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花神之⑩:十月芙蓉

十二花神是中國民間傳說。每年農曆二月十二(一說農曆二月十五)是百花的生日,人們稱之為花朝,因此中國民間便有一個花朝之慶。清代蔡雲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講的正是百花盛開為花神祝壽的景象。

▲[北宋]趙佶(宋徽宗)《芙蓉錦雞圖》,絹本設色,81.5×5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而隨著季節時令的替換,百花也以各種不同的容顏繽紛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為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無數浪漫情趣。愛花惜花之人,自然也為百花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因此,在中國,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在百花的傳說中,以農曆中的十二個月令的代表花,與司十二月令花神的傳說最令人神往。正所謂“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了。

▲[南宋]李迪《白芙蓉圖》,絹本設色,25.2×26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其中,農曆十月為芙蓉花神。清代乾隆時期梨園抄本之《堆花神名字穿著串頭》 (傅惜華藏)是目前可見 “十二花神”扮相中最早的文字記錄,其對芙蓉花神扮相服色詳載如下:“十月花女,為錦城仙子芙蓉貌。正旦色扮。兜頭,翠過翹,穿銀紅綾襖,外罩藏 袖錦披風,宮絛上系白葫蘆。手執芙蓉花。”

▲[南宋]李迪《紅芙蓉圖》,絹本設色,25.2×26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傳說中,芙蓉女花神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有“閉月”之美。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在元代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曾自我介紹說“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她本呂布(?-199)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司徒王允(137-192)的婢女。王允得知後其身世後心生一計,設家宴款待太師董卓(?-92),讓貂蟬與董卓見面。王允又設宴招待呂布赴會,讓他與原配妻子相會,並承諾改日讓他們正式團聚。之後王允便送貂蟬到董卓家,董卓誤以為是王獻給自己的厚禮,喜出望外,當晚便共赴雲雨之好。呂布得知董卓的行為後,勃然大怒,提劍入堂殺害醉倒的董卓。

▲[南宋]梁楷《芙蓉水鳥圖》,絹本設色,25.1×2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則是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恰巧為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係。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望貂蟬,貂蟬和呂布相約來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假意對呂布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見,發怒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從而留下一個“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為曹操(155-220)的軍隊圍困,貂嬋不願離開丈夫單獨突圍,矢言要與他“生則同居,死則同穴,至死不分離。”呂布深受感動,放棄陳宮妙計,每日只與貂蟬作樂,置前線的戰事於不顧。最後被擒殺。以悲劇告終!

▲[南宋]佚名《芙蓉圖》,絹本設色,25.2×2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男花神一說為北宋詩人石延年(994-1041)。據與他同時的歐陽文忠公(1007-1072)在《六一詩話》中說:“曼卿卒後,其故人有見之者,云:恍忽如夢中言:'我今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騎一素騾,去如飛。”後人就以石曼卿為十月芙蓉花神。另一說是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他晚年定居故里蘇州,隨地就勢築亭建榭,遍種芙蓉,寫有《攜家石湖拒霜》、《窗前木芙蓉》等讚美芙蓉。

▲[明代]陳遵《芙蓉鶺鴒圖》,絹本墨筆,97.4×28.5cm。天津博物館藏。

芙蓉花(又稱木芙蓉) 之所以人見人愛,一是因為它美豔無比,一日三變,晨粉白、晝淺紅、暮深紅,其嬌豔之姿,常令人流連忘返。屈原在流放途中曾見芙蓉美景而在《九歌》里寫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二是它“拒霜”的獨特性格,此花盛開於農曆九至十一月,這時百花凋謝,它卻傲霜綻放,故白居易詩曰:“莫怕秋無伴愁物,水蓮花盡木蓮開”。蘇東坡更贊芙蓉花性格是“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

▲[明代]藍瑛《拒霜秋鳥圖》,絹本設色,163.9×62.3cm。上海博物館藏。

因為如此,故而曹公雪芹在《紅樓夢》中,不惜筆墨,以“芙蓉”為喻,讚美了一位“身為下賤”,但“心比天高”的女子——晴雯,集“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獻給她一篇包含深情和敬意的祭文《芙蓉女兒誄》,讚美“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嫻,嫗媼咸仰惠德。”

▲[明代]呂紀《秋鷺芙蓉圖》,絹本設色,86×50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後人讀《芙蓉女兒誄》,與其說是一篇悲傷的祭文,更似一部高潔人生的讚美詩——一切美好之精神終將修成正果,而為美麗之花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朝节 | 十二花神,惊艳了春天!
有容乃大
王雪涛《十二花神图》《百花图》
【戲曲欣賞】黃梅戲藝術片115《貂蟬》(總130部)<附:同名剧其它版本>
《貂禅》
三國歇後語82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