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需要扪心自问的是“我的责任在哪里”


孩子需要有界线的父母

我(约翰·汤森德博士)第一次听到“问题儿童”这几个字是在小学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两位老师在谈论我们班上的同学韦恩,“韦恩到我班上之前,我就听说他是个问题儿童。”
    
由于我认识韦恩,所以这些话对我是有特别意义的。我虽然喜欢韦恩,但他似乎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他很有破坏性、自以为是、爱干扰别人、对老师很没有礼貌,我对他怎么会这样没有想太多,直到有个礼拜六到他家玩才知道。

韦恩的父母很和气,但是对儿子很放任。例如:我们在客厅里跳上跳下打篮球,搞得很大声,过了好久都没有人来说半句话·后来他妈妈进来,带着请求的笑容说:“韦恩,宝贝,我不想打断你们的兴致,不过到别的地方去玩是不是好一点?”
  
韦恩傲慢地看了他妈妈一眼,继续玩他的。
  
过了一会儿,他爸爸进来,很生气地骂我们:“喂,小鬼,我要讲几次你们才会停下来?”

 



 “问题儿童”不会凭空出现的。每个问题儿童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出来的。受健康约束的孩子不会无中生有地出问题。


虽然人天生就会抗拒约束,但父母还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界线,或是不去帮助他们。任何时候你开始看到界线起了冲突,就会看到问题的来源。

今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基本上是两股力量——“我们的环境”及“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所产生的结果。

父母与我们之间这种重要的关系以及生活的环境,强而有力地塑造我们的人格和处世态度。但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回应这种重要关系和生活环境,这也同样影响到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反映出你如何为人父母

我们并不是要忽视“韦恩有问题”这个事实,也不是要忽略“韦恩需要处理这些问题”这件事。但这里有另外一个原则在运作:你需要把孩子的行为解释为对你行为的反应。因为我们通常看一个人的行为是根据“他的”,而不是根据“我们的”动机、需要、个性和环境来看,所以需要把焦点转移。
    
拿韦恩做例子。这个小伙子既不尊重父母、不回应权威,也不受控制。别人可能试图从许多方面来了解韦恩的行为,认为他是个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或是不成熟的人。这些看法可能都对,但都没有说到他的父母。

其实韦恩是以他父母的有关作风来做回应,以父母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来行事。他知道妈妈无能也害怕冲突,所以吃定了妈妈的弱点,为所欲为;他知道爸爸会大吼大叫,所以他做他想做的,直到爸爸大发脾气为止。他也知道即使是到那个关头,还是可以从爸爸专有的喝令下开溜,到别的地方去继续他的不端行为,因为他爸爸多半不会追究结果,宁可回去看他的报纸,认为已经“收拾”过孩子。

一般而言,孩子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过“对”的日子,这就是为什么上天给他们父母来爱他们、给他们定规矩,并引导他们迈向成熟,孩子也需要外来的帮助。

基本上,孩子只能成熟到父母给他定的程度,不会超过父母在“自己能负责任”,以及“教导孩子负责任”上的限制,影响到孩子如何学习负责任。孩子本身无法让自己成长,他们只会回应和顺应父母的教导

  

孩子对世界运作的方式最早也最基本的心理画面,是从家里学来的。家庭是他们形成真实、爱心、负责、选择和自主观念的地方。因此你以反映上天法则的方法来和孩子建立关系,他就会成功地过渡到外在的世界;但你若保护孩子让他免受不负责任之苦,就是为他的成年生涯设下许多的挣扎。

    
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父母最需要扪心自问的不是“他为什么常常打弟弟”,而是在制造这个问题上“我的那份责任是什么”这样问可能会让你很痛苦,因为它要求你看自己眼中的梁木,而不是看孩子眼中的刺。
    
然而从这种角度着手的好处在于,使你从想要控制孩子的徒劳无功中出来,进入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掌控立场的可能性。
    
要做个培养孩子有规范而自己也受规范约束的父母,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光看书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上自己的努力,找出你规范自己的弱点,取得资讯和他人的协助。
    
三个培养孩子界线的方法

教导孩子了解“界线”

你既能教导孩子绑鞋带、骑脚踏车、清理房间的技巧;可以送他们上学校去学习无数的事情和技术;同样也可以教导他们有能力去听规范以及有能力适时地说出“不”的界线。
  
界线的观念和原则既明确又清楚,不是模糊、神秘的想法,乃是建立在现实、情理的法则,以及日常生活上。因此,你可以直接教导界线,孩子也可以学会界线。你可以帮助孩子用话语说出感受,并把你的教导应用到新的情境上,等他们逐渐长大,再一步步将这些教导加以澄清和修正。
    
例如,不要害怕跟孩子用到“界线”这字眼,这是个很有用的字。当女儿旁若无人地尖叫表示生你的气,怎么样也不肯停,你就等她安静下来,然后说:

 “吉儿,我们家有条界线,就是不准尖叫。你可以生气,可以来告诉我你在生什么气,但是尖叫让人讨厌。如果你不能遵守‘不尖叫’这个界线,后果就是那天放学以后不准玩。”
 
除了实际的应用之外,你可以再进一步教导孩子界线的原则,年幼的孩子可以学习下面这句话:“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意思是,他们必须接受像清理房间、得到好成绩、合宜的餐桌礼仪,以及控制脾气等事情,不可以把没有做好的事怪到别人身上。

像这样的界线观念很快就可以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也会看到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有个四岁小男孩跟他妹妹说:“不要拿那个玩具,那是我的‘界线’。”
    
下面这里列了一些概括性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你了解如何将不同的界线应用在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身上。


出生到十二个月

在婴孩第一年的生命阶段,是与父母亲相联系、建立基本信任的阶段,因此这个年龄的界线应当是很少的。婴儿没有足够的爱心或内在的架构来忍受许多挫折,在这个学习阶段,母亲需要保护、养育,并满足婴儿舒服和被爱的需要。

一到三岁

在这个年龄层的孩子能够学习对“不”这个字作回应,也能够了解他们不听话会有什么后果。这可以应用到危险的景况、乱发脾气、暴力行为等等。他们可能无法了解你所持的理由,但可以逐渐了解:听从你的“不可以”会带来好结果,忽视你的“不可以”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到五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更了解为什么要负责任,不负责任会有什么后果,也可以和他们一起谈论;学习如何善待朋友、回应权威、有礼貌地表达不同的意见、做家事等等——都是这个阶段可以定的界线;至于像“暂停”、“没收玩具”、“不准看电视”或“不可以参与有趣的活动”等等,在这个阶段都是很有效的“后果”。
    
六到十一岁

这个阶段牵涉更多要努力的事情,除了家庭之外逐渐投注更多时间到外面的世界,如学校、活动、教会、朋友等。界线的问题将围绕着:待在家里和去找同学玩两者时间上的平衡,还有家庭作业、学校的课业、目标的决定、时间和金钱的预算等事务。可以采用的后果包括:约束他与朋友的关系、自由活动的时间以及在家里所享有的权利。
    
十二到十八岁

青少年时期是进入成年的最后阶段,牵涉的事务包括:对自我的认同有别于父母对他的认同、职业的倾向、性的成熟、对爱情的选择以及价值观等等。这也是应当开始“不以父母自居”的阶段——从“控制”转为“感化”孩子。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要在人际关系、价值观、时间安排、长远目标等这些问题上帮助他们,尽可能让他们知道这些事自然而然的后果是什么(例如,会没有零用钱,或是失去学校奖学金的支持)。

在这个阶段要记住一件事:行为像三岁小孩的青少年,得不到成熟的青少年所能拥有的自由。是否能得到自由,在于他能否把该负的责任处理得很好。
    
“自由”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传下来的礼物。


无穷的榜样力量


榜样有别于教导。孩子观察你的言行,并从你如何在自己的世界运作“界线”来学习。


他们观察你如何对待他们、对待配偶和对待你的工作,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你,因为他们不但景仰那些更大、更有能力的个人,也想要像他们一样。当他们套上爸爸的拖鞋,或是擦上妈妈的口红,玩起扮大人的游戏时,就是想要看看自己像不像大人。在这一点上,他们“领悟”你的界线,胜于“受教”于你的界线。
    
榜样不只是在你“扮演父母角色”时才需要表现出来,它乃是随时存在的,它出现在你被孩子看到或听到的任何时刻。很多时候,做母亲的发现孩子在做她做过的事,而不是在做她所教过“对”的事情,因而感到惊慌。

她虽然会对孩子所做的事大惊小怪,但自己心里也有数——在这个游戏里面,通常孩子比她还早看穿,所行出来的才是母亲(或父亲)所持的信念。
   
在这一点上,一般行为的家规是很好的说明。许多有关权利和责任的规定,如上床时间、看电视的时间等等,孩子和大人不需要一样,但是有些规矩应该适用于家里所有的成员,例如:“别人讲话时不许插嘴”这一类。许多做父母的人总觉得他们需要讲的话,比孩子凌乱地讲述学校发生的事来得重要。
    
然而,如果家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共同的规矩来面对,孩子就会看到尊重他人的榜样。当小杰说:“妈咪,你在插嘴!”而做妈妈的也没有护着自己,诚心地回应说:“儿子,对不起,你说得对!”

这时,孩子就学习到对大人所定的家规和事情,要带着尊重、自主、歉意以及回应的态度。




这些不只是身为成人美好、健康和成熟的表现,也是真实生活的典范,孩子都非常渴望找到一些可以长久依循的标准。那就是为什么如果做妈妈的辩白说:“小伟,你不了解,因为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话,所以我非这么说不可。”小伟则很有可能在遇到别人质问他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辩护和自圆其说。


孩子主要的需要是归属感,胜于需要做个乖孩子,若是顺从家规可以帮助他有归属感,就要他顺从;如果反抗家规会让他更留心家里的规矩和更有归属感,那就让他反抗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你的榜样。

 帮助孩子将界线化为己有

 

“内化”某些事就是使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它不只是学习一件事情,也有别于看到一个事件真的发生,而是使那个事实成为实际的经验。

    
我的妻子芭比和我最近开始和七岁的儿子瑞奇,以及五岁的儿子班尼讨论有关用钱方面的责任。

我们每个礼拜按着他们所做的一些家务事,给他们少量的零用钱。他们把部分的收入拿去奉献,部分存起来,部分拿去花用。当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两个男孩认为钱是从树上长出来的,他们喜欢钱,但是没有管钱的责任感。对他们而言,有钱是很棒的事,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多的钱。

芭比和我教过他们好几次,要他们把钱存下来去买真正想要的东西,不要一下子就花光,但是他们把这些话当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没有经验,但想要买某件东西时,发现自己已经破产。
    
有一天,两个男孩把所有可花的钱用来买他们想要的玩具,两天后,他们看到长久以来就很想要的漫画书在廉价出售,就回家翻钱袋找钱,可惜小钱袋并没有在一夜之间填满。于是他们来找爸妈求援,我们说:“不赠送也不贷款,只能按平常每周的比例赚取零用钱。”他们问说可不可以做额外的家务事,我们说不可以。
    
于是他们就哭了,我们同情他们失去了捡特价书的机会,但是他们的钱袋仍是空的。几个小时之后,班尼说:“我要等很久、很久、很久才会有下次机会。”他的确等了很久,他们都等了很久。下一个发零用钱的日子时,他们把钱储存起来,谈论需要存多少钱,以及可以花多少钱。

他们开始内化了这个事实——即,如果现在就花钱,以后就会没有钱可以用。
    
不是几番训诫和唠叨就能达到这种结果。父母有界线的经验,才能培养孩子的界线,就好像一棵橡树,孩子碰撞了几次以后,发现这棵树比他强壮,下次就会绕道而行。
 

本文节选自 《为孩子立界线》,亨利·克劳德博士、约翰·汤森德博士著、吴苏心美 译,转载请联系博雅小学堂(boyakids)。




走进情绪管理

四堂课

为您敞开一扇

通往心灵自由的大门


点击原文,进入商城订阅《情绪决定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线(一)
荐读|《为孩子立界线》(父母必读)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偷东西
带出不耍赖、有教养的小孩
和叛逆的孩子较劲并非良策
正确教育孩子,你应该掌握这些技能(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书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