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
文/高彤鼎
我和大家一样是一名普通孩子的家长,至少到现在为止,自我感觉还不是成功家长。我觉得家长是不是成功要看孩子是否成功,而一个孩子是否成功至少还得过二三十年再看。当孩子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自己生活得充实幸福、算得上成功的时候,才能说他的家长是成功家长。许多家长觉得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就是成功了,我不这样认为。借用一下毛主席的话:考上大学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更伟大也更艰苦。如果把考上大学看作成功,后面很可能就不思进取了,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恰恰是这样,一些孩子包括家长都有一种“革命成功了”的感觉,那样还努力什么、奋斗什么呢?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两个理念次序上有颠倒,含义当然也不一样。但有一点应该是相通的,就是教育与生活是同一个过程,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和生活必须结合起来。这两位大师的理念中都没有提到家庭,然而生活就包括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特别是7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学校和社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却是孩子根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心理学上叫教育的关键期。所以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有了孩子以后,他要和家长一起生活,我的理念就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让孩子学习感悟生活。同时,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断有所感悟。一个人应该成为有思想的人,历史上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之所以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超人的思想。钱学森曾问“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我觉得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太少了,能悟出真理的人太少了。所以,应该培养孩子多感悟,多思考。当然,我们并不奢望培养出思想家,但至少培养一个有头脑的孩子,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学习、多感悟。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但今天我和大家谈的仅仅代表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大家批判地接收。
一、减少说教,让孩子自己感悟事理。
先举个例子,孩子小时候,有一天下午,准备带孩子出去玩,出门之前,征询了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去植物园还是动物园?没想到孩子说了声“两个都去”。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家长可能会说“不可能,时间来不及,只能去一个地方”。但我没有这样说,而是答应下来,让孩子先挑选一个,孩子说去植物园。在植物园转了一大圈,孩子差不多尽兴了,我问她还去动物园吗?孩子说去,于是我立即抱着孩子挤公交车去了动物园。等到了那儿,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已经不允许进入了,我对孩子说天太晚了,我们还是回家吧,以后找时间再来,孩子说了句话挺逗的:“动物们要睡觉了”。说实话,这趟折腾,让我感觉很累,但我能感觉出,孩子有收获。当然,在回家的路上我也告诉孩子,下午的时间太短,逛两个公园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不能去两个公园,孩子理解不了,在一个公园里玩的时候脑子里还会想,为什么不能去另一个公园?爸爸为什么不答应我?经过一下午的折腾,孩子自己就会感悟出些道理来。这件事情给我的感悟是,减少对孩子的说教,相反,引导孩子多行动,多实践,让她自己感悟事情。又比如孩子小时候,老是想去碰台灯,当然这有些危险,后来我就把灯打开,让孩子去摸一下白炽灯泡,孩子的触觉应该说还不够敏感,等反应过来已经被烫了一下,但以后她就不再去动台灯了。如果只给孩子说危险,不让她去动,她一方面理解不了,另一方面触摸一下的念头就会更强烈。
二、讲解问题要有深度和高度,不限于就事论事
在单位里,如果说一个人有水平,是因为他分析问题时站得高看得远。我觉得在家里教育孩子,也应该有深度和高度。比如孩子曾问为什么不让闯红灯?这个问题确实不大好回答,如果你说这是一条规定,孩子就会反问为什么那么多人不遵守规定?如果你说是怕被车碰到,孩子会反问那些闯红灯的人也没被碰到呀?我对孩子是这样说的,生活中需要处处注意安全,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这是个大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遵守规定不闯红灯,但如果事情很紧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偶而闯一次红灯也没关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使是在绿灯通行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提高警惕,因为有不守规矩闯红灯的人和车!对具体的问题拔高一下,我觉得有助于孩子触类旁通地思考问题。比如借着闯红灯的问题,我还给孩子说,尽量遵守规矩是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比如不要违法乱纪,有人犯了国法,被关起来,失去了自由,对自己危害是很大的。又比如,孩子曾问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美,我也曾经列举过一些,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后来我就拔高了一下,说只要不妨碍他人、不给他人带来不便的行为就算是美的,并且在实际当中让孩子观察和思考,比如有一次见到两个阿姨站在一个通道处旁若无人地聊天,过往的人都要侧着身子通过,我对孩子说这两个阿姨的行为就不美。孩子后来也讲述了一些碰到的例子,说明孩子确实动了一些脑筋,也大有收获。
说到考虑问题要有高度,我觉得家长自己的认识首先应该拔高。或者说,要让孩子成为有思想的人,我们自己应该学会多角度思考。比如,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家长们会有不同的答案,我觉得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也是周恩来总理的老师张伯苓先生的立意最高,他说“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存”。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我们家长应该努力使孩子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使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有了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对很多事情才会感觉坦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孩子长大以后可以成为工人、农民、士兵,孩子可以到任何艰苦的环境中去生活和奋斗,只要他对国家和社会有用处。当我们有了看问题的高度和广度,我们就可以全面地观察孩子,孩子就会减少许多约束,孩子的成长环境会更加宽松,孩子的发展会更好。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打上了家庭的烙印,所以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差异性。应该让有天赋的孩子去做他感兴趣的事,这样成功的概率会很大。我个人认为,让所有的孩子都去挤上大学一条路,既抹煞了孩子的特长,又给社会造成浪费。曾有人说国内的技工水平太差,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的技工大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考不上大学,不得已才去当技工的。如果我们家长能够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让一些学习成绩好、有较强动手能力、本人又热爱技工工作的孩子去当技工,技工队伍肯定不是这个样子,我们的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也不是这个样子。说到这里,有的家长会说,啊,让孩子去当技工,我们的脸上多没面子啊!那我不成了失败的家长了?所以,这就是认识的问题了,我们培养孩子就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吗?大家都知道韩国的制造业很棒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优秀的技工队伍,前些年有个总统叫全斗焕,他就毕业于大邱技工学校,连总统都毕业于技工学校,这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能不强吗?我的外甥女学习成绩非常好,当年中考的时候考了650分的,比实验和外国语的统招线都高出20多分,后来申请了荷兰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应用型大学,所谓应用型大学就是咱们国内的高职院校,所以有些人很为这个孩子惋惜,觉得她可以上一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可这个孩子在这所学校里确实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她学习成绩好,擅长做生物实验,虽然还没毕业,已经被两家大公司看好,周末就去给人家打工了。所以我说,让有天赋的孩子去做他喜欢的工作,社会需要的工作,容易出成就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能找到出路的。所以优秀的孩子完全可以去当技工,因为社会很需要。
三、不要限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由的成长
有句老话叫“不自由勿宁死”,说明人都是渴望自由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感觉到自由的人们总是心情愉悦,思想也会变得活跃。
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电灯的(拉线)开关产生了兴趣,回到家就拉起来没完没了,把拉线拉断了好多次,灯泡也闪了好几个。一开始我也曾想制止孩子,后来想起蒙台梭利夫人的书中曾提到孩子许多的行为看似无意义,却是孩子的工作,孩子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所以我就容许了孩子。还有一次,孩子坐在床上,不小心把枕头碰到了地上,我捡起来,孩子又扔了下来,结果两人展开了拉锯战,估计总共有七八十个回合,最后孩子不再扔了,或许是悟出了什么,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我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非常庆幸自己经受住了女儿对我耐心的考验。
一些家长总是处处限制孩子,说是为了让孩子守规矩。但我觉得,只有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限制和纪律。有一次在植物园,孩子非要到草坪上骑自行车,我就把自行车搬到草坪上,让孩子骑上去,结果孩子费了好大劲才蹬着车前进,蹬了两步,车把一歪,孩子连车一齐摔倒了。有了这切身的教训,孩子就明白在草坪上骑车并不好玩,但如果不让她去草坪上骑,她心里就会留下一个解不开的谜。还有的家长限制孩子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但我觉得光靠限制是解决不了孩子的安全问题的。孩子上六年级就开始骑自行车上学了,孩子长得瘦小,骑着个26的车子,有些邻居还为孩子捏着一把汗。确实,孩子也遇到过,刚开始曾被电瓶车摩托车之类的撞倒过两次。但此后再没出现过这类问题,而且孩子的活动空间大大开拓了,喜欢往外跑了,有时学习累了,就骑着车子出去散心。
当然,不限制孩子的自由并不是说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孩子刚上小学不久得了心肌炎,医生让在家休息,家长都去上班了,孩子自己就躺在沙发上,靠看电视打发时光,结果成了电视迷,一天到晚盯着电视。后来上学了,也是回家就看电视。我感觉这个习惯不好,所以下决心帮孩子纠正,先是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再过渡到隔天看,最后坚持到只有周末才看,我发现孩子还是很有毅力的,能够控制住自己。或许,这也是在享受到足够自由后的结果。人们也常说“穷养”、“富养”的问题,而我对关于“穷养”、“富养”的理解是在生活方面要穷养,但在精神方面要富养。
四、不要禁锢孩子的思想,留给孩子想像的空间
一开始我说过要培养善于思考、有头脑的孩子,这就需要充分解放孩子的思想。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这是孩子的特点。有人说孩子的想象力如果能保持到成年,就能不断地有所发明和创造。所以我认为不要禁锢孩子的思想。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家长会点了几个学生的名,包括我的孩子,说他们写作文经常跑题。有几个家长随后就报了作文辅导班,而我看了看孩子的作文,并没觉得问题有什么严重,相反,我感觉孩子的思维挺发散的,只是因为跳跃太大导致上下文不连贯。几年前和几个朋友谈起此事,他们都说你幸亏没有送孩子上辅导班,不然的话,一个潜在的大文豪可能就被扼杀了。
孩子上中学以后,对一些课程比如政治和历史开始持有怀疑态度,我觉得很好,一方面说明孩子有自己的见解,也说明孩子能从其他方面看待问题。孩子去美国后对历史课很感兴趣,因为老师讲得很生动,考虑问题的角度宽了。
顺便谈一点个人感受,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时确实太死板,对孩子的思维形成了制约。有个故事说得很形象:老师出了一道题,从此地到洛口怎样才能到达?如果是美国的学校,这道题不会在课堂上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走一趟,到洛口去集合,并谈谈各自的走法和体会。中国的学校就只是纸上谈兵了,而且还有标准答案,只要不是坐4路车去的,全部错了!这样的教育真的会误人子弟的。
五、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
好几年前,开始声讨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长时间。我的感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一个高素质的孩子在应试方面肯定不会差,而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孩子。那么有人会问,怎样算是高素质?我觉得一个能够不断探索新知识并能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人就是高素质的。家长们都有工作单位,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单位里干活的人不少,但能够解决难题的人却不多。一般的员工都能按照领导的指派从事工作,但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人则是极少数的,这就体现出员工素质的差异。所以,家长只要好好观察一下单位里同事们的情况,就可以知道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了。虽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矛盾,但我觉得这两种教育实施的场合不一样,学校里需要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则应该在家庭里进行。首先,学校里教的是书本知识,它是人类以往知识财富的总结,学生应该尽量把这些知识掌握好,而考试是对学生掌握程度和老师教育效果的检验,所以应试不可少。但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能得心应手地学习书本知识的。比如孩子学加法,要先从四个苹果加上五个苹果等于九个苹果,抽象出四加五等于九。但确实有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慢一些,这需要家长在家里进行培养和训练。还有动手能力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培养,竞争意识的培养,这些是需要由家庭来帮助孩子完成。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家长是一个热爱生活、工作认真、富于责任心的人,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所以我说,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家庭。
六、让孩子自己感悟到责任,要有所担当
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一要让孩子多做事情,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二是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的积极程度不要超过孩子。通过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自己不做,别人不可能帮你做,比如自己的一件漂亮衣服,如果脏了不洗,第二天就没法穿出去;自己的袜子几天不洗,就会有臭味,会被同学笑话。如果想吃到可口的东西,那就自己想办法做,所以有一次孩子去书店,竟然买了本菜谱,回来路过超市,又买了几样菜,回到家就照葫芦画瓢地炒起了菜,我感到很高兴。在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记得孩子刚上学不久,就问我考多少分才感到满意,我说考多少分都行,孩子显然感到意外,“如果我只考70分你满意吗?”“满意。”孩子很惊讶:“考这么点分你也满意啊!”我对孩子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管你考多少分,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该干什么干什么,但是对你来说就不一样了,你好好学习,多掌握知识,以后可以对社会多做贡献,你自己也可以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就这样,让孩子明白学习是她自己的事情。我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功课,除非孩子有问题要问。即使孩子遇到解不出的问题,我也不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另出一道类似的或变通的题,给孩子以启发,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去把题解出来。所以,孩子对于学习的责任心是很强的,上小学的时候,回家没写过作业,因为在托管班里就把作业全写完了。每到放寒暑假,孩子会先用几天的时间,把假期作业集中处理完,然后痛痛快快地玩。
也是因为孩子建立了比较强的责任意识,所以我一直注意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不要太过,就是刚才说的家长的积极性不要超过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上小学时许多同学学奥数,但我从来没有对孩子提过这类建议,直到有一天孩子自己提出要学奥数,也想参加奥赛,我就痛快地答应了。我也从没有主动说过让孩子上什么辅导班。上中学以后,都是孩子说有某一门课学得不够好,需要补一补,我才帮她报辅导班。就是说,发挥孩子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家长太积极,孩子就会产生错觉,认为是给家长学的,所以我一直注意避免这种影响。
七、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
我小的时候,因为父母下放到农村,在农村生活过多年,当时生活很艰苦,但也有许多的欢乐,因为有许多的小朋友可以自由地一起玩耍,游戏也是丰富多样的。回想起来,儿时的那些游戏都带有竞赛的性质,争强好胜是孩子们不断玩下去的动力,今天输了明天争取赢回来。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我特别注意这一点,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孩子也确实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意识,上小学的那几年,在踢毽子、跳绳等活动方面孩子都是“高手”,还曾和男孩子比赛玩四驱车,上初中以后玩魔方,都表现得很好胜。为了让孩子们玩在一起,我也做了不少努力,说服了几位学生家长把孩子“放出来”,并承诺把孩子看管好,让那些家长们放心。记得有一位家长问我“孩子几点写完作业?”我说我孩子回家是不写作业的,她很吃惊,说她的孩子作业要写到九点,我建议她晚上七点让孩子出来玩,在这以前尽量把作业写完,几天之后,这位家长说“真神了,孩子每天六点多准能写完作业。”我对她说这就是让孩子玩的好处。还有位家长住在另一个大院里,离着几百米,每天都把孩子送过来,一个多小时后再把孩子接回去。我感觉那段时期对孩子来说是很美好的,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可惜孩子上了六年级以后,别的家长就不让孩子出来了,说是要孩子多学习,不能再疯玩了。可我想,对孩子来说,玩不也是学习吗?
八、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让孩子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人是社会动物,所以,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成功的人士,都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家或许读过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决不是人们想像中的书呆子,相反,他们的人际关系都处得非常好。比如华罗庚先生,我上大学时曾听过他的报告,他就曾天南地北地去推广优选法,下了不少功夫说服那些不接受这种方法的人,还给毛主席写信,建议推广统筹学。社会学家和政治家们就更不用说了,社会关系是他们研究的重点。从孩子上小学起,我就很注意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处得怎么样,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过了我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上面谈到我非常支持孩子们在一起玩,甚至努力去创造条件让孩子交往,另外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孩子小时候因为瘦小,常受同桌的欺负,孩子告诉老师也不管用,后来我告诉孩子一个处理方法,并告诉孩子学会反击,后来那小子就不敢再欺负她了。这里顺便谈点感想,一些家长说学校里总有那么几个喜欢攻击、欺负同学的孩子,老师和同学都拿他们没办法,也不知道该怎样纠正他们。实际上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孩子,但那时候却是有办法的,办法就是狠揍他们几顿!打人是一些孩子处社会的错误方式,要想纠正他们,最有效的就是用对等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当然,这种方法应该慎用。所
社会化就是让孩子充分参与社会生活,这方面我还有些体会,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多说老师的好话,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好感,从而去亲近老师,可以说是正面引导吧。孩子大一点,会对周围的人,包括同学和老师有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是接近真实的,比如某个老师可能确实差了点,但是还是要引导孩子多发现老师的优点,如果孩子只认准老师的缺点,她对这个老师教的功课也会采取否定的态度,那就要影响学习了。所以,除非确有必要,我不主张孩子去上课外的补习班,因为课外补习班的老师往往给孩子留下较好的印象,导致孩子否定自己学校的老师,这对孩子的学习并不利。
前边提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一方面增强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因为在一起玩的时候他们要协商很多事情,比如今天玩什么,游戏规则需要不需要改,规则还不能太难,照顾到大家都能适应,不然的话有的孩子就不乐意玩了。在玩的过程中,大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要不断地纠正“违规”行为,防止“作弊”,这对孩子的自律也有好处。所以社会化必须在群体活动中完成。
孩子上高中以后,担任班里的团支书,经常跟团委打交道。后来团委的高年级同学离任了,纷纷提名让她进入团委,最后团委为她增加了一个名额。这件事情让我看到孩子的成熟,她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信任和支持,这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顺便谈点别的感悟。在二十年前,我们单位里来了一批大学生,他们来自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专业,都是同学,分到不同的部门。二十年过去,这些人混得差别很大,有的很有成就,业务方面有成就,职称职务也都有了;有的啥也不是,人家都正高职称了,他还是中级,人家当处长了,他没有任何头衔。有一次吃饭时碰到一位,他说他在学校里是这批学生中学习最好的,现在却差不多是混的最差的,可他的部门领导对他的评价我觉得倒很恰当:“不像受过高等教育的”;还有一位自己称自己是很聪明的,他确实很聪明,读完了在职研究生,但他很固执地认为,自己早就应该被提拔,因为学历高啊,现在不是讲年轻化知识化吗?但这个同志应该说是个书呆子。所以,到了实际工作中,不单纯看你学过什么,学的怎么样,还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你,我认为这些指标可以称为社会化指标。人的一辈子都在“处社会”,孩子如果不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后到了社会上是吃不开的。
九、让孩子认识真实的社会和生活
社会是复杂的,孩子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事情。当然会遇到顺利的事情,但遇到挫折的机会也很多。孩子从小受点挫折不仅有好处,而且是必要的,可以增强孩子抗御挫折和打击的能力。我发现单位里一些年轻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不要说大的挫折,仅仅批评他几句他就受不了,就这种心理素质怎么能成大事呢?老同志们常常说“这些孩子过去太顺利了”,也就是说他们以往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旦碰了钉子往往反应剧烈,而且容易走极端。
孩子上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报名竞选班长,结果以高票当选。但老师随后找到孩子,希望她放弃班长,可以当个副班长,理由是原来的班长心里会很难受,而且孩子和这个班长是好朋友,总不能看着好朋友难受吧。孩子当时也答应了,回家后就说了这个事。我当时曾想告诉孩子,老师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从正面安慰一下孩子,但看到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可能是对当副班长也感到满意吧,我也就没多说什么。但老师第二天一大早就在上学的路上等着孩子,说还是让她当班长,原来的班长已做通工作,改当副班长,老师又说必须体现公平之类的话。我对孩子说,老师不容易啊,既要照顾到公平,又要安慰落选的同学,真是个好老师。既然老师和同学都信任你,你一定要好好干。所以,后来孩子的工作热情一直挺高的,到了初中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然而,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体现公平,什么事都一帆风顺的。升高中的时候,孩子参加保送生选拔,却落选了,然而学校里初试时比她排名靠后(平时学习成绩也排在后面)的同学却被录取了。孩子有些受不了,大哭了一场。我们安慰她,说可能那些同学面试的时候可能表现好,但孩子说她面试成绩很好,当时老师就表扬她了。肯定有人走后门,这很不公平。我们说很好,你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很好,既然明白了就不要沮丧,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从头再来。孩子很快调整好了状态,并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里不公平甚至丑陋的事情很多,我们不必对孩子隐瞒,况且很多事情孩子自己就体会到、感觉到了。有些事情说不定哪天就会碰到,躲都躲不过去,所以,要让孩子具有防范意识,要积累经验。
有件事情让我很有感触,大学里总有些花花公子,自己长得帅气,会花言巧语,很讨女孩子喜欢,他们就利用这一点“优势”恣意地玩弄女生。许多女生在发现自己被玩弄后懊悔不已,哀叹自己没有经验,因为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所以恋爱也是学习,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如果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够与异性有正常的交往,甚或是谈谈恋爱,对自己认识异性是有很大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要逮住狐狸,就要比狐狸还狡猾”,实际上就是这样,要想斗得过流氓,你得比流氓还有经验才行。很多学问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学得到,并积累经验。
再有一点就是不要试图把孩子打造成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一方面你打造不了这样的孩子,即使打造出来他在社会上也混不下去。文革期间我住在农村,那儿的封建礼教想来是很严重的。有一次我去约同学一起出去,他家里才准备吃饭,饭菜刚端上桌,同学急着过去吃,刚伸出筷子,就被坐在桌旁的爷爷劈头打了一巴掌:“老人还没吃呢,你怎么能动筷子?”所以我现在看到有些地方教孩子国学,讲仁义礼智信这一套,总觉得不合时宜。因为经过文革,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当成糟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现在的家长们都不信守这些东西了,你再强行灌输给孩子,他们会觉得无所适从,很迷茫的。如果我们大部分家长们都能够践行传统文化,形成了氛围,教孩子国学的时候才会有效果。我倒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教育孩子,正面的东西当然要讲,所以一方面教给孩子传统的东西,告诉孩子这是做人的本分,另一方面把社会上的阴暗的东西也告诉孩子,让孩子有所提防。这样的教育孩子容易接受,也符合孩子认知的特点,就是同时了解矛盾着的东西,然后感悟其差别,树立自己的世界观。
今天要谈的感觉就是这些,感谢组织者,也感谢家长朋友们捧场。希望我们都多多思考,多多探索,向着成功家长的目标不断迈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镇西】教育最浪漫的事,就是看着你慢慢长大……(附有小视频)
学生弑师仅仅是怕家访吗?
老师点名批评家长和家长要求校长辞职,谁的错?
为什么神圣的老师会被妖魔化?
语文老师尽心整理:小学助力,试卷全部掌握,期末成绩至少提高30分
老师为何不想批评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