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金)古籍版本特点及鉴别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雕版印刷实物,最早的是晚唐、五代的佛经,真正的书籍尚未见到。两宋三百一十余年,经史子集刻印了不少,但由于时代久远,水、火、兵、燹,北宋刻本能流传下来的已极稀少了,仅有的一些则几乎都是北宋末年的刻本。我国的雕版印刷到宋代趋于成熟,且开始大规模地刻书,但并没有普及,因此地域性较为显著。

雕版印刷三大中心

北宋开始形成了杭州(今浙江杭州)、眉山(今四川成都)两个刻书中心,刻印的书籍后世称为“浙本”、“蜀本”。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浙本包括今浙江地区以及经济文化所辐射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区刻印的图书。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刻书业以成都、眉山为中心,包括广都、涪州、剑州、潼川等地。可知的刻书者有成都辛氏、俞家、周卿、眉山书隐斋、成舍人斋、秀岩山堂、广都费氏进修堂、性善家塾等。蜀刻本保存下来的只有北宋末和南宋的刻本,数量少于现存的浙本和建本,分大、小字两种版式。大字本现存的有《礼记》《春秋经传集解》《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集》《后山居士文集》等,小字本唐人别集较多,十一行本有《骆宾王文集》等、十二行本有《孟浩然诗集》等。

到南宋时福建建阳又形成了一个刻书中心,所刻书籍被后世称为“建本”或“闽本”。福建刻书集中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北方和宋对峙的辽的统治已扩展到今河北、山西北部,南宋时的金更扩展到黄河中下游。金灭北宋以后,将开封的刻工掠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又设立刻书机构,形成了北方的刻书中心,刻的书称为“平水本”。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基本上都是坊刻本,传世的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赵城藏等。宋刻本中浙本最精,蜀本次之,建本最差。

官刻书水平最高

宋代官刻中央以国子监为主,地方官刻有公使库、各路茶盐司、漕司、提刑司等机关,州军学,郡斋、郡庠、县斋、县学及各处书院。政府有经济实力,能雇得起写刻高手,校勘精审,刻印精良,用料讲究,质量超过民间刻本,代表了当时刻书的最高水平。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著录两宋监本一百四十种左右,实际应该不止此数。国子监刻书内容极广,经史子集类书均有,尤以经书、史书、医书为多。北宋国子监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刻印经书,重刻五代监本《十二经》,新刻孟子单注和诸经单疏。刻印《史记》等十七史、《资治通鉴》,此外还有子书、医书、算书及《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四大书。但流传下来的却极少,传世中可确信的有十行本《史记》《汉书》,十四行本《新唐书》。南宋官刻以临安(杭州)国子监为主,现存的有《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等。临安府也有大量的官刻本,有名的如《汉官议》和《文粹》。杭州以外的浙江地区也有许多官刻,庆元府官刻《宝庆四明志》、明州官刻《文选六臣注》,刻本留存较多的是在绍兴的两浙东路茶盐司,著名的有八行本诸经注疏,这是诸经注疏的首次合刻本,现存《周易注疏》《尚书正义》《周礼疏》《礼记正义》,还有《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文人、富家出资刻印自己或祖上的著作,有时也刻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如名家诗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宋代家刻本有的以室名相称,如廖莹中“世彩堂本”,著名的如《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等,有“世綵廖氏刻梓家塾”小篆牌记,刻印得极为精工。也有的以人名相称,如“黄善夫本”,有《史记》,江西吉安周必大家刻的《欧阳文忠公集》《文苑英华》等。家刻本讲究校勘,刻印俱精,纸墨考究,版本价值颇大,后世藏书家非常喜欢。

坊刻本即书坊、书铺刻印的图书,名称有书籍铺、书铺、经坊、书棚、文字铺等。坊刻旨在谋利,追求易刻速售,一般刻印不如官刻本,校勘不如家刻本。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与官刻本、家刻本不相上下,为人所重,刊刻了大量唐人诗集和分编为《江湖前集》《后集》《续集》《中兴集》的宋人诗集;福建建阳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但坊刻本价格低廉,印量较大,也颇受当时人的喜爱。
宋(金)刻本的特点与鉴别

字体

浙本系统都是欧体字。欧体字结构呈长方形,挺拔秀丽,笔画整齐,容易刊刻,但写好较难,须请高手写样、良工刊刻才行。官刻、家刻和早期坊刻的欧体字笔道稍肥,中后期的坊刻本笔道偏瘦,如陈氏书棚本。浙江以外的浙本系统如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多数刻本则是欧体中稍带一点颜体的成分,有些颜体的味道还很浓,这大概是与福建较近,受建本的影响。

建本都是颜体字。颜体字结构方整、点划分明,宋代最为流行。建本的颜字接近于《多宝塔碑》一路,易学,刻起来也很方便。南宋前期刻本的颜体字较瘦劲,横竖笔道一样粗细,似乎还有一点浙本欧体字的味道。中后期正文的大字变为横细竖粗,小注字体仍旧。

蜀本是颜柳的混合,不像后期建本那样横细竖粗。蜀本分大字本和小字本,大字本基本上是颜体字,撇捺较突出,长而尖利,有一些柳体字的成分,正文和小注字体没有太大的区别。小字本的字体撇捺不太尖利,点划还有点古拙,笔道也不太匀称。

金平水本字体和宋浙本相同,是用欧体字,有些还渗入颜体字的成分,比较挺拔。

版式

浙本系统绝大多数都是白口、黑单鱼尾。上鱼尾下方记书名、卷次,常用简称,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相当于下鱼尾的地方记页次。左右双边,没有书耳和牌记。个别情况如廖氏世綵堂所刻韩、柳集,双黑鱼尾、黑口、四周双边,还有牌记,下鱼尾之下有“世綵堂”三字。这种在版心下方题刻书者堂馆号的情况,在明初本已前是仅见的。

建本在南宋前期多白口、左右双边,以后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黑口便于折叠装册。多双黑鱼尾,书名、卷次的简称在上鱼尾下方,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下鱼尾下记页次,页次下加一横线,再接细黑口,不记刻工姓名。因蝴蝶装,为便于翻检,开始用书耳。官刻版式则在建阳坊刻与浙本官刻之间,白口或细黑口,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或双黑鱼尾,刻工姓名不定,无书耳。

蜀本版式为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没有书耳,书名、卷次、页次的位置同浙本,记刻工姓名不如浙本多。

金平水本为白口,黑鱼尾或单或双,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不定,书名、卷次、页次的位置同宋本,行字较密。

纸张

浙本主要是白麻纸或黄麻纸,帘纹明显且宽约两指。

建本虽也是白麻纸或黄麻纸,但不如浙本的好,多为枯黄、甚至发黑的麻纱纸,纸纹不明显,远不如浙本的用纸。

蜀本多用白麻纸,和浙本差不多,比建本用纸好。

平水本以白麻纸、黄麻纸为主,与南宋浙本和蜀本接近,不同于建本。

宋纸厚实且两面光洁,反面亦可印,即公文纸背本或牍背本,就是用户口钱粮册子等纸背印的,如《洪氏集验方》用淳熙七年官册纸背印,《北山小集》用乾道六年簿籍纸背印。

序跋题识

南宋前期的建本多有刻书题识,中期以后多用双行牌记,刻书序跋则很少见。如余仁仲刻的《礼记》,有“余仁仲刊于家塾”的题识,而《公羊传》《毂梁传》则都有长篇题识;黄善夫刻书则用“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的双行牌记,龙山书堂的牌记更长至五行六十六字。官刻本则无牌记,有时有刻书题识。蜀本很少刻书序跋,除坊刻《新编近时十便良方》有万卷堂的双行牌记外,其余现在可见到的都没牌记,因此刊刻年月及刻书人常无法弄清。金平水本现存的几种都没有刻书序跋题识和牌记,但因存世量太少,并不能保证真的就一律没有。

避讳

宋人最讲究避讳,尤其重视避皇帝的名讳,即“庙讳”。南宋朝要避讳的字特多,不仅要避皇帝的,有些旁支入承帝位者的父亲的名讳也要避,连伪造的始祖“玄朗”、乱攀的远祖“轩辕”等字也要避。或用别的意义相近的字代替或者有意缺掉字的最后一笔,即“缺笔”。从避到哪一朝皇帝的讳,就可判断是哪一朝的刻本。官刻中执行得严格,坊刻本较松,建阳坊刻避讳不如浙本官刻严。蜀本的避讳虽不如浙本官刻严,但比建本要严。女真语人名译成汉语只是音译,故不避讳,汉名受宋人影响也避讳,但不如宋人严格。因此,金平水本都不避金讳,不能以避讳来鉴别金平水本的时代。

刻工

宋浙本中官刻和家刻一般多在每页版心下方记刻工姓名,有的是姓名全称,有的只有姓或只有名,有的在姓名下加个“刊”字之类,与版心上端有时刻印本页字数相同,是为便于同刻工结算工钱。但坊刻本则没有刻工姓名,因此在鉴别时应注意区分。蜀本记刻工姓名不如浙本多。平水本部分版心有刻工姓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代刻本的特点与鉴别
宋代公使库及其刻书
中华古籍版本知识讲座
明清古籍鉴定
刻本类别
明代金陵唐氏书坊考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