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哲游学 | 赴以色列教学实践活动报告(一)
游于是乎始:一个异乡者在以色列


“原来真正有信仰的生活是这样的。”在以色列的每一天我都沉浸在这样的冲击之中。


最早听闻以色列、听闻耶路撒冷是在高一的社团课上,老师带着满眼的向往和憧憬为我们描绘圣城的伟岸和辉煌,讲述信徒的苦难与上帝的荣光。幻想中的圣城耶路撒冷应该是崇高的、雄伟的、恢弘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杜绝一切凡俗烟火的神圣之地。


但是,当我登上橄榄山俯瞰这座圣城的时候,原先的想象坍圮了。整个视觉感受是平铺的,石材建筑浑黄厚重,带状的植被穿插其中,远处还有随着地形起伏的现代化大楼,以及视野正中的金顶清真寺。整座耶路撒冷城在澄蓝轻逸的天空的映衬下,闾阎扑地,连绵起伏,而非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从橄榄山俯瞰汲沦溪谷和耶路撒冷老城


真正走进这座城市、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最鲜明的直观感受就是各式各样的服装。犹太男子头上的kippah,礼帽,两鬓不可剃的鬓发,黑色的长袍,皮鞋。俄罗斯移民石磨般硕大的帽子,以及其他各异的带着宗教或民族特征的服饰。这些看上去相当繁复的服装,是他们身份和信仰的象征,是日用品。那一方小小的kippah,遮盖了自己的头顶,以免直冲太阳与上帝。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尤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一个非信仰者的异质感。



服饰所具有的这般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是缺位的——穿衣仅仅是为了避寒遮体与审美需求;只有在感受到无聊与庸常的时候才会刻意去寻觅所谓生活的意义。而在这里,作为一名信徒,意义来源于信仰。出于对上帝的虔敬而遮盖起自己的头顶,出于对上帝的虔敬,而向着哭墙祷告,过着有信仰安排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我从未体验过、也从未见识过的生活。我看着他们载歌载舞,擂鼓鸣号,庆祝一个青年的成人礼;我听见清真寺的宣礼,滚滚声浪动地而来,高亮肃穆,震慑人心;我看见一个个信徒亲吻着哭墙,低眉轻语,将祈愿塞进墙隙;我看见祈祷室里不停鞠躬的祈祷者,看见地下被挖掘的千年前的古城墙,看见考古基地中怀着敬意与爱清理残砖破瓦的考古者。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情感,我不曾想象得到。


正统派犹太男子在阅读告示


人们常常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宗教。有的人反驳,有的人支持,也有的人重新定义和反思的。我无法给出一个定论;但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而言,像以色列这样虔敬的宗教信仰,我闻所未闻。当我们走进一座寺庙,走进道观或者夫子庙,当我们弯下膝盖磕下头,点上香火诵起经,我们在想的是什么?在求告的是什么?为了合家平安祈祷,为了前途昌顺,无所谓顶上供奉的是谁:西方诸佛三清五老,抑或一方土地城隍。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场交易,人和神的交易。纵使头顶上的塑像金光熠熠宝相庄严,这种体验却完全不同于上帝的荣光照临。


我一直在思考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和心理。我很想知道以色列的犹太人何以产生这样的虔敬。看着他们不含私利的祷告,为了信仰而信仰,我感到自惭形秽。当在耶路撒冷的正统区参观的时候,那些小孩子冲着我们高声呵斥“你们这些无知的不信仰上帝的人”,我非常惭愧,我感觉自己与他们相比缺了一点什么。我记得过去看王小波,他说“人无论信点什么,总得信点什么”。这是一个无信仰者对于信仰者在精神上的低微。但是,这样的低微感与失落感源于何处?是否合理?生活需要仪式和意义,没有意义的庸常生活是最广大淡漠的苦难,那么我们呼唤的是宗教还是意义?而如果一旦宗教倾颓,那么巨大的价值真空又将如何填补?在我国乡镇日益蓬勃的基督教又将走向何处?我苦苦思索,尚无定论。


宗教起源何处,何以绵延至今,是对于未知的恐惧?天启?圣人神道设教?集体的迷狂?我不清楚。但是,这或许和犹太人的历史有关。当我站在死海之滨,站在马萨达遗址之上,当我设想自己是千年前的犹太人,我陷入了巨大的绝望和恐惧。这是怎样的困境与生命的荒芜啊!


在去死海的车上,左侧是波光粼粼的死海,右侧是陡峻的山峦。碧蓝的死海摇曳着金色的阳光,从高处俯瞰,死海色区斑斓,深深浅浅的蓝色错落缤纷,仿佛就是李白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碗盛来琥珀光”,而岸边凝结着白色的晶体,晶莹剔透,粉妆玉砌。与右侧荒芜耸立的山峰相比,使人不禁想要去感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与濯濯童山相比,这一汪碧波万顷更像是生命的荒漠,极高含盐量的水是美丽的毒药,摧毁了一切生命生存的可能,不能饮用不能沐浴不能浇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打碎了生存的希望,带来的是更大的恐惧与绝望。而犹太人正是在这样的恐惧与绝望中,在悬崖峭壁和死海波光中一路走来。


我看着周围的贫瘠,看着石壁上的海拔刻度线一路下降,从海拔1200米的耶路撒冷到海拔-400米的死海,千里戈壁,破落棚户,散落着破败的城垣、羊群和马,犹太人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躲避了罗马大军的围追堵截,绵延繁衍了千年。在这样的文化感召之下,我仿佛能看见亚伯拉罕带领族人前往流着奶与蜜的期许之地,能看见摩西杖分红海出埃及,能看见犹太人的中兴衰落。这是一种非常悲壮而且极具感召力的历史力量,而这样的历史足够厚重到使每一个犹太人产生共鸣,产生由衷的坚毅和自豪。当然我以这样旁观者的姿态来描述这样的心理自然不能极尽作为当事者心中的激动,而犹太人自豪的语气和那些至今居住在这片荒漠中的人的心理状态肯定也是千差万别。而苦难,也只有走出了那个最尖锐疼痛的点的时候,才能从疤痕里分泌出赞美的抒情诗。带领犹太人走出苦难刺痛的,正是对上帝的信仰。


远眺死海


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坐在车上,耳机中循环着gfriend的《夏雨》,南韩女团清纯的歌声在周遭缺水的困顿中显得无比的甜腻,这些把玩爱情的歌唱带着湿漉漉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蕴,背景音中清亮明快的雨声显得这么不合时宜。与之相应的是路边稀疏的树木,在水的滴灌之下,活得倔强而饱有尊严。水,对于生命、美、道德、宗教的孕育和塑造的不同,人类对于水的运用与歌颂,在这样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出。


而当淡水澎湃起来,便有足够的基础构建文理之隆盛。马萨达遗址中橙色羽翼的黑鸟与加利利湖的白色水鸥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石块垒砌的简易祈祷室与八福教堂的蓊郁葳蕤相去甚远。约旦河碧波荡漾,树阴照水,锦鳞游泳,鱼群在受洗的白袍间悠游,浴水的欢呼人群暂时忘却了不可久站的死海荒漠。并非对两处进行褒贬,固然遗忘历史是对历史的背叛,而长久地沉浸在苦难回忆之中也是对丰盛的辜负。


加利利海上的游船


私以为以色列将历史与现代链接得很好。在耶路撒冷大卫塔观摩的一场光影秀,通过现代科技将整座古堡投影成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光影交错之间铺陈开犹太民族的兴衰。而在马萨达,一道缆车链接起地面和山顶,崎岖的古老山道在脚下逶迤盘绕。散落在迦南之地的古城如雅法和耶路撒冷,既保存了大量古迹,也并生着现代市场和生活模式。更有国际都市特拉维夫包容并蓄,活泼开放。


传统和现代存在着张力,但是以色列并没有为了现代化而破败传统,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拒斥一切现代化,有保守有激进是社会文化的常态,将之调和圆融是人类的智慧。这或许也是耶路撒冷一片闾阎扑地景况的原因,没有特别突兀的摩天大厦横亘在地面之上,遮蔽教堂的视野。我们不禁想,我们在构建自己的都市时,对古建筑的保存和开发或可以借鉴于此,从而更好地发掘每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意蕴,避免千城一面。


地中海边上的城市:特拉维


飞机起飞之时,透过舷窗看着以色列一点点退后,橘黄色的繁华灯光勾勒出城市的轮廓。这里,这片土地,是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上帝启示的地方,是耶稣生活过的地方,是中东战争冲突过的地方,是苦难与希望,宗教和科技,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地方。夜幕中黑暗的地中海占领了舷窗上更多的面积,特拉维夫变成了连绵的橙黑色光斑。我们在空中奔赴北京,前往另一个文明的中心,带着以色列给我的冲击,返回到原先的生活的节奏。而这种异质的冲击感,将长久激荡我的思考,对于宗教,对于现代化,以及对我们自己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反思。


作者 | 曹永泰,南京大学哲学系2016级本科生



编辑 / 刘雨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里之行,始于创新——第2期以色列国际课程圆满结束
古代希伯来文化的探秘之旅(一)
这两个国家共用一个首都,都在抢,至今此两国国界都没有扯清
圣城耶路撒冷
同宗同源却势如水火,血战2000年的三大宗教,到底发生了什么?
论犹太人兴衰与西方宗教发展的关系(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