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几种常见的有毒中草药

一、生物碱类

(一)茛菪碱

曼陀罗、马缨丹、天仙子、颠茄等中药含茛菪碱、阿托品或东茛菪碱,会作用于蕈毒样接受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对周边神经则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之作用。但过量时会造成像抗乙醯胆碱中毒一样,出现口乾、瞳孔扩大、幻觉、心搏加速、血压升高、便秘、小便困难、皮肤乾燥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律不整。

(二)乌头碱

川乌、草乌、附子、天雄、毛茛等均含有乌头碱类之成分,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的毒性最强,它会与开启之钠通道有高亲和力,阻断其去活化,而使动作电位之再极化延后,引发心室搏动过快与心律失常;过度兴奋细胞膜亦会抑制神经肌肉突触传导,而造成口、四肢麻木感。

乌头碱中毒会出现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至死。早期中毒可洗胃或静脉输入镁剂和葡萄糖盐水,严重时则需使用拮抗剂
胺碘酮直至心律恢复正常为止。

(三)番木鳖碱

番木鳖碱为马钱子所含之神经毒,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首先兴奋脊髓的反射机制,其次为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中毒的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呼吸加快、血压升高、颈肌及面肌强直,先有肌肉震搐,而后出现典型的番木鳖碱惊厥症,惊厥发作时,头后仰,脊柱后弯,呈角弓反张,四肢挺直,握拳,牙关紧闭,呼吸肌痉挛收缩。解救方法可用抗惊厥药如
巴比妥类药物或地西泮静脉注射。

)秋水仙碱

山慈姑、光慈姑、土贝母、黄花菜等均含有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可与嗜中性白血球之微管蛋白结合而改变细胞膜功能(包括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白血球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秋水仙碱本身的毒性较小,但其在体内代谢成具有极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对人体中枢神经、循环系统、造血系统、胃肠道及肾脏均会造成严重损害,早期中毒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等,长期服用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秋水仙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只能施以常见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清除毒物的方法及积极补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等。

二、苷类

(一)氰苷

如苦杏仁、白果、桃仁、火麻仁、枇杷仁等中药均可水解产生氰离子和氢氰酸,临床上氰化物中毒主要表现为组织缺氧的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发绀、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因细胞窒息及呼吸麻痹而死亡。

其解毒方针主要是提供另一个目标来和氰化物结合,使粒线体上的电子传递链系统可以再度启动,即利用有机亚硝酸盐、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作解毒。亚硝酸盐及亚硝酸钠可以氧化血红素中的二价铁使血红素变成变性血红素,变性血红素会与氰化物结合后而形成毒性较低的
氰化正铁血红蛋白,而硫代硫酸钠则可以提供硫基透过体内硫氰酸酶的催化而将氰化物变成毒性低的硫氰酸胍,如此,双管齐下将氰化物的毒性减至最低。

(二)强心苷

强心苷具有强心利尿作用,被用于治疗心脏衰竭,常见之植物有毛地黄、夹竹桃、八角枫、北五加皮、铃兰毒箭木、侧金盏花等。其产生毒性乃藉由抑制心肌细胞Na-K-ATPase,导致电解质不平衡与电位异常兴奋(去极化后再度自动兴奋),中毒时会造成呕吐、异常视觉、心脏传导阻碍、心室性心律不整等,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心肌纤维颤动而死亡。

强心苷中毒轻微时,以支持疗法为主,如:催吐、洗胃、给予活性碳等,但若有心律不整症状时则须根据急诊ACLS标准为之,即心率过慢用阿托品,甚至必要时用心律调节器,心率过速则用
苯妥英或利多卡因等;中毒严重者,亦可使用毛地黄素抗体。

(三)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种糖苷类面活性剂,它的水溶液振摇后可产生持久的肥皂样泡沫,因而得名。其对黏膜有刺激性,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如:天南星、三七、川楝、商陆、黄药子等,具有溶血作用,会破坏红血球,并会抑制呼吸,损害心脏、肾脏。

三、草酸类

如姑婆芋、龙舌兰、海芋、黄金葛、羊蹄等。中毒症状以喉咙疼痛最多,口腔麻木次之,有些人则伴随著流涎、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及腹痛等,这正是草酸钙之强烈辛辣刺激所引起,因其属于不溶解性之草酸盐,所以除非极大量,否则肠胃道不易吸收,因而只造成口腔及肠胃道黏膜之伤害,并不会造成全身系统性之疾病;但溶解性之草酸盐(如草酸钠或草酸钾),除了腐蚀作用外,容易吸收进入血液和钙离子结合,造成全身性之草酸钙沈淀,因而引起低血钙之症状,以及肾功能及肝功能之恶化等,更有甚者因心律不整而导致死亡。

解毒治疗时可考虑服用冰水、冰牛奶或局部
利多卡因漱口水以减轻疼痛,必要时还可补充钙的制剂(如:磷酸二钙:NaCl = 1 :3),但因为口腔、喉咙及食道黏膜之伤害,一般不建议催吐及洗胃。

四、毒蛋白类

许多豆科和大戟科植物的果实都含有毒蛋白,如苍耳子、巴豆、篦麻子、相思豆所含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会损害心、肝、肾,此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广泛性出血。火麻仁其有毒成分为毒性蛋白质的菌毒素,中毒多为消化和中枢系统,会引起幻视、酩酊状态,产生视觉兴奋甚至昏迷,最后因心衰竭而死亡。苦楝全株有毒,尤其以未成熟果实的毒性最大,主要成分苦楝素,会使大脑皮层麻痹,因而出现迷走神经兴奋、继而麻痹,最终因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毒蛋白类中草药可经过蒸、炒等高温炮制处理,而使毒蛋白凝固、变性,进而使毒性降低。

五、酚类

含酚类的植物分布很广,因酚的结构差异很大,毒性也不一致,例如:大麻的四氢大麻酚具有致幻觉效果,为成瘾性毒品之一;鱼藤的鱼藤酮为毒鱼剂及杀虫剂;金丝桃的金丝桃素会损害肝脏,并为光敏感剂;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八角莲的鬼臼毒素为强烈的细胞毒素,会引起严重腹泻、昏迷等。

对于酚类中毒皮肤暴露者,应以大量清水立即冲洗。口服暴露者,如中毒时间不久,则可洗胃,但不宜催吐或以清水稀释,因清水可能会增加酚类在肠胃的吸收;至于活性碳虽有助于酚类的吸附,但会影响后续的检查或治疗(如上消化道内视镜检),因此多半不用。患者如产生全身性的毒性,如抽搐、心律不整等,则宜对症治疗,给予抗癫痫及治疗心律不整的药物。

六、马兜铃酸类

马兜铃酸是植物界发现的第一个硝基化合物,常用于利尿、减肥、保肝、关节酸痛、清肺、气喘痰多、感冒等,在中药界使用相当广泛,是马兜铃科植物含有的共同成分,如:马兜铃科马兜铃属之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淮通、寻骨风及马兜铃科细辛属之细辛、黄细辛、花脸细辛、杜衡、金耳环等都含有马兜铃酸。

比利时、日本、中国等国家相继报导马兜铃酸中毒致肾损害之案例,故提出所谓的“马兜铃酸肾病”(AAN),包括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及肾小管功能障碍型肾病等,其典型的临床表徵包括不明原因的肾衰竭,血压正常或稍偏高,相对于肾功能不全之程度,贫血较严重,无或轻微蛋白尿,无显著尿液沈渣,虽然停药,肾功能仍快速恶化等。目前对AAN尚无成熟治疗方法,只能暂时以类固醇延缓AAN之进展。



对肝脏的影响
肝脏为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也因此肝脏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不论在正常的剂量下或不正确使用中药都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肝脏之生理构造及其病变表徵

肝脏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膈膜之下,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为人体最大脏器呈现红色V字形。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含有酵素CytochromeP450(简称P450),为药物代谢的重要酵素,另外也扮演著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消化酵素等功能。

药物进入肝脏后,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等生物转化反应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引起肝损害,进而造成急性肝炎,一般2周内发病率50~70%,8周内发病80~90%,3个月以上则比较少见;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为发热,平均约57~75%,患者平均服药14天会出现不规则发热,随后会出现消化道症状、怕光、喉咙不适、咳嗽、黄疸、皮肤搔痒、皮疹、肝中毒、肝昏迷等,甚至引发其他脏器受损如肾脏发炎、血管发炎,造血机能不良和心律不整、甚至心脏衰竭等。药物引起肝损害若能及早发现及早停药,多数损害都是可逆性的。


中药造成肝损害的原因可分成中药药物的特性及人的因素等二大类。

ㄧ、中药本身因素

容易引起肝损害的中药有姜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天花粉、雷公藤、黄药子、川楝子、蓖麻子、苍耳子、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千里光、木通、毛冬青、丹参、罂粟、泽泻、大黄、虎杖、生首乌、合欢皮、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朱砂、斑蝥、望江南子…等2。

(一)、 按其主要有毒成分可区分为五大类

1. 生物碱类:
以含
双稠吡咯啶类生物碱类较多,有千里光、款冬花、野百合、佩兰、紫草等。其急性中毒症状为肝静脉阻塞及肝炎;含延胡索素,如延胡索、金不换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麻黄碱,麻黄除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外,长期服用会引起肝炎;其他类生物碱中药如雷公藤、乌头等会引起药源性肝炎及慢性肝损害。

2.皂苷类:

肝毒性药物如黄药子、柴胡、芫花及黄芩等均含有皂苷和黄酮苷等,其中薯蓣皂苷和薯蓣毒皂苷为黄药子的主要肝毒性成分,在肝脏内达一定浓度时会直接干扰肝细胞的代谢,引起药物蓄积导致肝中毒;番泻叶含番泻叶苷经肠道代谢后产物类似蒽酉昆衍生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小柴胡汤的肝损害与其成分黄芩苷有关;苍术的成分苍术苷可抑制粒线体氧化磷酸化与肝毒性有关。

3.毒蛋白类

植物性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中,如五倍子、石榴皮、苍耳子、蓖麻子、油桐子、望江南子等。如苍耳子含有苍耳子油、毒蛋白等有毒成份,能损害心肝肾等内脏及引起脑水肿,尤以肝损害为重,经炮制炒过可破坏其毒性。

4.帖类:

雷公藤、艾叶、贯众等;根据文献报导雷公藤为单味肝损害中的首位,雷公藤对心、肝、肾均有毒性。

5.动物及矿物类:

动物类中药如蟾蜍、蜈蚣,矿物类如雄黄、砒霜等均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二)、按照中药特性及治疗方向

(1)以古籍的归经观念来看肝毒性分类,以归肝、脾、肾经三类药物的肝毒性明显偏高。
(2)依中药成份属性,五味中以苦味、辛味两类药物之肝毒性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
(3)另外应用于抑制免疫反应(雷公藤)、杀虫作用(贯众)及软坚散结、化瘀(金不换)的中药较易有肝损害的发生。

(三)、药物来源及炮制问题

中药因采收季节、种植地点、加工炮制过程都有可能影响药效及造成不良反应;现在因农业结构改变,植物药中重金属(汞、硒、锌等)、农药(有机磷类)、肥料(含氮、磷、钾等元素)及其他有害物质会残存于其中,造成肝肾毒害。

(四)、药物品种混乱

中草药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误用的情况不少,把百合科丽江山慈菇(软坚散结)的鳞茎伪充川贝;防己有广防己与粉防己之别,广防己含马兜铃酸有肝肾毒性。

二、人为因素

除了药物本身因素,因为人的观念或失误造成肝损害的案例也不少,可区分以下四类:(1)病人自服、误服或听信坊间偏方服用有毒中药、偏方,或用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造成肝损害,例如何首乌误食为黄药子或为了防止癌症复发,过量服用黄药子。
(2)因性别、年龄不同,一般认为男女身体代谢差异因素在于雌激素,例如雌激素会抑制
CYP3A4细胞色素,所以年轻女性的细胞色素活性低于同龄男性,但随著年龄增加,雌激素的降低,造成CYP3A4的活性也随之增加;因此雌激素影响CYP3A4活性,能间接地影响药物的代谢。
(3)健康状况或个体差异,体弱、酗酒或特异体质间会因身体状况、肝功能的不同造成代谢差异。
(4)医生对病患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而不知情,长期或大量使用后有肝毒害,导致肝脏代谢障碍,增加肝脏损害的机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草药真的安全无毒吗?
请停止喝7种中药,或被医生列入伤肝“名单”,或还有人不知道
这些中药材,会损害你的肝脏
滥用这8类中药,可能导致肝损伤,用中药治病,要格外注意这几点
前沿研究丨中药安全性研究:方法、应用与前景
提醒:少喝这4种中药,或被医生列入伤肝“名单”,但很多人不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