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峣楠:阴火论-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汤】1

阴火论。

阴火论出自李东垣,其一般的注解是“脾胃气虚,清阳不升,阴火上乘。”
对于这一句话,我思考了数月,终于一日有所斩获。
一身之气,一气周流,左升右降,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斡旋中焦,太阴脾土左旋而主升,阳明胃土右旋而主降,一身气机都依赖于脾胃斡旋之引动作用。
脾土左旋,引动肝肾膀胱之气上升,上升之气主要路线是走左路,上升至心肺,升已而降,心肺之气要下降,主要是走右路,胃土右旋,引动心肺之气从右路下降,下至肝肾膀胱,又降已而升,如此周而复始。而一旦脾胃运化不及,斡旋失司,全身气机流动就会出现不畅。导致脾胃运化不及的原因,主要就是“饮食自倍,胃肠乃伤”和饥饱失常,伤及脾胃。“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本为化生精微,脾胃受伤,则水谷失于运化停聚而生痰浊。
一方面,脾胃之气本就不足了,脾胃要斡旋,要转动,主要依赖于脾胃之气的推动作用啊,气虚了,动力不足了,也就斡旋失司了。






另一方面,痰浊是有形实邪,最易阻止气机
脾土左旋的上升之气和胃土右旋的下降之气受到阻止,所以脾胃斡旋失司;

还有一方面,痰浊附着于中焦,湿性重浊
脾胃就像一个转盘,这个转盘上负重超过它的负荷了,所以这个转盘也就转不动了。中焦转不动了,就不能引动全身气机的运转了,于是,上焦之气停留在上交,下焦之气停留在下焦,
上焦为阳位,气机郁久了就从阳化热,而成阴火。
下焦之气呢,下焦为阴位为寒水所居之处,下焦之气郁久了就从阴化寒。于是,阴火既成,久而久之,必成上热下寒之势。
那么中焦呢,中焦之气郁,大致是先化热,病久则寒化,最终必然伤及脾胃阳气。

治疗阴火因秉内经之法--“火郁发之”,所以李东垣用升阳散火汤,即可理解为补中益气汤减味加升阳的羌活等味。

告诫大家,不要一见到中焦湿热就用清热祛湿法,更多的时候要寒温并用寒药走右路,推动胃土之右旋,
温药走左路,推动脾土之左旋,
以此而能恢复中焦斡旋,引动全身之气流动,如藿厚夏苓汤之流。

升阳散火汤

别名柴胡升麻汤(《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 各15克 甘草(炙)柴胡各9克 防风7.5克 甘草(生)6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升阳散火。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阳气郁遏于脾,肌肤灼热,或骨蒸潮热,扪之烙手。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大温服,不拘时。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物。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升阳散火汤(泻火之剂)《脾胃论》方

组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主治:

1、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2、此病多因血虚得之,及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归经:此手足少阳药也(三焦)

方义:

1、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

2、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3、人参、甘草益脾土而泻热,芍药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而佐使也

趣味记忆:

胡风人生,割两把草,烧两把火。(胡-柴胡、风-防风、人-人参、生-升麻、割-葛根、两把草-生炙甘草、烧-白芍、两把火-羌活独活)


升阳散火汤:“火郁发之”第一方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方 剂

升阳散火汤

(《内外伤辨惑论》)

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兼至一盏,去渣,无时,忌寒凉之物。

医论医案

升阳散火汤,治疗内伤发热的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之发’之义”( 《医方论》 )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

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方药组成: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兼至一盏,去渣,无时,忌寒凉之物。

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四书中对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本方主治“郁火”,在这一点上历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则众说不一。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火郁发之之剂也。”认为郁火因于“寒邪郁遏阳气”。

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

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直言“郁结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

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胆之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夹相火......”又将郁火于肝胆之经。

从李东垣原文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因于内伤而非外感,因于内虚而非邪实。

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前,“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共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是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

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内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

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出成因有二:一是因“血虚”致“热伏地中”;二是因“胃虚过食冷物”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成因之二较易理解,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

而成因之一较难理解,“血虚”何以会引起“热伏地中”呢?难道血虚引起虚火内生转而被郁?从所用方药组成来看,这种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考李东垣在书中多处提到“血虚”,李东垣笔下的“血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胃气(脾胃之气)虚所导致的,是“中焦受气取汁”不足的结果。

也就是说,所谓的“血虚”是以气虚为前提和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东垣的用药“血虚以人参补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血虚”致“热伏地中”仍然是由于气虚无力升浮而致阳气郁滞化为阴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

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写,“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己成之阴火。

至于白芍药,《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制之功,对人参补血虚有佐助之功。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 《内外伤辨惑论》 )。

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本方与补中益气汤主要区别在于本方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

从病机分析,本方证主要矛盾在于阳气郁滞而不得升浮外达,补中益气汤方证主要矛盾在于脾胃气虚下流而不得升浮。

从病症表现看,本方证症状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肌表,而补中益气汤方证症状表现于周身表里。

读《谢映庐医案》,见一案将本方用于治疗外感表症:

张怀久乃郎,年方及冠,遍身忽发疮疹,形如麻粒。询诸疡科,内以凉血托里之剂,外以汤药沐浴,其疮尽伏,以致湿热内攻,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此表邪确据)。延医又误为疟证,投以清脾饮服之(此误认为半表半里),以致寒不成寒,热不成热,人事昏惑,绝粒不进,乃叩于余。脉颇浮数,问之不应,扪之身热,视之唇舌俱淡。此风热内蕴,抑遏于中,若不外达,势必内攻脏腑,机窍尽闭而毙。当与升阳之药,提出肌表。与升阳散火汤二剂,遍身发热,躁扰不安。其家惊惶,促余再视。其身虽热,而问之能答,则神识将清,且粥饮亦进,则胃气有权。余曰:吉也。夫躁扰不安者,正邪气外达之征,明日毒气外出,则内可安。更与辛凉解表之法,以人参败毒散二剂,果然疮疹进皆发出,形如绿豆粒。再与前法,疮皆灌脓结痂而安,仍与清散药而健。

外感与内伤有别,但用“升阳之药,提出肌表”之理一致。医者贵在明理而非守方。

段其忠“升阳散火汤治奇热”一案(《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王某某,男,75岁,1983年2月6曰就诊。患项背部发热五年余,多方求医,不见效果。始时有热感,现时有如火燎其背,必用凉水浇之或其背靠墙方舒。伴少眠多梦,头晕不爽,咽干欲饮,神疲乏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此为火郁伤阴之证,治用升阳散火汤化裁:葛根15克,升麻15克,柴胡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人参15克,白芍25克,生甘草25克,炙甘草15克。姜、枣为引,水煎温服,—日分早午晚三次,服上方九剂后,诸症悉除。改用补中益气汤调理善后。

按:老年病人因寒温不适,劳逸不当,饮食不节,伤其脾胃,清阳不升而内郁于脾土,阳郁化火而内蕴,火郁则伤阴,方中柴胡,羌活、独活,葛根升阳散火,火散则热退;人参、炙甘草以补中气,气旺则阴血生,甘草、芍药酸甘化阴,以收耗费之阴液。火散阴益,病可自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李东垣名方升阳散火汤缘何屡被忽视+李东垣升清阳理论与风药的运用
    又见东垣之升阳散火汤案例的特点
    高建忠老师解读东垣(31)——升阳散火汤(上)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什么会引起发热?
    调理中焦、升发阳气,是治疗很多疾病的基础
    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