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引经药顺口溜+药引子+常用引经药+中药中引经药的临证心得+引经药和药引子
中医引经药顺口溜
2011-08-16 11:35阅读:1623 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iam
[导读] 中医引经药顺口溜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
中医引经药顺口溜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药引虽轻 可取功倍之效
药引大多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可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用量应遵医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常用的药引用法如下: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的作用。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等症的多种中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可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
芦根:以鲜者为佳,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适于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者。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效佳。
盐: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两克,加250毫升水溶化即可。
米汤:能保护胃气,某些治疗肠胃疾患的苦寒性药物,如更衣丸,宜用大米汤送服,香连丸宜用小米汤送服。用时取煮饭时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红糖:具活血散寒补益的作用,治疗妇科虚寒、血虚诸症的中成药可用红糖水送服,每次用量为50克。
藕汁:能清热止血,如用鲜藕汁送服十灰散,止血效果更好。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凉开水少许共捣烂,用纱布裹挤压取汁,每次用半杯(约100毫升)。
葱白:具有通阳散寒助发汗的作用。治疗外感风寒,可取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荆防败毒丸等药。
黄酒或白酒:酒性辛热,功能通行经络,发散风寒。治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血寒闭经及产后诸疾、跌打损伤和疮痈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药,如活络丸、跌打丸等,都可用温酒送服。常用量为黄酒25~50毫升,白酒酌减,亦可根据性别、体质、酒量等情况调整用量。
此外,润肺止咳的蜂蜜,补脾和胃的大枣,清热利尿的竹茹、灯心草等也可作药引,有助于发挥药物的疗效。(黎洁)
药引送药:点睛之妙
中成药与药引配伍,是传统中成药临床使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药引,又称引药,主要起“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的作用,同时还兼具调和、制约或矫味等功效,药引与中成药适当配合服用,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治疗效果。
大枣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解药毒。凡脾胃、产后等虚弱症者,均宜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治疗脾虚腹泻可用大枣汤送服人参健脾丸等。
生姜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之功。用于治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取汤,即为姜汤引,用以送服相应病症的中成药。
大枣生姜汤:常同煮做药引,可补益脾胃、增加食欲,从而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红糖水:有补血散寒、祛淤之功效。常用于妇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口干呕吐、虚弱血痢等,可取红糖10~30g冲开水送服中成药即可。
藕汁: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中成药治疗血热出血时常用藕汁为药引,以增强疗效。用生藕捣汁,或藕节5~10个煎水即成。
黄酒:酒性辛热,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同服,可缓其寒;与热性药同服,可舒经活络。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ml,温服,如用作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七厘散。
米汤:内含米,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脾胃虚弱及肠道疾患者服用中成药时都宜以此为引。米汤以小米汤为好。
葱白汤:有发汗解表、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症,一般用葱白2~3段,切碎煎汤即成。
盐汤:因咸走肾,可引药入肾经,故宜用盐汤送服补肾类中成药。此药引适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肾脏病症,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发稀者。
蜂蜜水:味甘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主补虚,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治疗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常以此为引。
醋:味酸,可散淤止痛、解毒、杀虫、矫味。常用于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症。用时取醋2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即成。
由于中药药引品种较多,除上述外,还有芦根、薄荷、荆芥、苏叶、西瓜、梨、饴糖、冰糖等都可用作药引。由此可见,虽然药引仅是处方中的配角,但只要充分运用,也能体现画龙点睛之妙。
你知道什么是中药的药引吗?
中药药引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家户喻晓,剧中梁山伯害相思病,病情严重,无药可施。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所用的引子:“千年墙头草,万年瓦上霜,苍蝇肠子十八丈,半虚空中老鸦屁”。这些所谓的“药引子”当然是找不到的东西,开出这些药引子是实际是因为医生对他的病已经无计可施,但又要打发病人,所以开出这些子虚乌有的药引子。
那什么是药引子呢?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按清人尤在泾的意思,药引子应该是引经药,但是现实生活中引经药多用,但药引子却很少用,由此可见药引子和引经药病并不能划等号。“引”是指引导,向导的意思,“引子”就像一部作品的“楔子”一样,作品不会因为无“楔子”而不成作品,但一部作品因有“楔子”而变的更完美,更能引导读者很快地进入作品的境界。所以“药引子”应该是中药处方中另加的一些药物,有了这药引子可以使疾病好的快些。故药引子应该能增加药物疗效,或兼有解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引药归经的作用。
下面列举的这些药引子基本上是农村易的之物。
各类出血证――――――以牛角腮为引(黄牛或水牛中的骨质角髓)
鼻出血――――――――以鲜白茅根为引
热病烦渴―――――――以竹叶为引
消渴病――――――――以藕节为引
糖尿病――――――――以山药为引
虚寒胃痛―――――――以胡椒为引
感冒―――――――――以豆豉为引
咳嗽―――――――――以枇杷叶上的露水为引
疝气痛、睾丸肿痛―――以橘核为引
水肿―――――――――以鸭头血或鲤鱼为引
饮食不佳―――――――以冬瓜仁为引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鲜山楂为引
肥胖―――――――――以荷叶为引
虚汗(自汗、盗汗)――以玉米茎心为引
小儿慢性肾炎―――――以玉米须为引
贫血、血小板减少―――以花生衣为引
产后乳汁不下―――――以花生米(连薄皮)为引
低热不退―――――――以童便为引
少女停经―――――――以未生蛋的新雌鸡为引
痢疾―――――――――以石榴皮为引
肺痈―――――――――以狗贴耳为引
前列腺增生――――――以南瓜子为引
异嗜证――――――――喜食何物,以何物为引
老人虚劳咳喘―――――以人参为引
久咳―――――――――以仙人头(打过子萝卜)为引
痛风―――――――――以土茯苓为引
哮喘―――――――――以蝉衣为引
霍乱―――――――――以生熟水为引
便秘―――――――――以急流水(流速很快的山涧溪流水)为引
生龙凤胎―――――――以阴阳水为引
呕吐―――――――――以灶心土为引
鼻咽癌――――――――以鲜芦根为引
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中成药常用"药引"
有些人服用中成药喜欢用白开水送服,其实有许多中成药用药引送服效果更好。药引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药、矫味等功效,与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记载“药引”达十余种之多,现将常用的“药引”简介如下:
生姜 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肺化痰等功效。一般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汤送服即可。治疗风寒表证、肺寒咳喘、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等疾患的中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最适宜姜汤送服。
芦根 以鲜者为佳,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对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等,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颇佳。
醋味酸,可散瘀止痛、解毒、杀虫、矫味。常用于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证。用时取醋两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即成。
酒 酒性辛热,通行经络、发散风寒,治风寒湿痹、腰腿肩臂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跌打损伤和疮痈初起、寒疝等的中成药,如活络丸、七厘散、跌打丸等都可用温酒送服。常用量黄酒为25~50毫升,白酒酌减;亦当根据性别、体质、酒量等增减,勿使醉。
盐 盐味咸性寒,能引药入肾,有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功用。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常宜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米汤 米汤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具有补气健脾、养胃益肠、利膈、止渴、利尿等功用的中成药,以米汤送服可起协调作用。药性苦寒的中成药较难消化,以米汤送服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一般用小米或大米汤即可。用时取煮饭时之汤汁,不拘浓淡及用量。
红糖 治疗内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等疾患的中成药,宜以红糖水送服。红糖味甘性温,有补血散寒、祛瘀作用。一般用15~30克红糖,开水冲泡服。
藕汁 有清热止血作用。如用藕汁送服十灰散,效果较好。制法:取鲜藕洗净、切碎,加凉开水少许共捣烂,用纱布裹挤压取汁,每次用半杯即可。
葱白 治疗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的中成药,以葱白汤送服较理想。葱白味辛热,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的疗效。一般用葱白2~3棵,切碎煎汤送服。
蜂蜜 治疗肺燥咳嗽、阴虚久咳、习惯性便秘等的中成药,以蜂蜜水送服为佳。蜂蜜有补益和中、缓急解毒、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功。一般以适量蜂蜜冲水送药即可。
大枣汤 医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等证的中成药,宜用大枣汤送服。大枣有补中益气宁神的疗效。一般用大枣3~8枚,水煎汤送服。
中药药引的作用
1、 引药归经,使药物直达病所,这是药引的基本作用。如服用左归丸、大补阴丸、虎潜丸时常用淡盐汤送服,是取咸能引药入肾的作用。
2、 促进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提高疗效;如九分散中主要药味马钱子,小活络丹主要药味制川乌、制草乌,这些药物含有有效成分是生物碱,而生物碱是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的,所以采用黄酒为药引,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3、 缓和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如十枣汤,方中含有干遂、大戟、芫花,峻下逐水之力十分猛烈,易克伐人之正气,用大枣10枚煎汤取汁送服,可起到补肾和胃,缓解诸药峻烈之性,减少服药后的反应。
4、 与药物有协同作用。如在服用治疗风寒感冒的清热解毒丸时,选取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功效的葱白切碎煎汤送服,与主药协同发挥作用;在服用治疗气结痰壅的利膈豁痰汤时,宜加苏叶、麻黄与主药协同发挥作用。
5、 掩盖不良气味:如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二方中都含有土鳖虫等有不良气味的药材,采用黄酒为引可起到矫臭、掩盖药物不良气味的作用。
6、 兼病兼治:如六郁汤,该方以生姜为引,生姜在此方中兼能起到化滞的作用。
7、 兼顾多种作用:治疗风湿痹痛的腰痛宁胶囊,含马钱子,其中含有生物碱;苍术、乳香、没药等含有挥发油;僵蚕、全蝎、土鳖虫等具有特殊气味。服用腰痛宁胶囊以辛甘温热之黄酒为引,既能增强药物疗效,又能矫正不良气味,可温经通络、疏散寒邪、养脾气。护胃气,可谓是一举多得。
中药药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药引有生姜、大枣、葱白、灯心、白茅根、茶、白糖、红糖、荷叶、藕节等。这些药引的主要作用是:
1.引经作用。药引可使各种药物的作用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如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常用淡盐水送服,因盐能入肾,可引药性集中于肾,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2.增强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常加入生姜或葱白为药引,可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效。
3.解毒作用。有些生药有毒,加入药引可减低毒性,如川乌、草乌、甘遂的毒性必须用药引;生姜能降低生南星、生半夏的毒性等。
4.矫味作用。有些中药苦涩难咽或有异味,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则用白糖或红糖为药引,可减少低苦涩味。
5.保护胃肠道作用。有些药物可影响消化功能,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吸收。如清热解毒的白虎汤,苦寒败胃,常用粳米或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因此,药引不是可有可无的,应当按处方要求,正确使用药引。
中医处方中引药的应用
传统中医诊病,处方遣药,喜用引药,由于引药的巧妙应用,效如桴鼓。引药是在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及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到辩证立法虽然精确,但是能否收到预期良效,还要看遣药配伍是否妥当;因为药物一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协调或制约),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古人对引药的应用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代相承,逐步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引药的应用进展不大,有渐被忽略的趋势。引药是在当前中药配伍应用亟待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应当努力发掘,使中医药学的方药理论得以深化,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一、引药概述
引药,亦称引经药、药引、或引经报使,主要是指处方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使之更好发挥治疗效应的药物。它是在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和中药药物归经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传统之用桔梗为了引载药上浮治疗咽喉病,用桑枝为引以治上肢病,以牛膝为引以治下肢病,用羌活为引以治足太阳膀胱经病,用青皮为引以治疗足厥阴肝经病,用酒为引以活血通经,用生姜为引以发表和胃,用灯心草为引以清心通淋等。其应用药材、蔬菜、果实、谷物、草木、虫介及金属等类皆囊括其中,真可谓方圆曲直,运用精当,达到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境界。早在东汉时期,《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基本原则之一。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抵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正确地应用引药,对引诸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引药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即用于引药归经、佐助、佐制、反佐、调和诸药等。
(一)引药归经:如参苓白术散中用桔梗为引,似舟楫载药上达上焦以益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吴茱萸、生姜为引,直走厥阴引诸药散陈寒;芪芍桂酒汤中用苦酒为引,引药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郁热和散肌腠水湿之功;失笑散中用醋调服为引,引药入肝以解肝经瘀血疼痛。
(二)佐助:如八正散中用灯心草为引,既可导热下行而通关窍,又能增强通淋除湿的作用;炙甘草汤中用酒煮煎为引,增强了疏通经络、畅利血脉的功效;括蒌薤白白酒汤中用白酒为引,助药上行通达气血。
(三)佐制: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下为引,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凉隔散用白蜜为引,既可存胃津、润燥结,又能缓和硝、黄之峻下。
(四)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性咸寒,引阳入阴,使温热之药不为寒邪格拒,以利发挥回阳救逆之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寒对辛热药物之格拒,具有“甚者从之”之意。
(五)调和诸药:如麻黄汤、桂枝汤中用炙甘草为引,以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龙胆泄肝汤中用甘草为引,以调和诸药苦寒之性;达原引中用甘草为引,以缓和厚朴、槟榔、草果之力猛并能解毒,又可缓和知母、黄芩之苦寒。此外,也有调和中州,固护脾胃之意,如常用生姜、大枣、甘草为引,即有此意。
二、引药的临床应用
(一)蔬菜类引药
1、生姜:辛,微温;入胃、脾、肺、肝经,其性走而不守。作引药其效有三:宣散表寒,降逆止呕;化痰涤饮,通络利窍;调理肝胃,畅达气机。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2、生姜皮:辛,凉;入脾、肺经。作引药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诸药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3、煨姜:辛,微温;入胃、脾、肺经。作引药是取其性平和,既无干姜之燥,又无生姜之散,有和中止呕,固护胃气的作用。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4、葱白:辛,甘,温;入肺、胃经。作引药能领诸药达表入里,其效有三:和调阴阳,通阳散寒,疏散表寒。但表虚多汗者忌用。引药用量1~2寸。
5、葱尖:辛,甘,温;入肺、胃经。作引药意在以葱尖通关利窍,可开通膀胱关窍。但表虚多汗者忌用。引药用量1~2寸。
6、胡荽:辛,温;入脾、胃、肺经。作引药是取其辛温香窜之性,领诸药外达皮肤,有疏风解表,发汗透疹的作用。但疹已透出或非风寒外束而是热毒壅盛所致的疹出不透者忌用。引药用量1~2棵。
7、香菇:甘,平;入肝、胃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托痘排毒,疏风透疹。但有中寒者不宜用。引药用量1~3片。
(二)谷物类引药
1、粳米:甘,平;入脾、胃经。作引药是取其甘缓之性,调护胃气,以防大凉之剂伤中。引药用量3~15克。
2、陈仓米:甘、淡、平;入脾、胃经。作引药其效有二:调中益气,涩肠止泻;顾护胃气,化湿止痢。引药用量3~15克。
3、糯米:甘,温;入脾、胃、肺、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行营卫,有益气行血、透痘助浆的作用。但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运化者忌用。引药用量3~5克。
4、薏苡仁:甘,淡,平,微寒;如脾、胃、肺经。作引药能助药健脾益气,除湿散满。但大便干燥及妊娠期慎用。引药用量10~15克。
(三)虫介类引药
1、蜂蜜:甘,平;入心、脾、肺、大肠经。作引药能助诸药解毒调中或润肠通便。但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便溏者忌用。引药用量10~15克。
2、蚕茧:甘,温。作引药能助诸药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有生津止渴之的作用。引药用量2~10克。
3、珍珠:甘,咸,寒;入心、肝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有镇心安神、养阴熄风的作用。但阴寒证忌用。引药用量0.5克~1克。
4、桑虫:甘,平;入肝、脾、肺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散风透疹,托痘发浆,活血解毒,祛瘀通经。本品有毒易伤脾胃,故凡痘毒脾败、皮薄脚散、泄泻不止者忌用。引药用量1~5条。
(四)果实类引药
1、梨: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热润肺,消痰止嗽;又可助诸药清滋肝肺,退潮热止咳嗽。但虚寒咳嗽、脾胃有寒者忌用。引药用量3~5片或汁液半杯。
2、胡桃肉:甘,温;入肺、脾、胃经。作引药能佐诸药补命门元阳,通经脉郁滞;又可助诸药补肾以运脾阳,调中以行滞气。但阴虚火旺及痰火积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枚。
3、大枣:甘,温;入心、脾、胃经。作引药能导诸药入脾胃,和中助运;又可助诸药补益心脾,滋补气血。但心下痞满、中满呕吐者忌用。引药用量2~5枚。
4、龙眼肉:甘,温;入心、脾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心脾,补益气血;又可领诸药直达心经,养心安神而增寐。但内有痰火及湿痰者忌用。引药用量3~7枚或3~6克。
5、鲜青果:甘,涩,酸、平;入肺、胃、肝、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肝凉胆,清胃降火,又可助诸药解温热之毒,疗咽喉肿痛。引药用量2~7枚。
6、莲子:甘、涩、平;入心、脾、肝、肾经。作引药是取莲肉芳香之味,以清养心君,除烦安神;又取其稼樯之味入脾。固涩之性涩肠,故能止滑泻。但中满痞胀、溺赤、便秘者忌用。引药用量5~20粒。
7、藕节:甘,涩,平;入心、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凉血止血,散瘀生新;又可助诸药解咽喉之热毒。但脾胃虚寒者慎用。引药用量2~7个。
8、荷梗:微苦,平;入心、肺、肝、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升清除眩,和营舒筋;又可助诸药行气化饮,宽胸和中,清解暑湿。但大便干燥者忌用。引药用量0.7~1尺。
9、荷蒂:苦,甘,平。作引药能领诸药上达,能清解咽喉肿痛以及和血散瘀、清降心火。引药用量2~3个。
10、荷叶:苦,涩,平;入心、肺、肝、胆经。作引药用其效有三:引药上行,消解咽喉肿痛;升阳散风止头痛;清解暑热,定眩止晕。但体虚阳浮之体忌用。引药用量半张或一张。
11、西瓜翠衣:甘,凉;入肺、胃经。作引药有辅助药清暑除烦、止渴利尿的作用。但中寒多湿,大便滑泄者忌用。引药用量30~50克。
(五)草木类引药
1、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脾、膀胱、小肠经。作引药能导诸药入心、脾、膀胱,以清湿热、利关窍;又能清上、中二焦之余热。但气虚小便不禁者慎用之。引药用量1~3克。
2、芦根:甘,寒;入肺、胃经。作引药是取其体中空虚,以起辅助疏散透疹的作用;又取其清凉而上升,领诸药直达头顶,以散解瘟毒。但脾胃虚寒之呕吐作胀忌用。引药用量10~15克,或鲜品3~5把。
3、醋柴胡:酸,苦,平,微寒;入肝、胆、心包、三焦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肝胆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但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引药用量1.5~3克。
4、益母草:辛,苦,微寒;入心、肝、肾、心包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活血调经,化湿清热;又可助诸药消瘀逐滞,养血生新。但气血素虚偏寒及阴虚血少者慎用。引药用量6~10克。
5、鲜扁豆花:甘,淡,平;入脾、胃经。作引药能助诸药除中焦之湿滞,理脾胃以止泄。但阴虚及便秘者慎用。引药用量7~10朵。
6、鲜扁豆叶:辛,甘,平;入肝、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暑利湿,行气和中;又可助诸药调理中州,调和肝脾,舒筋化滞,止呕止泻。但阴虚及便秘者慎用。引药用量10~15片。
7、竹叶:甘,淡,微苦,寒;入心、肺、肝、胆、胃经。作引药其效有五:清上焦之热,以助清利咽喉;清化阳明,以助清理胃经湿热;清病后余热,使余邪从小便分消;清心肝之热,以助降五志火热;清化痰饮之热,以助化痰涤饮。但中上二焦无热者慎用。引药用量5~20片。
8、淡竹叶:甘,淡,寒;入心、肺、胃经。作引药能清上焦之热,清利咽喉,导热下行,又可清化暑湿相合之湿热,使湿与热不相合。但孕妇慎用。引药用量3~6克。
9、枸橘叶:辛,温;入肝,胃经。作引药能领诸药达中上二焦,起到利咽导毒及理气和胃的作用。但脾胃虚弱者慎用。引药用量30~50寸。
10、桑枝:苦,平;入肝、肺、脾、肾经。作引药能领诸药入肝养血,抵关节而舒筋;又可助诸药驱风除湿,消肿止痛。引药用量3~10克。
11、竹沥:甘,苦,寒;入心、胃、肝、肺经。作引药意在取竹沥性滑流利,能领诸药走窍逐痰,通利经络,益阴除热。但脾胃虚寒而致肠胃滑泄以及寒嗽者忌用。引药用量3~30毫升。
(六)金石类引药
1、赤金、金器:辛,苦,平;入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镇摄心神,安宁魂魄;又可助诸药凉肝解热,定惊止搐。但阳虚气陷、下利清冷者忌用。引药用量,常取整块或一件,入药同煎后取出。
2、纹银:大寒,入心、肝经。作引药能助诸药安神定志,镇惊明目,顾护胎元。但阳气虚弱有寒者忌用。引药用量,常取整块或一件入药同煎后取出。
3、元明粉:辛,苦,咸,寒;入胃、大肠经。作引药其效有三:助诸药入肠胃导里滞下行,除胀满;助诸药稀释痰涎,清利大肠;助诸药驱经络之痰饮,润肠胃之燥结。但脾胃虚寒者忌用。引药用量2~6克。
4、朱砂:甘,寒;入心、肺、脾、肾经。作引药能助诸药清心宁神,定惊防惊痫,逐痰降火。但本品久服,可致慢性汞中毒,不宜久服。引药用量0.5~1克。
中药常用“药引”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药引有什么作用呢?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份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食盐
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
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
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
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中药的药引有何功用?
中药的药引在中药汤剂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这些药引是极普通的食品,如红枣、生姜、葱白,以及酒、醋等,但它们起着引药归经、解除药物的毒性、增加药效、改变汤剂中某些异味等作用。
(1)解除毒、副作用。在使用甘遂、大戟、芫花时,加入大枣,可缓和药性的峻烈,保护正气。大枣能补脾益胃、养血安神、调和营卫、缓和药性。石膏知母汤对胃有不良刺激,用粳米作药引,能缓解其副作用。
(2)提高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及腹痛时,常放人3~5片生姜,以增强发汗、祛风邪的作用。葱白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治疗风寒感冒、寒凝气滞、腹胀腹痛
时,常利用2~3茎葱白煎汤作引。
(3)引药归经。跌打损伤时常用黄酒送服云南白药,可助其通调气血、舒筋活络。
六味地黄丸用淡盐水送服,可增强药物滋补肝肾的效果。
(4)改变异味。有些汤剂有异味,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同时,放人冰糖、饴糖可减
少药物异味。产后恶露不尽、经行腹痛、体虚畏寒等妇科血虚、血寒诸症常用红糖冲饮,
不但能改变药物异味,还可增强疗效。
(5)其他。胆道痉挛、腹痛以及妇女赤白带下、血崩便血,常用米醋2汤匙冲开水半
杯为引。治疗肺燥干咳或虚劳咳喘、肠燥便秘等,常用蜂蜜1~2汤匙调服。
服中药如何选药引
用药宝典可按红、黄、白三色来区别服用与西药用白开水送服不同,服用某些中成药前讲究搭配“药引子”,以补充中成药的不足。但药引子多则上百种,少则也有十几种,用前该如何选择和搭配呢?
黄色药引姜汤、米汤、蜂蜜水
姜汤是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因其具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吐等功用,一般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或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银翘丸、银翘解毒片、温胃舒等。
米汤主要指黄色的小米汤,能保护胃气,减少苦寒药对胃肠的损伤,比如服用寒性较重的牛黄清胃丸、黄连等药物可用米汤送服来保护肠胃,但一定要在温热的状态下服用。一般在服用补气、健脾、利尿及滋补性中成药前,可先喝一碗米汤。
蜂蜜当然是起到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药物时,可先用温开水搅匀蜂蜜(1~2汤匙)送服,以增强药效。另外,蜂蜜还能减少药物异味,使顺利用药。
红色药引大枣汤、红糖水
大枣可促进食欲,保护脾胃,养血安神。用大枣(5~10枚)水煎取汤则是脾胃、产后虚弱者的常用药引子,比如服用人参健脾丸、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可用大枣汤送服。
红糖水则有补血活血散寒祛瘀等功效,妇科治疗血寒、血虚症状时可用红糖水当药引子,如服用痛经灵冲剂可用红糖水送服。
白色药引盐水、葱白汤
中医认为,咸味能入肾,所以盐水能引药入肾,就像靶子一样,可引导补肾药集中作用于肾脏,从而好地发挥对肾脏的治疗作用。因此,用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
葱白汤可用于送服风寒感冒的药物,因为葱白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有助于增强疗效。葱白汤的做法是将葱白2~3根切碎,煎水送服。
小编提示:药引子一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药物或普通的食物,可起到引药入经,直达病变部位,提高药效、扶助正气、调和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方便中药服用等作用。
中药(中成药)的“向导”——药引子
中医在给病人看病开方后,常常会嘱患者服药时再配点药当引子,其中不少是食物。为什么要用药引子呢?对中成药而言,由于处方组成是固定的,而患者会因体质禀赋,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使患同样病症的不同患者在表现上有所差异,为了更好地适应病情,需要用药引子来补充成药的某些不足。另外,药引子还能起到增加药效,引药归经,减轻副反应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几种药引子介绍如下。
1、生姜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逆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胃寒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用3~5片水煎,取汤送服治感冒的多种成药,以及健脑和胃的复砂云君丸、香砂养胃丸等。
2、葱白 葱白有通阳散寒作用,用于外感风寒,以2~3茎切碎煎汤,送服荆防败毒丸,有助发汗之功。此外,服用治疗疔毒恶疮的蟾酥丸时,用葱白少许同丸药一起嚼烂,以黄酒送下,有助消散之功。
3、芦根 芦根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及痘疹初起时,常用鲜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丸、小儿回春丹等。
4、黄酒或白酒 酒精辛热,通行经络,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湿痹、腰腿痛臂疼痛、血寒经闭及产后诸疾、跌打损伤和疮痈初起时,如活络丸、跌打丸、独活寄生丸、七厘散等都可以用酒送服。常用量黄酒为25~30毫升,白酒酌减。另外,阿胶、龟板胶、紫河车等药物有腥臭味,用黄酒作药引子,有矫味作用。
5、盐 盐能引经入肾,故滋肾药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及虎潜丸等,常用淡盐水送服,一般用食盐2克,加水半杯溶化即可。
6、米汤 米汤能保护胃气,某些治疗肠胃疾患的苦寒性质的成药如更衣丸,适用米汤送服。
7、红糖 红糖有散寒活血补益的作用,妇科血寒血虚诸症,可用红糖每次50克冲成糖水送服成药。
8、藕汁或萝卜汁 藕汁有清热止血作用,如用藕汁送服十灰散效果较好,无藕时可用萝卜汁代替。
9、大枣 大枣有补中健脾作用,可用5~10枚煎汤送服补脾胃的中成药。
10、绿豆 绿豆有祛火解毒的功能,治疗肝癌时常用的斑蝥对肝脏有较大的毒性,如以绿豆为引,则能减轻其毒性。
药引子在中药治疗上虽只是个“配角”,但作为中药的“向导”,作用不可低估,使用得当,有时能达到“药半功倍”的效果。
药引子与朱元璋
现今,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矮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药引子的来历还与朱元璋有关。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朗中,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挂牌行医。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
这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不几天,一个大臣访得楼英医术精湛,禀奏之后,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楼英接到圣旨,哪敢违命圣上,忙整装一路来到京城。
自古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太医院的御医们久居皇宫,嫉贤妒能,圆滑世故,哪个将他这乡下朗中放在眼里?药方拿来一小沓,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问及皇后病情,只是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领。楼英只好看那药方,见上面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情知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心中不禁惴惴不安,惟恐下药不慎,招来杀身大祸。
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细地望问闻切一番,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
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点糊涂了: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突然他小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一命归天,必是药石无力,追究下来,定将满门抄斩,大祸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闪烁其辞!
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就在他磨磨蹭蹭、心中为难、表面假做思考时,外面太监高声喊道:“皇上驾到!”宫女、太监闻声“扑通”跪在地上,楼英也急忙放下笔跪在一边。朱元璋走进来,说了声“平身”,便直奔马皇后病榻。楼英哪曾见过人间皇帝,心下好奇,不由偷眼望去,却猛地看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珮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心中不禁一动:我何不用皇上玉珮做药引抬高身份。想到这儿,楼英心下安稳了,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珮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珮,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道:“即刻配药,煎药,小心伺候皇后。”
不一时,太监将药抓来煎好,服侍马皇后服下。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只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便病体痊愈,行动如初了!
朱元璋心中大喜,亲召楼英,说道:“爱卿医术高明,果然名不虚传,今后就留在太医院任职吧!”楼英不敢违旨,只好留在太医院里,他借此良机,通读了太医院的皇家珍藏药典,著书立说,医术更是精进非常。
巧借药引藏玄机--名医药引趣话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年),生性豁达,人品高逸,对贫寒者深寄同情,处方多用价廉之品,以免增加负担。但对富家豪傲表现则时加讽嘲。某日,有富豪之家延请范氏出诊,一再示意多用贵重之药,一是为显示家中富有,二是以期药效。范听后心中多有不快,口中依允。处方后加列药引:黄马褂—件,石狮子一对。药房伙计看过处方,甚觉惊讶,说明并无此药。差人将方带回,禀报主人。富家忙问范文甫,“先生处方中石狮子、黄马褂,药铺告无此药,还请明示别名,也好设法筹措”。范答:“此为真物,并非他药别称”。“为何以此二物作引?”范说:“我是投先生所好,尊意不是一再要我用贵重之药吗?黄马褂乃皇家之物,千金难买,可谓贵也;石狮子一对,重愈万千,不可谓不重!”富豪方悟,甚为惭愧。范说:“要我重开—方,可有份外要求?”病家忙说:“不敢,就依先生之意”。范文甫这才重新援笔授方。
此是有关药引的一段趣话。药引,通常指引经药,其作用有二:一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所谓“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尤在泾语)是也。二是调和诸药,主要指“和事佬”甘草及生姜、大枣之类。有一点不同的是,药引通常由病家预备,而不是从药房购得。凭此一点,名医常可借题发挥,包藏玄机,作出大文章,解决疑难病症,从中尽显才高识妙之学,园机活法之变,看出身手不凡。下面试举数案:
瓷瓶古董作药引——惊汗治病。民国某年,大军阀闫某,酒色过度,身体极虚,复又感寒,高热时见神昏怔忡,虚汗淋漓,大有亡阳之虞。请施今墨看过之后,问家属,患者平日最喜爱的东西是什么?答曰: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瓷瓶。施沉思片刻,开了处方,并对家属一再叮嘱,有味药引万不可缺。家属说:“不管是如何难找的药引,只要说出名来就会努力去找”。施说:“药引就是那件古瓷瓶,并且必须打碎它煎汤后再下群药,否则另请高明!”家属听后愕然,但为了治好军阀贵体,只好忍痛打碎瓷瓶熬药。患者服药后方知视为珍宝的古董瓷瓶已被打碎,不由心疼得出了一身汗,但病情却由此好转,逐渐痊愈。
原来,施今墨知道闫某生性吝啬,不得不出此奇招。病人虚极夹邪不能补,外感风寒复又汗出不能攻,不发汗又无方可治。于是用了些平和药,加上打碎其心爱之物,让患者惊急出汗,方把病人治好。
野山参煅灰为引——应对贵人。冉雪峰(1877~1960年),巫山名医,25岁时行医武汉,名震峡江。1955年调北京中医研究院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安徽某高官的老母高烧不退,曾请日本、德国医生治疗不效。经人推荐,冉前往治疗。详询病情诊脉后,冉开处方:北柴胡、丹皮、鲜生地、元参、花粉、知母。另加药引:“上好野山参一两,瓦上煅为白灰,煎汤作引”。老太太服药后果然奏效,继经调理,不数日痊愈。这位高官送冉一部殿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以示感谢。该书用宣纸印刷,十分精美,只发行了50部。
事后,同仁多有不解,冉之处方并无稀奇药物,何以有此等疗效?尤为奇者,野山参煅灰作引未见医籍记载,不知是何道理。冉解曰:这位老太太平日养尊处优,这次偶然感冒发烧,本非大病。奈何儿子官作大了,钱多了,小题大作,中西医请了不少,药物杂投,以致阴伤热炽。我用的药物本很普通,但这些贵人不信贱药。我把野山参烧灰作引,其实并不起药理作用,只起精神作用。老太太一看价钱贵,就认为是好药,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草药。众人叹服。
旧毡帽、草帽作药引——转移意念。清初,有一李姓掌柜身患重病,头昏脑胀,目光呆滞,食欲下降,倦怠乏力。多方求医寻药,均不见效。病情渐重,形削骨立。这时,访得名医傅山求治。经望闻问切后认为病属劳心过度,损伤肝脾。病虽重犹有一线生机,“处方不难,只怕两味药引难寻。一是人脑百个,二是盘龙草百条。”病人一听,露出惊讶神色。傅解释说:“人的头油是人脑之精,都渗在毡帽上,这浸透了头油的旧毡帽就是人脑;盘龙草则是戴过的旧草帽,由于它饱受汗精滋养,故能治病。这两味药引需要你亲自费心去找”。
从此,李掌柜每天早晨到城门口在挑担推车的人堆里去寻找药引。一天天过去,药引越找越多,心情也越来越好。一年后,病人带着药引到傅山处去求方,傅笑着对他说:“你排除杂念,一心寻药,如今身体已健,无需再开什么药方了”。此时,李掌柜方恍然大悟,寻找这奇怪的药引,是为了让他转移意念,活动筋骨,治疗怪病。
煮石为引——治疗心病。有一对恩爱夫妻,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其妻心中怏怏不乐,不吃不喝,以致卧床不起。丈夫请傅青主诊治。傅听完陈述后,随手拣起一块小石头,嘱其加水用文火煮软作药引,煮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得离开药壶。其夫盼妻病愈心切,便通宵达旦地煮起石头来,眼睛熬红了,人累瘦了,仍无倦意。其妻见此,不觉转怒为喜,主动下床代夫看火煮石,并叫丈夫去问傅青主:“石头为何煮不软?”傅听后笑曰:“你回去吧,她病已愈。石头虽然煮不软,可你对她的一片至诚,已把她的心软化了”。
鹰爪为药引——智惩恶霸。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有一伙以绰号“南霸天”为首的恶霸,胳膊上架着活鹰,整天横行于街市或公园,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受害者无处伸冤,只得忍气吞声。适逢军阀张宗昌的宠妾患病,求巫拜神延误多日,病情日重。无奈之际,张宗昌请来名医施今墨。一番望闻问切,下药时施想到那伙恶霸,于是他故意面露难色,对张宗昌说:“夫人病情复杂,为求特效,需用奇特药引。但此药引难买,有者恐不肯割爱,不知将军可否弄到?”一番激将,张宗昌夸下海口:“只要北京有的东西,先生只管开方,我都能弄到”。于是施今墨在药引中开了“鹰爪”,并告之:“近日街市、公园有架活鹰者,如能到手,最助疗效”。张立令手下去找,很快寻到那伙恶霸,不分由说,抢得活鹰便走,恶霸自知惹不起,只有唏嘘叹气的份儿了。
中药方剂多 药引不可少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甚为重要,有的用作主辅药,有的为佐使药,有的为了护胃、矫味,或为了解除部分药毒,方剂中用药引能提高药效,争取早日治愈。
淡盐汤——引主药加强补肾的作用,如六味地黄丸;
灯心草——配主药导心经虚火而下,如天王补心汤;
茶叶——引主药上清头目,如川芎茶调散、辛荑散;
酒——引主药驱风解痉,疏通经络,如牵正散;
米汤——引主药清热止痢,兼护胃气,如香连丸;
苇根——引主药清散风热,解表而不伤津,如银翘散;
葱白——协主药发散风寒,如升麻葛根汤;
饴糖——协主药补土益胃,如小建中汤;
醋——配主药收敛止血,如地榆苦酒煎;
荷叶——引主药清热止血,如犀角地黄汤;
蜂蜜——引主药甘甜缓下,如凉膈散;
梨皮——引主药润肺生津,如桑杏汤;
童便——协主药降逆止血,如十灰散;
荸荠——协主药润肺增液,清热消痰,如五汁饮;
薄荷——引主药理血解郁,如逍遥散;
乌梅汤——引主药镇痛驱虫,如集效丸;
生姜——引主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如茯苓甘草汤;
大枣——协主药滋补脾胃,如治脏躁的甘麦大枣汤;
姜与枣——同用能佐使主药调和营卫,宁心健脾,解肌祛风,生姜得大枣辛而有润,大枣配生姜补而不腻,如炙甘草汤、桂枝汤等。
引经药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药引子
发表者:赵东奇 2460人已访问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家户喻晓,剧中梁山伯害相思病,病情严重,无药可施。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所用的引子:“千年墙头草,万年瓦上霜,苍蝇肠子十八丈,半虚空中老鸦屁”。这些所谓的“药引子”当然是找不到的东西,开出这些药引子是实际是因为医生对他的病已经无计可施,但又要打发病人,所以开出这些子虚乌有的药引子。
那什么是药引子呢?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按清人尤在泾的意思,药引子应该是引经药,但是现实生活中引经药多用,但药引子却很少用,由此可见药引子和引经药病并不能划等号。“引”是指引导,向导的意思,“引子”就像一部作品的“楔子”一样,作品不会因为无“楔子”而不成作品,但一部作品因有“楔子”而变的更完美,更能引导读者很快地进入作品的境界。所以“药引子”应该是中药处方中另加的一些药物,有了这药引子可以使疾病好的快些。故药引子应该能增加药物疗效,或兼有解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引药归经的作用。
下面列举的这些药引子基本上是农村易的之物。
各类出血证――――――以牛角腮为引(黄牛或水牛中的骨质角髓)
鼻出血――――――――以鲜白茅根为引
热病烦渴―――――――以竹叶为引
消渴病――――――――以藕节为引
糖尿病――――――――以山药为引
虚寒胃痛―――――――以胡椒为引
感冒―――――――――以豆豉为引
咳嗽―――――――――以枇杷叶上的露水为引
疝气痛、睾丸肿痛―――以橘核为引
水肿―――――――――以鸭头血或鲤鱼为引
饮食不佳―――――――以冬瓜仁为引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鲜山楂为引
肥胖―――――――――以荷叶为引
虚汗(自汗、盗汗)――以玉米茎心为引
小儿慢性肾炎―――――以玉米须为引
贫血、血小板减少―――以花生衣为引
产后乳汁不下―――――以花生米(连薄皮)为引
低热不退―――――――以童便为引
少女停经―――――――以未生蛋的新雌鸡为引
痢疾―――――――――以石榴皮为引
肺痈―――――――――以狗贴耳为引
前列腺增生――――――以南瓜子为引
异嗜证――――――――喜食何物,以何物为引
老人虚劳咳喘―――――以人参为引
久咳―――――――――以仙人头(打过子萝卜)为引
痛风―――――――――以土茯苓为引
哮喘―――――――――以蝉衣为引
霍乱―――――――――以生熟水为引
便秘―――――――――以急流水(流速很快的山涧溪流水)为引
生龙凤胎―――――――以阴阳水为引
呕吐―――――――――以灶心土为引
鼻咽癌――――――――以鲜芦根为引
常用引经药
发表者:赵东奇 1106人已访问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
头面部:黄芩 菊花 荷顶 口芪
上 肢:姜黄 桂枝 威灵仙
腰背部:杜仲 川断 构杞
胸腹部:木香 砂仁 黄莲 肉桂
少腹部:小茴 桔核 荔枝 五灵脂 黄柏
下 肢:木瓜 牛膝 鸡血藤 防已
耳口周:龙胆草 黄莲
肛周.外阴:黄柏 防已 龙胆草
中药中引经药的临证心得
发表者:赵东奇 4112人已访问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张氏又认为,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
二、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
三、引药入病所 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臂与手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四、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五、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六、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日本学者报道,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
七、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八、引邪外达 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九、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引经药和药引子
收藏人:雨后观山 静夜听钟
2011-07-01 | 阅:389  转:12     |   来源
|  分享 
引经药和药引子
2011-02-17 15:07
引经药和药引子
一、引经药的功用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砂仁可引气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
1、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
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头面部:黄芩、菊花、荷顶、口芪;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莲、肉桂;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耳口周:龙胆草、黄连;二阴:黄柏、防已、龙胆草 。
5、络病引经药
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经之所过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状。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脑为“灵明”之府,若脑部受震,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故在论治上,分初、中、末三期调治。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部: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如果少阴精血亏虚,肾气化生之源匮乏,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论治上要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4型。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为痛。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认为“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6、泻火引经药
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
三、药引子
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姜汁一大盏,入药治顽痰。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
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病舒筋用黄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虚烦用粳米;热渴用芦根。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黄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雄黄;润肠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毒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浮萍。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
四、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1、引经作用,并非不变。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2、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3、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五、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经验体会。
2、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3、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4、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附: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还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又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痛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寒痛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腹胀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哺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困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有火邪,知母防龙并酒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姜白茯苓,半夏燥脾当禁革。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消宿食。烦躁须用栀子仁,水泻白芍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是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芩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心中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用之灵。气刺痛时用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滞血桃仁与苏木,滞气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泄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审视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多数病证引经药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明显疗效,有些是可增强或扩大某一方剂的作用。这类药物虽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因而比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理论那样被人重视。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故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如何使用引经药?
rurqk 10级  分类: 其他  被浏览51次  2013.05.31
病位辨证和引经药的应用
作者:魏托 ,李艳。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经药物概述
所谓引经药,是指能引导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起于《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等论述。”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同时明确指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为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的引经药为柴胡等。这一引经的原理,如尤在泾在他的《医学读书》中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为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病位与引经药物
药有个性之专长,引经药也不例外。在临床运用中,应谨遵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结合其固有功效,尽量使功效与引导相统一,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使用,以物尽其用。
上焦  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  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  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治疗时应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
chen_agi
采纳率:59% 10级 2013.05.31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常用药引子,熬夜整理心:引药入心
【中医:常用药引子】心:引药入心
药引子大全
老中医常用药引子,真的太全了上:引药上行...
中医:常用药引子,
医方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