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川派皮肤科大家文琢之:常用验方特效方33首】
1.加减仙方活命饮(《证治准绳》方加减
金银花、菊花、防风、白芷、木香、陈皮、赤芍、乳香、没药、浙贝母、天花粉、薄荷、瓜蒌皮、夏枯草、蒲公英、怀山药、甘草。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解毒。
适应证:一切初起阳证疮疡。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3次,日1剂。
按:本方为外科内服第一方,若临证化裁,初起即消,未成即散,已成则溃,已溃易愈。
临床运用:
如化脓未溃加皂角刺;
脓溃而稀薄者加黄芪;
疔疮加野菊花、地丁;
热重加三黄;
在腹部加地丁;
在足加牛膝;
在背部加皂角刺;
在胸部加瓜蒌;
在上肢加桑枝。

2.加味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方加减)
黄芩、黄连、连翘、大力子、陈皮、玄参、板蓝根、马勃、薄荷、僵蚕、桔梗、甘草、怀山药、蒲公英。
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证:大头瘟、痄腮、咽炎、喉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3次,日1剂。
按:本方按照古方有增减,
去升麻、柴胡,防其升阳;
加蒲公英、山药解毒健脾,防其苦寒败胃;
若阳盛热重,可加栀子以清利三焦。

附: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
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柴胡、桔梗(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亦有加大黄治便秘者)。
功效: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适应证:头面风热痰核,急性腮腺炎,咽喉肿痛等病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3次,日1剂。3.八珍汤(《正体类要》) 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补益气血。
适应证:气血两虚诸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3次,日1剂。
按:内科用本方意在气血双补,而外科用本方可调和营卫,扶正托毒外出,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3.蜡矾护心丸(经验方)
黄蜡30g,白矾48g,琥珀3g,朱砂、雄黄各3.6g。
制法:将黄蜡入锅内熬化,乘热入蜜60g搅拌,待油附锅边凝,而中心未凝时,加入药物搅匀,做丸如绿豆大。
功效:护心护膜,活血解毒散邪。
适应证:疮毒及火毒攻心者效佳。
用法:每服6~9g,白开水送下,轻证每日1次,毒盛者早晚各1次。
按:本方宜备存。凡遇外伤已成败血症,及烫火伤后火毒攻心、疔疮走黄诸证,大有起死回生之妙。

4.醒消丸(《和剂局方》)
乳香30g,没药30g,麝香4.5g,雄黄15g。
制法:将乳香、没药、雄黄三药分别研细称准,再合麝香共研末,用黄米饭30g,入药末捣为丸,如莱菔子大,晒干,忌火烘,备用。
功效:和营通络,消肿止痛。
适应证:初起之痈肿、流注等证。
用法:成人每服3g,每日2次,用热酒或温开水送下,儿童酌减,服后盖被取微汗。一般连服7天后,要停药3天,可再继服;孕妇忌服。
按:《外科证治全书》中,将本方麝香剂量改为0.9g,供临床参考。

5.龙蛇丸(经验方)
地龙、乌梢蛇、红花、木香各60g,乳香、寻骨风、川牛膝、佛手、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赤芍、威灵仙、千年健各90g,当归、松节、续断、桑寄生、杜仲、五加皮、海桐皮、海风藤、防己、制马钱子各120g,细辛30g,蜈蚣20条。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穿糖衣,风干装瓶备用。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适应证:凡风湿性关节炎疼痛,陈久性扭伤兼风湿痛,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痛均有效。
用法:每次服20粒,每日3次。饮酒者可佐酒服效更佳;孕妇忌服。
按:本方味苦难服,作为丸剂为妥,然不宜蜜剂,适合饭后服,治类风湿关节炎已变形者有卓效。

6.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犀牛黄0.9g,麝香4.5g,乳香、没药各30g,去油研极细末。
制法:将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加入米粉为浆,做成粟米大丸剂,阴干后密封备用。
功效:活血行瘀,解毒消痈,散结镇痛。
适应证:对内痈、外痈及炎症包块和恶性肿瘤有效。
用法:轻证每日1次,服6g;重证每日2次,患处在上部者食后服,患处在下部者空腹服。
按:此药近年来在日本研究甚多,用以治肺痈、肝癌、肠痈及输卵管炎症,以及恶性肿瘤效果甚佳。近年来畅销东南亚一带,其疗效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7.加味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加味)
防风、大黄、芒硝、荆芥、栀子、赤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苍术各60g,麻黄30g,甘草60g,桔梗、黄芩、石膏120g,滑石300g,黄柏60g,川黄连30g,地肤子、白鲜皮各300g,蒲公英、怀山药各500g,毛金银花6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备用。
功效:表里双解。
适应证:对湿热郁久之疖疮、顽癣有特效。
用法:每次服9~15g,每日2~3次,白开水送下。 
按:本方根据河间《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加味而成。
河间方为17味,本方加黄柏清利湿热;
川黄连清心火;
地肤子、白鲜皮消风除湿;
蒲公英、毛金银花助连翘解毒;
山药益胃,制诸药解表过甚;
苍术易白术,取其能燥湿益脾胃;
赤芍易白芍,以凉血和营。
本方治体实之人顽疮年久不愈,及顽固性肾囊风有特效,但体虚患者不宜用。

8.瘙痒丸(经验方)
生地黄、赤芍、制首乌、金银花、连翘、地肤子、白鲜皮、地龙各12g,当归、白芷、刺猬皮、僵蚕、蝉衣、苍耳子、天麻、防风各9g,蜈蚣2条,川芎、红花、全蝎、乌梢蛇各9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备用。
功效:养血息风,止痒除湿。
适应证:一切痒疹、风疹、斑疹均可使用。
用法:每服2~3丸,每日3次,白开水送下。
按:此方为治疗瘙痒症的通用方。若为风丹(荨麻疹),可用铁扫把、野菊花、红活麻、紫荆皮等分,熬水吞服。其顽固者,可在止痒药中加红浮萍9g,煎汤吞服;热邪重者可配合紫雪丹服用。外用苦参汤,煎水洗浴患处,效果更佳。

9.藿香解毒汤(经验方)
藿香、香薷、金银花、连翘、土茯苓、蕺菜、马齿苋、佩兰、赤芍、防风、白芷、夏枯草、蒲公英、钩藤。
功效:清热除湿,解毒消肿。
适应证:夏季暑热疖疮。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
按:疖疮虽小,分易治、难治两类。易治者不治易愈,难治者俗称蝼跍串,近称多发性疖疮。病虽不重,但患者痛苦异常,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当归补血汤,以调和营卫。外搽五妙膏效果很好。

10.菊花解毒汤(经验方)
野菊花、金银花、连翘、竹叶、土茯苓、蕺菜、夏枯草、紫花地丁、黄花地丁、牡丹皮、赤芍、生地黄、黄连、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适应证:一切疔疮。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
按:疔疮轻证日1剂,重证每日2剂;高热者加服紫雪丹,外搽紫金锭或万应锭,或蟾酥锭。如发生疔疮走黄,应加服蜡矾护心丸。

11.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乾坤生意方》)
山慈菇60g,麝香9g,千金子30g,雄黄22.5g(水飞),红毛大戟45g,朱砂22.5g,五倍子60g。
制法:上药分别研细末和匀,用糯米糊与药粉拌匀,作为锭剂,或作片剂,每片0.5g,阴干备用。
功效:辟秽解毒,消肿定痛。
适应证:无名肿毒、疔疮、痈及疖疮、毒虫咬伤等。
用法:
内服:成人每次1~4片,宜饭后服,每日3次,小儿酌减;
外用:用好醋磨药,涂敷患处,日敷数次。
按:此方可作内服用,近年来有的地方出售此药,明文规定只能外搽,不能内服,这是不妥的,古人就用此药内外合用疗效增强。我们在临床上照古人办法,内服外用功效增加数倍,外搽时若破损皮肤者勿搽。

1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山药、大枣、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效:滋阴补肾。
适应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腰膝痿软,头晕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梦泄,消渴,舌燥喉痛,齿牙动摇,足跟作痛等病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

13.玉真散(《外科正宗》)
白附子60g,明天麻、羌活、防风、白芷、生南星各30g。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罗筛筛过,收入瓶内,密封,勿令泄气。
功效:祛风解痉。
适应证:治破伤风,内服外敷均可。
用法:只要心前微温,用此药敷伤口(如脓多者,可用浓茶避风洗净,无脓不必洗),另用热黄酒冲服9g,下肢冰冷者,用盐水送下,能起死回生。呕吐者难治,青肿者水调敷。若溃口烂不能收者,用熟石膏6g,铅丹0.9g,共研极细末调敷。
按:文老常用此方加三七粉30g,治金刀跌伤流血不止,干捻、止血有效。必须说明的是,外伤瘀肿切忌外搽揉按。出血者可用酒精局部消毒,上干药粉后,纱布盖贴。忌用滋膏覆盖,用之则易化脓。一般伤口,伤口不感染者,上药一次便可结痂痊愈。若上药后不感疼痛者,不必换药。若有疼痛红肿,则有感染化脓之症,应迅速医治。

14.定痫丸(《医学心悟》)
明天麻、川贝母、姜半夏、茯苓、茯神各30g,胆南星(酒制者)、全蝎、僵蚕、琥珀、朱辰砂各15g,丹参、麦冬(去心)各60g,陈皮、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否则口感较麻)各21g,石菖蒲15g。
制法:用竹沥1小碗、姜汁1杯,再用甘草120g熬膏,和药末为丸,如绿豆大,琥珀、辰砂为衣,阴干备用。
功效:豁痰镇痛,消风缓痉。
适应证:一切痫证(如俗称羊儿风、母猪风、猝倒抽搐等病症)。
用法:每次服30~50丸,每日3次,开水送下。
按:文老用此方治诸般痫疾均有特效,治愈患者不少。若痰涎多者,可拌服白金丸,并可治癫狂因痰郁气滞而成者。
附:白金丸(《普济本事方》) 郁金、生白矾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细末,加面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备用。
功效:豁痰开窍。
适应证:痫证痰多者。
用法:每服6~9g,每日3次,开水送下。
按:此方常与定痫丸合用,奏效更捷。

15.疏风活血汤(经验方)
生地黄、制首乌、当归、蝉衣、僵蚕、地肤子、白鲜皮、金银花、苍耳子、刺猬皮。
功效:养血息风,解毒止痒。
适应证:各种皮肤病及瘙痒症的基础方。
用法:煎水,每日服3次,每日1剂。
按:此方系基础方,各型应加减化裁,湿热型患者可用药渣煎水外洗,增加疗效又节约药材;阴虚者不能外洗。

16.紫雪丹(《和剂局方》)
黄金3000g(可不用),寒水石、磁石、滑石、石膏各1500g,犀牛角、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g,甘草240g,丁香30g,芒硝5000g,硝石1000g,麝香36.9g,朱砂90g。
制法:将寒水石、磁石、滑石、石膏打碎,熬汁去渣取汁,将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甘草、丁香入前汁水里,熬取汁水三分之一,去渣,再入芒硝5000g,硝石1000g,化匀后倾出,欲冷时入麝香、朱砂,搅匀,即成霜雪,紫色故名,退火毒2日,作丸备用,每丸重0.3g。
功效: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适应证:热邪内陷,壮热烦躁,疔疮走黄致昏狂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闭,甚至痉厥、小儿热病、高热惊痫等证,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败血症。
用法:每次0.9g,每日2次,重证者可加倍服。
按:方中黄金可以不用,亦不影响其效力,古人用黄金取其重镇安神之功效;另一方面是因黄金价格昂贵,说明此药贵重。

1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
适应证: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之脱肛、阴挺,久病及气血虚弱之疮疡,久溃不愈者。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

18.王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黄芪、防风、白术。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适应证:表虚自汗,虚人易感冒者,及表虚卫气不固,而易发过敏性疹块者。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
按:凡易过敏者,乃卫气不固,表虚也,用本方益气固表,合用养血息风、祛风止痒之剂,其效大增。急性过敏性疹块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19.蟾酥丸(《外科正宗》)
乳香3g,枯矾3g,寒水石3g,铜绿、没药、胆矾各3g,生蜗牛15g,雄黄粉6g,朱砂粉9g,麝香1.5g,蟾酥6g(酒化),轻粉3g。
制法:上药除蟾酥、蜗牛外,各药先分别研为极细末,然后将蜗牛捣烂,再与蟾酥同研,研至黏稠后,再入各药粉,共捣极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朱砂穿衣,阴干备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证:一切疔疮,无名肿痛。
用法:每服丸药前,先饮水一口,将药丸1粒放舌上,以口微麻为度,再以葱白汤或白开水送下,服药后盖被取汗。
按:此药力量较猛,气血虚弱之人慎用,孕妇忌服。此药可磨醋水外搽疔疮和无名肿毒、毒虫咬伤,疗效增加;皮肤破口处勿搽。

20.加味七厘散(经验方)
当归90g,乳香30g,没药15g,雄黄15g,红花、血竭、儿茶各30g,朱砂15g,冰片9g,姜黄90g,马钱子6g,牛膝、延胡索各15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备用。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镇痛。
适应证:外伤性气血瘀肿及脱疽病瘀滞疼痛、红肿或紫暗疼痛,外敷内服有效。
按:凡瘀肿未破皮者,可以用白酒或童便调敷,但外伤瘀肿,切忌揉搽。若新伤出血,可用酒精消毒后,干捻药粉,纱布覆盖,切勿上油膏之类,否则易化脓,特再嘱咐。

21.加味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方加减)
当归、桂枝、赤芍、细辛、红花、木通、水蛭、虻虫、虫、地龙、牛膝、土茯苓、甘草。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化瘀止痛。
适应证:四肢厥冷,手足冻疮,脉管炎及四肢风湿痹痛。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
按:此方治脉管炎及冻疮效果明显,其药渣可煎,熏洗患处以增加疗效。

22.黄芪丸(经验方)
生黄芪、制川乌、金铃子、地龙、乌药、赤小豆、小茴香、刺蒺藜、防风、丹参、萆薢。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备用。
功效:调和营卫,除湿止痒。
适应证:初期臁疮。
用法:每服20~30粒,开水送下,每日3次。
按:此方适于初期臁疮、伤口溃烂,边缘色乌,黄水淋漓者,可合三妙散同用,其效更增,但必须结合外用药。

23.加味三妙丸(经验方)
苍术、黄柏、牛膝、黄芪、当归、茯苓、怀山药、五加皮、海桐皮、蒲公英、忍冬藤。
制法:上药除忍冬藤外,余药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藏备用。
功效:和营益气,除湿通络。
适应证:日久不愈之臁疮。
用法:忍冬藤煎水,服30丸,每日3次。
按:臁疮日久不愈,可10年或更长时间不愈,服此方时,可将药渣煎水洗臁疮患部后,将外用药敷上,以缩短疗程。

24.虎潜丸(《丹溪心法》)
黄柏、龟甲、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备用。
功效: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适应证:肝肾不足,筋骨痿软,下肢无力及年久之臁疮。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
按:此方可治慢性骨髓炎、骨结核以及日久不愈的臁疮,对下肢痿软无力者亦效佳。

25.生津解毒汤(经验方)
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知母、水牛角、玄参、石斛、郁金、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怀山药、鸡内金。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调和营卫。
适应证:烧伤初期。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重证者每日可服2剂。
按:此方适于烧伤初期,因为初期烧伤后失去大量水分,伤阴耗气,热毒传心,故易出现休克,治疗及时,可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邪毒传变,缩短疗程。

26.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各30g,梅片、麝香各7.5g,珍珠15g。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重3g,金箔为衣,蜡护备用。
功效:清热解毒,化浊开窍,镇心安神。
适应证:温邪内陷,热入心包,或烧伤火毒攻心,或小儿流脑高热惊厥者,用此药抢救甚效。
用法:虚证用人参汤下,实证用金银花,薄荷汤下,每服1丸。病轻者每日1~2次,病重者每日3次。小儿用量减半,每日1次,重证每日2次。
按:此方治温病逆传心包者效好,对烧伤烫伤火毒攻心者亦效佳。此方还对肾病尿毒症的高热、中毒症状改善甚速,故为抢救常备药物。

27.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菟丝子、熟地黄、山药、炒芥穗、茯苓、少佐银柴胡。
功效:滋养肝肾,解郁调经。
适应证:经水错乱属肝肾郁滞者。
用法:水煎,分3次服,日1剂。或作为丸药,每服10g,每日3次。
按:此方疏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肝肾之气疏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故用于肝肾郁结,月经先后无定期者,或因郁而停闭,非通非补,或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用原方或随症加减。

28.至宝丹(《和剂局方》)
生乌犀屑、生玳瑁屑、琥珀、朱砂、雄黄各30g,金箔50片(一半为衣),银箔50片(研),龙脑1分(研),麝香1分(研),牛黄15g(研),安息香45g,为末,以无灰酒飞过,滤过砂石,约得净数30g,慢火熬成膏。
制法:将生犀角、生玳瑁研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烊,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如干,即入少许老蜜,盛于不津器中,做丸如桐子大,密封备用。
功效:开窍安神,清热解毒。
适应证:中暑、中恶、中风,温病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赤苔黄,以及小儿诸痫,急惊心热,卒中客忤,不得睡眠,烦躁,风涎抽搐等症。
用法:用人参汤化下3~5丸。小儿每两岁服1丸,人参汤化下。
近代用法:成人每服1丸(重3g),研碎,开水和服。

29.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炭、麻黄、生甘草。
功效:温阳补虚,散寒通滞。
适应证:一切阴寒之证尤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此方阳证不可用,用之必坏证。阴虚内热者勿用。马培之曾说“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

30.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适应证:四肢厥冷,手足不温,冻疮及血栓性脉管炎等病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本方是治疗脱疽寒湿型的基础方,常与《金匮要略》一书中“大黄虫丸”化裁而用之,取其方中三虫(水蛭、虻虫、虫)而用,化瘀通络之力更强,疗效增强,在临床上分别其临证情况分型而加减化裁治之,疗效甚佳。

31.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党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黄芪。
功效:补益气血,托里消毒。
适应证:气血虚弱,疮势已成脓难溃者;溃后气血虚弱,腐肉难脱者。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气血虚,疮势已成脓不聚者,无物以化脓矣,补益气血,可防毒邪内陷,使毒邪化脓,邪毒随脓而泄。溃后气血虚弱,脓腐难脱者,用此方助气血,脓腐易脱,新肉易生。本方是外科临证时常用之方,不可忽视其功。

32.加味四妙散(经验方)
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木通、苦参、蒲公英、当归、土茯苓。
功效:清热除湿。
适应证:湿热下注所致的疮疡及痒疹。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风湿热下注之疮疡,以及湿热下注之痒疹均有效。

33.金银花红藤败酱散(经验方) 
毛金银花、茶叶、槐花、地榆、木香、枳壳、乌药、厚朴、冬瓜仁、薏苡仁、山药、红藤、败酱草。
功效:清热除湿,理气排脓。
适应证:直肠溃疡、慢性肠炎及痔疮。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按:本方是用芩连汤、红藤煎、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化裁而来,对慢性肠炎、直肠溃疡及痔疮均有良好效果,临证病情有变化时可随症加减化裁。

本文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文琢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包含方歌)13
明代名医(著)方(37) 陈实功方 《外科正宗》
【名家名方】鸡峰普济方——淋证
收集的小药方01
治神经性皮炎单方验方
老中医治瘢痕疙瘩经验---兼复博友sarah提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