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2014-04-08 23:58:52|  分类: 伤寒案例与分析|字号 订阅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2010-01-25 10:14:55|  分类: 杏林杂侃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唐宗海在血证的治疗中,十分推祟和法,认为和法乃血证治疗之活法。和法之代表方,首推小柴胡汤,故唐氏在《血证论》中多处用到小柴胡汤,概括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和解退热,用于血家感冒之疾,因有阴血损伤,不可发汗退热,惟用和解之法,可扶正祛邪;2.和血逐瘀,用于血瘀之证,盖逐瘀生新,当以调气为先,故小柴胡汤和血逐瘀,为正治之法;3.用于咳血、咳嗽之证,咳乃气逆所致,气病及血即咳血,小柴胡汤气血两兼治之,最为全和之法;4.和肝降逆,用于肝气失和,冲逆动血之证,小柴胡汤和肝降逆平冲,为宁血止血之良方;5.和脾止泻,用于肝脾肺失和而致腹胀泄泻诸证,小柴胡汤调肝肃肺、滋脾和胃,以达和脾止泻之目的。
   
   
    唐宗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名医,中西医汇通大家。《血证论》为其代表作,是书之编撰,缘其自幼体羸善病,早岁即习方书,有病则自调之,后患吐血、下血之证,翻阅各家医方书籍,施治罔效,又请名医诊治,仍无确见,身体日渐衰退,因困于血证之疾,故每于血证论述之方书,特别留意,并研究之,后得同里杨西山先生所著《失血大法》,获为至宝,潜心研习,并将《内经》、仲景之书,参悟体会,豁然心有所得,藉此治疗血证,十愈七八,“爰将失血之证,精微奥意,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未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著成《血证论》。是书刊行后,影响颇大,所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深得后世表彰,宗为治疗血证之大纲。精读《血证论》还可以看到唐氏治疗血证另一大特点,即十分推崇和法,认为和法乃治疗血证之活法,称为第一良法。和法之义,“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胃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并用。”和法之代表方,首推小柴胡汤,该方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为治疗各种血证之活剂。唐氏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血证及其兼证、变证,其辨证思路,无不给后世以启迪。今就书中所论,归纳分析如下。
   
    和解退热
   
    血家易患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胃气素虚,易召外邪,以其既有阴血损伤,又有外感表证,但用汗法,则血不升,气发泄,血随气溢而不可遏抑,惟用和解之法,能扶正祛邪,使先生其津,津足而火不食气,则肺气能达于皮毛,而卫气充。次疏理其气,使血分和则不留邪为患,外邪自解矣。故各种外感发热之证,可用小柴胡汤为主治之。
   
    失血之人易患感冒,虽有发热恶寒表证,不可径用汗法,只宜和散,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当归、白芍、丹皮、蒲黄、知母、石膏、杏仁治之。
   
    肺胃不足之人感冒,肺胃阴伤,易召外邪,偶有感冒,即为头痛、寒热、身痛等证,治疗惟和解一法,生津调气祛邪,宜小柴胡汤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
   
    失血家外感伤其营卫,发热恶寒,不可发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和散之。
   
    血证之人外感,证见发热头痛,牙关紧闭,吐痰,抽掣,角弓反张,皆是卫气为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治之。
   
    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证见身热郁冒,头汗出,乃因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之故,治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小柴胡汤主之。
   
    营卫不和,发为寒热,似疟非疟,不可作疟治之,宜小柴胡汤和其营卫而愈。
   
    瘀血发热,瘀血客于肌腠,阻滞营卫,发寒发热,似疟非疟,骨蒸盗汗,咳逆交作,以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治之,瘀血在腑,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治之。
   
    和血逐瘀
   
    和血逐瘀为《血证论》治疗血证之大法,唐氏认为,血既止后,其经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是为瘀血。既有瘀血,则新血断然不生,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故逐瘀生新为治血证之要法。瘀血之生,皆因气机阻滞所致,故当调气和血逐瘀,小柴胡汤加活血化瘀之品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宜用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治之。
   
    瘀血在上焦,发脱不生,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目不了了,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红花、大蓟、桃仁治之。
   
    血在中焦,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着滞,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治之。
   
    瘀血在腠理,则营卫不和,发热恶寒,出现寒热如疟状,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
   
    瘀血在胞中,小腹胀痛,其人或寒或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至发狂,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治之,血犹未结,但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治之。
   
    瘀血口渴,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治之。
   
    血臌,证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腹上青筋,脉数口渴,便短气逆,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
和肺止咳
   
    咳者气病也。肺主气,外合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此外因之咳也;肺之气下输膀胱,转运大肠,通调津液而主制节,制节下行则气顺而息安,若制节不行,则气逆而咳,此内因之咳也。血证之咳,或先咳而后失血,或先失血而后咳,或暂咳即愈,或久咳而不止,种种不一,细推究之,因于失血虚劳。调治之法,须知咳固气病,必兼顾血分,故小柴胡汤加味,气分、血分两兼治之,是最为全和之法。
   
    外感风寒致咳,证见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甚至吐血,予小柴胡汤加紫苏、荆芥、当归、白芍、丹皮、杏仁和表清里。
   
    肺郁热致咳,证见久咳喘满,甚则咳血,乃因病生于寒,寒郁化火,治疗但温其寒,益动其火,宜清火疏寒,用小柴胡汤加苏子、款冬花以清郁火。
   
    肺胀咳血,治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防己、木通、麦冬、马兜铃。
   
    痰瘀相兼致咳,治宜小柴胡汤加当归、桃仁、丹皮、云苓。
   
    喘息因气不达于外,而壅郁于内,宜小柴胡汤加杏仁,以转枢外达,使腠理通,荣卫和,气达于外,不壅于内而喘自愈。
   
    鼻塞声闭乃肺窍不通,宜小柴胡汤加杏仁、桔梗、荆芥、薄荷治之。
   
    肝火乘肺呛咳,证见目眩口苦,呛咳数十声不止,咳牵小腹作痛,发热颊赤,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蛎、丹皮、地骨皮治之,重者加胡黄连。
   
    食复咳嗽,失血家,胃气清和,津液自生,火自降,痰自顺,而病自愈。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冲于肺则为咳嗽,小柴胡汤加紫苑、麦冬、五味子、杏仁治之。
   
    时复,谓血家春夏得病,次年春夏复发,秋冬得病,至次年秋冬病复发,值其时而仍病,故曰时复,失血家至秋时皮毛收敛,未能秘固,外合风气,内结郁热,发咳动血,皮毛洒淅,寒热作咳,宜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蒲黄、苏木、栝蒌根、麦冬、桑皮、全皮、枇杷叶治之。
   
    和肝降逆
   
    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肝气冲和条达则血海不扰,血脉得畅。肝郁化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诸证由生。肝气横逆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回食逆满,木挟水邪上攻,则痰饮,泄泻,呕吐。唐氏认为,血证之关键,在于冲气上逆,气逆则血升,出现动血之象,故治血当以治冲为要,冲气安则血海宁,欲宁血当先宁气,小柴胡汤和肝降逆平冲,为宁血止血之良方。
   
    冲气上逆欲动血,证见颈赤头晕,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乳下动脉辟辟弹指,颈上动脉现出皮肤。冲为血海属肝,肝脉达于咽也,气逆血升有动血之象,宜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以导冲逆。
   
    呕血,唐氏认为呕血其病在于肝,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之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少阳转枢不利,肝木失疏泄之常,横肆侮土,故成呕逆,凡呕皆属于肝,而血又为肝之所司,见呕血之证,断以调肝为主。先干呕,然后呕血,呕血后仍发干呕者,皆少阳之逆气也,先用大柴胡汤加蒲黄、丹皮、桃仁、当归治之,呕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汤以调和营卫,转枢表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哕自止。
   
    目衄,小眼角出血,乃少阳相火随经脉而出,冲动肝经血分则生血筋,窜入瞳珠,及胬肉长出,亦见流血,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当归、红花、龙胆草、丹皮,外用杏仁、白矾、铜绿点之。
   
    耳衄,耳中出血,此乃足少阳胆脉绕耳前后,手少阳三焦之脉入耳,相火旺,挟肝气上逆,及小肠相火内动,因得邪血妄行,治法总宜治三焦、胆、肝与小肠经,用小柴胡汤加五苓散统治之。
   
    零腥,即吐出黄白色,如米粟点粒大小,味腥臭之浊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之热化为星点,先吐星点,后乃吐血,此时血尚未动,但当治其气分,气分清而零腥自除,小柴胡汤治之。
   
    红痢,痢下纯红,伴腹痛如刀锥,乃血痛也,是以痢发于秋,肺令当秋,克制肝木,肝不得达,故郁结不解而失其疏泄之令,是以塞而不通,调肝则木火得疏泄,而血分自宁,达木火之郁,宜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当归、白芍,白头翁汤或四物汤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黄柏、龙胆草、黄芩、柴胡、桑寄生治之。
   
    恶阻,胃气以降为顺,今因有胎,子宫收闭,冲气不得下泻,转而上逆,挟胞中之水,以干胃土,为痰水上溢,因而呕吐,宜小柴胡汤清胃降火或合麦门冬汤主之。
   
    口苦者为胆热,小柴胡汤加黄连治之,苔白为湿热内蕴,小柴胡汤加花粉、石膏、滑石、木通治之。
   
    和脾止泻
   
    脾为湿土,滋生万物,将养脏腑;胃为燥土,受纳万物,肝胆之气寄于胃中,以疏泄水谷,故水谷之运化消磨,脾胃肝胆之气共主之。若脾阳不足则不能蒸化水谷,脾阴不足则不能运化水谷,肝气不调则不能疏泄水谷,肺气不清肃则影响水浊之运化,由是腹胀、泄泻、痢下、水浊,诸证丛生,治疗此证,当调肝肃肺、滋脾和胃,不惟单治脾也。故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
   
    脾阴不足,谷食不化,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生津化谷,补养脾阴。
   
    食积泄泻,泻后痛减,臭如鸡卵,噫气作酸,失血虚人,停食作泻,宜小柴胡汤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治之。
   
    中寒洞泄,失血之人,内伤饮食,则反壅实生热,往往出现泄泻伴手足热,口干气逆,用小柴胡汤加枳壳、厚朴、大黄,轻则加莱菔子、麦芽治之。
   
    痢下白浊,病发于秋,乃肺气不清肃,影响脾土运化,水浊气滞而为痢,宜小柴胡汤加花粉、杏仁、枳壳、桑皮、茯苓、知母、桔梗以和之。
   
    小  结
   
    唐氏治疗血证,推崇和法,他认为出血之证,多与气机失调有关,气逆则血升,故治疗血证,当以调气为先,以和法最为允当,在其治疗出血证所倡止血、消瘀、宁血诸法中,亦贯穿了和法。失血者患其他病症,因有阴血损伤的基础,既是实证,亦不可攻,而以和为第一要义。小柴胡汤为和法之代表方,内调肝胆脾胃升降,外和营卫气血出入,调气活血祛瘀,降气止咳,止呕,升津止泻,可用于多种病症,故唐氏在血证及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将小柴胡汤运用得出神入化,颇值后人借鉴。


您可能也喜欢:岐黄天涯真情为你

医方真谛------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 2012.05.30 
医方真谛------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

临床经验小药方——特有效 
临床经验小药方——特有效

陈慎吾老师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 2011.12.27 
陈慎吾老师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

蔡小荪治男子不育症经验 
蔡小荪治男子不育症经验

针法精华经验谈 
针法精华经验谈

《疮疡经验全书》论治瘰疬法 2012.02.24 
《疮疡经验全书》论治瘰疬法

针灸八法——丁午老前辈的经验! 2011.07.31 
针灸八法——丁午老前辈的经验!

王士相五法合一甲亢汤治疗甲亢经验 
王士相五法合一甲亢汤治疗甲亢经验

刘渡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乙肝经验 2009.12.07 
刘渡舟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乙肝经验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 2012.02.29 
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

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法 2011.09.27 
二、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法

杨素珍运用“去菀陈莝”法治疗挤压综合征致急性肾衰竭的经验 
杨素珍运用“去菀陈莝”法治疗挤压综合征致急性肾衰竭的经验

何炳元教授用清透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2012.05.28 
何炳元教授用清透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谢锡亮针灸经验.基础.风府刺法秘要》 
《谢锡亮针灸经验.基础.风府刺法秘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宗海治咳喘经验撷萃
【麗東書院】《血证论》治瘀学术经验探讨
浅谈《血证论》中以止血法为代表的血证四法
《血证论 》(二)
《血证论》应用小柴胡汤机理探析
中医内科学中方剂横向重点归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