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加坡禁绝方言的思考——一位中国语言学教授的观察

上个世纪70年代,新加坡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讲华语运动”,旨在取缔方言,最终以华语取代方言为华族人士的共同语。这场运动触动了一系列问题。

“华语”和方言的关系

“华语”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只是不同时期的“华语”所指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华语”指的都是中华语言,而其外延则相对广泛。

新加坡独立后,把华语确定为“官方语言”之一,这就赋予了“华语”新的内涵。几乎差不多同时,中国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名称。这样一来,“华语”在新加坡成了“华族的共同语”,也因此跟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实现了切割,进而为建构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认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华语”和方言原来是一种上下位关系。最早把二者进行对举,可以推到马来亚联邦时期;但将“华语”同汉语各方言并列起来,当属于新加坡。这显然与新加坡当局对“华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关:它在客观上就导致了“华语”跟原来的闽南话、广府话、客家话的语言学意义上的“对立”。这种语言学概念上的对立,形成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即闽南话、粤语、客家话等方言,应该服从国家地位上的“华语”,让位于“华语”。

1982年开始,新加坡广播媒体禁播方言节目,香港电视和台湾用方言的电视剧在“免付费”电视台必须改以华语配音播出,各家中文广播电台也改以华语为听众播出新闻、娱乐和音乐节目,用方言播报的新闻精简为“简要”新闻。

实境观察:母语教育成了第二语言学习

华人本来各有各的方言,这些方言是“与生俱来”的习得结果。它们是自然获得的语言,不需要有意识的学习,没有任何语言学习中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的母语教育,是“识字读书学文化”。学童到校,任务是学习“官话”,学习书面语,学习“文明词儿”等等。例如,学习官话方面,要学习官话的发音、学习官话的词汇,学习相关的文体和表达方法。

强制性地规定只能用“华语”,则下一代自身的语言习得开始遇到障碍,其后的华语学习也是困难重重。首先,他们无法通过方言获取语言和信息,有的甚至不能自如地获取华语或用华语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原本是方言到标准语的转换学习变成了第二语言的学习。除了发音之外,他们得进行特定的语言结构训练,逐步地掌握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其次,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是一种平时不大使用的语言,书面语的使用更是少得可怜。尤其是家庭是英语背景的,他们到学校后无法听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就无法正常地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越听不懂越不愿学,越不愿学也就越学不好,形成恶性循环。几年前我曾对此进行过分析讨论。以我在新加坡观课的经验,相当一批学生到了中学,仍然无法以华语进行流畅的交流。在中学的一些课上,老师布置作业还不得不用英语复述一遍。此外,由于未能严格区分语言习得意义上的“一语”和“二语”的华语学习者,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华语教学在理论上认识不足,遇到问题简单地用“减负”方式来处理,这使得新加坡的华语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学生“痛恨”华语在一个时期似乎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保持良好的华语使用和发展势头是很难想象的。

成“无源之水”,阻碍了新加坡华语的正常发展。

华语分布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土壤,会产生各自的变体,因为语言是一个有机体,有自己的新陈代谢。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语会死去,也不断有新的词语诞生。以中国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社会的词语正在不断消失,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一大批工业词汇、科技词汇进入汉语,有的还陆续进入日常生活,成为常用词。语言会因为语域、领域和地域的不同,从不同方面吸收词语,而其中不少就是经过方言进入普通话的。就语言学的立场来看,标准语和方言是兄弟姐妹关系,方言是标准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研究表明,现代汉语标准语在发展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方言。

禁绝方言,就使得新加坡华语成了无源之水。新加坡没有农业社会,原来农业社会的词语来源于方言,传统文化词语也源于方言。今天的新加坡是一个科技社会,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都是英语的。传统词语不断死去,也没有方言提供补充。新加坡华语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创新发展的规范依赖型语言。

语言的本质论

多年来,人们只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这就把方言的生存之路给堵死了。因为从交际的角度看,方言的确不具优势。事实上,语言作为工具的功能,不只表现在交际,还有其他方面。例如,语言还是认同工具,是文化载体等等。方言也是如此,方言是地域认同、群体认同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的各大方言中,客家话是唯一个以人群命名的方言,它得益于“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家训。

今天,语言是文化载体的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语言文化多样性也得到广泛的支持。事实上,语言不只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本身。我们清楚地看到,别的载体都是先有工具,然后方可载物;而语言这个工具从它的发生到发展,都是和文化相伴的。它已经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加坡致力于通过华语来传承母语文化和价值观。其实,在我们的方言里中华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都已经存在,用华语或许也只是一种更“高大上”的表达,或者说是更上一个层次。方言记录了我们的饮食文化,记录了我们的历史,记录了我们的社会和科学经验,有我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自然习得方言,也就自然地有这个根;离开方言,再通过华语寻找这个根,则需要一个艰难的历程。

 

作者为社会语言学者、曾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院长,也曾任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访问教授

文章来源:《怡和世纪》FEB-MAY 2017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好普通发,走遍东南亚都不怕
普通话在新加坡,从差点消亡到几乎普及,但新加坡华文听着有点怪
新加坡鼓励了几十年,为什么说中文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语言学概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加坡旖旎的语言风情
初来乍到,这样的新加坡华语你能看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