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生子女的家长如何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我接纳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如果要想使您的孩子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从他出生之日起就要让他相信自己魅力无穷。

一、为自己的人生喝彩

谦虚,作为国人的一条古训或者传统美德也许我们可以为之感到自慰,但作为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谦虚”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免是谦卑的代名词了。

从小到大,无数人告诉过我们要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要爱自己、接纳自己。当我们为自己喝彩的时候,一连串的攻击就会蜂拥而至,“孤芳自赏”、“自我标榜”、“自我陶醉”、“自吹自擂”,每个词都会让你觉得脸红,觉得无地自容。我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自己是沧海一粟,在宇宙中我们微不足道,在社会中我们渺小,在人群中我们平凡,伟大和卓越似乎与我们无缘。

是担心说自己行有失风度,还是自己真的不行,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于是我们不敢为自己的人生喝彩。其实生命本身就值得人们为自己去放声高歌,在生命已经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冠军。我们是父亲体内最健康的精细胞和母亲卵细胞结合后形成的。在出生之前,我们已经赢得了许多场战役。

遗传进化学家舍菲尔德说:“在整个世界史中,没有任何别的人会和你一模一样,在将来到未来的全部无限的时间中,也决不会有像你一样的另一个人。”每个人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行或者说自己的孩子不行呢?接纳自己,就是我们爱自己的开始。

1、什么是自我接纳

欣赏自己、接纳自己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我们在做“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研究时,曾设计了 12个题目,来检测儿童的自我接纳状况。我们认为启我接纳得分高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满自信;得分低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

自我接纳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社会评价。孩子们是从父母、老师、小伙伴以及其他对自己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对他们的评价中了解他们是谁,他们怎样影响别人以及他们是否重要。特别从与那些在其生活里是重要的人物(如父母、教师、自己所崇拜的人等)的相互作用中,得知他受欢迎还是被讨厌,是好还是坏以及是成功还是失败。孩子不仅从语言上得知他们自己是受到喜爱还是憎恨,也从那些微妙的行为互动中感受到别人对自己与他人的态度的差别,以此来辨认自己。对年龄较低的儿童来说,孩子们会把别人的评价变成自我的评价。尽管别人的评价是镜子中的“我”,但是孩子们很难将镜中的影像和真实的我区分开。所以,自我接纳是孩子个人经验的产物。

(2)自我评价。孩子们从幼年开始,常常向自己提出“我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问题。当孩子用好与坏来评价自己时,说明他已形成了一种对自我的价值判断。一个孩子如果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他会用好孩子的形象来塑造自己。与之相反,那些认为没有人喜欢他、照顾他、相信他和需要他的孩子,也许会发展一种他是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他力图去挫败周围的成年人,并和同伴作对,在敌对的氛围中,他可能会更加否定自己。

自我接纳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如果要想使您的孩子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从他出生之日起就要让他相信自己魅力无穷。

2、自我接纳对儿童的意义

本世纪初,有个叫拉赛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演讲,他的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做了多达6万次的演讲,其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终因贫困而死。

可是,后来就是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我们认为,让儿童接纳自己,实际上就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身上也具有埋藏“宝石的土地”。

心理学家柯里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自尊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往往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去证实自己。他们能够自我接受、自我赞许、肯定自己的尊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着自信。自我接纳程度较高并不意味着自傲和不具备自我批评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人,富有独立性,不易受暗示,他们在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别人往往也能够接受和信任。

具体来讲,自我接纳对儿童成长有如下3个方面的意义:

(1)自我接纳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成功者的心态。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从不轻易否定自己。一方面,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优势来肯定自己,并积极地去证实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会用一个理想中的形象替代那个令人沮丧的自我,在自我建塑中去接纳自己。在历史上,胆怯而口齿不清的德摩斯梯尼,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希腊最著名的雄辩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美国最受人尊敬的大法官伊尔文·本·库柏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

库柏在密苏里州圣约瑟夫城的一个准贫民窟里长大。自幼因家境贫寒,他常常要到附近的铁路去拣煤块,库柏为必须这样做而感到困窘。附近有一伙孩子常埋伏在库柏从铁路回家的路上,袭击他,以此取乐,他们常把他的煤渣撒遍街上,使他回家时一直流着眼泪。这样,库柏总是生活于恐惧和自卑状态中。库柏改变自己的形象最初是因为读了一本叫《罗伯特的奋斗》的书。在这本书里,库柏读到了一个像他那样的少年的奋斗故事。那个少年遭遇到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气和道德的力量战性了这些不幸。库柏也希望具有这种勇气和力量。这样,在读书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主人公的角色。

几个月过后他又去拾煤块,三个男孩一起冲向库柏。这次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最后逃走的不是他,而是那三个街头小霸王。当库柏在街头痛打那三个恃强凌弱者的时候,他并不是作为受惊骇的营养不良的库柏在战斗,而是作为书中人物罗伯特·卡佛代尔那样大胆而勇敢的英雄在战斗。

这对的库柏并没有比过去强壮了多少,攻击他的人也并不比以前弱小,前后不同的地方在于库柏自身的心态,在于他以一个英雄的形象替代了懦弱的自我,并在这次经历中证实了一个新的库柏,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库柏,从此他所接纳的就是这个新的库柏。

(2)自我接纳有助于儿童抓住生活中的机遇。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的成功有三个因素,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机遇。自我接纳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这种需要程度高的孩子往往相信自己的心智能力,他们很少否定自己,总是从心里认为自己很重要,因此在各种活动中总是跃跃欲试去表现自己和证实自己。他们的表现常常使他们周围的一些人也这样看待他们,并主动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由于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有更多的向别人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常常能抓住身边的一些机遇,有信心、有勇气地拓展

自己的生活空间。

(3)自我接纳有助于儿童迎接生活的挑战。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以一个优胜者自居,而且力图向别人展示这一点。我曾认识一个13岁的女孩,她聪明伶俐,讨人喜爱。如果不是以貌取人,好多与她初次见面的人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女孩黑肤、细目,又长了两颗小虎牙,在容貌上,她完全彻底地继承了父母的缺点,一个地地道道的丑小鸭。

女孩似乎从未因容貌而对自己不满。她常笑着告诉我:“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看着她那自信的微笑,我真的相信她会变得很美。其实美丽对她来讲已经不是很重要,她对自己的肯定以及执着的追求已经感动了许多人。

她最初在一座小城上小学,一年后,随父母迁到了省城,转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来到新的班级之后,她和新同学相处得很融洽。

一天,伙伴们开玩笑说要选她当班长,她竟信以为真,跑到办公室去找老师,提出要竞选班长。望着这个满脸稚气的丑姑娘,老师无奈地说:“班长得同学选,如果大家同意,我就任命你当班长。”结果半年之后,这个新来的孩子竟获得了 95%以上的选票当上了班长。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女孩,她总是有一些新的想法,并相信自己最终能心想事成。有一次,她找到音乐老师,说是要参加学校的舞蹈队。老师让她做了几个动作,结果以基本功不行为由将她拒之门外。没想到这个犟丫头回家苦练了三个月,在老师的刮目相看中硬是挤进了学校的舞蹈队。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这种孩子敢于接受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挑战,在挑战中证实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独生子女对自己满意吗?

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较高,其统计结果如表6.1.1:

我们看到,除“我很满意我的学习状况”一项,凡正题肯定自己的百分比多于否定自己的百分比,对反题,则否定百分比大大多于肯定百分比,因此可以肯定,多数独生子女启我接纳程度较高。这一发现表明,独生子女的生活与教育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使之拥有安全感和自信心。但是,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在“满意学习状况”方面,只有15.6%的独生子女有较强烈的肯定倾向。

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我接纳所有题目得分加起来最高分为36分,最低分为12分,即使完全不接纳自

表6.1.1 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状况

题目

不是

有时是

平均值

1我很满意我的相貌、体形

15.3%

42.3%

42.4%

2.27

2我很满意我的学习状况

38.7%

45.7%

15.6%

1.77

3我很满意我的健康

15.9%

27.2%

56.9%

2.41

4我很满意我的性格

15.8%

34.2%

50.0%

2.43

5我一听熟悉的人获得成功,就像自己失败了一样(反题)

56.2%

32.2%

11.55%

1.55

6我经常感觉到别人对我毫不重视(反题)

48.5%

42.3%

9.2%

1.61

7当我取得好成绩时,我愿意让别人知道

21.1%

42.0%

37.9%

2.17

8我经常感到泄气(反题)

56.8%

36.1%

7.1%

1.50

9碰到一位陌生人,我常感到他比我强(反题)

60.3%

26.0%

11.1%

1.48

10我对今后充满了希望

7.0%

24.6%

68.4%

2.61

11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反题)

75.6%

19.6%

4.8%

1.29

12我好像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反题)

66.8%

28.4%

4.8%

1.38

己的独生子女,也会得12分。所以,有效得分段是在 13~36分之间。我们将自我接纳得分分为三组,低分组为24分以下,中等分组为25~31分之间,高分组为32分以上,则独生子女总体统计结果如下:低分组占24.5%,中等分组64. 3%,高分组11.1%。由此可以看出,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居中的人最多,高分组的人仍是少数。

由于独生子女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程度最低,这一结果对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人们常说家是生活的港湾。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港湾中得到庇护,避开狂风,躲过暴雨。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很温馨的。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家是一些孩子的港湾,一些孩子的樊笼,一些孩子的战场。由于个人的体验不同,家对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父母在家庭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为孩子提供的发展空间则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种类型,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接纳影响最大。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教养类型被认为是民主型的,高达79%~88%,否定型占26%~62%。以往研究表明,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家长给予孩子一些自由的发展空间,时常和孩子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效率也比较高。采用否定型的教养方式,家长经常批评和责打孩子,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甘居下游,甘拜下风,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恐惧。我们在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1、父母不可给孩子喝倒彩

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常常给孩子喝倒彩。即使孩子取得了一些进步,他们也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甚至给孩子泼冷水,把孩子浇得透心凉。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目睹了一件这样的事:一个小女孩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好消息,我终于得了个100分。”“什么100分?”父亲露出了喜悦的神情。“自然。”父亲的表情马上就不自然了。“唉!亏你说得出口,我一看到你就心烦。”小女孩一下子眼泪汪汪。

在否定型家庭中,孩子经常受到批评、责怪、打骂和威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所受到的批评远远多于鼓励。统计发现:家长对独生子女否定越多,其自我接纳程度就越低。如表6.2.1:

表6.2.1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和独生子女自我接纳交互分析

否定程度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12.0%

38.5%

49.5%

16.3%

45.2%

38.4%

25.2%

43.0%

31.8%

由上表可见:

(1)在家长否定程度高分组里,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的独生子女只有12.0 %,自我接纳程度较低的独生子女却高达49.5%。

(2)在家长否定程度低分组里,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的独生子女达到25.2 %,自我接纳程度较低的独生子女的百分比降低到31.8%。

这一结果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否定态度可能影响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若采用否定型的教养方式,孩子会认为自己无能,并因自己缺乏吸引力而苦恼,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这些孩子往往会在家庭中发泄自己的苦恼,他们怨恨自己的父母,常常顶撞父母。因无法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家长更加否定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因家长连续不断的否定从此一蹶不振,不再接纳自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欣赏自己的孩子

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往往是以一个孩子可信赖的长者和一个和蔼可亲的大朋友的身分出现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在教育子女时讲究方法,尊重孩子的意见,很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主型家庭的家长“给予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经常和孩子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以及“即使孩子考试失败了,也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等。那么,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是什么关系呢?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在自我接纳高分组里,高民主程度的家庭的百分比高于低民主家庭的百分比;相反,在自我接纳低分组里,低民主程度家庭的百分比高于高民主家庭的百分比。也就是说,家庭民主程度越高,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越高;或者是家庭民主程度越低,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越低。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若采用民主式的教养方法,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干,并因自己很有吸引力而感到愉悦。这些充满信心的孩子往往会在家庭中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和父母探讨各种人生问题。他们信任自己的父母,常常渴求父母的指导。由于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庭中亲子关系非常和谐,家长会在交流中更加肯定自己的孩子,家庭民主化程度也会因此而提高。孩子会因家长经常性的肯定而感到生活中阳光明媚,他们接纳自己,并积极地行动去证实自己。在成功的路途上,他们不断地为自己喝彩,人生的色彩也会更加亮丽。

三、家庭中的代际交流

有些学者认为,在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中,孩子处于三种相互关系中,即与父母的纵向关系,与同龄伙伴的横向关系,以及与兄弟姐妹的斜向关系,这种斜向关系是孩子走向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横向关系的桥梁。但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斜”向关系,从而进入自觉的“横”向交往关系也比较困难。孩子们必须面对成人世界,在成人世界中寻求成人的理解有时非常困难,这会使孩子们感到很烦恼。特别是父母无法与孩子进行交流更加强化了这种烦恼。所以,独生子女走进成人世界所遇到的烦恼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剥夺了自己的儿童世界,不得不进入成人世界,因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而产生的烦恼。另一种是被成人世界排斥,不被成人社会接受而产生的烦恼。

所有的这一切当然应该通过为他们创设“伙伴环境”,鼓励孩子与周围小朋友交往等途径来解决,但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改善对孩子形成健康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1、家庭交流的意义

我们认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有如下3个方面的意义:(1)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能够影响儿童智力和人格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一千名儿童进行过追踪研究,结论是如果把一个人 17岁时达到的智力看作100%,那么大约有50%左右是在 4岁前完成的,30%左右是在4~ 8岁时完成的, 20%左右是在8~17岁时完成的。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人的智力发展主要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二是儿童期智力发展的主要环境是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亲子之间的交流状况是家庭精神环境的一个重要侧面。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也就是说,与学校中师生之间发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父母与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阶层的家庭,由于父母所用的语言内容和质量的不同,直接影响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使用语言的不准确、词汇贫乏,甚至经常用一些粗鲁的语言,往往使儿童智力发展迟缓,形成多种不良的个性品质。

(2)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孩子。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他们常常会在与父母的闲谈中道出自己在学校中的各种经历。如果父母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诉说,就会对孩子的个性、交友和处事有个清晰的了解,在教育和辅导孩子时就比较容易,而且也有效得多了。

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就有这方面的感受。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曾作过笨学生,那是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我的算术不好,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老师给我们讲鸡兔分笼和童子分桃等问题时,我是怎样的听不懂。而且老师越是单独给我讲,我越是听不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听不懂……我很感谢我的父亲,当我拿着算术48分成绩单回来见他的时候,他说:‘你理解力不行,但记忆力却很好,现在不要忙,等你长大一点,理解力会慢慢成熟的。’后来,事实证明,到了高中,我的几何代数就都不成问题了。”

正是由于父亲与女儿在交流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肯定,帮助罗兰摆脱了学业失败的困扰,使罗兰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3)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加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如果儿童在生命之初,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他就会产生一种与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早期的生活体验对他一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孩子愿意与父母交谈吗?

统计显示, 20.1%的独生子女与母亲天天交谈,与父亲天天交谈的为15.1%。如表 6. 3. 1:

表6.3.1独生子女与父母交谈的情况

交谈情况

几乎不谈

有时谈

经常谈

天天谈

妈妈经常与你交谈吗?

4.8%

38.2%

36.9%

20.1%

爸爸经常与你交谈吗?

11.8%

43.6%

29.5%

15.1%

我们还看到,40%以上的独生子女“非常愿意”与父母交谈如表6.3.:

表6.3.2独生子女与父母交谈的意愿

交谈意愿

不愿意

不太愿意

比较愿意

非常愿意

你愿意和妈妈谈话吗?

3.1%

11.2%

37. 2 %

48.5%

你愿意和爸爸谈话吗?

6.5%

13.1%

36.5%

43. 8%

可以看出,第一,将近一半的独生子女“非常愿意”与父母交谈,加上“比较愿意”交谈的独生子女人数,达 80%左右。但是,能够与父母“天天交谈”的百分比分别只有 15%和 20%。加上“经常交谈”的,也不过 60%左右。所以我们说,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交流不够充分。第二,与父亲谈话的意愿低于母亲,与父亲谈话的频次也低于母亲。

3.孩子与父母谈些什么?

在研究中,我们设计了10道题目,分别代表10个方面的交流内容。统计显示:

(1)在母亲与独生子女的交流中,围绕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最多(肯定性回答各占 80.7%和 74.9%);其次是关于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独生子女发展前途方面的内容(肯定性回答各占 53.9%和 51.5%);再次是“让我高兴和烦恼的事”与“家里的事”。最后的四项内容依次是娱乐、如何做个好孩子、文艺体育新闻和国际国内新闻。

(2)在父亲与孩子的交流中,围绕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也是最多的(肯定性回答各占 75%和 52.4%);其次是独生子女的发展前途问题和文艺体育方面的内容(肯定性回答各占 47.9%和 38.7%);再次是国际国内新闻以及伙伴关系。最后的四项内容依次是“让我高兴和烦恼的事”、“家里的事”、娱乐和如何做个好孩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①父亲和母亲与孩子谈话的重要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关于学习和学校生活方面的内容,但是孩子和母亲在这两方面的交流多于父亲。②孩子更愿意和母亲谈自己的伙伴关系,和父亲交流自己的前途。

③孩子和母亲谈自己的事情或家里的事情更多一些。

4.交流与自我按纳

我们就家庭交流状况和独生子女自我接纳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可见表6.3.3

表6.3.3 家庭交流状况和独生子女自我接纳

交流程度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6.6%

22.6%

70.8%

10.3%

37.2%

52.5%

22.4%

45.5%

32.2%

由上表可见:

(1)在自我接纳高分组中,家庭交流程度高的人数占22.4%;家庭交流程度低的人数只占6.6%。

(2)在自我接纳低分组中,家庭交流程度高的人数最少,占 32.2%;家庭交流程度低的人数最多,为70. 8%。

这个统计结果说明,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也越高。亲子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这一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

四、家庭体验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婚姻好比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趾知道。其实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体验也是如此。独生子女也许不会因家有百万存款而感觉到生活的快乐,于是就有了王子和贫儿的故事。住在皇宫中的小王子非常羡慕那个无拘无束的流浪儿,他在逃离皇宫后竟然在贫困中发现了一些生活的乐趣。

所谓家庭体验是指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在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两组题目来了解孩子对家庭的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孩子对家庭的积极体验往往使他感觉在家里很快乐。大连地区一位农民教女有方,在与贫困生活的抗争中,他将自己的五个女儿都送进了大学的校门。在女儿们成长的过程中,那间破旧的草屋却时常传出愉快的笑声,那个四壁空空的家是孩子生活中幸福的殿堂。

研究表明,孩子对家庭的积极体验主要取决于父母之间关系是否和睦,父母对孩子的爱、理解、信任和鼓励程度,以及是否以自己的孩子为荣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关系和睦,家庭心理气氛就会融洽,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就会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在父母身上学会爱其他人并被爱,尊重其他人并被尊重。他们会经由家庭这一团体来体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达到自我确认,自我肯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理解、信任和鼓励程度比较高,孩子会在温暖的家庭心理气氛中,获得支持感。这种体验能使孩子不畏困难,给他们以勇气、力量和自信,使他们克服困难,奋发向上。

我们认为,积极的家庭体验有助于孩子自我接纳需要的发展。与之相反,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主要受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侵犯孩子的隐私,是否经常打骂和威胁孩子以及是否欣赏自己的孩子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父母总是限制孩子,不考虑孩子个人的意愿,孩子往往会把自己当成一个“附属人”,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一方面,他们会与父母发生强烈的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在丧失自我中归顺父母,其结果都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我们认为,消极的家庭体验会妨碍儿童自我接纳需要的发展。

1.我爱我家

我们就家庭积极体验对孩子自我接纳的影响作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6.4.1:

表6.4.1家庭积极体验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家庭积极体验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11. 1%

44. 4%

44.4.%

12. 4%

65.8%

21.8%

次高

25.7%

65. 6%

8.7%

46.2%

48.7%

5.1%

由上表可见:

(1)在自我接纳高分组中,家庭积极体验程度高的人数占 46.2%,家庭积极体验程度低的人数占

11.1%。

(2)在自我接纳低分组中,家庭积极体验程度低的人数占44. 4%,家庭积极体验程度高的人数仅占5.1%。

这个结果说明,独生子女对家庭的积极体验程度越高,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就越高。他们常常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始终会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并因他们的成功而自豪,这反过来又提高了孩子的家庭积极体验程度。

2、家怎么成了樊笼

《独生子女宣言》的作者曾谈到爸爸和孩子玩过的一种游戏:高大的爸爸伸出手来,举着让孩子去碰,矮矮的孩子拼命想摸到爸爸的手,可是每次跳高了,爸爸本来看上去不那么高的手,会突然抬高起来,那只手永远在马上碰到可就是碰不到的地方。那时候的爸爸,不再是可爱的,令人感到安全的,而是对立的,使人感到压力的。这种大多数孩子都做过的游戏,里面有一种深深的对立情绪。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被父亲戏弄了。在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对家感到失望。有这种感觉的孩子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宣泄自己对家的不满。这些对家庭有消极体验的独生子女常常抱怨自己投错了胎,他们觉得家庭是一个樊笼,使他们无法寻找到生命的快乐。

我们就消极的家庭体验对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的影响也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4.2:

表6.4.2家庭消极体验和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家庭消极体验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82. 1%

16.9%

1.0%

66. 4 %

32.1%

1.6%

52. 2 %

43. 4%

4.4%

由上表可见:

(1)在启我接纳高分组中,家庭消极体验程度高的人数占 52. 2 %,家庭消极体验程度低的人数则占到 82.1%。

(2)在自我接纳低分组中,家庭消极体验程度高的人数占4.4%,家庭积极体验程度低的人数只占1.0%。

统计结果说明,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程度越高,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就越低。这些孩子往往对自己进行自责,他们常常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爱,常感觉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父母的耻辱,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孩子的家庭消极体验程度。

五、面对沉重的压力

有一首旋律很优美的歌叫《蜗牛与黄鹂鸟》,歌中非常抒情地赞赏了蜗牛的执着,讽刺了黄鹂的浅薄。在实际生活中,那些背着书包的读书郎,承受着繁重的功课压力,感觉倒像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小蜗牛。他们仍在拼力向上爬,他们会为吃上葡萄而高兴吗?

现代的中国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在“满意学习状况”方面,只有15.6%的儿童有较强烈的肯定倾向。学习好的学生认为学习有压力,成绩差的学生更是觉得压力大得有些令人无法承受。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

(1)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使孩子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距离遥远。

有些孩子的学习压力不是由功课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家长的高标准造成的。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责怪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你没考第一?”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仿佛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舞台上的演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谁来当观众呢?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甚至比自己的成功还重要,于是父母把个人成就感与孩子的努力混为一体。他们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当年父辈对他们的期望,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壮举,寻找已失落的人生价值。几代人的期望结结实实地落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人们说中国的孩子活得太累,可中国的父母过得也并不轻松。

(2)学校升学率的压力使孩子不敢松懈。老师和家长都很看重升学率。

虽然家长们不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现代的家长换了一种说法,“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心极强的父母把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连到了一起。我们的家长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为了使明天过得更美好的手段。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都告诉或暗示过他,为了明天的幸福,必须忍受今天的痛苦。

(3)学生个体价值实现过程的曲折使孩子感到压力超负荷。儿童个体价值显然是实现自我完善,从而和社会价值一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适应社会和环境能力都很差的独生子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孩子的个人价值却不能为孩子所左右。

研究表明,学习压力过大会影响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因为当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时,人们必然以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作为儿童整体发展的评价指标。学习压力过大会使孩子对失败异常恐惧,他们经常担心自己一旦失败而为众人耻笑,未上阵就底气不足,一旦败下阵来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学习压力大往往使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自我接纳水平降低。

我们就学习压力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做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6.5.1:

表6.5.1学习压力和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学习压力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48.3%

42.3%

9.4%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25.5%

50.8%

23.7%

7.2%

50.2%

42.6%

25.5%

50.8%

23.7%

由上表可见:

(1)在自我接纳高分组中,学习压力程度低的人数占 48.3%,学习压力程度高的人数占7.2%。

(2)在自我接纳低分组中,学习压力程度高的人数占 42.6%,学习压力程度低的人数占9.4%。

这个统计结果说明,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越大,自我接纳程度越低。而压力较小的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则相对较高。

尽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强调要淡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但是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在孩子、老师和家长心目中却仍是虎踞龙盘,丝毫没有动摇。

有一个重点中学的女孩在几次考试开了“红灯”之后,开始越来越怕考,怕看见老师。有时在走廊里看到老师走过来了,马上从楼梯上落荒而逃。然后她发现自己自卑起来。于是她常常觉得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没有勇气上街。她常对自己说,你长得又难看,成绩又这么差,也没有特长,你简直什么都没有。像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般自我接纳程度都比较低,他们常常会因接受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而无法接纳自己。

学习成绩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的统计分析说明,学习成绩越差,则自我接纳程度越低,其结果见表6.5.2:

表6.5.2学习成绩和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学习成绩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中下

11.8%

62.2%

26.2%

17.6%

69.1%

13.3%

中上

28.5%

64.1%

7.4%

上等

38.2%

56.7%

5.1%

由上表可见:

(1)在自我接纳高分组中,学习成绩上等的人数占 38.2%,学习成绩中下等的人数占11.8%。

(2)在自我接纳低分组中,学习成绩中下的人数占 26.2%,学习成绩上等的人数占5.1%。

统计结果说明,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越差,自我接纳程度越低。他们会在别人的否定性评价中失去自我发展的信心,失败和无助会经常包围着他们。虽然一部分孩子看起来好像是无动于衷,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研究表明,这些孩子承受这种压力会产生两种避免失败的行为反应,采取两种消极的自我保护策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业上不替自己着急。一种是“小看失败策略”。这种策略把学业失败归咎于能力低下以外的其他因素。第二种称为“保证成功策略”。他们用降低志向水平这种类似骗人的手段防止失败,以使失败实际上不可能。这些学生并不关心失败本身,他们关心的是因失败而带来的无价值感。其目的是在觉察到学业成功机会不多时回避失败感,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只能是使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他们极力掩饰的失败又会使他们缺乏自信的心灵雪上加霜。

六、教师态度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他的神情举止、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与学生的各种交互行为都可以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我们认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自我接纳的意义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教师对学生能持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学生会因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而欣赏自己。他们往往会按照教师所期待的发展目标来塑造自己。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的价值恰好有怀疑、在家里又觉得不受尊重的学生,教师的认可和不认可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显著。罗杰斯认为儿童先是需要他人的积极关注,继而需要自己的积极关注,他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儿童用以评价自己行为的标准是与儿童亲近的人对儿童抱以的积极评价投射到儿童自我结构中产生的。所以,当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他的标准就不再是他自身原有的自我概念,而是包含了与别人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因素,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自然会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其次,教师对某个学生产生肯定性评价之后,就会更有意识地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更细致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取得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让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承担一部分班级工作,使他受到尊重而获得价值感。

再次,教师如果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学生,他会为寻求与孩子之间的相互承认而穿孩子喜欢他穿的衣服。在与孩子交谈时,选用孩子的词汇和语言能力范围内的言词,这样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易于理解。由于表达具体,使含糊和混乱得以减少,有助于使孩子在交流过程中感到心安和自信。

最后,教师如果信任自己的学生,他们会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使他们能够有把握地作出个人选择,并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自由空间是孩子建立自尊心和形成自主意识的重要条件。

在研究中,我们设计了10个题目来了解班主任对独生子女的态度。从频数表中我们发现,除“班主任很尊重我”一项比较符合的百分比达到了47. 2%,其余表示班主任对孩子的鼓励、尊重和期望等项比较符合的百分比均不到40%。这说明教师中对学生持否定态度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结果见表6.6.1:

表6.6.1教师态度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

教师态度

自我接纳

高分组

中分组

低分组

10.3%

39.2%

50.5%

22.9%

47.7%

29.4%

38.5%

42.5%

19.0%

由上表可见:(1)在自我接纳高分组中,教师对学生态度好的人数占38. 5%,对学生态度差的人数占10.3%。

(2)在自我接纳低分组中,教师对学生态度好的人数占 19.0%,对学生态度差的人数占50.5%。

它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好,学生自我接纳程度就高;反之,学生自我接纳程度就低,这与我们前面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七、鼓励孩子说出“我能行”

现在有些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下,变得非常懦弱,让他做什么事,他想都不想,“我不行”三个字顺口就出来了。这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是向后退缩。两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发生了争执,一个把另一个打翻在地,老师赶过来拉起那个小脸吓得发白的被打者,没想到他竟怯生生地告诉老师,这事怪他自己,因为他应该离那个孩子远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为做错某件事感到内疚,当别人指责他们时,他们却认为个人应该忍受痛苦,而不应该伤害他人,认为错了就应该受到惩罚;遇事不与人争执而时常屈从;在不适应的情况下沮丧;在优胜者面前自觉胆怯。这是一种典型的谦卑需要表现。

所谓谦卑需要是指由于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或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有相当多的孩子因谦卑心理而不能正确调节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无法保持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研究中,我们设计了诸如“每当我做错事时,我感到惭愧不安”、“当发生错误时,如果我比别人受到更多的责备,我会觉得好受”、“遇到比我强的人,我就感到胆怯”等12个题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反映儿童的谦卑心理。

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孩子(77.8%)几乎没有谦卑感,但是也有少部分孩子(22.2%)或多或少存在着谦卑感。这表明,大部分孩子对佃我发展充满信心。

心理学家阿得勒曾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他认为个体正是在战胜自卑感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但是谦卑心理毕竟有别于自卑感,它是自卑感淤积于人的心灵的结果,是因承受太多的失意和失败而对自己的一种否定。

孩子的谦卑心理往往是由于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痛苦的学校体验以及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较低造成的。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长起来的孩子,已习惯于父母的包办代替。一旦离开家门,他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生活能力低下,无法与人沟通而感到失意。长期失意的结果使孩子开始全盘否定自己。于是这种消极的体验就如同毒瘤滋生在孩子的心灵,使他们痛苦不堪。

谦卑者由于低估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而轻视自己,丧失信心,看不到希望所在,并常常伴随一些特殊的情感体验,诸如内疚、不安、胆怯、忧伤等。

这种心理使人缺乏自信,甚至使人自暴自弃。

由于谦卑心理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克服谦卑心理对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4个方面考虑。

1、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们不能让孩子一直遭到学业上的失败,一直得低分,那样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因为孩子很关心学习结果,很在意别人的评价。社会学家C.库利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即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果你总说他学得不好,他自然会觉得学得没劲,干脆就不学了。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童脑神经外科专家,自幼患了一种学习障碍症,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老师从未在他的作业本上打过对号。看到满本的错号,他的头涨得很大。可无论怎样努力,他还是做不对。

四年级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新老师拿起他的作业本,亲切地说:“你太大意了,咱们再写一遍。”第二遍还是没对,可老师却在本子上打了几个对号。他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竟迷上了数学。如果从求真的角度讲,教师也许不应该这样做,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应该求善求美。对于一个从未独立完成过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反之如果期望过高,孩子会因达不到要求而苦恼,家长也会因孩子的裹足不前而失望。

2、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集体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把表现才智的个性心理要求纳入集体的目标之中。教师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扬长避短,让谦卑的孩子逐渐克服自己的劣势。

3、让孩子在伙伴关系中完善自己

宽松和谐的环境,对克服孩子的谦卑心理大有益处。因此家长和教师要致力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谦卑的孩子在集体中获得同伴的认可,获得心理的满足,克服谦卑心理。

4、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让孩子列出自己的5条优点,然后在各条优点的下面填上两个成功人士的名字,虽然这两个人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们总的优点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多。这样可以使孩子发现,至少他的某一个长处胜过了许多取得成就的人,从而使孩子得出一个结论——他比自己想象中的自我要高大得多。孩子往往会因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他自然会发自肺腑地喊出:“我能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9
重磅 |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报告》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现今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主要问题的剖析
家长如何面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