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涛“一画论”与“用我法”

作者:孙超,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画乃自我立。”(《画语录·一画章》)。“一画”代表着画家主观与艺术对象的审美统一,从主观到客观,从客观又到主观,贯穿始终的还是“一画”,可知石涛的“一画”包含着主观统一的观念。


石涛认为画家作画要师法造化,尊重客观,故而提出“黄山是我师”、“搜尽奇峰打草稿”。同时,画家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画风,也就是要“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他认为“古之须眉,不能是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旅居安徽宣城达十四五年之久,在这一时期曾数上黄山,对徽宣一带自然山水做了长期深入的观察和体验,以黄山为师,并与画家梅清等人交往。在艺术上相互影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石涛的“一画”理论就是包含技法、画理及其内在关联的审美本体理论体系,凸现了文人画抒写性情的内在“心”的本原性。“一画”论是石涛美学思想的核心。在石涛看来,“一画”即是宇宙事物法则的起源,“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又是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还是贯穿于艺术创作中的根本法则,“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石涛还认为,“一画”,可以“无间于外”,成为宇宙的本体,又可以“无息于内”,变化为具体的绘画法则和笔墨技巧。他把自然与艺术、现实与审美、客观和主体统摄于“一画之洪规”。


他认为,“一画”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所以他强调“尊受”、“师造化”,深入生活,以自然为师,让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美感享受、创作题材和创作灵感。同时,他强调主体的创造性,要求画家自强不息,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掘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认为,塑造艺术形象应该立足于“不似之似”,即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在艺术上达到统一。在他看来,绘画的要旨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画语录·变化章》)。


石涛的“一画”论中,强调了笔墨内涵与“一画”之间的关系。自唐代开始,山水画就强调用笔,都是在线条皴法上下功夫,很少提到用墨。在石涛以前或同时,郭熙、李成、元四家,清四王的山水,都以线为主,虽曾出现过米家山水点墨“米派”,但它抛弃了线而无骨。石涛的山水是有笔有墨,而且色为墨用,墨为笔使,突破了古人,一鸣惊人。在古代的画论中,大都是局限于对技法的探讨,而石涛的“一画论”,将画之笔墨提高到“夫画者,从于心者也”(《画语录·一画章》),这与时人玩弄笔墨不是一回事。石涛主张心手相应,故日:“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以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画语录·了法章》)。


在历代画学著述中,石涛所撰《画语录》“一画”论有着独特的意义。石涛画论的内容广泛,其美学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丰饶的财富,是我们研究、学习、创新发展中国画的基石,其画论所识,至今仍为中国画发展具有革新精神而具有典范作用。


在当时一片只知有古而不知有“我”的风气中,能清醒地提出“我自用我法”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其意义除了在于这种革新和突破与艺术重在独创的本质属性更为契合,重新正确地揭示了艺术创造的规律,还在于它有利于艺术创造主体思想的解放,确立了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从而更好地弘扬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石涛勇于突破“古法”的革新精神以其超越当时时代思潮的高瞻远瞩,促进了古老的中国画向近代发展,标志着近代观念的开始,开创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自用我法”的提出,最早见于石涛的一则画跋: “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 宗我耶? 一时捧腹曰: ‘我自用我法’。”后来,石涛在康熙二十三年画的《山水册》、康熙二十五年第一次游黄山后画的《黄山图》和南京时期画的《坐看云起图》,都有相同内容的题跋。


“我自用我法”是在实践中追求自然无迹的状态下,要求画家从自己对自然的感观出发,从自己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出发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换言之,艺术作品的价值具有唯一性,再好的作品如果出现了第二件相同的也只能是复制品。石涛所倡导的不是要单纯模仿古人的真迹,而是要真正体验绘画大师创作时的内心情感,悟出大师所想要表达的真正意蕴。他提倡的“我自用我法”既是对前人的继承,也是在警示世人要勇于创新作品。只有“我自用我法”,才能不被某家某派的传统画法所拘泥,才能创作出崭新的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在艺术创作中才能真正体现“我”的重要地位,使“我”真正成为创作主体。


“神遇而迹化”是实现石涛“我自用我法”思想的结果。“神遇而迹化”是指画家能够将寄予画家思想和情感所需描绘的客体,借用笔墨和纸砚这种工具,得以实现这种“神遇”和“迹化”,最终以活生生的作品表现出来。“神遇而迹化”在创作时要求根据不同的现实物象,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绘画方法,这种绘画方法主要是来源于画者本身对大自然的真实感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是自我内心的真实写照。


石涛是中国绘画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者,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革新家。纵观他的山水画,可以看出,他对“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主张确实是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了。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以自然为师,又不照搬自然,而是以自然为根据进行独特的艺术创造,这正是石涛山水画“原始性”的表现。


  • 欢迎投稿及推荐艺术评论,这是公号名字叫做“大家的”艺术史的原因

  • 投稿及推荐方式:直接留言或发送邮件至13810654820@139.com.

  • 主编个人微信zhangran0921.随时沟通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著名的“一画论”
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醉心绘画 愿被画绑架一辈子——访中国著名画家石晋
中国画坛评论
揭秘石涛的审美,细品“一画”论——清代石涛绘画美学思想新解
中国绘画之理论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