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寿艺术 || 云峰山摩崖刻--北魏 郑道昭 论经书诗

北魏正书摩崖刻石群。永平中郑道昭尝登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等名山大川游览唱酬,足迹所至,辄书碑题诗于崖石上,其书闲雅简淡,浑穆而有篆隶遗韵,为北魏著名碑刻。 然因椎拓不易,流传较少。自南宋赵明诚访昨《郑羲上碑》,著之《金石录》后, 渐为世人称道, 清代金石、书法家多此冥心搜索,意发现郑氏父子书亦达四十余种,其中有郑道昭书 《郑羲上碑》、 《郑羲下碑》、《论经书诗》、 《观海童诗》、《云峰山题字等十五种》、《天柱山东堪石室铭》、《天柱山题字三种》 以及道昭之子郑述祖所书之 《重登山峰山石刻》、《天柱山铭》、《题云居馆石刻》等。 其中以 《郑羲上碑》、《郑羲下碑》、《论经书诗》等尤为书家所重。


《论经书诗》云峰山摩崖刻之一,是郑道昭诗刻中最著名者。文楷书20行,前10行21字;后10行7字至20字不等,字径6寸,字体雄浑深厚,纵任不拘。

书画纵横网编辑整理

文章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寿,河南滑县人,居京,自由艺术家。曾在多地举办书画印展览并进行学术讲座;撰写了《写“俗”了的隶书》、《“中锋”用笔的误区》、《篆刻与刻篆》、《和死人聊传统与创新》、《展览的误导》等上百篇极具个人艺术观点和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已出版书籍有《三寿》、《三寿艺术》,正在出版《三寿艺术状态》、《三寿文集》等,并提出了“篆刻三维性”、“植物生长临创方法”等学术观点。

                    书法部分

创作,在传统与创新的夹缝中不停地游走,时时伴随着撕裂心肺的疼……

一块植物根茎的芽枝,只有朝着向阳的方向才能茁壮生长,这些向阳的方向具有无限性,而无限性又有优劣之分;碑帖,有时就像植物的根茎,为创作提供着无限的方向……比如,学习黄宾虹的篆书,如果跟在其后面亦步亦趋,那么我只能是重复而且永远不能绕过他,所以,他一直在回避……

于是,他就从其着手的多种金文入手并尽可能地让艺术的原生态美和自己尊古、叛逆的思想融合,于是,就有了他现在的作品面貌……


學不懈夙夜 知時有見間

135cm×23cm×2


鬆立古之直 风起聖而清

50cm×25cm×2


真石經萬載 輕舆歷八荒

135cm×23cm×2


九州共樂 四海同春

135cm×34cm×2

                       篆刻部分

书画印艺术既然作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而存在,那么必然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也就是“道”,它是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但是,书画印艺术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模式,这就是三寿先生经常说的“合道而无定法”。其创作理念是:一、篆刻和刻篆是两个概念。就像书法和毛笔字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一样,因此,他提出了“学习篆刻必先学好书法”的观点。他说:一件高级的篆刻作品,其印稿和印蜕肯定都是一件高级的书法作品。如果印稿都是“描描抹抹、擦了写、写了擦”的毛笔字,那么印蜕肯定是刻篆,即刻字,和篆刻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二、篆刻具有“三维性”。这些年来,不知道是崇尚名人的结果还是展览的误导,我们的篆刻一直园囿于“二维性”的平面关系中,这就是这些年来篆刻停滞不前的原因。大家谁都能把黑白的山水画看成立体结构,那么黑白的印稿和朱白的印蜕为什么不是“三维性”的立体结构呢?这就是我们目前篆刻界存在的误区,其实,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出路,我们今人一定要珍惜并知道怎么学习。所以,学习艺术一定要有思想,要敢于科学对待古人、正确对待名人和纠正自己的思维误区。比如“印宗秦汉”是指好的秦玺汉印而非全部;如汉官印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章,这些都是让老百姓辨别文本的真假和体现统治阶级政治权威的符号。如果说这些是艺术品,他觉得值得思考……再如“中锋”行笔,“中”的“中间”概念是现代汉语词汇,古代的意思是“适合、合适”,也就是说根据审美和章法的需要可以“八面出刀”;另外,篆刻的披、削刀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上,就是他创作作品的思想和理论支撑。

王三壽 3.0cm × 3.0cm

大吉利 5.0cm × 2.5cm

申小梅 2.8cm × 2.8cm

嚴  氏 3.0cm × 3.0cm

牆東新柳 3.0cm × 3.0cm

王少君 3.0cm × 3.0cm

中  庸 3.0cm × 2.8cm

                     绘画部分

三寿先生最早接触绘画缘于2005年经营藏书票,为此,他曾经拜访过当时国学大师任继愈、何兹荃及我国版画元老力群、杨可扬、彦涵、赵延年、李平凡、王琦、沈延祥、梁栋、陆放、叶枝新、漫画大师华君武以及《回延安》作者、前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等诸位名宿,这种高起点的交往,形成了他对文化艺术本源性的认识雏形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审美,奠定了以后艺术作品传统厚重的艺术基础,完成了“五年磨一剑”的艺术积淀。

    多次随程风子先生到皖南、四川多地、贵州各地、甘肃全境、太行山等地进行长时间的写生,实现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艺术跨越。他说:写生既不是“简单地就景写景”,也不是构图上的简单“取舍”,而是要“拨开假象看本质”,因为我们看到的大自然景象因常年的风刮、日晒、雨淋、人工改造、地壳运动、植被生长等原因已经改变了对“道”的真实表现,我们只有懂“道”、知“道”,才能在画面中通过笔墨来还原写生对象符合“道”的真实原貌。他这种风餐露宿“师自然”的从艺、学艺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对自然界中“道”的认识和把握。

为了了解艺术传统的本源和弄清绘画艺术的理法,他多次去老子《道德经》撰写地河南函谷关悟“道”。他结合自己写生中对大自然的“去伪存真”明白了大自然的发展源于其整体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是由无数个“平衡”的局部组成的,这些“平衡”正是绘画的画面,而大自然的“不平衡”既具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正是自然世界不断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高级的画家写生前不急于动笔的原因,其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大自然中平衡的局部作为写生的对象,而非仅仅“制造远、近、中景”。

为了参悟学古,了解原生态艺术以及古老的景物造型,三寿先生不仅专门去敦煌观看壁画,揣摩如何实现艺术融合的最大化和参悟艺术相通的本质,还查阅了大量的汉画像石资料。于是,其绘画融汉画像石、敦煌壁画、中国传统绘画假以西方抽象主义美学而让人“似曾相似”、个性迥异的绘画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從江古塔 75cm× 68cm

小西湖35cm × 68cm

獨樹一幟 135cm× 34cm

三棵樹45cm× 68cm

什么是书画印艺术?三寿先生认为就是在大量地读书、行路和阅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味的人之后“写”自己的思想和性情;     与其说三寿先生是一个书画家、篆刻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思想家,其思想已经强大到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或许,他说的对:这些年,他用自己的思想、眼光和行动默默从事着书法、绘画、篆刻、古琴、戏曲和摄影,别人可能是在走一段路程后就停下等待一下自己的灵魂;而他,时时在携带着自己的灵魂奔跑。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者,或许他已经走出了一条不与人同的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峰山摩崖群刻,开一代唐楷先河 | 大米艺术
郑道昭《论经书诗》
【欣赏】云峰山摩崖刻--北魏 郑道昭论经书诗
摩崖石刻山中藏, 郑文公碑在云峰——实地探访云峰山石刻(附郑道昭论经书诗高清拓本)
云峰山北朝摩崖群刻
云峰山北朝刻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