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老八卦聊八卦

走圈转掌能出什么样的功夫

传统哲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八卦及其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六十四卦可以用来比拟人身体内外万事万物。对于初学者来说,虽然不必了解过多,却应知道水有源,木有根。如果把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相比:山川即是人的骨骼和筋肉,森林植被是人的皮毛和肺,河流是血管,道路是经络,风和雨即是人们用以吐故纳新的空气与水。还有,大自然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因此,人生是否健康长寿与自然、社会是否和谐昌盛同出一理。空气、阳光、雨露,滋润大地万物,无微而不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此,我们的拳谚上说,呼吸绵绵(吸弧溜臀),气潜丹田。呼吸要慢、长、深、匀、细,身架要中正,这就是风调雨顺,山川稳固;如果练功时气粗意僵、身偏力滞,那就是飓风暴雨,山河摇动,定然伤害身体。丹田是藏之所,为血之帅,更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元气充盈则经络、血管就能畅通无阻。否则,丹田元气不足,就会河流阻塞,道路不通,使生命各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我们练功,就是要通过各种形体动作达到以形引气、聚气、养气的目的。因此,如同庄稼需要和风细雨,万物需要和谐共存一样,我们不但要保持拳架不偏不倚,还需逐渐做到:呼吸与动作合为一体,呼吸就是动作开合。不然,两者永远是各行其事,不但运动中的肢体会营养不良,还会气息运行不周,无法达于丹田。

爱因斯坦曾说: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物质最细微、最微化、最精微的基础形态。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发生转化,所谓空化为有。这样,我们除了通过饮食摄取营养之外,还可通过练功获得气补。这里的就不仅仅是氧气这个简单的涵义。拳论中有气出百孔,就像森林植被能够净化空气一样,全身的汗毛眼也能参与呼吸。这就是有吐纳之意,无呼吸之念:忘掉鼻子呼吸,只有意念松长、动作开合;百会入、百孔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没有呼吸而却吐纳自如呢?全在一个字。练功之时,动作的收、放、开、合随着意念的松、静、长、远而连绵不断地运行,除了鼻子呼吸之外,也就打开了全身汗毛孔和相应穴位,天下之气随之而入,充而盈之。既是吸也是呼,绵绵长长,周而复始。传统文化讲究:从大处入手、从整体着眼。既然一切皆从中而来,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给提供能够转化为的条件:从浅层次的吐故纳新开始,通过一个字吸收的能量,再逐步向高深层次追求。正如前辈所说: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自然,不至中途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上下相溶,气自和顺,进而达到与天地融合、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时时与宇宙能量沟通。当然,我们许多人(包括我本人)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也许最终并没能达到如此高深的功夫,但如今的路标在哪里却应该清楚。

这里,若想求得,必先求得。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脑子最容易理解而身体最难于明白的两个字;真的让身体懂得了它们的真实涵义,也就掌握了拳法入门的钥匙。另外,也是一对矛盾,宇宙无限大,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瞬间的。在一定条件和范围之下,到了家,也就来了。因此,我们内家拳就是一门探究的艺术,一切能量、力量、内气、内劲儿,都是通过若干层次的的功夫,循序渐进地一点点获取而来,所谓:松中求整,松而不散,松透力即出。而又是的起始点,心不静即无定力,身必散乱,力无源头,所谓:心定才神安,神宁气方行。初练者应首先做到:将杯中的水倒空,放下一切往日的执着、杂念,学会以一念代万念之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着熟而渐至懂劲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无为之本原),逐步向深层次功夫进发。

再说人之三宝精气神,贵如日月星。根据中医理论: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维持生命的物质能量;是生命主宰和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三者不可分,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精足气旺,气充神旺,神旺精足。此三者是人先天之本真,初生具备,后天不修,乃所寂灭,本真耗散,百病惧生。而三者之中,是能量,也是精、神二者的中间桥梁,因此我们内家拳专门去练吐纳养气之功”,即所谓善养浩然之气;许多中国人也懂得养生须保养自己的精气神。正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内家拳讲究心与身同一而动:形神合一、动静合一、神气合一;与西方人只注重身体与精神各个局部独立训练的后天之法明显不同。我们就是要通过凝神静气的功夫,松长全身的筋骨、松开僵化的关节、舒缓全身的肌肉,给气血流通开阔渠道,使人的心态和体态两方面都能相对正常地运行。与此同时,由于全身尤其是肩、胯的关节在凝神之中逐渐松开,日久不但力随气通,且能使其灵活应变,运劲自如,也就增长了内家拳的功力。这就是神、意、气、力同源。既然内家拳注重静心为主,其它为次,那么,形体动作又怎样去配合呢?

人如果学婴儿之爬行,可将其身体比为一座房屋,脊柱为房梁,两肩、两胯为房柁,四肢有如承担重力之四柱。那么,身体的每一个重力支撑点(包括肢体各个关节),都因矛盾对立统一而形成。如房子的立柱,上连屋顶,下撑地面,上下两点之间力的方向相反,互为依托。同样道理:人的四肢不管是支撑身体重量或是出拳、起脚,胳膊和腿的每对关节之间力的传递也是如此。有如大炮在打出炮弹的同时,炮身一定会产生一个后坐力一样,前后两力皆是阴阳对立,互生互存。同时,房梁也要保持正直,就是头、颈椎、脊椎、尾骨要一线贯穿,不可歪斜。否则,房就东倒西歪散了架。还有,内家拳这座特殊的房子,结构上应是一个整体,断其一隅不至于倒塌,牵其一枝而百枝摇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座会运动、变化房子。运动当中,其神意与身体重心始终处于独立状态,四肢动作不会影响其自身平衡,对方来力我吸而化之,我方去力重心自己掌握,并且渐渐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回应。

人站立的时候,可将其身体看作一个骨骼架子(衣服架子),竖起来的颈椎、脊椎、尾骨连成一体,头颈下面挂满了肩、胯、四肢、五脏和全身筋肉,就像衣服轻轻地、实实地、没有一点人为褶皱地落在衣架上一样。此时,为了增强其承重的力量,颈椎和脊椎的任何两个骨节之间都必须保持两力支撑。这样,才能使骨架中正,上下一条线,上为天牵着头,下为地拽着脚,悬挂着的任何零件皆不可与地心引力相抗衡。如此,五脏六腑皆归了位,就能各司其职,更好地工作,身体如何不康健呢?假如此时颈椎或脊椎的某两个骨节之间缺少了支撑(对拉)之力,就会使椎间盘受到挤压,久而久之还会使之受损、变形,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样竖起的椎骨一定缺少上下中正,因此会使气血受阻而影响力的贯通。这个同时存在的两个对撑的力,形式上出于筋肉、韧带的张力,内里却是一股似有似无的精神力量在支配,拳法中应是无处不在:小者是所有的骨节、关节之处,大者是天与地、头与肩、腰与胯、肩与膀、胯与膝等几个最要紧的地方。此中,人与天地同是一体。假如不能在上拉的同时,还有一个下拽的劲儿,两者未成一统,先后有别,就不能使松落之意落于地心,无法做到拳谚所说顺项提顶,松肩坠肘,实腹畅胸,更不能使心火降,肾水升,气贯丹田。至于溜臀吸胯,掩裆提肛两句要诀,没有全身的顶悬、对撑和松落到家也是枉然。

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不讲究处处使用小的意念,但却应有大的意境。初练时可以想象:天上一根无形的线索吊起头顶百会穴,看住起点顺流而下,哗啦一下,头、颈、肩、身一节节坠下来,身体就能时时刻刻保持中正。此处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看住起点就是要把头住。笔者曾将顶头悬比作千钧坠(从上往下说)千斤顶(从下往上说)正是为了彰显提纲挈领作用。如果单说头,百会是起点;如说到全身,头是起点。无起点,则无落点。人身体的某个局部正是全身的一个缩影。中正之后,颈椎、脊椎连成一线,节节松沉贯通,松腰敛臀托起小腹,尾闾也中正,自然溜臀、吸胯、提肛,再加上舌柢上腭,接通了任督二脉的气路,前辈所说吸地气于涌泉,降天之清气于百会、劳宫,皆归丹田,意将至矣。当然,这是一个从有意念到无意念的过程,要渐渐从有为做到无为。而所有这一切,何为动力?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字。松静相生,静极而动。功夫到了一定阶段,练功时就不用什么意念了,一举一动自然符合拳理。

内家拳先得内气,后得内劲儿。所谓得内气,就是通过练功将后天之气补充先天之耗损,使丹田气相对充盈,强化其运行,使血脉通畅,祛除百病。若是健身,得内气足矣。若想各方面(包括技击)获得更大的成就,则功夫还要进一层:松沉(松落)的功夫要练到家,把返力练出来。何为返力?就是对立统一的那股松长的劲儿松落到家之后,物极必反,阴阳转化,自动出来的一股真劲儿。此时,这一点点儿真劲儿能带动起所有的肢体动作,功夫到了这个换劲儿的阶段,内劲也该一点点上身了。所谓内劲儿不是肌肉紧崩出来的,它是一种松而不散的整劲儿、粘长不断的活劲儿、刚柔相济的变劲儿;完全是一个字练到家的结果。所谓到家就是没完没了,永不断劲儿。走圈、站桩时绵绵长长;打拳时也如此:前一个式子做到家,后一个式子才会自动出来。从肢体结构来说,松长之意松开了相关部位关节的筋肉、韧带,强化了对立统一炮弹射出炮身不动,使对撑的两骨节间隙拉长,久练久熟,逐渐缓解了原先因后天劳损所形成的筋脉错位、粘连以及肌肉僵滞、气血不通、活动障碍;同时也缓解了原先因关节筋肉僵滞、骨节之间相对错位而导致的力传递受阻之状态,使练功者在出拳、出脚时胳膊或腿的每一对关节的连接都是对立、直线,力出无限,没有弯路和阻碍。静心和松沉即是这股或绵长或刚勇劲儿的源头。换句话说,静心松透力出:练意不练气和力,功夫皆由松静出,松开全身的关节、筋肉,以形引气达丹田,如前辈所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使经络、血脉畅通,凝神静气,松而不散,久而久之其真劲儿自出矣。到此,距离我师爷王文魁先生拈长多变的劲力也就不远了。前辈还教导我们: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笔者认为,以上这些皆是内家拳之精神所在。初学者应该明白这些拳法道理,却不可急于求成,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才能成功。

总而言之,内家拳以修练心性、涵养德行为宗旨,溶养生蓄能、防身技击为一体,练后天补返先天,松静为源,以形引气,遵循中和之道、阴阳转换、对立统一,头领精神,身意中正,对撑天地,肢挂于体,气以直养,力以绵长,开关节松膀胯,神安气聚力到。它与中医理论同源,用中华传统哲理完全可以解释清楚,但在现阶段仅仅用现代科学简单的力学、惯性概念,还不能把内家拳变化莫测、连绵不断的内劲儿说明白,因为人不是机器。更何况气与经络到底是什么,还有待科学进一步的发展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祖先文化在某些地方真的处于领先的地位。我想,中西文化之间的不断理解、认同和取长补短,也许就是将来解决所有未知问题的出路所在。

传统武功是否耗时间、长功慢呢?其实不然,我们练功如果拿出世界冠军邓亚萍练乒乓球的一半劲头来,难道不能得个全国冠军吗?拳友们都有体会:对于业余练功来说,许多人确实是时间少、条件差、未得真传,因此打持久战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年轻人如果求得明师,练功得法,并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就一定会又快又好地练出功夫,中华传统武功不但不比任何体育运动形式长功慢,其拳理功法反而更显得科学、合理。

拿西洋拳法与中国内家拳来比较:前者只是一种运动形式,后者却是一种练功方法;前者是健身,后者是养生;前者练的是肌肉的收放之力,后者练的是神意的无限松长;前者有动无静,后者动静相兼;前者练拳气浮于上,后者练拳气贯丹田;前者心火过刚太燥,后者心安气自和顺;前者身步移动蹦蹦跳跳,后者步随身换重心平稳;前者练拳极易用力过度而伤身,后者练功讲求顺其自然而无害;前者训练过强过硬、好勇斗狠,后者追求放下心来、心无挂碍;前者以训练肌肉有力骨骼强壮为主,后者以静心培补元气内外兼修为要;前者训练力量加速度但只是身体局部之力,后者追求巧力与变化并都是全身整体之为;前者出拳力仅在臂肘膀腰未与地面时时贯穿,后者发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前者出拳打到尽头方可回收,后者出手打停随意应变自如;前者出拳更快更强更准,后者出手小打大弱胜强;前者出拳多为断劲儿势大力猛且连续击打拳拳紧逼,后者出手前后之劲儿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前者刚之愈刚,后者刚中寓柔;前者练拳努气努力不为过,后者练功意在精神不在气;前者训练高强度高消耗,后者练功补神聚气蓄能;前者训练重在挖掘人体潜力,后者练功重在提高人体能量;前者练拳气血上涌,后者练功心平气和;前者训练拼尽全力,后者练功松中求整;前者注重短快狠,后者注重拈长变:前者追勇猛,后者求中和;前者瞬间出重拳往往牵动身体重心,后者时时发劲力平稳来自对立统一;前者出拳一个字让你倒地不起,后者出手一个字让你欲走不能;前者训练重在强化力量速度,后者练功重在顺应阴阳变换;前者年老体弱的望而生畏,后者男女养生者老少咸宜;前者练,后者练;前者练,后者修;前者筋肉越练越紧,后者肌肉松缓若一;前者千斤之力臂中求,后者全身力集某一点;前者练奋勇持强,后者练自然松静;前者蹦蹦跳跳难免重心上浮与地面少联系,后者返劲轻盈全凭对立统一与地面无压力;前者说生命在于运动,后者讲生命在于平衡;前者体能训练消耗大,后者练功蓄能成一体;前者年老体衰技艺没,后者功深年长艺更高;前者势大为宗,后者自然为本;前者强化局部易受伤,后者均衡整体延寿命;前者年老练不了,后者年高也能行;前者多挖潜力损健康,后者静心蓄能不老春;前者练拳乃重体力运动,后者练功比散步还轻松;前者文化内涵少,后者背靠儒释道;前者练身不注重练,后者心与身合而同一;前者动拳头动步子多是局部动作,后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前者内外难得相顾,后者内外动静合一;前者出拳快速有力拳与拳之间独立运作少有后坐力,后者发力无限长远前后无间断对立之劲儿通彻脚底;前者往往力出前后劲断离,后者处处发力前后劲对撑;前者局部每每掀起突击力,后者全身时时处处矛盾力;前者爆发力前后之间力有停顿,后者爆发力不分先后绵长无间;前者以快猛见长,后者以粘长为快;前者多勇敢和毅力少修养心性,后者使暴燥变仁义柔弱变刚强;前者练得势不让人顽强勇猛,后者求宽厚又仁慈艺德服人”;前者凭借先天优势后天强势,后者依仗中和之气平衡之理;前者凭气壮腰可助臂力,后者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前者收放分离,后者收放一体;前者追求力大灵活,后者讲求内外三合;前者可以硬顶硬碰,后者不可双重之病;前者躲闪移位方能乘机进攻,后者立身中正乃可得机得势;前者身与腰腿难得合为一气,后者身子散乱即从腰腿医之;前者以力服人以快赢人难免神伤气息粗意不沉,后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直贯丹田顶头悬提精神;前者练拳不求松开四肢根稍;后者练功最求松透膀腰胯根;前者气息量大呼吸与动作非一体,后者意落地心呼吸就是动作开合;前者健身以为宗以力为本提高身体素质未必同时静心蓄能,后者养生以形引气顺其自然疏通经络进而凝神静气循道修行;前者注重身强力壮肌肉发达勇武精神英勇气概,后者追求性命双修康健身体改变气质开发心灵;前者为高强度训练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后者乃放松之艺术练功与生活浑然一体;前者频使拙力练的就是提高后天抗强力之力,后者顺应自然时时处处不与地球引力相抗衡。。。。。

以上也许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总归无论从前后两者修炼的哪个层面和层次来比较,后者似乎都要高出前者一筹。可如今中华武功在健身和技击上却总是处于落后和尴尬的境地;比起我们的祖宗和前辈,今天中华功夫的整体水平明显在下降,甚至不可同日而语;综观各地的公园、学校、体院、运动队,多数人练的太极拳、八卦掌都没有了“行气”的内涵;这样一来,其柔美不如体操,其刚健不如拳击和跆拳道,技击功能也打了折扣,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也是不容置疑的现状。作为年轻的中华武功爱好者,如何趁着少数有真功的老前辈们还健在的时候,赶紧把真东西学过来,正是你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这些业余老武迷们的热切期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
非常值得一读的武学经验!
武术秘籍,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下部
【解密】一代太极宗师秘传口诀十二则——功夫上身的不二法门!
初学八卦掌应该怎样练?/张铁生
武术的内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