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伊犁老故事】 苏集祖:伊犁“塔兰奇”趣谈

136


     伊犁“塔兰奇”是清乾隆政府组织的南疆移民,在伊犁农垦已经250多年。 作者是惠远老满营右翼正红旗后裔,久居伊宁市汉人街。他以亲身经历和饶有趣味的文字,描述了由于人文地理的不同,如今的南北疆维吾尔人已在风俗语言上有所差异,读来增长了我们对兄弟民族的进一步了解。

——编者王红涛



伊犁“塔兰奇”人的

          来历


       17世纪70年代末,准噶尔蒙古灭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以后,从天山南麓乌什、焉耆、阿克苏、喀什、叶尔羌等地,强制胁迫当地农民到伊犁河南岸“海努克”等地方开荒种地。称这些维吾尔族农民为“塔兰奇”,即蒙古语:种地的人。之后,在清朝剿灭准噶尔的战乱中这些“塔兰奇”人逃亡贻尽。


       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北部准噶尔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动乱,1759年又完成了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完成了新疆天山南北的统一。清政府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军政要务,为解决驻军的口粮问题,仿效准噶尔旧制,从阿克苏、拜城、和田、叶城等各地组织大量维吾尔农民到伊犁河两岸进行屯田,史称伊犁“回屯”。


        由于伊犁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且清政府制定的税赋制度优于南疆,所以吸引了大量南疆维吾尔农民来伊犁开荒种地。到1768年,这些农民在伊犁河两岸建立了80余个“玗子”(村庄),人数达6300余户,种地10余万亩。塔兰奇的上层伯克和商贾小贩们居住在伊犁九城之一的宁远城(即现在的伊宁市)。


         他们的后裔就是现在“塔兰奇”的祖先。

240年前伊犁宁远城中心的拜图拉寺


        这些移居伊犁的维吾尔族人,相对南疆维吾尔族人相对单一民族聚居环境,在伊犁移民多元文化的环境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犁塔兰奇文化。在与其他兄弟民族相处和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风格,成为伊犁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盛世才独裁统治时期的新疆第二次民众大会,在确定全疆“维吾尔”族名称的同时,单独将伊犁的维吾尔定名为“塔兰奇”族,与“维吾尔族”同列新疆当时14个民族之一。解放后取消了这一族别,“塔兰奇”仍为维吾尔族的一部分。这些人的后裔,就是现在自称“塔兰奇”的伊犁维吾尔人。因此,“塔兰奇”专指清朝乾隆年间从南疆迁徙到伊犁实施回屯的维吾儿族后裔。“塔兰奇”把之后来伊犁的南疆维吾尔族一律称之为“喀什噶儿利克”(喀什人),以示两者之间的区别。


语言

       “ 塔兰奇”人也确与其他地方维吾尔族着有不同之处。首先,他们的语言中借用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较多,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借用了很多俄语和英语的单词,使得其语言简练朗朗上口。例如,称银行为“BANK”、机动车为“MACHINE”(英语)、工厂为“杂沃特”电影为“尅惱”(俄语)等。


       生活用语中的食醋,南疆维吾儿族叫“阿齐格苏”(酸水),塔兰奇称“色里剋”(俄语);自行车,南疆维吾儿族叫“邪唐恰克”(魔鬼车轮)而塔兰奇称“维利斯普特”。当然,维语中直接使用的汉语词汇就更多了。伊犁维语中代表地区特色的土话方言较少,因此,新疆维吾尔语普通话就是以伊犁的维语为基础形成的。


服饰


       在与多个民族长期交融的过程中,特别是受临近国家俄罗斯、塔塔儿、乌兹别克等民族的影响,使他们的服装也独具特色。女性一年四季穿裙装,姑娘喜欢穿“布拉吉”(俄语,连衣裙)。


       在穿裙子方面,南疆妇女底下配长裤,而塔兰奇配长袜(现在南疆城市女性也同样时髦了)。塔兰奇中老年妇女除围头巾外还喜欢俄式披肩。

伊宁市潘津乡维吾尔民俗展览室(王红涛拍摄)


       男人喜欢戴俄式“坎土曼”帽(鸭舌帽),也喜欢穿西服、“巴丁格尔”(三接头皮鞋)和“胡戎木”(皮)靴子。由于伊犁雨水多道路泥泞,所以皮鞋和靴子外面配“卡拉西”套鞋(一种橡胶制成的布鞋式专用鞋类)用于保护皮鞋和靴子,避免沾染泥土,回家后就脱在门口。


 饮食


       饮食方面,和南疆维吾尔人不同的是因为伊犁的牛奶多,塔兰奇早上都喝奶茶吃馕,并喜欢烤制欧式甜点。


       塔兰奇学习乌孜别克族土法做的“玛绕吉”(冰激凌)香甜可口,冰块和酸奶混合的“都哈普”(刨冰)是夏季的清凉饮料。年轻人还爱喝俄式“啤渦”(土法制作的啤酒),喜欢打开橡胶瓶塞后气体和泡沫呯然冲天而出后心悸的感受。


住房


工人街维吾尔小院一瞥(潘景芳拍摄)


       “塔兰奇”的住房过去俄式天棚地板式的房屋比较多,房子都有廊檐,檐边镶嵌带有伊斯兰风格的装饰。一般住户,前院有花圃和葡萄架,后院是果园。房间里墙壁上钉有挂毯,炕上或地板上铺地毯,被褥和箱柜摆放在房门对面的墙角,房间墙壁洁白,被褥整洁干净。装置贵重物品的“桑杜克”金光闪闪的铁片装饰特别引人注目。


“恰克恰克其”


       “塔兰奇”有句谚语:“除了死亡,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危兰登巴西卡,塔麻夏)。他们以笑话和幽默来调节生活,常常搞“沃图拉西”(朋友聚会)。


       聚会中必有一个“恰克恰克其”(说笑话的人)在座。“恰克恰克其”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往往从嘲讽在座某人的生理特征开始,当别人反驳时他又能抓住别人的语病反击。当然也不是“恰克恰克其”的每一句话都是可笑的,但是聚会的所有人都会对“恰克恰克其”的妙语连珠给予笑声、尖叫和打口哨的配合。

伊宁市喀赞其景点的旅游马车


       因此,即使在伊犁之外,如果遇到这样的喧闹的场景,不用质疑那必是伊犁塔兰奇的聚会或者其中必有不少塔兰奇。伊犁著名的“恰克恰克”艺人伊萨木丁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聚会中练就了一身本领。在公社时我参加过几次有他在场的聚会,他本身就有身体残疾,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全靠为聚会捧场为生。“恰克恰克”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吉尔拉”说唱


       塔兰奇年轻人喜欢唱“吉尔拉”, 这是一种欢快、浪漫的曲调。它起源于西班牙,流传到俄罗斯后在新疆伊犁、塔城等地流行,青年人自己填词用歌声来倾诉对爱情的向往。


       另外,年轻人还热衷于跳“阿特努什卡”舞,这是一种俄罗斯踢踏舞,舞者穿皮鞋随着乐曲用脚尖、脚后跟或脚掌击地,发出踏踏声响。舞者边跳边打口哨,节奏清晰多变,有时来了情绪甚至跳到桌子上表演,使场面活跃程度达到高潮。


       塔兰奇除使用本民族的传统乐器如“都他”、“弹本儿”和手鼓等外,还喜欢手风琴、提琴等西洋乐器。


喝酒


       塔兰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青年人喝酒的聚会上,一席无论人数多少,只用一个酒杯轮转。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公平,没人能够投机取巧。当然也不是酒量小的就倒霉,三巡过后,门前酒可以唱歌后敬给别人。因此,塔兰奇小伙子们的聚会一定是歌声不断,笑声连连。


 钱币称呼


       最容易区分伊犁“塔兰奇”和其他地方维吾尔族人的简单方法就是听他们对于人民币“元”的叫法。伊犁以外的维吾儿族统叫“块”和汉族一样。而塔兰奇却叫“索姆”(吉尔吉斯斯坦国货币单位)。另外,他们把人民币的“分”叫“梯尼”,其实这是西亚阿拉伯国家货币名称“第纳尔”的变音。


自豪感


       “塔兰奇”有着比较强烈的地区族群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因此往往在与其他地方维吾尔人交往时的言谈中特意显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为此他们就被其他地方的维吾儿族同胞冠以“呼勒佳力克泡气”(意为:自以为是的伊犁人)的雅号。

 

伊宁街头的笑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地方,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塔兰奇从天山南部迁徙伊犁河谷的现实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伊犁的有力佐证。


       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日益成为世界共识的今天,塔兰奇文化得到重视,伊宁市在达达木图乡布拉克村建立了塔兰奇民俗村,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点。同时,弘扬伊犁塔兰奇文化对于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有积极意义。

苏集祖写于2015年12月

(本期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拍摄提供)


苏集祖夫妇和大女儿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维吾尔的声音 Ⅳ
六星街里的青骊客栈
伊犁老城风情
多图:伊宁啊,你可真好看
大家都知道维吾尔族,那你知道“维吾尔”有什么含义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