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串雅补》卷五 皮行通用方】6

卷五·皮行通用方

177. 白玉膏

专治寒湿疮。

铅粉60克铜绿3克甘石30克(煅)板油30克

先将猪板油溶化滤清,再入前三药粉和匀,外敷患处。

【方解】方中铅粉辛寒,有小毒。内服能杀虫,但有毒之品,不宜多服久服。外治疮疡疥癣,火伤皮肤剥脱,能收敛分泌,减少化脓,具有解毒止痛之效,并为熬制外科膏药之原料。铜绿涩平而微毒,外用能去腐杀虫,以治恶疮,疳疮,烂眼流泪,鼻息肉,虫蛇毒伤;内服能涌吐风痰,以治卒中痰壅不语。甘石(炉甘石)甘平,专作外用,善于明目退翳,又能防腐生肌,收湿止痒,对溃疡不敛,湿疮痒有效。板油(猪脂,俗称大油)甘微寒,无毒。能益血脉,化毒消肿,故常为制作膏剂之原料。四药调膏,作为外治涂擦,具有燥湿散寒,杀虫止痒之功效。

178. 八宝丹

收口糁药。

龙骨1.5克(煅)虎骨1.5克(香油炙酥)儿茶6克血竭6克冰片0.6克(后兑)麝香0.6克(后兑)乳香3克(制)没药3克(制)

上为细末,掺疮面。

【方源】《验方》中有类似记载。

【方解】方中龙骨内服有重镇安神之功,外用又能吸湿、止血、生肌敛疮,可治外伤出血和疮溃不敛等症。虎骨内服为治风湿关节走注疼痛及肝肾虚寒之足膝痿痹要药,外用则可续筋接骨,祛风定痛。儿茶、血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去腐敛疮,消肿止痛。冰片、麝香通经达络,解毒止痛。诸药合用,具有通活气血,去腐生肌,消肿止痛,敛疮收口之功效。

179. 眼科七宝丹

一概眼疾。

甘石60克海螵蛸30克木贼灰6克朱砂3克冰片3克珊瑚3克琥珀3克

加月石30克,可名“八宝丹”。

【方源】本方由《丹溪心法附余》光明拨云锭子加减而来。

【方解】方中炉甘石甘,平,入肝经,既能明目退翳,又能解毒退赤,兼备收湿止泪作用。故《本草纲目》说:“明目,去翳退赤。”治目病为要药。海螵蛸收湿敛疮,充养肌肤,使溃面愈合。《唐本草》说:“疗人目中翳。”木贼灰疏散肝经风热,明目之效。《本草经疏》说:“木贼草,首主目疾,及退翳膜。”朱砂清散气血结聚,《本草经疏》说:“益气明目。”冰片清热解毒,止痛止痒,乃明目退翳外用之佳品。珊瑚活血消翳,《唐本草》说:“去肿翳。”琥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七药为细末,用骨簪蘸清水沾药粉少许,点入大眼角内,一日三次,可治暴发火眼,两眼肿痛,羞明畏光,见风流泪,眼边赤烂等症。

180. 寸金丹

概治一切症候。

蔻仁30克砂仁30克藿香30克柴胡30克干姜30克半夏30克苍术120克茯神120克建曲120克陈皮120克厚朴120克山药120克薄荷60克苏子60克生草60克独活60克枳壳60克白芷60克木瓜60克远志60克防风60克桂枝15克青竹叶100片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朱砂为衣。

【方源】寸金丹即寸金散,该方见载于《验方》。

【方解】方中蔻仁、砂仁、藿香、苍术芳香化浊,健脾和胃,止呕止泻;枳壳、厚朴、陈皮理气舒郁,宽胸利膈,除胀泄满;甘草、干姜补中益气,温中复阳;半夏、苏子燥湿化痰,降气止呕;独活、木瓜、薄荷、桂枝、柴胡、防风、白芷、建曲(一名范志曲,系以六曲加其他药物而制成,并不发酵,其功效与六曲同中有异,能治感冒风寒,食滞胸闷)散风寒湿,舒筋止痛;茯神、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具有外解风寒,内化湿滞,运行气血,健脾和胃之功效。所以可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症。

181. 肥儿丸

主治小儿疳积。

宣连15克神曲120克谷芽120克芜荑30克使君子20个茯苓120克楂肉30克

上为细末,蜜丸重3克,每服一二丸,一日两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方源】本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氏家传方》中之肥儿丸化裁而成。

【方解】方中宣连(即南连之产于安徽宁国府宣城县境内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神曲消食健脾,长于消化饮食陈腐积滞。谷芽启脾进食,和养功胜。楂肉消食健胃,尤善于消肉食油腻积滞。芜荑、使君子消积杀虫。诸药合用,具有消积化食,杀虫除疳(疳症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患而形体干瘦,津液干枯的病症)之功效。适用于小儿虫积腹痛,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肚腹胀满等。

【附注】《墨娥小录》疳积丸,专治小儿疳积肚大。

黄连30克(炒)神曲30克(炒)麦芽15克(炒)木香7.5克槟榔9克肉蔻9克(煨)

上为细末,糊丸小豆大,米饮下十丸。

182. 定心丸

治心悸怔忡不安。

石菖蒲60克远志30克益智仁30克人参9克麦冬30克茯神60克炙草9克

上为细末,蜜丸,朱砂为衣。

【方源】本方见载于《千金要方》。

【方解】方中石菖蒲开窍醒神,远志散郁祛痰。《本草纲目》说:“远志,强志益精。”二药相得能开心窍,散心郁,有醒神健脑作用。益智仁辛温气香,功能温脾暖胃,兼可补肾固精,与石菖蒲合用,安神补脑,其效尤佳。人参一药,《神农本草经》谓:“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开心益智。”《药性本草》亦称之能“主五劳七伤,……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是养心、补脾、益肺、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的常用要药。麦冬养阴清热而生津。三药配伍,一补一清一敛,益气生津而存阴。茯神宁心益气,前人谓:“茯苓(茯神)能通心气于肾,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二药相得,又可“交通心肾,协理阴阳”。茯神(茯苓)补脾宁心,并有助人参、远志益心智,安心神。故《本草经集注》有“远志得茯苓(茯神)良”之说,炙草补中益胃,以鼓舞气血的生化,朱砂为衣,镇惊安神,更可加强定心安神之药效。诸药合用,具有补益心脾,安神定惊之功效。所以本方曾为古代军中的必备之药。

【附注】人们在谈话中,经常用“吃了定心丸”一语来比喻思想、情绪得到了安定。殊不知“定心丸”确是一种药,古已有之,且是古代军中的必备之药。古代战争很残酷,刀光剑影,人叫马嘶,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搏斗的场面,亦足以使人心有余悸,所以要治好伤,首先要恢复心神的安定。于是就专门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药丸,取名“定心丸”。创制者是明朝军事家茅元仪。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明隆庆四年(1570)生。祖父茅坤是明朝著名文学家,且文武双全。茅元仪自幼秉承家学,尤喜谈兵,后随抗清名将孙宪宗转战南北。崇祯十年(1637),因悲愤纵酒而卒。所著《武备志》是我国古代优秀军事科学巨著。

183. 乳风

治乳头风。

穿山甲3克胡芦巴9克

上为细末,白酒送下。虚人作二服,饱时服。

【方源】本方见载于《图经本草》。

【方解】乳风,即乳头风之简称。本病多由肝郁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症见乳头、乳颈及乳晕部裂口,疼痛,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结黄痂。易继发外吹乳痈,方中穿山甲咸,微寒,入肝、胃经。咸能软坚,寒能清热,性善走窜,可透达经络,直达病所。功能行气血,通经络,消郁滞,下乳汁。《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胡芦巴(胡巴、芦巴、苦豆)味苦,性温,气芳香,入肾、肝经。温而不燥,守而不走,温肾暖肝,疗疝痛尤佳。今与穿山甲配伍,侧重疏导肝气郁滞所致攻胀乳痛。

184. 狗咬

生芋艿捣烂,罨伤处即好。

【方源】《简便方》有类似记载。

【方解】考清·王士雄所著《随息居饮食谱》论芋艿曰:“芋艿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并奏奇功。煮汁洗腻衣,色白如玉。捣叶罨(音掩,即敷贴)毒箭及蛇虫伤。”又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见一蜘蛛为蜂所螫,坠地,腹胀欲裂。徐行入草,啮破芋梗,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消如故。自后,用治蜂螫,有验。”可见,生芋艿,解毒、疗疮、杀虫、治犬咬伤,尚属有征。

185. 疮药

治一切湿热、寒湿下疳,梅毒等疮。

大黄3克黄柏3克黄连3克白芷2.1克广木香2.4克

【方解】一切湿热蕴积,寒湿郁而化热,以及下疳、梅毒等疮,多是由湿热毒邪壅聚而成。方中用大黄泻火解毒,逐瘀通络,黄柏清热燥湿,解毒医疮,黄连清化湿热,泻火解毒;白芷辛温芳香,辛能疏表散风,温可散寒祛湿,并以监制三黄寒凉之性,借其芳香行散,用治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得三黄配伍,既可消散疮疡肿毒,又可减却白芷和木香温燥升散之偏;广木香行气止痛,散滞和胃,与大黄相得又能宣通气血,开行壅阻。五药配伍,可使毒祛、瘀散、湿清、肿消,故对湿热注留所致的疮疡肿毒、下疳、梅毒等疮,用之有清化瘀毒之功效。

186. 荜茇散

漱含止牙痛。

荜茇3克蟾酥0.9克烧盐3克川椒6克

上药共为细末,揩牙根处,或作为含漱剂,可治牙痛。

【方解】牙痛原因不一,当求其本而治。本方系急则治其标的麻醉止痛之法。方中荜茇气热味辛,能散阳明郁热(牙龈归属阳明经),《本草纲目》说:“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入阳明经散浮热也。”川椒(蜀椒)祛风止痒,解毒杀虫,《本草纲目》论川椒曰:“……牙齿浮热作痛。”《圣济总录》荜茇丸方即荜茇配胡椒研末化蜡为丸,纳蛀孔中,治牙齿疼痛。《经验后方》单用为末,鼻吸,治偏头痛。是以川椒得荜茇,相须为用,治牙痛之效佳。蟾酥拔毒消肿,麻醉止痛,《本草求真》说:“蟾酥,味辛,气温,有毒,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太平圣惠方》单用为丸,置痛处,治风火虫蛀而牙痛者。盐,咸寒,无毒,泻火润燥,清心滋肾。烧盐为本品之烧过者,烧之则苦,《本草纲目》论烧盐曰:“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古人曾有用盐揩齿,以为固护牙齿之用。可见四药配伍,专主风火牙痛,具有祛风杀虫,麻醉止痛之功效。

187. 绣球丸

疥疮。

苦参30克黄柏15克枯矾7.5克雄黄30克

上为细末,湿疥干糁,干疥和猪脂为膏涂擦之。

【方源】在《宣明论方》《直指方》中均有类似记载。

【方解】疥疮一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隋·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已分辨出疥虫为其病原体。本病以手指缝最为多见,亦常见于肘窝、腋下、小腹、腹股沟、臀腿等处,甚则遍及全身,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痒甚,故体表常现抓痕和结痂。以抓后有无滋水,又有干疥、湿疥之称。如因搔破皮引起继发感染化脓者,则称脓窝疥。以外治为主。

方中苦参,苦寒,无毒,功能为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考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论苦参曰:“渍酒饮,治疥杀虫”。黄柏清湿热,泻火毒,敛疮生肌,枯矾燥湿热,解疮毒,止痒痛,杀疥虫。《医林篡要》说:“煅用生肌却水。”治湿疹常与雄黄为末,浓茶汁调敷。如《医宗金鉴》二味拔毒散。雄黄解毒杀虫,《名医别录》说:“疗疥虫蠚。”四药合用,确具疗疥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效。

188. 桃花散

治金疮,刀疮。

大黄60克石灰500克

共炒红色为末,外敷疮伤部。

【方源】本方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惠直堂经验方》《回生集》中均有记载。

【方解】方中大黄凉血解毒,石灰燥湿疗疮,大黄拌石灰同炒则大黄苦寒泻下之性已消,其活血逐瘀之力仍存,此谓“去性取用法”。凡黑红两伤形成瘀滞肿痛者,用之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石灰与大黄同炒则石灰由生变熟,可减却辛温燥烈之性,善于敛疮止血,弥合疮面,二药拌炒后,色若桃花,所以名之曰“桃花散”。外敷疮伤部可起到化瘀定痛,生肌收口的作用。

【附注】《活幼心书》桃花散方,治一切破损,肢体出血作痛。

好石灰(用纱净筛)300克清油小半灯盏大黄15克(锉碎,水浸透取汁,大半盏)

上石灰先用铁铛炒令带熟,次入大黄汁,清油和匀,以慢火炒如桃花色,乌盆盛之,倾出在内,浮而不沉,鹅翎拂聚纸上,别着瓦器收藏。凡是破损伤痕,用涂立效。

189. 蟾酥丸

治无名肿毒。

寒水石6克铜绿1.5克雄黄15克蟾酥0.9克

上为细末,打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至五丸,白水送下。

【方源】《外科正宗》有类似记载。

【方解】无名肿毒证名,见《医学入门》。本证系体表局部骤发肿痛的证候,因其随处可生,无适当名称,故以此名之。其病因多由风邪、寒热客于经络蕴积而发,本方为无名肿痛初起通治之剂。方中寒水石,一名凝水石,为天然的红石膏与方解石。据考证,古代本草所载的寒水石,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本品辛、咸、大寒,有清热泻火,凉血消肿之能。铜绿外用能去腐杀虫,以治恶疮、疳疮、臁疮、顽癣。雄黄解毒疗疮,并治虫蛇毒伤,还具有防腐防疫之功。蟾酥拔毒消肿,通络止痛。四药合用,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效更佳。

【附注】《疡医大全》蟾酥丸,治诸恶疮。

雄黄3克乳香3克(去油)蟾酥0.3克

上为细末,用黄酒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葱白煎汤送下,不愈再服。

190. 无双顶(即挂印)

猪血一杯大茴12克为末龟尿少许

共为一处和匀,丸如桐子大,每丸内放萱线一根,长二尺许。吞下留线头在外,停一时要吐,用水一蛊,吐出变为红虫一条。

191. 出虫法

桑螵蛸匀干,和米为末,用水送下,其虫即出于舌。

192. 扯胬肉

桑皮纸一条,加膏药油少许,加白丁香末于膏上,胬肉即出。

以上三法江湖不肯传人。

193. 孩儿血

狗肺一块,晒干研末,少许砂糖水调匀为丸,如青果大听用。

194. 紫河车

白茯苓一块,研细末,加姜炭少许,鹅毛拌匀,其色白,见水即黑。

【附注】以上五条属江湖伎俩,当揭露扬弃,录而不释。

【备考】从前,民间医生,一手提药箱,一手握串铃,翻山越岭,奔波于穷乡僻壤,出没在山川河谷。由于他们的辛勤服务,救活和医治了不少贫病交加的劳苦群众。

民间医生手里拿的串铃一般是铜制的,呈圆形,中间能伸进三个手指,串铃中空,里面有几颗铜丸,左右摇晃时,铜丸就在铜圈里滚动起来,发出“啷啷啷”的响声。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收藏的宋代串铃,质地是铜的,外径12.5厘米,内径4厘米,两面铸有云纹,正面并铸有日、月、星、辰,背面有“八卦”。内有铜丸四颗,是一件少见的医学文物。该馆还藏有清代串铃,体积稍大,形状和宋代串铃相似,只是表面没有纹饰,铜圈较薄,颜色光亮,显示制作工艺的进步和具有实用的观点。

串铃最早出现于何时,还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相传有一天,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家里,来了一只猛虎,那虎用前爪抓头颈,露出疼痛难受的样子,还不时张开血盆的大嘴。孙思邈一眼瞥见它喉咙里有一根亮晶晶的东西。他便取来一只串铃套在胳膊上,趁老虎再次张开大嘴时,迅速把手伸进嘴里,顺手一下把那根闪光的东西拨了下来,原来是一根银簪子,那老虎感到疼痛,合拢嘴,它的牙齿正好咬在串铃上,没有伤到孙思邈的胳膊。后来,人们就把串铃叫“虎撑”了。

民间医生出诊用的药箱,一般采用硬木做成。箱盖多数刻上医生的姓名和制作的年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收藏的手提药箱,为红木制成。药箱高23厘米,长19厘米,宽26.5厘米。箱盖上刻有“南翔张志方中医室,庚申年制于姑苏”字样。庚申年可能是1920年。药箱内有大小不等的抽屉10个。抽屉里可放些小型外科手术刀具、针灸、火罐等诊疗用具,以及膏药、小药瓶。抽屉和药瓶里备有急救和常用的丸,散,膏,丹。药箱不大,空间有限,多了放不下,只能装些常备品。民间医生随身所带的药物,显得品种多,数量少。同时,还要依据四季时令的不同、多发病种的差异,加以严格挑选,合理分装和及时更换。

药箱里除了有刀伤、烫伤、虫咬伤的药物以外,多半是止血、止痛、拔毒、消肿药,并且还备有内科用药和少量的眼药、口齿和喉科用药。随着时令的变换,夏季少不了有祛暑药,如香薷散、六一散之类,秋季有止泻药,如驻车丸、益黄散等。常备不缺的,有至宝丹、紫雪丸、诸葛行军散、苏合香丸、通关散等急救药。这些急救药,有通关开窍、镇痉安神、清热解毒的特定功效。

民间医生当然也有分工,一般属外伤科和内科居多。但从方便病人和出诊的收入考虑,往往是妇儿科不论,内外科兼治,一般病痛都能应付。而个别民间医生,或有家传,或集中医之精华,对某些病证怀有手到病除的绝技。其原因在于民间医生看病用药,着眼于速效、高效,这是因为民间医生流动性大,随走随治,即使住下,也不过一两天或三五天,停留时间有限,如果疗效迟缓,就会失去病家的支持和信赖。

(赵友琴编著: 《医学五千年·中医部分》,第234~237页,原子能出版社,1990年1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诸疔疮
《得配本草》
干干巴巴的,麻麻癞癞的,一点儿都不圆润的它!可不敢随便盘!
【蟾酥的功效介绍】
『开窍药』蟾酥
药用动物养殖行业,有哪些发展迅速,并且方便入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