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武术的下盘功夫(桩功)


我认为中华武术的精华在于对下盘的锻炼。
综观所有门派的武术,无论是内家还是外家,站桩是基本功。
而且,越注重站桩的门派,功夫越好。
太极、八卦、形意、自然门都特别注重下盘的锻炼,要求把气沉丹田甚至灌入脚下三分。
根深才能也茂。但并不是一定要站桩,太极拳里要求下盘和地“对中”,不站桩也能作到,
练下盘是对的,但不能往死里练,要练得柔软灵便,柔韧先要过关,然后练动态的平衡,最后才是静力练习。
外家也有马步站桩。
少林、武当的武学,最基本的都是站桩练气沉下去,待有成后在练运使。
练下盘首先是气能沉得下去,然后是灵活性稳定和灵活要兼备。
武当绝技和少林绝技,站桩\养气\练气\运使。
传统武术在技术上要求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意“适度、合理、可行”,属技巧表现型,反映中国人“巧的追求”,而不同于西方人“力的崇拜”。练武注重基本功的扎实,便是突出下盘功夫。

  心意门桩功篇

  所谓桩功者,即立身如桩之深埋地中意也。桩功其实是一种积蓄内在功力能量的功法,桩功即是心意六合拳中的最基本功法,又是此拳永不可丢弃的功法。桩功在心意门列诸法练习次第之首,向无文字记述法要,屈日传身授之艺,非心意门入室弟子鲜窥其径,据已故心意六合拳大师吕瑞芳所讲,过去的年代对外人来讲别说桩功了,就连拳势是什么样都很难见到、可以说是开门说话、关窗户练拳。由此可见过去先辈们对拳的珍爱与极度的保守。自开山祖师马学礼先生至世代拳家前辈,均视心意六合拳桩功为看家之宝。在过去的年代此拳只在我国回族之间相传。桩功是以锻炼和培养内功为主的功法,恩师于化龙先生也曾这样高度评价过桩功: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强大内功主要锻炼途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站桩功。桩功是拳的生命,此拳的每一形。每一势,都是桩功。心意六合拳主要以鸡形桩功为主。一生习拳,只要能够认真地抓住桩功中两三个势子,就可以足够对付一些千变万化强悍的高手。心意六合拳先辈们一有空闲之时就习练功法及桩功,可以说几乎行走坐卧不离桩功。所以先辈的功夫是来之不易的。只要练桩功方法正确、得到真传,长久习练可以稳固周身,坚实根基,增强自身内在功力与内在机能的转换,也可以达到舒筋活络、伸筋拔力、通畅气血,以求得内外兼修的目的。所以得法而长久习练心意六合拳桩功,可以增加周身上下的相互矛盾支撑劲力,可以增加周身上下的肌肉、骨骼、韧带、筋腱的柔韧性及承受能力,可以增加腰脊腿部的劲力;可以有助于内五脏六腑及两肋的开扩舒展,可以通行周身的气,贯穿周身奇经八脉及十二条经络,可以储气增强自身功力,从而达到内壮且外坚、洁内而华其荣表的目的。下面将心意六合拳大师平日里的所授及本人的一点儿心得体会略谈一二,与有志者共之。
  擎天一柱,屹立万古,止定静虑,六合玄机。
  盘法
  每日不拘时间,择空气清新之地,静心敛气,束身侧拧蹲踞,鼻尖、膀尖、足尖三尖相照,成龙身之式。谷道上提,舌顶上颚,目光随头部方向平视,身须中正,两臂分置身之两侧,两肘前后相撑,十指撑开,掌心内涵,前手置于膝上,指尖朝下,后手附于后跨际,不可耸肩弯脊。两足前后立于一直线上,后膝顶与前腿膝弯处,前腿虚压在后腿上侧,前足踵与后足尖相距约两拳之隔,两胯内裹,重心以落于后腿为主,前腿辅之,周身合力,如建筑物之框架互相支撑,此即五行之木力意也。初练时架式稍高,可心中默数呼吸或数字,渐次增之,俟支撑腿力尽则双腿前后互易,保证双腿锻炼均衡,如此循序渐进。若至膝胯相平,而上身立如水中浮图无俯仰参差,呼息绵绵心神不乱而立上半个小时,则妙不可言。
  呼吸之法,鼻微微纳清气,口微微吐浊气,一在神气绵绵出入,以意引之循环脏腑之内,驭呼吸以上,欠习之后则神自明,而气自,明照五脏,通于四肢现于面,筋强骨健,血脉调畅,则身泰寿延矣。
  劲意与作用
  1.充实内力
  谱云:“充实如太仓”,习心意拳者以养浩然正气,心神宁一,沛然充塞天地之间为第一要义。人只有元气充盈,方能百邪不浸,卒然临之而不惊;只有得中正元和,周身真气才能鼓荡,承受巨大的外力击打,达到先贤创拳之“倘遇不测,顾身家性命之旨。”
  2.坚固定力
  盖人心散乱妄想纷飞,自古皆然,若不能制心于一处,卒遭大乱,心浮气躁,临(敌)之际鲜有不败者。故拳谚云:一胆二力三急四快,没有胆力就没有技术可言。胆力即定力,心意拳推崇练心至上,故以桩功妙法而达泰山崩于前面色不变、猛虎啸于后面不惊之境界,即所谓独立不渐于影,静中养出端倪意也。
  3.增长腿力
  打法定要先上身,心意拳为保身性命而创,故多巾身靠打之技,应敌时距离之近有如婴儿食乳,如腿无行程之功,所有技法均难奏效,久练桩功不但可免气血上浮和呼吸短促之弊,且无颠蹶之虞,又能步稳气沉,发腿迅捷,故应痛下功夫,方不负前贤妙艺。

  心意六合拳大师于化龙先生,为当今心意门硕果仅存的前辈,浸淫斯道七十余栽,妙得古贤遗旨,拳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常见其催动五行,内劲灌注脊椎,敛劲示范此艺时,但闻其周身骨节铮鸣,颇难理解。后向骨科名医主教,医云:“此乃长久锻炼所致,因气行无阴故有响声”。另外,卢嵩高大师再传弟子中,此功修炼有成者亦不乏人。心意六合拳前贤杨殿卿先生寓桩功与作息之中,非精守洞尘技之辈可比也。所以桩功是统一内外如一、身心同时一致的最好途径。但习练桩功不可操之过急,应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提高。

  孙式太极拳的站桩

  修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东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
  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三体式”之练法。三体式是形意之基础,先贤有言:万法不离三体式.至于不少人不站三体式,热衷于这个桩那个桩的,主要是因为三体式需要相当的毅力,以及这些拳友们对三体式站得少而无感悟罢了。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朱国福先生传授形意拳桩功

  形意拳分三大支派:山西、河北、河南。各形意支派在上百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和体系,笔者现把河北形意大家朱国福先生传授的练功桩法程序公布于世。
  形意拳的功法分为三部:一是桩功,二是行功,三是静功。桩功是形意拳的第一部功法,通过桩功修炼“武心”,并可体验力的产生和运行。练习此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身体自然放松,思想入静,沉肩坠肘;
  2.头顶项领,下颏内收,舌顶上腭,目视前方;
  3.自然呼吸,面部放松,提肛塌胯。
  一、混元桩①: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宽,脚尖略内扣;两臂慢慢上抬至与肩高,十指向上,掌心向前,五指自然分开,虎口张圆,两肘下垂;两腿微曲,足跟稍提起。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要有“武心”之威。“武心”起于两足,发于四肢,意思是以意念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通过后背到两肩,行至两肘,由两手到十指。这时的感觉是:脚心发热。然后从脚顺两腿往上到两肩,慢慢行至小臂,发胀发热,好像一股热气从两手十指发出。
  二、混元桩②:预备动作同图1,十指向下、向后自然合拢变为勾手,意守丹田,意想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通过后背到两肩,行至两肘,由两手到十指发出。
  三、圆抱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前迈一步(大约一脚长),呈虚步,两腿稍曲,重心在两腿之间略偏后。同时,两手臂由身体两侧向上抬起,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虎口要圆,停于胸前,呈抱球状,两肘不能抬起,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意想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通过后背到两肩,行至两肘,经两手到十指发出。此为左式,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四、卧龙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上迈一大步,全脚掌落地,重心在两脚间。左手从腹前由掌变拳,外旋向前钻出,拳心向上;右手停于腹前,拳心向下,两腿略曲,两膝内扣,两眼平视前方。意守丹田,意想将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经后背到两肩,由两肘到两手心发出。此为左式,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五、困龙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前迈一大步,顺脚尖方向弓出(呈弓步)。同时,将身体前扑,右腿蹬直,塌腰。左手半握拳,拳心向上,收至左胯侧;右手半握拳向前划出,回小臂,将拳收至右耳根部。右肘前顶,头左转并前顶,目视左后方。意守丹田,意想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至两胯,再向上经后背、两肩,由两肘到两手心发出。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六、盘龙桩:自然站立,成左丁字步,左脚向前迈一步(约一脚半),脚尖外撇呈横步,右膝放在左膝后,身体下坐并慢慢左转。右手前按,掌缘向前,虎口向后;左手向左胯后按出,掌缘向后,虎口向前探出。两眼顺右手方向平视前方。意守丹田,意想两足下之力沿两腿后部上行至两胯,再向上经后背、两肩,由两肘到两手心发出。右式与此动作相反。
  七、三才式(即三体式):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度,目视前方。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度,同时身体右转,两腿慢慢向下弯曲,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微曲,目视前方。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半长,两腿屈膝。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跟节紧靠肚脐,手腕下塌,目视左掌食指尖。意守丹田,意想将丹田所产生的热气,经小腹下到两腿再至涌泉;呼气时,沿两腿后部上行两胯,再向上经后背到两肩,由两手到十指发出。右式与此动作相反。在站三才桩时,应注意两腿的重心分配:前腿四分力,后腿六分力。
  练以上桩功,可根据个人体力来决定站桩的时间长短。每练完一个桩功,可适当地来回走动,以放松肌肉。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就可以进行行功锻炼。行功包括五行拳、十二形和其它派生出来的拳路。通过各种拳路的演练,将修炼的“武火”发出去,既可健身,又有技击功能。
  这就是朱国福先生传下的桩功大要细则。朱国福先生的功夫在当时的武林界有口皆碑,恐怕在他那个时代无有出其右者。但是,他却得益于这一系统桩功打下的根基。望习者珍之。

  八卦掌桩功

  初习八卦掌。为以后的练功,实战,必须苦练桩功,桩功是每一个武术门派中必不可少的入门基本功。
  八卦掌经过桩功的修练,可达到血液流畅,呼吸自然,筋骨舒活,培养劲力,使浑身上下内外都得到充实锻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卦掌桩功分静桩(浑元桩,扣步桩,摆步桩),动桩(单重力,双重力)等,动静兼修,刚柔并练.
  在未介绍各项桩功的练法之前,在此着重地阐述桩功最紧要的要义,即站桩的放松法和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
  初习站桩,无论是静桩,动桩,。必须先从“松”字着手。所谓松,并不是松懈无力,乃是周身内外放松,不能有丝毫的僵滞之力。站桩锻炼一个人从精神到身躯的松与紧,它是肌肉的松紧,而肌肉的活动又是靠神经来支配的,所以肌肉的松紧是由精神的松紧所决定的。精神有效地支配肌肉的收缩运动,达到松紧协调,才能使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在实战应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练习站桩,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浑身上下内外相应的放松,呼吸要求口微张,尽量用鼻呼吸,一改平常的本体呼吸为自然腹式呼吸,经过长期的锻炼逐步达到深、长、细、匀、慢等要求。但绝不能故意延长呼吸或憋气,更不可下意识地气入丹田,要日久从自然而然中所得。将自身从精神上放大,有顶天立地之慨,设想身体周围有强敌进攻,而我周身则有云彩飞绕,使敌无隙可入,头正身直,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谷道缩提。尾闾中正,裹裆抿胯,屈膝扣趾,虚领顶劲,气定神闲。这便是桩功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习之日久,八卦掌法中的自然整体力会不求自至。

  一、静桩 (浑元桩,扣步桩,摆步桩)
  浑元桩练法:
  浑元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跟照齐,全身先舒展挺拔一下。身体的重心放在两腿的脚前掌和脚后根,脚心涵空,两腿略微弯曲,腹部松圆,腋下半虚,若能容球,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头部意被绳子系着,下颌微后收,同时将两手抬起至胸前、高与肩平,两手与自身之距离约为三拳许,十指分开,虎口稍撑成龙扑爪掌,两手掌心内吸如抱一大汽球,两掌心相距基本与肩同宽。撑抱互相作用,比例为撑三抱七,浑身上下大小关节无处不曲。目似垂帘,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之意,要求全身筋肉放松,要似松非松,头似顶非顶,背似靠非靠,胯似坐非坐,面目表情似笑非笑,由寂静调息而扫除万念;身心应有舒适无比之意,(以下两桩均与此段要求一致)。以上意念均要求用意不用力,功成自会意力成为一体,日久功深可通过意念活动加强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联系,使之互相建立争力,练成。“浑元力”。
  扣步桩练法:
  扣步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两脚分开脚尖里扣,脚后跟外摆,两脚尖并齐相距一横脚。身体的重心入在两腿的脚前掌和脚后跟。脚心涵空,两腿略为弯曲,膝盖似挨非挨,腹部松圆,腋下若能容球,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头部意被绳子系着,似顶非顶,下颌微后收,同时将两手抬起高不过肩,低不过腹,左掌心向下,左手臂上撑下按,有滚钻之力。右掌心向上,与左掌心相对,指穿掌托。有争裹之力,虎口撑圆,两手向外不过尺,向内须有二三拳之距,而两腿扣步外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而两膝似有力向外翻张,同时两脚有如大树向下生根,其余要领均与浑元桩相同,此桩可左右手上下互换练习。
  摆步桩练法:
  摆步桩练功要求身体自然而立,左腿向前迈出一步,脚尖微向外摆成摆步,膝部略曲而前顶,步子之大小,以前脚提起身体不前俯后仰最为合适,(左脚用力以脚前掌七分,脚后跟三分为准)。右腿略微弯曲,劲坐右腿(即两脚前三后七),右胯向后稍靠,与左膝关节前顶方向互为争力,同时左手上抬向左外侧摆出,高不过肩,低不过脐,掌背向上,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距腹部一拳许,两手掌心涵空,虎口撑圆,腹部松圆,腋下涵虚若能容球,头顶项竖,松肩横肘,前手有抓、捋、领、带之意,后手似待发之箭,与前手互为呼应,其余要领均与浑元桩相同,此桩可左右式互换练习。

  二、动桩 (单重力,双重力)
  八卦掌是以走桩转掌为主的拳种,转走时间越长,步法稳重方为初步功夫,单重力和双重力桩功是锻炼人体单脚支撑重心稳固和双脚支撑重心稳固的动桩步法,经过此二桩的锻炼,不致因为操练时出现身体前俯后仰精神紧张的现象及各种发力的要领。动桩与静桩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基本相同。
单重力练法:
  1 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于大腿两侧,两手食指与裤线并齐,须松肩畅胸,头直项竖,浑身内外上下自然放松,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呼吸均匀,守静待动,静松稳匀。如此站立约一分钟。
  2 接上式,左脚不动,两腿弯曲,大腿蹲平,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指地成丁字步,同时右掌由下向上向外拧旋伸直,左掌旋转掌心向外,指尖指地,右手向上托,左手向下按,气贯指尖,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3 接上式,右脚丁字步脚后跟落地站实,同时左脚向前一步,脚跟点地,脚尖上抬,两脚均伸直,左手向后,掌心向上,背于腰部,右手抓住左脚尖,伸头欲吻,目视左脚尖约三分钟。
  4 接上式,左脚收回站实,同时右脚提膝抬起,两臂伸直,两掌心向上平托,高不过肩,两掌心有向上托千斤重物之意,只能用意不可用力,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5 接上式,两脚动作不变,同时左手向前下方下插,掌心朝外指尖向下,而右手向上穿,掌心向左,两手上下互为争力,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6 接上式,两手收回叉腰,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平伸蹬出,,脚尖向上,高与胯平,须头正身直,尾闾中正,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7 接上式,上身略往前俯,两手下按于左脚背,同时右脚向后伸直,脚尖向下蹬出,此时头须向上抬起,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8 接上式,左腿下蹲,大腿蹲平,同时右脚脚背朝下搭在左膝盖上面,两手由下向上托起至胸前如抱球状,目平视前方约三分钟。
  9 接上式,左脚不变,右脚落下经左腿后向左下插,如同倒插步,唯右脚不可站地也,同时两手成五雷诀上抱与两耳齐,目视右脚约三分钟。
  10 接上式,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落地,同时两手变掌,掌心向上,向左右平伸继续向上经面前向下按,至两臂伸直,此时身体并步自然而立,目视前方。
  双重力练法:
  1 两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于大腿两侧,两手食指与裤线并齐,须松肩畅胸,头直项竖,浑身内外上下自然放松,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呼吸均匀,守静待动,静松稳匀,如此站立约一分钟。
  2 接上式右脚向前一步,身体下蹲成虚步,同时两手掌心向上成仰掌,由下向前上方托起,右掌在前与鼻齐,左掌在下护住右肘,目视右掌约三分钟。
  3 接上式右脚不动,左脚向前一步往左迈,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手收至胸前翻转掌心向外向前撑推,掌指相对,目视两掌约三分钟。
  4 接上式左脚不动,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丁字步,两腿弯曲,大腿蹲平,同时两手收至胸前右掌向上向外拧旋伸直,左掌旋转掌心向外指尖指地,右手向上托,左手向下按,气贯指尖,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5 接上式,右脚后跟落地,左脚向左迈一步成马步,同时右手经左肩外侧向下划弧下按于右腿膝盖上方,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下按于左膝外侧,两虎口相对,要求内动不见形,争力贯掌根,外撑内裹,目视左掌约三分钟。
  6 接上式,左脚跟外展,身体向左转,右膝盖顶住左腿弯,同时左手上托收至左腮外侧,掌心向上,右手由下向前穿掌,掌心向上高不过肩,须漏口撑圆,溜臀收肛,目视右手约三分钟。
7 接上式,左脚向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收至胸前各向左右两侧推掌,掌心向外,掌指向上目视前方约三分钟。
  8 接上式,身体重心向后移,左腿伸直,右腿下蹲成仆步,同时左掌收至肋间沿左眼向前下方穿掌,翻转手腕掌心向上,右手随之翻转手腕掌心向上往后撑,目视左掌约三分钟。
  9 接上式,身体向上起,左脚略往前迈,右脚跟进半步成半马步,同时两手收至左肋间两腕相对向左侧推出,虎口撑圆,掌心涵空,目视两掌约三分钟。
  10 接上式,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落地,身体直立,同时两手收至胸前,掌心向上向左右平伸继续向上经面前向下按,至两臂自然伸直,目视前方。
  单重力,双重力桩功均要左右式互换练习。在练毕各种桩法收式之后,不要立即坐下休息,要心定神闲地漫步三五分钟再休息。


  李雅轩先生  

  李师椿年,号雅轩,河北人交县人,生于 1894 年。家贫,仅读过几年私塾。从小酷爱武术,稍长,从陈殿福老师学少林拳。 1914 年,经由傅海田先生引荐,从上海上北京,正式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朝夕追随,口传心授,前后历十余年之久,对杨式太极拳悟解精辟不同凡响。

  李师学习太极拳,刻苦耐劳、好学钻。每练一动作,总要练上百千遍,直到杨师满意为止。常于 吃饭 、走路、睡 觉 都在比划打拳;也常半夜披起衣服,把新的体会记下来,再反复比画琢磨,直到完全领悟为止。继随其师在上海、杭州、南京教拳 , 教拳严谨有法,善于抓纲领,识大体,与海内武术名家广为观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抗战以后,寄居四川,继续教授和推广太极拳,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四十年如一日,誉满西南。对继承祖国宝贵遗产,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师为人耿直心思细腻,专心一意。练拳架式,气势磅礴,神意内敛,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推手、散手,来之不知,去之不觉。发劲充实、变化奇特,灵妙无比。 李雅轩宗师十分强调要随时保持太极拳的纯正风格,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一张纸条,上面是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 ── “要经常想杨老师(澄甫)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进步。”

  有学生问李雅轩先生:“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他回答:“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此话言简意赅,天下很多道理就是这样,最简单的,也就是最深奥的。‘大松大软'的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灵机,才能符合太极拳的真正拳味。

  近代太极拳界,“李雅轩风格”的太极拳,是极具有代表性的系统。观李雅轩宗师的拳照,舒展大方、气势磅礡,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正是他所强调“大松大软”练法的最佳写照。

  李师于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一日,逝世于成都,享年八十三岁

  李雅轩是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的得意高足,追随杨师十余年,在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等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甚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境界。他自始至终保持了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武德高尚,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堪为后人楷模。

  李师名椿年,字雅轩,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家贫,未进过公办学校,只读过几年私塾。李师家乡武风盛行,从小即受尚武精神的影响,性格酷好武术,每遇逢场庙会,不计道路远近,总是不辞辛苦地赶去观看武术,回来后就爱手舞足蹈,有时连饭都忘记吃。家乡当时有位练少拳的武师陈殿福,很有名气,李师父亲见李师好武,就带他到陈老师那里去学少林拳。陈老师见李师天资聪慧,性格刚强,欣然收他为徒。李师勤学苦练,数年之后,功夫很有长进。一日逢篇庙会,遇恶少十数人,欺辱一做小买卖的老人中,李师生性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出面干涉,众恶少欺李师孤身一人,围而攻之,李师大怒,奋拳还未当者跌出丈外,其余头破血流,狼狈而去。从此,李师武技已闻于乡里。

  筵前比武,粗识太极

  1914年,李师20岁。从这一年起,李师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专攻太极拳的道路。一天,李师的邻居好友张彬如家里来了客人,请李师作陪。客人名傅海田,长袍马褂,文人打扮;李师年方二十,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席间谈及庙会一事,傅君说:“你真是侠义人物,但不知你所习何家拳法 ? ”李师回答说:“少林拳。”傅君说 : “好!”张彬如说:“傅兄也是爱好此术的。”李师忙问:“傅兄练的是哪派拳法呢 ? ”傅海田说:“太极拳。”李师想起师傅临别之言,然数年来从未见人练过,不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坚持要傅海田表演。傅见推辞不过,只得下堂练了一段。李师一见,大失所望,见其出手松软无力,步法缓慢,如半睡状,心想此种拳有什么作用呢 ? 为何师傅说他厉害。李师年轻气盛,心直口快,问傅君说:“太极拳也能作技击之事吗 ? ”傅君说:“练好后亦可防身。”张彬如在旁怂恿说:“我们都不是外人,你们作一番友谊比试,也让我见识见识。”李师心想:此种拳法何能当我一击,欣然答应。傅君谦让再三,最后见推脱不过,就说:“我学艺不精,怎当李兄猛力 ? ”说罢二人就在堂前比试起来。李师年轻力壮,连连攻击,傅君顺势推挽。李师只觉得如捕风捉影,脚下站立不稳,初以为偶尔失手,谁知连连跌倒,不知究竟。张彬如怕伤了和气,忙说:“算了,算了,不必再比 ! ”傅君把李师搀起来,连说:“得罪,得罪 ! ”李师佩服已极,问傅君说:“我今天算是服了太极拳,但不知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为何我的招式不管用,处处感到不得劲,请你指教 ! ”傅海田说:“君以力胜 , 我以巧取,以静御动,后发先至,顺势借力,四两拨千斤,此正是太极拳的妙用。”李师心服口服,第二天亲自上门向傅海田学习太极拳。傅海田向李师讲述太极拳原理,李师从学数月,颇服其太极理论高深,便正式提出拜傅海田为师。傅海田对李师说:“你天份极高,领悟能力颇强,我这点本事确实不能给你当老师,我的老师广平杨澄甫,家学渊源,海内独步,我现在介绍你到我老师那里去重新学习,成全你的志向,你将来也就不可限量。”李闻言大喜,第二天收拾行李,带上傅海田的介绍函上北京,正式拜一代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为师。这是1914年的事情。从此,李师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太极拳技艺的研究,终于成为一代太极拳名师。

  得列杨氏门墙,潜心苦练

  1914年,李师正式拜杨澄甫为师,专攻太极拳术。杨师对李师的人品极为器重,希望最深,关系最密,亲如父子。在教拳方面,对李师要求极为严格,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李师领悟最快,功夫日进,对于杨师示范的动作潜心琢磨,不仅学其形,更重学其神,每练一动作,总要练上百遍、千遍,直到杨师满意为止。为了锻炼下盘功夫,增强腿力,李师练习太极行步,为使不至有起伏,请师兄弟在用力把胯向下压的情况下迈步行走,一走即是数小时,汗水顺着行走的路线往下淌个不停。杨师教推手时,两臂如棉裹铁,十分沉重,其他人一上手一两分钟就感觉两臂、两腿酸麻,难以忍受;李师每次总能坚持几十分钟,虽汗流浃背,湿透衣衫,杨师不喊停止决不停止,常常吃饭、走路、睡觉都在比划打拳。经常半夜披衣起来,不管天寒地冻,总先把想到的心得体会记下来,然后比划杨师推手、发劲的神态动作,直到完全领悟为止。师兄弟们都说:“雅轩练拳,就好象着魔一样。”杨师称赞说:“雅轩学拳的天才你们众人不及,其刻苦耐劳,好学钻研的精神,你们也是不及他。”

  寻师南下,投考南京中央国术馆

  1928年,澄蒲师受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聘,赴南京任教务长。李师当时因家事羁绊,未能随行,心中非常焦急。这一年冬天,李师将家微薄的家产变卖,凑足了路费,决心到南京寻师。谁知到南京后,才知澄蒲师已经在前一月辞掉了南京国术馆的职务,到其他地方去了。李师盘缠将尽,举目无亲,而且人地两疏,进退两难。正在此时,适逢南京国术馆招考教授班学员,李师心想何不暂时报考,如能录取,一来可以暂安羁旅之身,二来可以广天下名手,慢慢再打听老师去处。于是李师报名投考,表演的项目是一套太极拳,一套太极大枪。李师气魄雄壮,打起太极拳来气势磅礴,舒展优美,静如山岳,动若山河,特别是太极大枪更惹人注目。考试结果。李师本该名列第一,因为有一位参加报考的是张之江的学生,所以,就将他取为第一名,李师名列第二,成绩优异,录取入学,从此李师暂留南京国术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太极散手,惊心动魄

  1929年,澄甫公在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雅轩师前往襄助。馆中少林拳师周声洪,手掌能开砖碎石,素有铁臂膊之称,与雅轩师闭门切磋,雅轩师右手虚扬,周某举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师立即乘势翻掌向其肋部发放寸劲,周某双臂抱胸蹲伏于地,不能出声;'雅轩师搀扶他回宿舍服七厘散养伤。事后周某赞曰:“杨门太极散手,神出鬼没先生的太极散手 ,神出鬼没,使人惊心动魄, ”从此周某某对李师非常敬重。1933年,杨澄甫师受广东省府专程礼聘,到广东传播太极拳,浙江省国术馆太极挚由李师全权负责。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李师赴南京就任社长之职,1935年在南京国民体育学校任武术同上校(旧官制,享受上校级军官待遇)设计员,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入川传拳,技服猛张飞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了,同年阴历 11月间,日寇飞机轰炸南京。李师离开南京,经徐州、郑州到汉口、武昌。直到1938年夏天,武汉危急,李师又经沙市、宜昌到重庆。同年秋天,来到成都,从此李师定居四川。自李师人川以后,四川的武术才增加了太极拳这一举种。李师以其精纯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使太极拳在四川生根、发展,广为流传,并在四川武林中,使太极挚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原国民党某骑兵师师长徐俊,生得熊腰虎背,练就一身硬功夫。抗战初期,他坐船到重庆朝天门码头,因一场误会发生群斗,数十个码头工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到重庆后,听到李雅轩大名。一天,骑着高头大马,带上两名背枪的马弁,找到李雅轩住所,见面便说:“听说你的太极拳能够击人,我不信。今天特来会会你,看看到底如何?”李雅轩见他出言不逊,知道其来头不小。见他如此傲慢地轻视太极功夫,心中不免有些生气。徐俊生性好斗,说干就干,舞动拳头向李雅轩连连猛扑。李雅轩见不能避免,把心一横,顺势退步采捌,徐俊接连被摔几个大跟头,爬起来说:“你的太极功夫很好,明日再见吧!”说罢拱手就走。
  李雅轩心想,这下可闯祸了。谁知徐师长第二天摆了许多酒席,请雅轩公赴宴,还请了很多武术高手作陪,徐俊向李雅轩磕头行拜师礼。徐夫人在敬酒时高兴地说:“老徐今天找到到真正的好老师了。”此后,原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副总司令郭勋棋,仰慕雅轩公武德高尚,也正式拜雅轩公为师。郭副司令后为起义将领,曾任四川省体委副主任之职。
  李雅轩人川以后,在成都北校场国民党军校任太极拳教官。同年12月,四川省省长王缵绪聘李雅轩为四川省体育会设计员。据我师伯王明伦(他是原“国民党陆大”卢凤阁主任的少尉司书)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44年,李雅轩被陆军大学聘为将官班太极拳教授,官阶少将级。1946年,李雅轩任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队同上校教官。当时,教授的对象,是国民党将校一级的高级军官,有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黄维、卫立煌等。由于李雅轩生性耿直,不愿媚事权贵,珍重自己的人格和太极艺术,一次在军校教拳时,一国民党中将主任黄某某对他说:“李教官,我今天开会累了,你陪我推推手,消遣消遣!”李雅轩听了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心想:你仗你官大,拿我当你的运动品,我今天要狠狠地教训你一下!于是,在推手时狠狠地发了他几个脆劲,当众摔了他几个筋斗,摔得他鼻青脸肿,弄得狼狈不堪。最后,以“目无长官”的理由,李雅轩被撤职处分。但是,他刚直不阿的精神,受到武林界的称誉。
  解放后,李雅轩被聘为成都市政协委员。1953年代表西南地区参加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国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他的精湛技艺,被当时天津报纸誉为“气魄雄伟,舒展大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担任裁判工作。
  1964年,李雅轩先生已70高龄,一场大病使他在成都人民医院作了手术。病愈后,照常练功授拳。有一次,在人民公园内,李雅轩和我师伯赵清溪推手。赵清溪身材魁梧,体重200多斤,功夫学得很好,雅轩公经常夸他有天才。只见李雅轩轻轻一搭手,赵毫无办法,脱离不开,不得已奋力挣扎。只见李雅轩神气一扬,手轻轻往前一送,赵则仰面跌出。事后,赵清溪说:“哎呀,老师的功夫怎么病后越发长了?”
  李雅轩75岁那年,在成都好友查拳名家张英振先生家中作客,与其友山东武林摔跤高手大力士王应亮相遇,王说:“李老师,你用你的太极拳,我用我的摔跤,作一次友谊赛如何?”雅轩公真乃宝刀不老,雄心不息,欣然答应。王上前一把抓住李雅轩,想用“大别子”把他掀翻在地,动作非常之快。此时,张英振先生在场尚未看清李雅轩用何法破解,只见王则扑通一声跌倒在地。
  我师爷李雅轩一生好学不倦,晚年亦不断探讨拳理,他常对我的老师们说,太极拳理论高深,尽平生之精力尚不能明其底蕴。打杨式太极拳,就要保持杨老师教授的纯正风格,推手就要有杨老师推手的味道,不然就不叫杨式太极拳。
  1975年,我师爷已是82岁高龄。据我老师说,当时他老人家两腿红肿疼痛,病情极为严重,不能行走了。此时,阔别18年的北京一拳友盖老师专程来成都和我师爷切搓拳艺。一见他两腿不能行走,叹息:“近些年来,我时时钻研太极拳,想和您交流心得,可惜您……”我师爷说:“不妨事,我坐在椅子上和您推吧。”于是,一上手老师连连被抛倒在床上。蔷老师佩服极至,诚心想拜我师爷为师。我师爷说:“你我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认为师兄弟吧!”于是,盖老师在杨澄甫宗师的遗像前三鞠躬,成为杨门弟子。
  陈龙骧老师说,回首先师音容笑貌,宛然如昨。记得1969年时,李雅轩先生已75岁,在讲解劈剑要领时,让他们十来个青年人拿着竹剑围着进击他一人,他们一出手则被我师爷的竹剑击中腕部。其身法之敏捷,步法之轻快,连20多岁的人都赶不上。
  2002年初夏,我在成都陈龙骧老师的父母家中,90多岁的陈爷爷虽然记性不好了,但他偶尔想起,说出我师爷的弹弓绝技,在数十步外,百发百中,能先将一弹射向空中,紧接着发第二弹将空中的第一发弹打碎……
  知道我师爷的人都说他为人耿直,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说他教学严格,注重武德教育。在十年浩劫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他的学生没一个去参加武斗。他非常关心疼爱学生,特别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经常给予生活上的援助;学生生病了,他总是亲自去探望,嘘寒问暖。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公园或省市委党校义务授拳。从学者有原四川省副省长童少生、市委书记廖井丹、宣传部长白紫池、市委秘书长金力声、副市长齐鲁豫等领导同志,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1976年,李雅轩先生因病抢救无效,病逝于成都,享年83岁。他的逝世,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损失。他在四川近40年,贡献卓著,培养出整整一代太极拳人才,从学者不下万余人,名徒甚广。今天,他老人家所传的拳艺已走出四川,走出国门,享誉海内外。

  京城“隐士”八卦明师白玉才

  在当今的武林届,还有一位师承名门,年届七旬,习练程式掌法五十余载,身怀传统武功真技,几十年隐居民间辛勤耕耘、传功授徒而不为圈外人所知的八卦掌老前辈。这就是家住京郊、现为北京八卦掌研究会顾问的白玉才先生。白玉才先生,是已故八卦掌四代名家、原北京八卦掌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王文魁先生的大弟子。师承关系如下:董海川—程廷华—刘斌—王文魁—白玉才。
  说起白先生,不能不说他的师爷刘斌和师父王文魁。师爷刘斌当年是程廷华先生的螟蛉义子,从小将他收养在家倾囊相授武艺,使他成为程式掌法最重要的传人之一。白玉才先生与师父相识恰有一段奇缘。一九五零年,白先生那时才十多岁,一次与哥哥进城办事,走在劝业场通往打磨厂的路上,前面一辆满载的马车突然辕马失蹄,危急关头旁有一行人箭步上前,伸手顺劲儿一抬辕木,避免了一场马倒车翻。虽是一瞬间的事,可那个快捷、矫健的身影却深深印在白先生心头。谁知几年之后,白先生到了北京邮政总局当工人,竟与当年那位“救马车之人”同在一个科室。一打听才知此人就是武术圈内有名的八卦掌老师王文魁。而此时他已练了几年功夫,拳术、摔跤都样样在行,年少气盛,心中并不服气。因此,卸邮车时他常常提起二、三百斤邮袋,伸平双手行走如飞,故意在王老面前显摆;进而还主动提出与王老试手。谁想,一搭上手自己却累得两膀生疼,进不得身、使不上劲儿,甚至双手掰不动老人一根指头,终于心悦诚服,从此一心要拜老人为师。王老起初没答应,只是教了他转圈的基本功。白先生却十分刻苦,不论冬夏春秋,每天一、两点钟就起床,光着膀子汗水淋漓一直练到天明。过了很久,王老听到传闻后亲自去查看,这才心中认可了这位学生。一九五七年,王老正式收白玉才为入室弟子。可是,因为他年少资历浅,虽是勤学苦练,要想得到那些年岁大功夫深的老师兄们的真心认可却并不容易。于是他心里憋足了劲儿,几年之中,每天夜半下班都蹲步行走,从前门走到陶然亭公园,天不亮时,文魁老人就到了,师徒俩人几经寒暑,一个严格把关,一个认真苦学,八卦圈走不好、单换掌练不到家,就不学新的继续往更难更深的层次走。早起晚睡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上了,很快走出了下盘功夫,单换掌能够做到:大腿与小腿蹲成90度直角,上身自然挺直,两腿和两胯并住丝毫不能动,而腰以上部位却能左右大幅旋转活活的;师父从旁打来一掌,身子移了位拳架却不散。有时,走圈练到好时,竟觉得整个身子都练没了,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每一掌法掌式更是千锤百炼,练不到位绝不罢休。从单双顺练到八大掌,从武式子练到文式子,刚柔相济,把架式练圆活,把拳劲儿练整了,师父这才让他去天坛公园正式拜见那些老资格的大师兄们。这一去把当年赫赫有名的八卦掌韩武大师给乐坏了,哈哈笑着对师伯王文魁说:“这小师弟没的说,往后您就瞧好吧!”从此,白先生凭借自身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众位同门师叔和师兄们的认可。
  作为名门之徒,你要没有一点真本事,在大伙的心中就永远没有立足之地。就这样,白先生也没有骄傲,仍把全部业余时间用在继承师父真传之上。别人都是抢着学新的套路,而他却是老师要教新的却不学,总在问:“某某掌式是否还有进一步的要求?”老师一听就乐了,说:“要这么说就差得远了!”于是继续抠功夫,直到他把每一个掌式别人所没有达到的功夫层次都做到了,这才接着往下学。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变化,技击功夫在赛场上没有用武之地,人们在学武功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拳架中的技击涵义,追求学掌式套路的人多,追真功夫的人渐渐少了,而一些老辈拳师也是因人施教,如王文魁老先生对求学者就是:你想多学掌式,我就注重教你套路,并不认真去抠功夫;而你如果想认真去学传统功夫,那我就一个个掌式严格把关,由浅入深一层层拆解、一层层递进,这里面的变化可就大了,功夫、学问也就深得多了,远非学一套表面的拳法套路可比啊!白先生正是后一种人中的姣姣者,不管别人怎么做,继承前辈真功的决心永不移。当年,笔者曾听王文魁师爷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生教过一百多学生,真正的徒弟却没几人,把我东西往下传大徒弟白玉才要多费点心啊!”问为什么?老人说:“他最听话,怎么教他就怎么练;我对他费的心血多,他就得多负点责任。”正是师父的嘱托鞭策着白先生在继承民族传统武功的道路上永不退缩。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王文魁先生也已仙逝二十余年,可师父当年在身旁默默注视他练功的情景却依然刻印在脑海里,总也忘不了。如今,许多老前辈和年岁大的师兄弟们也已不在了,白先生更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为了这些难忘的记忆,他把退休后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传功授徒之上。
  他的教学十分重视八卦掌的基本功,认为走圈和单换掌,是练一辈子的事情,练一层有一层的功夫,永远没有止境。八卦掌也有站桩,但最重要的是走圈。单双顺是掌式的基础,而八大形、二十四小式为的是把身体练活,打通周身筋脉。王老教的掌法套路虽然还有很多,皆为因人施教,最终目的还是要出功夫。过去有许多老前辈只会走圈和几个掌式,却从无敌手。因此他对每一个来学拳的人,都极为严格,这么多年“抠功夫”被抠跑了的人也不少。圈内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有的人想来学却不敢来,就怕过不了基本功的关。多年隐居在家,不求名利,武术杂志上也少有介绍他的文章和照片,圈外知道他的人不多。有很多出名的机会也被他拒绝。对此有人不理解,他却不改初衷,每日以修练身心、涵养道德、传功授徒为宗旨,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不论冬夏依旧光着膀子一练几个小时。他选择徒弟首先注重人品,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主动遵照老辈人的规矩,年岁小的求学者就不收了,以免辈分混乱,却一心一意去培养众多的再传弟子们。武术套路有三种功能:健身、技击、表演。而当前流行的追求美观、高难动作而忽视拳架技击涵义的套路表演形式对于原始掌法、套路来说,多数不太适宜。前辈传授的东西主要是为前两项功能服务,有的拳架简单实用、有的练法功夫层次高,但却不一定好看。八卦原始掌式的好看、矫健,是从拳架内涵中渗透出来的,没有多年功夫就练不出来,绝不是当前流行形式可比。白先生认为,自己有生之年如果能完成师父嘱托也就如愿了。因此,他在向徒弟、徒孙们传授武功时,总是按照师父当年要求,掰开揉碎,循序渐进,一丝不苟。每一个套路、掌式和走圈动作,按传统练法都要分成几个层次。相同的套路每一阶段的练法、式子动作、训练难度都不相同。一样的式子,每一层次的动作路线、功夫难度也不一样。而传统练法在动作细节上稍微抠的严格一点、标准一点,内中难度和功夫层次就差得远了。比如王文魁先生当年曾强调“肘掩心”最终要练到底手肘尖儿能与肚脐重合,就为了树立一个“标准”,使你真正把膀子和腰胯松到家,功夫稍差一点也做不到。再如走圈中的“里脚直迈直落,脚尖不能往圈里撇”,虽然就差一点点,可如果中正找不好,你的身子就站不稳。还有“腰往身后旋而两胯丝毫不动”、“大掰大扣360度立桩腿的脚掌不碾地”,这两个要求就更难了。外观上虽然差不多,功夫上却有天壤之别。可是,如你不按老辈人要求去做,就出不了真功夫,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明师的作用就在于:既“抠”了你的功夫,又使你明了练功方法,少走弯路。就这样,在他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都能注重自身修养,扎扎实实练功夫。大家都觉得,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是自己终生的义务和责任。
  生活中,白先生也像师父那样,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虽然自己功夫纯正,却从不褒己贬人,同门之中长幼皆愿与之交往。同门师兄铁恩方九十多岁了,他亲自去拜访。还有同门师兄弟扬永利、徐胜利、胡相根等人以及当年八卦掌大师徐振彪和韩武的徒弟、后人都与他亲密往来。与之往来的还有已逝名家、同门师叔刘兴汉、王荣堂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与白先生同为一师之徒的武林名家还有:北京王文魁之子王正亭、徐州张树华和马兴元、内蒙康启龙、涿州寇景瑞。师兄弟们常来常往,互通有无。像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一样,白玉才先生只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但在传统武功的传承方面他却与许许多多武林老人们一起,筑就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承前启后,老当益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浅谈太极拳的松的真滴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松沉落底?
松腰故事1、2、3
一代太极拳大师李雅轩
武医结合,是我一生的追求——访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谢守忠
高深太极武学亲历记:一个真实的故事(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