服用易致大便干燥,鼻出血及心热之感。用香油炸者,可抑其峻烈之性,且具润心之功,此法较为可取。

值得重视的是,其药引之丰富多样,这在古今方书中都属少见。药引使用多寡不一,常以单味居多,也有两味药、三味药作药引者。药引在不同疾病所起的作用虽在“引经报使”方面有相同的意义,但又各自发挥其不同的相应药治作用,从而更有利于全面照顾调治,此等用药凡例的技巧,值得深入研究。

【附注】

“药引”在《辞海》中解释:“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导诸药达到病所。”称为引经药,俗称“药引子”。

药引起于何时,这就得从中医开列处方遣药使引的原则和要求说起。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医学经典名著《内经》中就说明了方剂的配伍原则,即“君、臣、佐、使”四类,它要求每个方剂应由四类药物组成。君药是方剂中主药,起主攻疾病的作用;臣药是方剂中仅次于主药而居于第二位的药物,起加强主药疗效的作用;佐药是协助和制约以上两种药物的第三位药物;使药就是俗称的药引,起率领诸药抵达病所及调和诸药的作用,所以,“引经报使”,这就是药引的来历。

药引,也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开始,只是在“相使”的指导下,指两种药物相互配合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有增强其作用的功能,如“滑石,石韦为使”,就是说,石韦有增强滑石之利水通便消肿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提高,药引的意义和作用都有了新的见解,最后发展到如何使整个方剂都能起到作用的全局上来。

医药学史发展到唐代,使药引与日益明朗的“归经”学说组合在一起,引经就常常具有引导诸药归入某一脏腑经络的意义。如黄连归心经、柴胡归肝经、麻黄归肺经、枸杞归肾经等。到了宋代,随着药物炮制的进一步发展,药引又与各种炮制方法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它的范围,又提高了它的作用。如鳖血制药归肝经、蜂蜜制药归脾胃经、醋制药归肝经等等引经法。在药引的选用上更加灵活,因病因药而制宜,出现了根据药物性味的升降浮沉与药物主治结合的药引法。如菊花、蔓荆子均引药上行,能治头之病;牛膝、五加皮则引药下行,能治下足之病,等等。到了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一些药物的引经作用,一些引经药成了约定俗成的用法,如常用作药引的有葱白、生姜、大枣、荷叶、藕节、蜂蜜、鲜茅根、饴糖、甘蔗汁、粳米、桑叶、灯心、竹叶、白糖、红糖等。如治疗一些感冒发烧和胃病的中药汤剂,常以生姜汁为引,其治疗效果比单独用主药明显,因为生姜汁本身具有发汗和健胃等功用,与主药配合,可谓相得益彰,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药引发展到今天,由于受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人们对药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范围也不断扩大,作用也不断提高。临床上沿用俗成的,如头痛以川芎为引,四肢痛以桑枝为引,前额痛以白芷为引,感冒风寒以生姜为引等。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而新作药引的,如高血压类病症以天麻为引,冠心病类的病症以丹参、红花为引,蛋白尿类的病症以芡实、金樱子为引等。还有些特定的中药剂型,如中药水针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相关的经络穴位上等等特殊的人为直接“引经”法。

总之,药引是以“君、臣、佐、使”为依据,在中医经络学说和中药升降浮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重大作用主要有三: 一是起引药入经作用,使药直达病所;二是起增效作用,使主治药物发挥更大的药理作用,以提高疗效;三是制约作用,可以使方剂中某些药物降低或减少毒副作用,以调和诸药。

当然,在实践中,不一定每方都必须用药引,有的药引也含括在处方之中了。此外还应指出的是,在缺医少药的偏僻乡村中,江湖游医用“药引”故弄玄虚以骗财,还时有所闻,这是应当警惕和批判的。

4. 九仙顶

主治汤引如前方。

番木鳖500克,水浸一日,用陈酒1200克,煎百沸,脱去皮毛,用真麻油500克,放入锅内同煎至黄色,勿令焦枯。取起,放瓦上草灰拌干,晒燥,为细末,分作9包,包好候用。九味药汁配上九包木鳖,将九味药各煎汁1盅,每1盅放末1包,须浸一宿,晒干,炒燥,再研细末用之。

花椒60克石菖蒲60克川乌60克草乌60克皂角60克麻黄60克生老姜60克地葱60克生甘草60克

上九味,各煎汁9盅,浸药9包。各制燥为末,和匀收藏。每服0.3克、0.6克、0.9克;小儿减半。照前引下。

【方解】方中川乌、草乌、花椒温里散寒,祛风湿止痹痛;皂角、麻黄、石菖蒲舒筋活络,开痰破滞;生姜不仅可以减却川乌和草乌的副作用和毒性,并与地葱为伍还能和胃止呕,生甘草清热解毒,且可调和诸药,缓其温燥之性。用九味药汁浸渍木鳖细末,既可协助番木鳖开通经络,透达关节,又能增强解散寒凝,行气止痛之力。药经九制,所以用九仙作为方名。比之单纯番木鳖制剂又有扩展。对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其余诸症,可依照黄金顶例汤引法服用。

关于乌头类(包括川乌、草乌、生附子)药材,本书方中屡见应用。但是乌头类药材具有强烈的毒性,用时应慎重。因为生乌头中含有多种乌头碱,这些生物碱均为复杂的二萜衍生物,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双脂型、单脂型和胺醇型。双脂型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这类生物碱毒性最强。单脂型生物碱主要为去乙酰乌头碱(乌头次碱)、毒性较弱,胺醇型生物碱主要为乌头原碱,这类生物碱的毒性很弱或几乎没有。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供药用的乌头类生药材均含有双脂型生物碱。人服用双脂型生物碱0.2毫克~1毫克即出现中毒症状,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因此生品临床较少应用为宜。但经过合理加工炮制后,则可消除或降低毒性,以便使乌头、附子等这样剧毒药物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且可稍大剂量应用,一般使用1.5克~3.0克。经研究证明,炮制前后的毒性变化与双脂型乌头碱的含量有密切关系。生品经过加工炮制或生药经水长时间煮沸,双脂型乌头碱性质不稳定,加水、加热都能因脂腱被水解,除去了乙酰基和苯甲酰基,生成了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其中尚有其他成分)。经过炮制其水解产物同样有,而且可降低其毒性,炮制品的剂量也相应加数倍至数十倍,并且还表现其他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强心等作用。经研究,强心有效物质是微量的消旋去甲基乌药碱,除此以外尚有其他非生物碱的成分亦有药理作用。因乌头碱对心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如不炮制除去乌头碱,或减少剂量,附子等的强心作用难以发挥,可见中医药以炮制的附子用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是有道理的,同时表明乌头类加工炮制是很科学的。

5. 九转灵丹

主治汤引照前。此药方与前九制不同。

番木鳖240克,米泔水泡,去皮毛,切片。

第一次用川芎6克,白芷4.5克,水6碗,煎至3碗,去渣,纳木鳖片入药汁内煮干为度;

第二次用金银花15克、柴胡15克;

第三次用甘草30克、青盐6克;

第四次用天南星15克、半夏15克;

第五次用牛膝60克;

第六次用杜仲60克;

第七次用木瓜60克;以上俱如前收制。

第八次用干姜6克,水2盅,煎汁1盅;

第九次用天花粉30克;如前制。

以上依次如法九制后,晒干为末。

成年人用量每服0.3克~0.9克;汤引均如前所列。前方为丸服,此方为末服。

按: 此药性冷,不宜轻用。须辨阴阳、强弱、虚实,酌而用之。服药后,须避风半日。若冒风则寒战呕吐,用黑豆或泥浆水煎滚,饮之即止。

【方解】方中番木鳖经过九次药制,综合白芷、银花、柴胡、花粉、甘草透表泄热,畅和营卫,疏通壅滞,消散疮疡;南星、半夏、干姜、牛膝、杜仲、木瓜、青盐祛风湿,止痹痛,强筋壮骨。九制诸药,寒热并用,辛凉为主,对于风湿热邪壅滞气机痹阻所致诸症,可依照所兼夹取黄金顶汤引法服用。禁忌同上。

本方与九仙顶功效不一,九仙顶侧重温通散寒;本方偏重疏解泄热,虽二方主药番木鳖均经九制,然而由于辅药品类不同,因此主治上也有区别。

又原方按说:“此药性冷,不宜轻用。须辨阴阳、强弱、虚实,酌而用之。”此意即告诫医者,必先识症后议药,决不能在不懂医理的情况下,盲目投剂。否则,简单地按图索骥,依方套病,犹如削足适履,必然难以取效,甚至会出现意外事故。民间医生能注意及此,大堪赞赏。

6. 小风门顶

治一切风病。如风痹瘫痪,拘挛不仁等症。

麻黄30克官桂15克木鳖子60克(水浸胀去皮毛,切片)

共炒至木鳖子黑色为度。去前二味,将木鳖子为细末。每服0.09克,陈酒送下。避风出汗。如冒风呕吐,发战,黄泥水煎姜汤解之。

【方解】外感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凝滞气血,收引筋脉,而且肢体麻木沉重,关节活动不利,甚或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此属风病初期,治则宜疏达外邪,通经活络为法。方中麻黄温散寒邪,疏通经络,官桂(功用与肉桂相似而力稍逊)温中燥湿,和营活血而畅行阳气。用二药同炒木鳖子使其苦味去而温性存,此“去性取用”之法,以使协同发挥疏散风邪,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

关于木鳖子一药首载《开宝重定本草》。为葫芦科藤本植物木鳖子的种子,又名木别子、土木鳖、壳木鳖、木柲子、漏兰子、正木鳖、方八等。形扁平类圆形,表面具网状花纹,周边有粗齿,形似鳖。本品的性味,本草记述大多数为甘、温,或苦微甘、温,少数称苦寒或甘寒。至于毒性,更有大毒、有毒、小毒、无毒之说。苏颂谓:“岭南人取嫩实及苗叶作茹蒸食。”可见其毒性不大。功能消肿散结,治痈疮肿毒、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痔疮、干癣等。

本品与马钱科番木鳖有别,不可混同。

按: 《江湖秘本》方中木鳖作番木鳖。

7. 大元门顶

治诸毒风气。量人虚实用之,症引照前。

番木鳖180克(用甘草水煮胀,去皮毛,用真麻油240克,放入锅内同煎至黄色,勿令焦枯)虎骨15克(麻油炙)茅山苍术21克川芎21克川断21克羌活21克桂枝21克白芷21克当归21克川乌21克(姜汁炒)草乌21克(姜汁炒)木瓜21克甲片21克(炮)川牛膝21克川蜈蚣21克闹羊花21克全蝎21克(酒浸焙)僵蚕21克雄黄21克乳香21克(制)没药21克(制)南星21克地龙21克蟾酥6克

上药共为细末,另用麻黄冬120克、夏60克、春秋90克煎浓汁打糊为丸,绿豆大,朱砂30克为衣。每服1.2克、1.5克、1.8克、2.1克、2.4克,酒送,避风出汗。如若冒风,以姜汤解之,或地浆水同姜汤解之。

【方解】方中羌活、白芷、南星、桂枝、川芎善治行痹(风胜);苍术、羌活、白芷善治湿痹(湿胜);川乌、草乌、闹羊花(为羊踯躅属杜鹃花科羊踯躅的花和果实。功能祛风、除湿、定痛。但属毒性药品)、蟾酥善治痛痹(寒胜);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桂枝、牛膝善治血痹(瘀血痹者);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甲片善治顽痹(久痹不愈,筋骨麻痛);虎骨、川断、木瓜善治痿痹(筋骨弛缓或痿废不用);朱砂、雄黄安神解毒。另取麻黄单煎浓汁打糊为丸,目的在于缓减麻黄走表之性,而取通经透络之用。诸药协同番木鳖通彻表里,祛除风寒湿邪。用酒送服可以通行血脉,助添药势。本方集中动植矿物药三品同用,可适应于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所致的痹痛,手足顽麻、半身不遂、关节不利、口眼歪斜等,可以酌用。孕妇忌服。

按: 在中医古方中矿物药的配伍屡见不鲜,中国运用重金属矿物药已有三千年历史,其中有含汞类、含铅类、含砷类、含铜类矿物药,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毒性知识、炮制工艺、使用方法等经验。近些年,为了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药物的重金属含量标准,严重地影响了中药的出口创汇,以及此类方剂的扩展应用。然而含重金属药物是中药的组成部分,其药源丰富,疗效显著,但是用之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甚至中毒身亡。为此,国家组织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组方中去掉含重金属药物,去除污染源,对含重金属大宗出口中成药的限量标准、药效、毒理开展研究。一些学者担心因噎废食的作法,或许会将洗澡脏水与婴儿一起泼掉,“以毒攻毒”的理论将会被淹没,应该继续组织多学科,重点研究含重金属之单味药、成药的化学物质在机体内的存在状态与药效、毒性的关系,以寻求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化学配位、加工工艺等,从而不使矿物药效价不彰。

又虎为禁猎保护动物,虎骨可用狗骨代之。(下同)

【附注】

痹痛辨证选药

行痹: 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桂枝、麻黄、川芎等。

着痹: 五加皮、防己、苍术、白术、羌活、独活、薏苡仁、豆卷、蚕砂等。

痛痹: 附子、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木香、元胡、防己、灵仙、秦艽等。

血痹: 当归、川芎、牛膝、乳香、没药、姜黄、茜草、桂枝、肉桂、桃仁、红花等。

痿痹: 狗脊、川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杜仲、寄生、天麻、五加皮、鹿骨、狗骨等。

顽痹: 乳香、没药、全蝎、蜈蚣、地龙、白花蛇、乌梢蛇、伸筋草等。

腰痛: 杜仲、川断、寄生、狗脊、申姜、牛膝、地鳖虫等。

四肢痛: 桑枝、牛膝(治下肢)、姜黄、桂枝(治上肢)等。

脚气痛: 木瓜、吴茱萸、薏苡仁、蚕砂、苍术、槟榔、紫苏等。

8. 紫金丹

主治照前。

番木鳖180克(水煮去皮毛,麻油炸黄,不令焦枯)川芎15克杜仲15克羌活15克生草15克白芷15克当归15克川乌15克(姜汁炒)草乌15克(姜汁炒)木瓜15克甲片15克(炮)川蜈蚣15克全蝎15克僵蚕15克雄黄15克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制)蟾酥15克(乳化)南星15克闹羊花15克(火酒炒)地龙15克

上药共为细末,麻黄120克好酒煎浓汁,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30克为衣。每服2.4克起至3克,酒送下,临卧盖被出汗为度。如冒风,姜汤解。

【方解】本方即大元门顶减去虎骨、苍术、川断、桂枝、牛膝;加入杜仲、甘草而成。两方相较,大同小异,只是后者药力略逊而已。

本方概括小活络丹(制川乌、制草乌、地龙、制天南星、乳香、没药);再加配虫类药(蜈蚣、全蝎、僵蚕),既具有镇静、镇痉、镇痛的作用,亦有利麻痹之恢复。

9. 小元门顶

治恶疮疔毒。

番木鳖60克(甘草水煮透去皮毛,麻油90克炸黄,勿令焦枯)当归30克羌活30克白芷30克雄黄30克甲片30克(炮)僵蚕30克乳香30克(制)没药30克(制)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2.1克、2.4克、2.7克,陈酒送下,盖被出汗。如冒风呕吐、发战,以地浆水煮姜汤解之。

【方解】方中主用番木鳖解毒散结,活络止痛;辅以当归、乳香、没药活血行瘀,消肿止痛;羌活、白芷疏理气分,散结除壅;甲片、僵蚕、雄黄解毒活络,消肿溃坚。诸药合同具有散结消疮,活络止痛之功效。对于外科痈疮肿毒初起,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促使外溃。对于痹痛者,亦可应用。

此方较前方药味精简(无川芎、生草、川乌、草乌、木瓜、蜈蚣、全蝎、蟾酥、南星、闹羊花、地龙、麻黄),配伍得宜。近年来亦有用本方试治多种恶性肿瘤者(番木鳖除有番木鳖碱的药理作用外,动物实验表明亦有抗肿瘤的作用)。

10. 大风门顶

治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筋骨疼痛,痛风流注。不论阴证、阳证,并治。又可作糁敷。

番木鳖60克(水煮胀,去皮毛,麻油炸黄,勿令焦枯)川芎15克草乌15克(姜汁炒)川乌15克(姜汁炒)乳香9克(制)秦艽4.5克川牛膝9克羌活9克防风9克地龙9克桂枝30克麻黄30克当归15克虎骨9克(炙)白芷15克红花15克独活15克木瓜9克苍术9克五加皮9克蕲蛇肉9克(炒)原麝香1.5克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2.1克、2.4克、3克,陈酒送下。(此为内服方,加下二药又作外治。)

本内服方再加山杨柳120克(即芫花根),朴硝30克又可作外治糁敷用。

【方解】方中主用番木鳖治痹痛,并消疮肿;辅以麻黄、桂枝、羌活、独活、苍术、白芷、防风、秦艽、川乌、草乌等大队辛温之品以解散风寒湿邪,不但可以治痹止痛,而且兼能疏理气分透达毒邪消散痈疽;当归、川芎、红花、乳香行气活血,疏通壅阻,消肿止痛;五加皮、木瓜、川牛膝、地龙、蕲蛇肉、虎骨祛风湿,强壮筋骨,并搜索流注经络中的湿痰死血,麝香通关利窍,协助诸药直达病所。用酒送服,通行血脉,助添药势,共收治痹止痛,托毒疗疮之功效。对于风寒湿邪留阻经络,致使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和发为痈疽,或痹痛者,可以酌用。

外治方所加山杨柳即芫花根,因芫花叶似柳,根又名蜀桑,可敷疮肿。朴硝可增强解毒疗疮作用,所以可作外治糁敷药,以促使为脓长肉,生肌收口。

本方较大元门顶无川断、甲片、蜈蚣、闹羊花、全蝎、僵蚕、雄黄、没药、南星、蟾酥。多秦艽、防风、红花、独活、五加皮、蕲蛇肉、麝香等疏散祛风之品,故以大风门顶名之。

11. 风门顶

症治如前。

当归300克麻黄3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杏仁30克生草30克苍术30克草乌30克(姜汁炒)羌活30克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2.1克、2.4克、3克为止,酒送下。盖被出汗为度。冒风,解如前。

【方解】方中麻黄、羌活、白芷、苍术、草乌发散风寒湿邪,治痹止痛;当归、川芎(芎归汤)、杏仁疏其血气,宣痹通脉,可止肢节之痛,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语出《妇人良方》);甘草用以调和诸药,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此方以治疗痹症为主,并因其尚有散结活血的作用,故亦可用于外科疮疡初起。

12. 大百风顶

症治如前。

苍术240克草乌头240克葱头240克老姜240克

上四味共捣碎成饼,入瓦罐内封固,埋土中。冬七日、夏三日,取出晒干,入后药共研末。

羌活30克秦艽30克川芎30克白芷30克麻黄30克生草30克

上为细末,同前末和匀,酒糊为丸,绿豆大。每服2.4克、2.7克、3克,酒送下。避风出汗为度。

【方解】本方即小风顶减去当归、杏仁;加入葱头、老姜、秦艽而成。方中苍术、草乌、葱头、老姜能宣畅上下之阳,行散气血凝滞,祛风寒湿痹痛。又葱和姜更能监制减低草乌的毒性和副作用。特别是四药经过窖放处理,烈性已去,味趋醇和,尤可免去耗气伤阴之虞;羌活、秦艽、川芎、白芷、麻黄偕行通彻表里,行气活血,祛风除湿,疗周身风湿相搏百节之痛,甘草扶正和中,兼以调和诸药。酒糊为丸,缓中有疏,可使痹行痛止,疮消肿散。

13. 风顶

治麻风诸症,并痛风,跌打损伤,狗咬等症。

羌活15克独活15克秦艽9克僵蚕15克全蝎9克苍术21克白芷9克甲片15克川蜈蚣21条(炙)川乌30克(姜汁炒)草乌15克(姜汁炒)当归30克桂枝24克麻黄24克狗头骨60克(煅)

上药共为细末,瓷器收贮。量人虚实,照前汤引送下。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秦艽、苍术、白芷、川乌、草乌疏散风寒湿邪,解筋节拘挛痹痛;僵蚕、全蝎、蜈蚣、甲片熄风镇痉,通络止痛,与驱风药配伍能使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留滞沉着之风毒湿邪透达得散;麻黄、桂枝、当归行气活血,温通经脉,以助内疏血行,使经络通畅则邪风自去;狗头骨补骨壮筋,并能疗伤祛风。诸药合用,具有祛风止痛,疗伤定搐的功效。

14. 半蓬风

专治诸风。

川乌30克(姜汁炒)草乌30克(姜汁炒)甘松根30克山柰30克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制)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2.4克,多则3克,酒送下。盖被出汗。

【方解】方中川乌、草乌祛恶风治顽痹,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甘松、山柰气味芳香,行气开郁,辟秽除浊,暖胃醒脾;乳香、没药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对于风寒湿痹,以及胃脘冷痛者,可以酌用。

15. 十三太保

治风瘫,痈疽发背,瘰疬肿毒等症。立止疼痛。

川乌30克(姜汁炒)草乌30克(姜汁炒)附子30克(姜汁炒)当归30克甲片30克(炮)龟板30克(酒炙)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制)腰面15克(水飞)灵仙60克(酒炒)羌活60克(酒炒)独活60克(酒炒)(将灵仙、羌活、独活三味单炒,另为细末)番木鳖120克(水煮透,去皮毛,用麻油120克,炸黄色,勿令焦枯)

上各制,共为细末,和匀,收贮。每服3克,用酒送下,避风。隔五日一服除根。上部加荆芥、防风、藁本、元参,下部加川膝、木瓜、胡椒。切忌见风。

【方解】方中川乌(为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北乌头或乌头的块根)、附子(为乌头的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羌活、独活、灵仙祛风胜湿,三药经酒炒后调和血脉,更具有舒筋止痛之功;乳香、没药、当归疏其气血,宣瘀止痛;甲片、龟板、腰面(雄黄质量最佳者称为“雄精”;其次为“腰黄”,一名“腰面”)托毒排脓,消散痈疽。诸药综合以加强番木鳖解毒散结,活络止痛的作用。用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是此既能温通气血以治风瘫半身不遂,又能行滞散结以内消痈疽发背、瘰疬、肿毒等症。

方中乌头类虽属毒性药品,但只要炮制如法,用之得当,实践证明确有疗效。其有毒成分是乌头碱,而有效成分也是乌头碱。据日本矢数道明博士研究,发现乌头、附子含有六种乌头碱,其一至四种是有毒成分,第五与第六种是有效成分,前四种在高温下可以破坏,后两种则不能破坏。后来高桥真太郎又通过大量实践,创制了无毒附子,经厚生省批准,作为普通药推广使用,主要作用为强心、镇痛、温肾、散寒。日本研究乌头、附子是有血的教训的。《头注国译本草纲目》作者白井光太郎博士就是因附子中毒而牺牲的,矢数氏开始研究附子、乌头,从我国四川购去很多各种规格的加工炮制品(有炮附子、盐附子、胆汁水泡附子等),虽有各种各样的制法,结果认为都能减去有毒成分。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从实践中不断吸取、积累经验的可贵。日本加工无毒附子的方法很简单,即用高压锅加温至120℃,经过2小时,就可把有毒成分全部破坏掉。此法操作简便易行,可资参考。

16. 龙虎丹

治寒湿风痹,无名肿毒。

草乌240克苍术240克穿山甲60克(炒成珠)补骨脂30克白芷30克葱白240克老姜240克

将葱、姜洗净捣烂,拌草乌、苍术二味入坛内,于三伏天盦出白毛,有香味取出,晒干。和前药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止,临卧服。间一日再服,不可多用。恐见风,发战,解如前法。

治症汤引列下:

●左瘫右痪,半身不遂,防风汤下。

●惊风,薄荷汤下。

●手足顽麻,风痒,葱白汤下。

●头风,川芎汤下。

●跌打损伤,乳香汤下。

●元虚畏冷,筋骨疼痛,葱汤下。

●肠风痔漏下血,槐花汤下。

●遍身痒疥,荆芥汤下。

●寒湿气脚气,木瓜汤下。

●胃伤食积,姜汤下。

●皮黄水肿,姜皮汤下。

●赤白痢疾,米汤下。

●下部疝气,小茴汤下。

●小儿肚腹膨胀,使君子汤下。

●五淋,灯心汤下。

●疟疾,桃枝汤下。

●无名肿毒恶疮,酒下。

●腰腿疼痛,核桃酒下。

【方解】方中草乌、苍术搜风胜湿,散寒止痛,且二药又经过葱、姜之窖制,变燥烈为和缓,使内服不致妨胃伤正;穿山甲、补骨脂、白芷舒筋活络,消散疮毒。合而用之,具有祛风胜湿,活络止痛,散结行滞,消疮毒肿之功效。所列治症汤引十八法,便于更好地随症施治。

17. 万应丹

主治汤引照前黄金顶例。

斑蝥15克(糯米泔浸一宿,炒黄色,勿令焦枯)川乌15克草乌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首乌15克大茴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黑丑15克白丑15克雄黄15克五灵脂15克朱砂15克龟板15克全蝎15克甲片15克半夏9克(姜制)大黄9克白芍9克赤芍9克麻黄9克升麻6克僵蚕12克杏仁20粒(去皮,炙)生草30克川蜈蚣10条(酒洗炙干)麝香1.5克(研细后兑)

上为细末,用大黑枣1240克,去皮核蒸熟,捣如泥,入药末,杵千下,为丸。每丸重0.9克,每服一丸,随症引下。症治悉照黄金顶引送,或陈酒送下(酒随量饮)。孕妇忌服。

【方解】方中斑蝥破癥散结,攻毒蚀疮(斑蝥中的斑蝥素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用糯米泔水浸后再炒制,可以使部分斑蝥素挥发、消除,使毒性降低);川乌、草乌、大茴温阳散寒、解凝止痛;黑丑、白丑、大黄破结通幽,导滞宽肠;麻黄、升麻、半夏、杏仁疏风透表,祛痰和胃;全蝎、蜈蚣、甲片、僵蚕、龟板搜风通络,定搐止痉;雄黄、朱砂、麝香安神定惊,开窍通闭;生地、熟地、何首乌和血养营,补益扶正,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药性,枣肉为丸取其益脾护胃,缓和峻药毒性,减少药后反应。群药合而用之组成一个内疏外解的方剂,主治汤引可依照黄金顶例施用。

斑蝥一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本品斑言其色,蝥言其毒如矛刺也,故名。别名斑猫、龙尾(《说文》),性味辛、寒。有剧毒,炮制用糯米置锅内加热,喷水少许至米粘贴锅上,俟烟冒出时,加入斑蝥,轻轻翻炒,取出,去净米粒,去足、翅。(每斑蝥5000克,用糯米1000克。)内服: 研末,0.3克~0.9克;或入丸、散。外用: 研末撒或调涂。内服对口腔、胃肠道及泌尿系有明显损伤。故内服斑蝥时须极慎重。民间有用斑蝥研末,放在膏药内贴敷一定穴位,刺激皮肤发泡,以治疗多种疾病,此法亦称“冷灸法”,有较好疗效。此外,近年以来,用提取斑蝥素内服治疗肝癌和外用斑蝥酒精制剂,治疗神经性皮炎等有效。

18. 小灵丹

治附骨痈疽,诸毒疔肿。

番木鳖60克(水浸胀,去皮毛。用麻油60克炸黄色,勿令焦黑)甲片30克(麻油炒)草乌18克(姜汁炒)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制)雄黄15克蟾酥6克麝香0.6克(后兑)

上为细末,酒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2.1克,陈酒送下。勿令见风,出汗为妙。如见风发吐,以黄泥水煎饮即解。

【方解】方中番木鳖、甲片、草乌托毒内疏,行散郁滞;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雄黄、蟾酥解毒疗疮,消痈散肿;麝香芳香辟秽,偕行群药疏其血气,直达病所,酒为丸,通行血脉,助添药势,可使毒解瘀化,脓排腐去,溃处易于敛口,惟本方组成属香窜走泄,行气祛瘀之品,故孕妇忌用。

19. 元门紫金丹

治一切痈疽诸发及无名肿毒、流注、恶疮,一服即消。

番木鳖120克(水浸胀,去皮毛。用麻油120克炸黄色,勿令焦黑)川乌9克(姜汁炒)草乌9克(姜汁炒)白芷9克生草9克羌活9克当归9克雄精9克没药9克(制)蜈蚣9克全蝎9克蟾酥9克(醋化)乳香9克(制)闹羊花9克广木香9克虎骨9克麝香6克(后兑)

上为细末,另备飞罗面30克、麻黄120克,将麻黄水煎去粗渣,用此汤煮飞罗面为稀糊,和上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大人2.1克,老弱并小儿服0.9克~1.2克。上部陈酒下,下部烧酒送下。忌见风,恐呕吐伤及元气。服药后盖被取微汗乃已。

【方解】方中番木鳖、川乌、草乌温通化浊,托毒内疏,行散壅滞;白芷、羌活化毒排脓,生肌敛疮;当归、乳香、没药、全蝎、虎骨解毒活络,专攻流注恶疮;木香、麝香芳香透达,解散气血壅阻,生甘草解毒消疮,并以调和诸药。另用麻黄煎汤煮飞罗面调糊为丸,取其疏通经络而化癥坚,给毒邪以宣泄之路,辰砂(古辰州[今湖南源陵]所产朱砂为道地正品)为衣,镇静安神。酒引通行血脉,助添药势。诸药合用,具有畅行营卫,疏其气血,消散痈疽肿毒,流注恶疮之功效。

20. 鬼头顶

治四日两头间日疟,亦治哮喘。

白信15克(用豆腐一大方块,中挖一池。放信于池内,以原豆腐盖好,煮一炷香,去腐用信)雄黄15克陀僧15克生半夏30克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丸,姜汤下。壮者七丸,弱者四至五丸。

【方解】疟之为病寒战、发热、出汗,呈周期性、规律性发作,每次持续6到10小时,间隔2日,一发谓之痁。经年累月谓之痎,日久可导致脾肿大、贫血。本方适应于疟兼痰湿者。前人有“无痰不成疟”的说法,疟疾久发不止,治宜截疟,采用燥湿除痰之品。方中白信(一名信石,俗称砒霜。原产信州,故又有信州砒黄、信砒、信石别名。后隐“信”,为“人言”,故亦称人言)辛、大热,有剧毒。《开宝本草》载:“砒霜,疗诸疟,风痰在胸膈,可作吐药。”豆腐甘,凉,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说:“豆腐,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用豆腐煮制过的白信,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炮制后的白信外用蚀疮去腐,内服杀虫截疟,祛痰平喘;雄黄、陀僧二药辛温,有毒。可借其燥烈以杀虫截疟,坠痰平喘;生半夏辛温,有毒。可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四药合用,具有杀虫截疟,除寒痰哮喘的功效。蜜丸用姜汤下,意在缓和诸峻药之毒,方成节制之旨。不过大毒之品,毕竟应十分慎重使用,宜中病即止。孕妇忌服。

【附注】密陀僧(简称陀僧)一药,早载《千金翼方·本草》,别名炉底、金陀僧、金炉底。为粗制的氧化铅块状物。宋朝以前,用银铺炼银炉底作为密陀僧(银矿石多含方铅矿),宋代以后,主要用以铅丹炼制的密陀僧,或用炼铅丹的炉底,但其中均含大量铅,临床应慎用。不同朝代验方的所用品种,应据当时药源实际考证后选用,以发挥原方疗效。

密陀僧在历代多配成散剂和外用。用于不同pH值渗出液疡面或散溶条件下,铅被溶出量有很大差异。内服的疗效机制尚不清楚。外用可从铅能与蛋白质结合成蛋白化铅来探讨。

蛋白化铅,具有收敛局部粘膜血管而有庇护疡面和减少粘液分泌的作用。因此,中医外用药中有很多药是用含铅的药作原料,临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密陀僧的微量元素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总之,密陀僧的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21. 疟疾顶

专治四日两头间日疟。

白信3克(制同前法)朱砂9克扁豆21克

上为细末,绿豆粉糊丸,如莱菔子大,作32服,白汤下。

【方解】方中白信经制过,毒剧性有所减低,内服可截疟、祛痰、止喘;朱砂镇静安神,解毒消肿;扁豆味甘而平,气清而香,性微温而调脾胃,消暑除湿而解毒,与绿豆粉二者配伍相辅,不但可以护胃和中,而且可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从而降低白信的副作用和毒性,使截疟而不伤正。

22. 痰毒顶

可吐痰毒,并治疟疾。

白信15克(制同前法)生半夏15克生南星15克腰雄黄15克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莱菔子大。若鬼头顶之轻者三粒,痰毒顶重者四粒。若头虚眩者,龙眼汤补之。小儿减半,孕妇禁用。

【方解】痰毒系指痰气凝聚所致的病症。痰气壅塞胸隔咽喉,可一吐而病解。惟须中病而止,不可过剂,过则反伤中气。至于所治疟疾乃痰疟之属。本方即鬼头顶去密陀僧、减生半夏之量。白信、雄黄燥湿开痰,杀虫截疟;生半夏、生南星功效近似,均能燥湿化痰,然半夏辛散,专理脾胃,能祛痰湿止呕;南星辛散,力胜半夏,专走经络,散风镇痉,能除经络间之风痰。中风痰眩、癫痫,半夏、南星常相须为用。但因生半夏、生南星均有剧毒,一般多炮制后用之,今二药皆生用者,取其辛开力峻而迅速通达经络,无所不至,以加强开导痰涎壅盛,引发吐痰毒之力。用治痰瘀痹阻于经络所引起的中风口噤,肢体麻木,口眼斜,以及惊痫、破伤风等,并可用于治疗疟疾。此方虽用神曲糊丸以护胃和中,但均系大毒之品,内服应控制剂量,小儿更应慎重。孕妇忌服。

如服药后出现反应,呕吐甚剧,呈头目眩晕,心神不宁者,可用龙眼肉(15克~25克)煮汤补救之。因龙眼肉气味甘平,有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定悸的功效。一般对于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有一定的调补作用。

23. 三白顶

专治哮病。

生明矾9克枯矾9克生月石9克飞月石9克昆山豆豉30克白信3克(制同前法)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日清晨白汤送下1.5克,至眼角红即愈。

【方解】哮病常以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喉中有哮鸣声,伴咳嗽、咯痰等。本方主治冷哮,其候咳痰清稀不多,泡沫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以喉中哮鸣,呼吸急促为主见症。其治则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法。方中生明矾,一名白矾,内服能祛除风痰;经火煅除去其结晶水,则为枯矾,二矾协同具有化痰涎、止咳喘的功效。生月石,一名硼砂,能清化稠痰,经火煅飞去水分,能燥湿防腐,二月石协同具有化痰涎、利咽喉的功效。白信《本草纲目》载“除齁喘”,能温劫寒痰而止哮喘,伍豆豉味甘而淡,有芳香宣达之性,得神曲护胃和中,可减低明矾和白信的副作用和毒性。其间白信得配豆豉合用即《本事方》紫金丹,治寒痰阻碍气闭之喘咳气急不能平卧之症,以上六药组方合用,可治痰涎壅盛,喉中声如曳锯的哮喘病。在服药期如发现眼角红,舌质红绛、全身有发热感者,宜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本方是以砷的化合物白信(白砒石)为主药。砷是类金属毒物,毒性大。在体内很容易吸收,主要蓄积于肝、肾、肠壁、脾和肺,由尿、粪缓慢地排泄。这类药物能够引起蓄积中毒。据《中药志》所载,每日用量可达0.09克~0.15克。三白顶每天一次,含砷量虽小,但也不能多服或长期服用。临床应注意观察眼角红即停药。又如果在七天内哮喘症状得不到控制或解除(一般疗程为七至十天),即作无效病例,停止服药。另按其他方法治疗,这样可以避免砷的积蓄中毒。此外,还须注意对砷有过敏者。

关于久病哮喘的治疗除服药之外,重在防护,注意气候变化,保暖,以防感冒;饮食不宜过饱,避免海腥辛辣食物,吸烟及其他刺激之品,甚为重要。

【附注】紫金丹《本事方》

治多年肺气喘急,齁嗽晨夕不得眠。

信砒4.5克(研飞如粉)豆豉好者45克(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

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圆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

有一亲表妇人,患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忽一道人货此药,谩赠一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丐得此方,屡用以救人,恃为神异。(《普济本事方·卷第二》)

24. 哮喘顶

主治哮喘。严冬可用。

白信3克(制同前法)生石膏9克小麦粉21克

上为细末,水为丸,作32服。锅烧红,入锅内炒燥,收贮听用。

【方解】方中白信能化寒痰而止哮喘,石膏生用则性辛甘而大寒,入手太阴、阳明而具清疏郁闭之效,并以缓和白信之辛热,小麦粉性味甘凉,为五谷之一,有养心益肾补脾之功,取谷气以保胃气,可缓峻药而不伤正。三药合同,共奏止哮喘之功效。

25. 豆蔻顶

治疟,吐痰毒,并吐清水。

豆蔻30克红信9克(制法同前白信)朱砂9克密陀僧15克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莱菔子大。每服五六丸,白汤送下。

此方与前痰毒顶不可并用,用前莫用后,用后莫用前,两方相反,慎之。或鳖甲饮,清脾饮补之。若虚冷者,以龙眼汤补之。小儿减半。

【方解】方中豆蔻,一般习用白豆蔻,以其有芳香化湿、和中行气的作用。红信即商品中的红砒,与白砒(白信)相较,红信尚含有少量硫化砷,白信为较纯净的硫化砷,二者功效近似,所以也能祛痰截疟。密陀僧燥湿除热,消痰祛积,与朱砂相伍有镇静安神之效。神曲健胃消食,用以糊丸缓峻解毒,护胃和中。诸药相得,共奏祛痰毒、截疟疾之功效。

【附注】鳖甲饮《济生方》

治疟久不愈,腹中结块,名曰疟母。

鳖甲醋炙白术土炒黄芪白芍酒炒槟榔草果面煨厚朴陈皮甘草

上药各等分,姜3片,枣2枚,乌梅2个同煎。

清脾饮《济生方》

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不食,口苦。舌干烦渴,小便赤涩,大便不利。

青皮厚朴醋炒柴胡黄芩炒半夏姜制茯苓白术土炒甘草炙草果面煨各等分,姜引。

一方加槟榔、大渴加麦冬、知母。疟不止加酒炒常山3克、乌梅2个。

26. 茶叶顶

治虫积并蛊胀。亦治哮病痰喘,除根不发。

茶叶15克三棱9克雷丸9克青盐3克白糖9克

上三味为末,将盐、糖煎好后,后入三味调匀。每服9克,白汤送下。

【方解】方中青盐(一名大青盐、戎盐、石盐、羌盐),咸能下气。可解肠胃结热喘逆,白糖甘能润肺和中,二味煎汤滋润肠胃,利肺消痰,并以诱杀虫体;茶叶苦寒,清上而降下,能宽中舒气,消痰止嗽(古代亦有用盐点茶饮用者);雷丸性寒,味苦,有小毒,善祛除肠胃湿热,专治三虫,得三棱相助消积破滞,行气止痛,下虫尤速。三味合研细末,用盐糖调匀又能中和雷丸之小毒,以治虫积腹痛,驱绦虫,或钩虫、蛔虫、阴道毛滴虫。亦可用本方治疗哮喘痰嗽。

【附注】

据近代研究,雷丸所含蛋白酶受热(60℃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但在碱性溶液中作用较强。本方雷丸粉末用,而不用煮沸,是很合乎科学道理的。

又茶叶含嘌呤类生物碱,以咖啡碱为主。咖啡碱能松弛平滑肌,缓解支气管哮喘。此外借助碱性溶媒使雷丸充分发挥杀虫作用,也是可取的。同时茶叶还能降火提神,作为药治配合更有和调胃肠的作用。

27. 白信顶

主治疟疾。

白信3克(制同前法)朱砂6克绿豆粉21克

上为细末,每服0.9克,或姜汤调白砂糖送下。用此顶须量人虚实、老幼、大小,或0.3克、0.45克、0.6克、0.75克。服之即吐黄水,以冷粥汤补之。一服即愈。

【方解】本方即前方减去扁豆,朱砂小用其量,将糊丸改为散剂,用以散解病邪。

28. 朱砂顶

治四日两头间日疟。

白信9克(制同前法)朱砂15克绿豆粉9克

上为细末,每服0.6克,冷茶汤送下。口吐黄水立愈。

【方解】本方与疟疾顶组成药物相同,只是减少绿豆粉量,加重白信和朱砂的用量,以突出截疟镇静作用。用冷茶汤送下,配合绿豆粉苦寒清疏,对白信可以减少其副作用和毒性,使攻中有制,以防吐后胃气受损。

29. 白陈顶

治同朱砂顶。

白信(制同前法)陈细茶叶绿豆粉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二十岁以下0.45克,每服二十岁以上0.6克,五十岁以下0.6克,用无根水服。日日发,清晨早服。间日发,头一日晚服。

【方解】本方与朱砂顶所不同的是无朱砂,茶汤改为茶末,加甘草调药和中,配伍绿豆粉可以减少白信的副作用和毒性。无根水即井泉水,因为井泉水是地下水,要比河水等地面水洁净,受污染少,尤宜于煎滋阴类药剂,兼可解闷热烦渴,用此乃以冷制热之义。《大明本草》载:“砒石,畏绿豆、冷水、醋。”

【附注】各等分,即指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等。(以下同此)

30. 痰顶

治痰症,亦治小儿惊风。

乌梅5枚(去核焙干)制半夏9克大黄9克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滚汤化服。无论一切痰症,皆吐出。

【方解】痰症系泛指痰涎停留于体内的病症。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尤与脾肺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语出《医宗必读》)。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病证变幻不一。许多疑难怪病的辨证,每常与痰有关。因此,又有“怪病多痰”之说(语出《济世全书》)。由于痰涎壅塞咽喉胸膈,病情急剧,务必导痰者,确可使邪从吐解,胸次廓清,病情缓解。方中乌梅消痰(《本草纲目》)、开关导涎,制半夏燥湿化痰,二药配伍大黄蜜丸,可延缓大黄下行之力,借其开结消瘀,破积除痰。三药合用,排除陈垢,气机调和,五脏平安,此乃通过涌吐痰涎实邪而正复之意。但是本方偏于导痰,涌吐之力不大。如急于使邪从吐解,则需用手指探吐或鹅毛探吐法同施,助其速吐,其效乃见。

31. 乌梅顶

治痰毒。

乌梅10枚(去核焙干)青黛9克牙皂9克(炙)朱砂9克

上为细末,炼白蜜为丸,如芡实大。大人三丸、小儿一丸,清汤送下。

【方解】本方所治痰毒乃泛指痰浊引起的神经病变,乃痰盛官窍阻痹之证。其成因每夹风、夹热所致。方中乌梅《本草纲目》说:“消痰。”牙皂《本经》说:“利九窍。”青黛、朱砂清热解毒、安神定惊。四药合同蜜丸,以达到祛痰清火,开通窍道使火郁不内扰则痰毒除而精神自宁。

按: 方中朱砂似宜作为丸剂外衣为好。

32. 七厘顶

治斑痧肚痛,翻胃噎膈,恶心呕吐。

丁香15克广木香15克良姜15克川椒15克广皮15克藿香15克

上为细末,亦可为丸,如芥子大,外用朱砂为衣,烧酒送下7粒。

【方解】本方治症多由脾胃寒湿气滞所致。脾胃有寒滞则中焦气机不运,寒湿凝聚影响中州升降失常,清浊相干,遂致发生斑痧脘腹疼痛,翻胃噎膈,呕吐腹泻等症。其治以温化寒湿,兼和中理气为法。方中丁香、广木香、广皮、藿香芳香化浊,温胃暖脾;良姜、川椒温中散寒,止呕止泻,诸辛香药偕行运行脾胃气机以化湿,行散结滞以止痛。如制为丸剂,外用朱砂为衣,更具有安神定惊、镇痉止痛作用。烧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使寒湿得散,清升浊降,肠胃和调,则诸症自解。

33. 信巴顶

治哮喘。

白信3克(布包,绿豆煮过用)巴豆霜3克雄黄9克枯矾12克半夏15克(制)

上为细末,绿豆粉糊丸,如绿豆大。临卧时,冷茶送下一丸。

【方解】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多由肺有痰浊停伏,一感外寒,寒入肺脏则气动痰升,肺失肃降导致哮喘,方中白信辛、大热,有剧毒。《本草》载绿豆能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今白信已经用绿豆煮过,可减少其副作用和毒性,以利于发挥劫痰平喘止哮之功。巴豆霜、雄黄祛痰、利咽、平喘、截疟;枯矾、制半夏燥湿健脾,涤痰除垢,用绿豆粉糊丸可护胃和中。临卧时用冷茶送下,苦寒清疏,可使药势停留膈上逐渐缓释,从而温化寒饮痰癖,宽疏气道,排出痰涎,缓解喘急哮鸣之症。

34. 信陀顶

治疟疾。

白信3克(布包,绿豆煮过用)绿豆粉9克密陀僧6克

上为细末,棕角为丸,如绿豆大,雄黄为衣。每服五丸,冷茶送下。

【方解】本方即鬼头顶减去生半夏,改为雄黄作药衣,采用棕角(即江米棕子)为丸,借谷气护胃和中。冷茶送下使急药缓释持续药效时间,以达到控制疟疾发作的目的。

35. 铜绿顶

冷天可服,后方同用。治一切痰症。

白信3克(布包,绿豆煮过用)铜绿9克小麦粉21克

上为细末,冷水为丸,分作32服,晚空心冷水送下。忌烟、酒、茶、饭一夜。十六岁以上可用,以下不可用。

【方解】方中白信止哮喘、铜绿(一名铜青)吐风痰、杀虫(《本草纲目》),小麦粉(即面粉)和中护胃,可以减少副作用和毒性。用冷水送服可使药力缓中有散,疏通痰壅气滞,从而达到止喘平哮的作用。

36. 雀子顶

不论冷热风痰、痰火哮喘等症,四季均可服。

白信3克(布包,绿豆煮过用)麻黄3克雄精3克寒水石3克(煅通红)鹅管石3克

上为细末,每服0.3克,早空心冷水送下。隔五日一服,不可多吃。夜空心服亦可。忌烟、酒、茶、饭一日。十五服除根不发。

【方解】方中白信、麻黄疏通肺气、止咳平喘,辅以雄精、寒水石(为天然的红石膏与方解石)、鹅管石(即钟乳石之别名)更可增强渗湿祛痰,行气利窍、止咳平喘之功效。但综合起来药性偏温,最宜于寒痰哮喘。

37. 水门顶

专治淋、带等症。

黄柏30克(盐水炒)知母3克(盐水炒)川倍子60克乌煤60克

上为细末,每服3克,冷水送下立止。如无乌煤(即煤炭,一名乌金石),陈芦柴根烧炭代之。

【方解】方中黄柏和知母经过盐水炒后可缓其寒性,并可增强泻肾火、清化膀胱湿热之功,川倍子(即五倍子产于四川者)、乌煤燥湿收敛,固涩以止淋、带。

原方载每服30克,量剂过大,有妨胃害食之虞,且乌煤不易吸收运化,似宜陈芦柴根烧炭代之为好。其顿服量以3克~6克较为适当。

按: 《江湖秘本》方中乌煤作乌梅。《妇人良方》治崩漏下血,均单用炒炭为末服。

38. 斩鬼丹

治脾寒疟疾。

生绿豆40粒(水浸,去皮)马料豆40粒(水浸,去皮)朱砂1.47克白信1.47克(制同前法)

上为细末,同前二豆捣细为丸,作49粒。每服1粒,小儿半粒。临期之日,清晨清汤送下。

【方解】方中白信、朱砂祛痰劫疟,生绿豆(别名青小豆)、马料豆(别名乌豆、黑料豆)清热解毒,作赋形药可以减少副作用和毒性(二豆煮汤冷饮,可解砒石、巴豆、附子、苍耳草等一切草木金石诸药的毒)。若疟疾发作之前服用,可使药力迎头发挥作用,以控制疟疾的发作。

39. 回生丹

此即方士所用大元门、风门二顶之响方也,治一切杂症。汤引照前黄金顶例。虚证不治。

番木鳖120克麻黄120克生甘草30克(三味同煮,至番木鳖发胀捞出刷去毛,用麻油120克炸浮取出以纸包,压去油)僵蚕9克(烘黄色)乳香15克(制去油)没药15克(制去油)川蜈蚣9克(火酒浸,瓦上炙)全蝎9克(酒洗,瓦上炙)雄黄9克朱砂9克穿山甲15克(香灰炒)羌活12克白芷12克生甘草12克当归15克大川乌15克(洗,淡姜汁炒)草乌15克(洗,淡姜汁炒)闹羊花15克(火酒炒)虎骨30克(羊油炙酥)

上为细末,用麻黄120克煎汁,打神曲糊为丸,如莱菔子大,外以金箔为衣。每服1.5克,临卧火酒送下,盖被取汗。如无汗,再进一服,以出汗为度。服此药,须避风要紧。如见风即作吐、发战,以黄泥水服之即解。

【方解】方中番木鳖性寒、味苦,有大毒,具通络止痛、祛风消肿等功效。经过用麻黄和甘草水煮透后再制的番木鳖,不但可以减少其副作用和毒性,而且还可增加疏风活络的作用。僵蚕、蜈蚣、全蝎、穿山甲祛风解痉,活络镇痛,破坚行滞;羌活、白芷、川乌、草乌、闹羊花祛风寒湿,蠲痹止痛;虎骨强筋壮骨,乳香、没药、当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雄黄、朱砂开痰解毒,镇惊安神;甘草缓和峻药之毒。用麻黄煎汁打神曲糊丸,疏导汗解而避免耗伤正气之嫌。金箔为衣,安定神志。用温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诸药合用,具有内疏外解的功效。方云治一切杂症,而根据药物组成大都辛温走散之品,要之多用于风寒感冒、中风瘫痪、手足拘挛、肢体麻木、风寒湿痹,以及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肿胀疼痛等。对体壮邪实者,可以酌用。

40. 顶风立效散

治一切风症,不拘手足疼痛,不能行动者。

川乌30克(去皮脐,面裹煨)草乌30克(去尖,姜汁炒)羌活30克海风藤60克(醋煮一夜,焙干)

上为细末,每服1.5克。一切风症,陈酒送下。

【方解】方中川乌、草乌二药性温、味辛,有大毒,能祛风湿,温经止痛。适用于寒湿留滞经络引起关节拘急疼痛,但因毒性强烈,一般须经炮制后始供内服。川乌去皮脐面裹煨和草乌去尖姜汁炒,即是为减少其副作用和毒性,辅以经过醋制海风藤可以消肿胀活血散风,偕羌活行表里,通经络。陈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四药合同,共奏温经止痛、祛除风寒湿痹之功效。

41. 一箭金风

治一切疡毒痈疽、疔肿、内痈、痔漏等症。

番木鳖120克(水煮透,去皮毛,用麻油120克炸浮取起,为末)乳香30克(制去油)没药30克(制去油)蟾酥60克

上为细末,将蟾酥火酒浸化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陈酒送下。

【方解】痈者壅也,疽者阻也。痈疽之发生,多缘荣气不行,气血壅阻逆于肉里火毒蕴结所致。方中主药番木鳖苦寒,清热泻火,散结消肿,通络止痛,解散痈疽;辅以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蟾酥拔毒消疮,宣通脉络。朱砂为衣,镇静安神,解毒杀虫。用陈酒送下,通活血脉,助添药势。诸药合用,以使毒解瘀散,肿消痛止。内托外消而收疗疮之效。

【附注】本方虽治外证,亦系内服剂,且蟾酥用量较大,用当审慎。蟾酥中毒症状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律不齐,最后麻痹而死。阿托品对此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又有采取蟾酥浆液时,如浆液误入眼中,可用紫草汁洗涤,可以消除肿痛。

42. 五虎散

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疡、湿毒流注、恶疮等症。

番木鳖240克川蜈蚣30条花粉9克北细辛9克蒲黄3克白芷3克紫草1.5克山甲片1.5克雄黄1.5克

将番木鳖水煮,去皮毛。麻油300克,入前各药,煎至枯黑,去渣。次下番木鳖炸松黄色,不令焦黑,捞起,为细末。每服0.3克、0.6克、0.9克、1.2克、1.5克,老酒送下。量人大小、壮老,用药轻重,孕妇忌服。

【方解】方中主药番木鳖清热泄火,散结消肿;辅以天花粉、紫草、蒲黄清热凉血,化瘀行滞;北细辛、白芷通窍透达,消肿排脓,偕同理血药畅行营卫,活泼气血,消散痈疽;川蜈蚣、山甲片、雄黄攻毒散结,疏导经络,祛除经隧关节间湿痰死血。为散剂易于散邪,用老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诸药合用,共奏祛除湿毒、消散疮疡之功效。

43. 截疟丹

截三阴脾疟。

雄黄红信(热重者,雄黄0.12克、红信0.09克;寒多者,红信0.12克,雄黄0.09克)

上二味,根据症情寒热多少,调量共0.21克,研极细末,用黑枣肉一枚研匀,作九丸,分三服。两次发期之先,服至临发时为则。譬如今日午时要发,先于昨日夜膳前用1服,白汤送下。今早又服第二服,至今日发时之前,巳时之际,用白汤送下第三服,此发较前又重,发过即不再发。此验过之方也。

【方解】三阴脾疟,一名三阴疟,即三日疟(《名医类案》)。方中雄黄、红信二药辛热,能散太阴之积寒、燥湿除痰、杀虫截疟。由于二药皆有毒,凡大毒治病有伤元气之虞,用黑枣肉作丸,益气护胃,可缓和峻药之毒,减少副作用和毒性。并按疟发前时辰用药法,合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时间药理学说”,可充分发挥药效,达到先期截疟之目的。

44. 假气顶

治诸般心气疼痛,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膈,小肠吊疝,妇人血气刺痛。立效良方。

青皮6克五灵脂6克川楝子6克山甲片6克(土炒)大茴香6克延胡索7.5克高良姜7.5克(香油拌炒)槟榔7.5克没药7.5克(去油)广木香3.6克砂仁1.5克

以上共为细末,用番木鳖3.6克切片,同前十一味拌炒令焦香,拣去木鳖片不用。将前末每服3克,用陈酒或白汤送下。

【方解】心腹攻刺疼痛,每多因气滞血瘀所致。其治则以理气化瘀,和络止痛为法。方中青皮经醋制入肝,侧重疏理肝胆气分,兼能消积化滞,偕川楝子入肝舒筋使无拘急挛痛之苦,又能导小肠膀胱之湿热由小水下行而疗疝痛;没药、延胡索畅行气血之阻滞而止痛,偕同醋炒五灵脂可增强化瘀止痛的作用;高良姜、大茴香温暖脾肾、散寒凝而祛冷气;山甲片、槟榔行结湿水气而破宿血,疏导胃肠消化积滞;广木香、砂仁升降诸气,通行三焦,和肝理脾;番木鳖同群药拌炒焦香后拣去不用,如此既可避免番木鳖的副作用和毒性,又能加强诸药调气血,止疼痛,消积导滞,开郁散结的功效。

45. 三仙顶

治中风瘫痪。

生川附子15克生草乌30克紫荆皮60克

上为细末,每服0.9克,陈酒送下。虚人忌服。

【方解】方中生附子辛热,有毒,生用峻烈,功能回阳救逆,逐寒暖脏,温经止痛;生草乌辛热,有毒。二药得配通行经络,无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不用炮制以免缓不济事;辅以紫荆皮苦平,无毒。活血通络,所以行其逆气,并以监制草乌、附子之僭热。三药合用,振奋阳气,行彻表里。引用陈酒,通行血脉,助添药势,使经气通畅,气血得行,则瘫痪痿软可愈。适用于体盛邪实者,孕妇忌服。

本方源于《和剂局方》的三生饮化裁,其紫荆皮之用,甚有巧思,不可因是民间医方而没其善。

【附注】三生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论外感风寒,或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

生南星30克木香0.3克生川乌15克(去皮)生附子15克(去皮)

上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15片,水煎服。

46. 八厘金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疮毒未成者,服之内消。

番木鳖15克(水浸去皮,麻油炸枯,勿令焦黑)蟾酥9克僵蚕3克乳香6克(制去油)胆矾3克川蜈蚣9克山甲片3克没药6克(制去油)血竭3克朱砂9克蝉蜕3克全蝎9克原麝1.5克牙皂15克(去弦,炙)川乌3克雄黄3克

上为细末,用水泛为丸,如莱菔子大。上部饱服,下部饥服,每服0.24克,陈酒送下。小儿减半,白汤送下。

【方解】方中番木鳖、川乌能消散痈疽疮毒;僵蚕、蝉蜕、全蝎、蜈蚣、山甲片、蟾酥通达表里,疏导壅阻,托毒消疮;乳香、没药、血竭调气和血,消肿止痛;朱砂、雄黄、胆矾解毒散结,开痰行滞,朱砂并能安神镇静,可防止胆矾致吐的副作用;麝香、牙皂辛香行散,能贯窜经络,通行周身,无邪不散。制剂水丸,急药缓释,持续药效而不伤胃气。患在上部食后服,下部空腹服,并用陈酒送下,取其性醇不烈,既可助添药势,活血通脉,又可使药力直达病所。诸药综合,共收消肿散结和营止痛之功效。对于痈疽发背,疔疮肿毒,脓未成者,服之可使其消散。

47. 内消散

治诸毒,服此内消。一名五虎顶。

番木鳖5枚(水浸去皮毛,麻油炸枯,勿令焦黑)蟾酥0.09克麝香0.15克雄精3克僵蚕3克川蜈蚣3条山甲片4.5克全蝎3克

上为细末,每服0.9克,酒送下。

【方解】本方即八厘金的减味,虽较之八厘金活血化瘀,透托之力稍差,但是药味简括,具有解毒消肿,通络散结,止痛镇痉的攻效。对于肿毒初起,服之可使内消。孕妇忌服。

48. 十宝丹

治无名肿毒、发背痈疽等症。

山甲片6克蜈蚣3条乳香6克(制去油)没药6克(制去油)全蝎9只僵蚕9克皂角刺1.5克雄黄3克麝香0.3克番木鳖30克(水浸去皮毛,麻油炸枯,勿令焦黑)

上为细末,每服0.9克,陈酒送下,出汗。

【方解】本方即内消散减去蟾酥、加入乳香、没药活血散瘀定痛,皂角刺透里托毒,用陈酒送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通过服后取汗,可使毒邪宣泄外解,从而达到消散痈疽肿毒之目的。

又八厘金、内消散、十宝丹三方均有消散外证作用。但八厘金透托之力较大,并能溃痈破坚。内消散透发之力较缓,专以消散见长。十宝丹消散之中兼能疏导结滞。

49. 小锋顶

治小儿虫咬心痛欲绝者。

五灵脂6克(炒)枯矾1.5克

上为细末,水送下,不拘时服。虫即吐出。

【方解】根据方书所描述症状,本病属蛔厥范畴(胆道蛔虫症)。各种寄生虫的临床特征不同。蛔虫寄生于肠道,患者腹痛时作,蛔虫上窜胆道,可致蛔厥。钩虫病患者常表现为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蛲虫病患者常主诉肛门、会阴痒,并可在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细小线状蛲虫。绦虫病症状较轻,常因粪便中出现白色带状成虫节片而就医。血吸虫病患者因其肝脾肿大,血行不畅而致水液聚于腹,形成蛊胀。中医药治疗寄生虫病安全而效果可期。

方中五灵脂味甘,性温而气浊,入肝经血分,能活血散瘀止痛,凡一切血瘀气滞作痛之症,都有良效。其止痛之力甚强,与乳香、没药相仿,因而不能看作是一般的止痛药。本品经炒后可以减少不良气味,并有祛瘀止血之效。白矾(即明矾)味酸,气寒。性专收涩,能解毒医疮,杀虫止痒,化痰稀涎,涤热燥湿,敛泻止血。经火煅除去其结晶水,即是枯矾,取其燥湿收敛,解毒杀虫之用。二药配伍,可奏散瘀止痛,解毒杀虫之功效。

50. 化痰顶

治顽痰不化。

石青30克石绿15克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汤送。有痰即吐出三两碗,不损人。

【方解】方中石青(一名扁青、层青、碧青、白青、大青)和石绿(一名绿青、大绿)具有涌吐痰涎的作用。二者均为矿物药,体虚者宜慎用。古代吐法列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第二法,吐法也是急救法之一,但今人已较少应用。至于痰厥,苏合香丸每有良效。

51. 礞石顶

治一切老痰。

礞石30克大黄30克黄芩60克木香30克沉香9克白信9克

上为细末,每服0.9克、1.5克,冷茶送下。

【方源】本方源于元代王珪(即王隐君)所著《泰定养生主论》之礞石滚痰丸,加入木香、白信,改为散剂而成。

【方解】方中礞石(为变质岩类岩石绿泥片岩或云母岩的石块或碎粒,经煅制后入药)禀石药刚猛之性,沉坠下降,能攻沉积伏匿之痰,大黄荡涤去实,以开下行之路,黄芩泄肺凉心,以清膈上热痰,沉香升降诸气,开上导下,并以运行诸药;加入木香、白信为伍可增强下气涤痰,止咳平喘之功效。然属峻剂,非体壮邪实者,不可轻投。

52. 六陈顶

治哮喘痰症。

巴霜3克白土6克(豆腐制)雄黄9克枯矾12克半夏15克南星18克

上为细末,绿豆粉为丸,每服0.9克,冷茶送下。

【方源】《本事方》冷哮丸加味而成。

【方解】方中白土(即白信)、枯矾、绿豆即冷哮丸,治疗寒齁哮喘。辅以半夏、南星燥湿化痰,巴霜、雄黄可破气结,下痰涎。丸用绿豆粉为赋形剂,可以减少其副作用和毒性。服用冷茶送下,可使药性缓发持续长效,并可发挥茶的清肺平喘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温化寒痰,平喘止哮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哮喘顽痰之症。

53. 白玉顶

治一切痰症。

南星半夏滑石各等分巴霜合0.09克1服

上为细末,每服0.9克,白汤下。

【方解】方中南星、半夏燥湿化痰,滑石、巴霜利窍豁痰,四药配伍,使痰涎得以疏导,肺气得以宣降,则痰喘可除。

按: 仿本一名朱砂顶,当有朱砂一味。

54. 小风门

番木鳖45克(水浸去皮毛,麻油炸枯,勿令焦黑)川乌30克(姜汁炒)草乌30克(姜汁炒)蜈蚣5条羌活9克山甲片9克(炮)麻黄9克雄黄9克乳香9克(制)没药9克(制)桂枝9克全蝎9克防风9克

各为细末,配合一处。每服3.6克,酒送下。临卧服,避风出汗。

【方解】方中番木鳖、川乌、草乌、麻黄、桂枝、羌活、防风温经散寒,祛风胜湿,宣痹止痛;蜈蚣、全蝎、炮甲、雄黄、乳香、没药熄风解痉,通络散结,消肿止痛。用酒送服能通血脉,助添药势。适用于寒湿阻滞经络所致痹痛顽麻,以及中风瘫痪等症。

55. 雄乌顶

治积年哮喘。

雄黄6克川乌6克(姜汁炒)草乌6克(姜汁炒)明矾9克胆星9克白信3克

上为细末,每服1.5克,冷酒少许,调姜白汤下。

【方解】方中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雄黄、明矾(可监制川乌和草乌之毒)、胆星(经胆汁制可减燥性)、白信化痰,平喘,杀虫,截疟。诸药合用,祛风湿,行顽痹之外,并有平寒喘,止疟疾之功效。服法用冷酒少许调入生姜汁数滴,可使急药缓发,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兼可引药势直达病所而收功。

56. 白豆顶

治哮喘、疟疾。

白扁豆10.5克雨茶10.5克白信4.5克(豆腐制)陀僧4.5克

共为细末,糊为丸,分作十丸。每服一丸,冷浓茶送下。

【方解】方中白信、陀僧燥湿除痰,平喘,截疟,白扁豆补脾除湿,护胃和中,雨茶(一名雨前茶,谷雨前所采者)导痰宣滞,平喘止哮。糊丸使药势缓发,并可减少副作用和毒性。四药合用,具有平哮喘、截疟疾的作用。

【附注】砒石含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剂的基本药理和毒副作用。一般多作外用蚀疮杀虫,内服用于祛痰截疟。《中药大辞典》载有“劫痰截疟”。《本草纲目》说:“除齁哮,积痢。”故本品可治疗哮喘、疟疾、休息痢,但因其大毒,用时宜谨慎掌握适应范围及用法用量。

57. 木黄丹

治一切无名肿毒,不拘手足上下。一切风痛、瘰疬。

木鳖子150克麻黄120克(去节)雄黄9克蜈蚣9克蟾酥9克川乌9克没药9克乳香9克广木香15克闹羊花9克草乌9克生甘草9克麝香6克羌活9克虎骨15克全蝎9克归身9克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莱菔子大,朱砂为衣。每服2.1克或1.5克,小儿0.9克。

【方解】方中木鳖子苦寒,有毒。有散热消肿、化毒止痛之功,以治恶疮肿毒、痔肿、乳痈、瘰疬等症。今借其疏结泄壅之力,消肿疗疮,兼治风痛;辅以川乌、草乌、麻黄、羌活、虎骨既可散风寒,健筋骨,又能疏导壅阻,透托疮毒;蜈蚣、全蝎、蟾酥、闹羊花托里攻毒,消肿止痛;乳香、没药、木香、归身通活气血,畅行营卫,以消散疮毒,并除痹止痛;雄黄、朱砂(为衣)解毒安神,麝香通关利窍、不拘手足上下,甘草调和诸药。蜜丸缓发使峻猛毒品不致损人。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痛,解毒疗疮之功效。

【附注】《江湖秘本》方中,木鳖子作番木鳖。

58. 金刚顶

治跌打损伤。

当归(酒炒)金礞石(童便制)草乌(姜汁炒)乳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3克或1.5克。

【方解】方中当归(酒炒用于通经活血)、乳香行气活血,和营止痛;金礞石(童便制清火降血)、草乌消肿止痛,疗伤筋骨。四者合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使跌打损伤早日康复。本方外敷疗效亦佳。

59. 麻芎顶

治痈肿恶疮。

麻黄60克川芎60克乳香60克(制去油)没药60克(制去油)甲片90克(炮)番木鳖150克(水浸胀去皮毛,麻油炸枯,勿令焦黑)

上为细末,每服3克,陈酒送下。

【方解】方中麻黄、川芎托里透表,内疏外散;没药、乳香活血行气,消肿止痛;甲片、番木鳖消散痈肿恶疮,陈酒送下,通活血脉,助添药势。诸药合用,共奏消散痈疽疮毒之功效。

60. 止疟顶

治诸种疟疾。

草果9克常山9克丁香3克槟榔9克乌梅3个建莲9克红枣11枚

上药水煎,露一宿,次早温服。须发日早晨吃。

【方解】方中草果、常山、槟榔长于治疟,并可蠲除痰浊积饮;丁香化浊辟秽,乌梅敛阴退热,建莲(即莲子产于福建者,一名建莲子)、红枣扶正益脾而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截疟祛痰之功效。服法水煎后露一宿,是为了缓和药味之辛燥,从而达到和解平调寒热之目的。次日吃以使药力迎头行散以截止阻断发疟之势。大凡疟发作,宜在发作前两小时左右服药为宜,如果发作后服药,反会增加病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药秘方
《冯氏锦囊秘录》
给肿瘤搬家的古传秘方+出奇制胜的截药
硇砂
串雅内外编
种福堂公选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