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栖霞牟永昌:学术思想简介】

【牟永昌小传】

牟永昌(1906~1969),山东栖霞南埠人。先生为栖霞习儒望族及岐黄世家。其父牟希光公为清代秀才,攻举子业,兼修医学,其后绝意仕途,全力钻研医学,初涉医林,即名誉胶东,先生天资聪颖,幼承庭训,得其父希光公真传。博览群书,刻苦自励,奋发图成,从而成为栖霞一代名医。先生于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栖东、栖霞县医院工作,并任栖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省中医进修班学习,同学者有陆永昌诸公。先生怀桑梓之情,修业期满,仍返回胶东。临证中先生胆大心细,行方智圆,谨守“审证求因”、“脉证合参”规范,每起沉疴。尤以医德为重,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省疾问病之际,深究医理,详查形候,付于至精至诚之思,故临床中,而有挽回造化,而起沉疴之典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实施“名师带高徒”政策,故1963年8月,柳少逸师从先生,程门立雪,凡六易寒暑,为先生唯一传人。先生中医理论精湛,学研俱丰,倾毕生之学尽传之。并将一生之验案数卷,尽付于弟子,故尔今天有《牟永昌诊籍纂论》结集付梓。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因感于“贤士入朝见疑”,“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当刑”,故而借老子“美好者,不祥之器”语,为诸名医而鸣不平。序中继而有“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之感叹。1938年,先生为军阀辛诚一的夫人治愈经年顽疾,酬谢间,辛戏言授先生“上尉医官”,不想一句戏言,三十年后,惜逢十年浩劫,先生未尽天年,含冤逝去。虽然“文革”后期,给予平反昭雪,然而值得人们反思的是:先生亦“以其伎见殃”,亦“可谓近之矣”之历史悲剧的重演。

  业师牟永昌(1906~1969),山东栖霞南埠人。先生为栖霞习儒望族及岐黄世家。其父希光公为晚清秀才,攻举子业,兼修医学。守孝三年,潜修岐黄典籍,博涉医学,洞悉药理,而精于医。遂绝意仕途,弃举业而全力钻研医学,因而初涉杏林,即名噪胶东。业师自幼天资聪颖,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刻苦自励,奋发图成,而成为栖霞一代名医。先生在希光公的指点下,尤以精研《伤寒第一书》为著。

(一)

先生一生在栖霞行医,曾于五十年代在灵岩寺省中医进修班学习一年,同学者有陆永昌诸公。先生怀桑梓之情,修业期满仍返回胶东。先生于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栖东、栖霞县人民医院工作,并任栖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先生平易近人,人缘广博,桑梓情深。临证中胆大心细,行方智圆,谨守“审症求因”、“脉证合参”规范,每起沉疴。尤以医德为重,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省疾问病之际,深究医理,详察形候,付于至精至诚之思。尝云:“良医处世,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医道,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而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故而受到群众爱戴。三十年代,先生为军阀辛司令夫人治愈经年顽疾,谢酌间,辛嬉言授先生“上尉军医”。不想一句嬉言,三十年后竟使先生蒙受不白之冤,惜逢十年浩劫,未尽天年,于1969年8月25日含冤逝去。

先生三子,俱不习医。六十年代初兴“名师带高徒”之风,家父吉忱公惜牟师祖传医技无人继承,遂于栖霞县政府及先生商榷,议予拜师。家父四十、五十年代任栖霞县医院业务院长,先生任医师,乃挚友也,故先生欣然允之。1963年8月予负芨山城,从师先生,程门立雪,凡六易寒暑,为先生一生唯一的弟子。

(二)

先生中医理论精湛,学验俱丰,倾毕生之学,尽传予。临床亲灸之余,常言数术原理,每于户外夜观天象,指点九野列宿,道出太极奥理,河洛精微。继而有《伤寒第一书》治分九州之全书授之。该书有先生之父希光公批注钩玄,为先生家传仲景之秘。书中所论内伤外感气运阴阳表里虚实,直从八卦图中穷源探本,辨析精微,合之内经热论,仲景《伤寒论》其间旨趣要妙亦先后同揆不越毫末,先生称此书为仲景逸书复出而传之于世,可与《金匮玉函》并为医林之至宝,使知岐黄仲景心法,先生遂传《伤寒第一书》。书中“五运六气说”、“藏府配八卦干支以应天地六气图”、及“八卦有体有用”等诸篇,对予后来的运气学说、阴阳学说研究,及中国象数医学体系的建立,做了有益的铺垫。

先生治热病,宗《内经》热论,多用《伤寒第一书》之书。如治紫癜斑未透者用清斑解毒汤(穿山甲、牛蒡子、知母、黄芩、花粉、连翘、元参、地骨皮、厚朴、桔梗、淡竹叶)主之;若舌苔黄发斑毒未清者,则予以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桔梗、木通、牛蒡子、薄荷、连翘、黄芩、川朴、淡竹叶)主之。先生认为:舌苔黄,肌肤发斑,病在阳明,用柴胡以截入少阳经,故仍以解肌取之,鬼门开汗出自愈。若紫癜肾病初期,病在阳明少阳,邪热发斑将入太阴时,先生多用搜风汤(犀角、羚羊角、天虫、牛蒡子、皂刺、山甲、元参、元芩、连翘、桔梗、薄荷、防风、川朴、柴胡、竹叶),意在用提药使邪毒不得陷下;若舌尖红舌根黑面赤目红唇燥发热伴鼻衄,或齿衄,或便血,或尿血之血热妄行者,则予以化斑解毒汤(元参、知母、花粉、连翘、全衣、薄荷、青黛、犀角、羚羊角、赤芍、防风、丹皮、元芩、牛蒡子、竹叶)主之,火毒炽甚权以二角清其肺肝,以赤芍敛肝求脾,俾斑毒化解。

《伤寒第一书》有通天解结汤,乃为“治伤寒诸结”——气结、痰结、水结、冷结、火结、胸结、藏结、肠结、幽门结、阑门结、热结,共十一结。先生认为:通天解结汤主治诸结,疗效卓著,概因诸结通治之机,在于枢机得调,升降开合有序。少阳主枢,“为入病之门户,出病之道路。故方内寓小柴胡,以冀结散证除。如一阑尾周围脓肿案:王某,男,44岁,患阑尾周围脓肿20余天,曾予抗菌素治疗两周,虽体温降至正常,疼痛有减,但右下腹包块仍在,舌干口燥,便结四五天一次,溺黄,脉滑大无力,舌红绛,苔黄厚而燥。予以通天解结汤加味,并配生大黄、生栀子研末醋调外敷。药12剂,包块若失,再10剂而痊可。

(三)

“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如治小儿舞蹈病,先生知常达变,每妙手回春。先生认为此病概属中医“瘛疭”范畴。瘛,抽掣也,筋脉挛缩之谓;疭,纵缓也,筋脉纵伸之谓,因其是形容手足伸缩抽动不已之候,故先生认为与“抽搐”、“抽搦”病症相侔,当从“瘛疭”、“抽搐”病证探讨。先生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大气论》、《素问·五常正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及后世《类经》、《东医宝鉴》、《小儿药证直诀》等典籍的论述,加之家学己见,而概其病机为热、痰、风、惊四候。四者即是致病病因,又是病理机制,更是临床见证,故立解热、熄风、化痰、镇惊四法,拟牛黄定瘛散(牛黄、麝香、镜砂、天竺黄、全衣、川军、甘草)治之。方中牛黄味苦性凉,其气芳香,以解心经热邪并平肝木,具涤热清心,开窍豁痰,凉肝熄风,镇惊定搐之效;麝香辛温芳烈,备开窍醒神之功,共为主药,其化痰定惊有赖于牛黄,开窍醒神有恃于麝香;天竺黄味甘性守,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为主治痰热候之佳品;镜砂甘寒质重,寒能清热,重可镇怯,镇心定惊,为惊恐抽搐证之必须;蝉衣甘寒,善于平肝熄风;大黄苦寒,长于苦降泄热,共为辅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任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成清心解热,平肝熄风,豁痰开窍,镇惊定搐之功。

又如眼喎斜一症,又名面瘫。《灵枢·经筋篇》云:“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故先生认为其病属阳明经筋病。若因感风寒之邪郁于脉络而发者,属现代医学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症,则予以牟氏家传方之柴胡牵正汤(柴胡、元芩、荆芥、防风、白附子、天麻、天虫、甘草)治之。方中柴胡、黄芩和解表里,转枢阳气,鼓邪外出;天麻通络以祛风;荆芥祛血中之风;防风祛肌中之风;牵正散以祛风解痉通络。诸药合用,以期外邪得除,络脉以通。四剂柴胡牵正汤后,则先生处以大剂黄芪、党参四剂,名曰参芪汤,意在甘温益气之伍,大补三焦元气转输气机,此即《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主煦之”之意也。

它如痹证,有文字记载始于《内经》,后世百家宗之,多有建树。先生认为与现代医学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相侔,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缠绵难愈。治之早者,病在肌肤体表,尚可速愈;迁延失治,或治之不如法,病在筋骨脏腑,则缠绵难医。先生宗《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及《济生方》“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的论述,而立牟氏“治痹三跬(热痹除外):一跬乌头汤二剂,宗“乌头善走于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以乌头治之,主药重在温阳散寒,则扶正次之;二跬独活寄生汤四剂,主药乃十全大补汤,益肝肾、补气血和营卫,“治风先治血”重在补虚,则祛邪之药次之;三跬插用一、二剂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少阳乃初生之阳,属半表半里,能使表里间阳气转枢出入,由于枢机不利,表里间阳气不能转枢通达,导致阳气不能鼓邪外出,致痹证不解,故加减治之。概因乌头汤祛邪意在温阳和卫散寒,独活寄生汤意在扶正散风调营,而邪留半表半里,则二方力逊也,插用柴胡剂,非出臆造,乃牟师深究博览,运用古方,独出新意之处也。

(四)

虚损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病的总称,亦称虚劳。《内经》有五虚的论述;《金匮要略》有“血痹虚劳病”的专论;《诸病源候论》则有“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的记载。究其因不外乎元气耗伤之由,先生于虚损诸病尤重益元补脾,滋养肝肾两大法门。

如治遗尿一证,重在益元补脾,每处以熟地、附子、元芪、桑螵蛸、故纸、寸云、芦巴子、升麻、云苓、甘草,而愈其病。若肾阳虚衰者可加肉桂、覆盆子等益元温肾之品。先生对肾亏虚,精血不足之头目眩晕、恶寒脉虚大内伤于阴之证,多用《伤寒第一书》之神化汤(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当归、柴胡而成)治之,此方补阳之肉桂性上而下,当归补血补气,熟地补阴,茯苓补肾脾,山萸肉补肝,山药补脾。泽泻利水,丹皮泻肝胆,龙火一虚,雷火欲炽故以泻之,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眩晕得除。可见先生用药每贯以“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升降相因”诸法,予命之曰“太极思维”,亦即景岳之“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之意也。如先生治面色萎黄、胸闷、短气之便秘者,则处以人参、白术、当归、麻仁、川军、川朴、杭芍、枳实、杏仁。此病系升降之气机壅塞,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治以“升降相因”法,以欲降先升、通补相兼而愈其病。又如治疗脾胃虚弱,脉沉无力、胸闷、胃脘隐痛之胃溃疡病,先生处以人参、白术、云苓、山药、白芍、当归、首乌、内金、寸云、川军、甘草而愈其病。此方乃四君子汤加味组成,寓有“气血并调”“寒热并用”、“升降相因”之配伍。它如治疗脱发一证,先生每处以首乌、寸云、枸杞子、生地、故纸、肉桂、元柏、云苓、丹皮、元参、附子、山药、山芋肉、甘草,亦临床太极思维方法之典例。

戏有“戏眼”,卦有“卦眼”,病有“病眼”,即临床辨证要点。先生临床思路清晰,理法方药朗然。如崩漏一证,先生抓住月经是以肾为核心,以肾→冲任→天癸为轴的生理系统,治疗上则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血脱益其气”的原则,把握住“塞流”、“澄源”、“复旧”三个重要环节,以求理、法、方、药朗然。如“复旧”则以补虚固本为大法,继而有养肝肾、调脾胃、补血、固冲任四法备焉。“澄源”,即澄清本源,血热有清热养阴、清热凉血、平肝清热三法;血瘀有化郁去瘀、逐瘀止血、通经化瘀三法;血虚则养血止血;肝郁则疏肝解郁;气虚则补气摄血;阴虚则滋阴敛血;阳虚则温阳固脱;脾虚则健脾益气举陷;肾虚则有温肾固脱、滋阴敛血二法。“塞流”,意在止血,临床则根据寒热虚实之病机,又有温而止之,清而止之,补而止之,泻而补之四法。

(五)

先生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所成,而对眼科、皮肤疮疡等科亦有建树。先生精研《眼科龙木论》,临床以风、火、瘀、虚为辨证要点,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每收卓效。胬肉攀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翼状胬肉,以清肝明目、滋阴降火为法,处方:木贼、蝉衣、栀子、生地、石决明、磁石、谷精草、黄芩、车前子、夜明砂、甘草水煎服。若风热重者加荆芥、防风、菊花;实热重者加川军、川连、元柏;若血瘀者加桃仁、血力花;若肝肾虚者加山芋、枸杞子、连翘、。外点《眼科龙木论》之七宝膏(珍珠末、龙脑、熊胆、石决明、琥珀、水晶、龙齿),或牟氏家传方连栀冰梅洗方(炉甘石、川连、当归、枝子、冰片、乌梅、李仁、甘草),布包开水冲熏洗之。

慢性皮肤病病因多端,大凡因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阻于肌腠,经络痹阻,营卫不和而导致皮损者,或久病不愈缠绵日久,属肾虚寒凝血滞者,先生予阳和汤治之。见于皮损之病,名曰皮肤病,故皮损情况为临证之首鉴。先生认为:阳和汤临证多用于“红斑”之属阴斑者(多呈慢性暗红色或紫红色斑块,且肿胀疼痛不著);“风团”之属肾阳不振者(四肢厥冷,遇冷则发);“丘疹”则见于慢性结痂性丘疹慢性瘙痒丘疹者;“水泡”“脓包”“糜烂”之属“阴症”者(亦多慢性);“溃疡”“脓肿”之属“阴疮”“寒疡”者(多慢性反复发作,肿痛不著,脓液清稀);“结节”“肿瘤”不明显,发病日久者(多肢体畏寒厥冷)。

先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对一些疾病,常以单方土药治之。痔疮,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故俗有“十人九痔”之说。先生临床应用“羊蹄熏洗剂”治疗痔疮,疗效颇著,均俱“简、便、廉、验”的特点。方用生鲜羊蹄根120克,去泥沙洗净,切片,加水2000~3000毫升。煎沸30分钟,去渣,坐浴熏洗,日2~3次。羊蹄,又名牛西西、牛舌棵、洋铁叶、金不换、土大黄,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寒味甘苦,具清热凉血、活血消肿,解毒镇痛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其主要成份为蒽醌衍生物,有止血、升血小板、镇静、健胃、润肠之效。

“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值“山东省齐鲁名医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特撰本文,述公之医术,韶师之医德,以寄对恩师永昌公永久的怀念。

1994年8月(柳少逸 文)——摘自《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谵语(医疗)
胡希恕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医案
美尼尔氏综合症
(11)乌梅丸与辅行诀大补肝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肝胆病证治(蔡长福)
《医宗金鉴》腋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