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标本法下篇 标本论治

下面,我们接着上篇的内容继续讲标本法。

七、形气一体

我们知道标本中气属于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核心实质是东方的时空观,所以要理解标本中气,首先必须具有空间观。用我们做的这个模型去理解《黄帝内经》中标本中气的原理就非常容易,否则就会觉得很难明白。

这是形气一体图(见图3-10),我们通过这张图来告诉大家形质和气化的关系。我们讲认识中医的时候,就讲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的基本认识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是器、容器,就是我们讲的脏腑。五脏六腑就像我们的饭锅,是工具。第二个是道、通路,是十二经络,也就是我们讲的六经,这是传送带。第三个是料,是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怎样完成生理过程的呢?是以经络为通道,以脏腑为容器,在其中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变化,这个过程叫作气化。气化的最终产物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个理论类似于西医学的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所以我们看图3-10,最里面是五脏六腑,脏腑的特点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联系五脏六腑的是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络,通过三阴三阳的联系,气血精津液在五脏六腑里面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产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气化的过程。

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脏腑为器,经络为道,气血精津液为料。

图3-10 标本法-形气一体

形质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气血精津液。人体的六气和自然界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作同气相求,内外感召。通过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把人的风寒火热燥湿与自然界的风寒火热燥湿相互联系。如果形质损伤会影响气化,气化不及或太过又会影响形质,所以我们叫作形气一体。形质与气化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是通过五运六气--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

八、标本从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有的生于本,有的生于标,有的生于中气,我们分别简称为从本、从标、从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这段话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其实是讲了三个原则:

第一,标本同气,从本。少阳、太阴为什么从本?因为少阳本火标阳,火跟阳是同气的,所以从本。太阴本湿标阴,湿和阴也是同气的,所以从本。

第二,标本异气,从本从标。比如说少阴本热标阴,标本异气,所以少阴从本从标。太阳本寒标阳,标本异气,所以太阳从本从标。由于少阴和太阳从本从标,所以少阴病和太阳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寒化和热化。太阳病从本则恶寒,从标则发热,热化太过了就成了温病;少阴病从本从标,症状有寒化、热化,黄连阿胶汤证和四逆汤证分别是典型的少阴热化证和寒化证。

第三,阳明厥阴,从乎中气。阳明和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因为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分别是阳和阴到了极致,此时影响疾病转归的是中气。具体地讲,阳明为两阳合明,热到极致,所以影响阳明病转归的是太阴湿化,也就是我们讲的“存阴液”,叶天士讲的“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就是说热病的时候,存阴液是关键。厥阴的特点是两阴交尽,发生厥热胜复,而阳气来复与否取决于少阳的火化,所以从中气。如果阳气不来复,这个人最后就由于厥证死亡了,这是极端严重的情况。

六经标本从化,就这三个规律。首先讲标本同气,皆从本化。因为少阳和太阴的标和本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少阳、太阴皆从本化。由于皆从本化,少阳、太阴就出现了一证论治的特点。为什么是一证论治?因为少阳本火标阳,从本,所以少阳无寒证,有寒皆是厥阴,四逆散证是阳气郁闭所致,不是真正的寒证。太阴本湿标阴,从本,所以太阴无阳证,有阳皆是虚火,即李东垣讲的阴火。即使太阴出现手足自温等看似阳证的症状,也是阳气虚弱导致的阴火。即,太阴既无实火,也无阴虚的虚火,太阴之火是阳气虚弱导致的“气虚生大热”,也就是李东垣所讲的阴火。所以,少阳无寒证,少阳见寒证,必是厥阴;太阴无阳证,太阴见阳证,都是阴火。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少阳与太阴合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那是太阴之寒,而不是少阳之寒,少阳本身是没有寒证的。因为少阳是相火,如果相火没有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其次讲标本异气,从本从标。少阴和太阳是标本异气,两经的特点是从本从标,出现寒化和热化。所以辨太阳病、少阴病,最关键的是要识别寒化和热化。

至于阳明、厥阴从乎中气,因为阳明、厥阴分别是两阳合明和两阴交尽,所以阳明病最关键的是太阴湿化,是存阴液;厥阴病最关键的是少阳相火,相火不来复,患者最后是会死亡的。

假设太阴不表现为从本、而从中气--阳明燥化,那么脾虚的临床表现就不是自利不渴了,而是“口干、消瘦、少苔”等一派阴虚的症状,这是不对的,也与我们的临床实际不吻合。为什么不对?因为脾的生理功能就是太阴从本,所以太阴病都是湿化的症状。大家见过脾阴虚吗?教科书上有个脾阴虚证,用参苓白术散。但是我们临床上见过典型的、真正的脾阴虚吗?太阴是从本的,所以对于脾阴虚这个证首先就要打一个问号。脾阴虚是否存在,治疗方法是什么,参苓白术散是养阴的药物吗?

再假设阳明病不从中气、太阴湿化不决定阳明病转归的话,那么热病就不需要存阴液。既然道理上是从太阴湿化,就说明热病关键要存阴液,临床治疗阳明病也确实是存得一分阴液,就得一分生机。西医治疗发烧常常输液,对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症状,输液补充水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中医讲的存阴液。

九、六经气化

关于六经气化的问题,我们看图3-11。图3-11告诉我们六经表里互见,发生三个轴的变化:一个轴是少阳和厥阴,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第二个轴是太阴和阳明,调节人体的燥湿;第三个轴是太阳和少阴,调节人体的寒热。

1.少阳厥阴,调其升降

厥阴肝和少阳胆共聚于中焦,肝气升即清阳升,胆气降即浊阴降,肝胆的升降决定了人体全身气血的升降(“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保证了人体气机的调畅、水液的通畅和阳气的升降。比如说,脾胃的升降受肝胆升降的影响,金水的升降也受肝胆升降的影响。因为肝木要上升,才能木生火,滋生心火;胆气要下降,浊阴才能下降。我们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胆气下降受影响,就常常出现肚子饱胀、食物不往下走的症状。

图3-11 标本法-六经气化一

这两条经的证和症都非常相似(见图3-12),从症状上看少阳病口苦咽干,厥阴病消渴;少阳病心烦,厥阴病心中疼热;少阳病嘿嘿不欲饮食,厥阴病饥而不欲食;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从证型上看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少阳病多见经腑同病。少阳病有经证、腑证和经腑同病,经证用四逆散、腑证用黄芩汤、经腑同病用小柴胡汤。另外,二经在病机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少阳病是正邪相争,厥阴病是厥热胜复,而厥热胜复的本质正是由于正邪相争导致的;少阳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厥阴病“气上冲胸”,讲的都是冲逆。

图3-12 标本法-六经气化二

这里要强调两点:第一,由于厥阴病表现为厥热胜复,所以托毒外出时都从厥阴去治,可用升麻鳖甲汤等治疗厥阴病的处方。第二,少阳病表现为正邪相争,如果要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气不与邪气相争的状态,就要从少阳去治。比如病毒性肝炎患者正邪不争,要促使其正邪相争,就要考虑从少阳去治疗,可选用柴胡、黄芩、人参等药物促使邪正相争。如果要托邪外出,就要考虑从厥阴去治疗,典型的处方是《金匮要略》中的升麻鳖甲汤。把邪气托出来以后怎么办?让它去正邪相争,还是要考虑从少阳去治疗。

正邪相争,是少阳寒热往来的原因。《伤寒论》中讲“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藏府相连”指的是肝胆相连,胆道疾病的疼痛在胁下,上面是肝。所以,“邪高痛下”很常见,比如慢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胆囊炎疼痛。

很多疾病正邪不争是难以治愈的,尤其是伏邪为病,它的转归就依赖于正邪相争。外感、内伤疾病皆可见伏邪为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虽然有肝炎病毒,但是可以没有症状,机体不攻击它,就可以潜伏。再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潜伏。凡是缓解、发作交替出现的疾病,都可以是伏邪为病。伏邪为病治疗的关键,就是促使其正邪相争--托邪外出之后正邪相争。比如“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就是通过正邪相争来清除邪气。邪气可以潜伏在至阴之地,比如厥阴,所以我们治疗厥阴的某些疾病经常采用托的办法,把邪从厥阴托出来,转到少阳促使它正邪相争,不过要注意用药控制病情,因为正邪相争,患者很难受,适当用药控制,可以使症状减轻并治愈一些疑难疾病。

2.太阴阳明,调其润燥

太阴和阳明调节人体的燥湿,“太阴之上,湿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我们以燥湿的观念去看太阴病和阳明病的症状,就会很清晰。

第一,从脉上讲。阳明腑证是脉沉而有力,而太阴是浮缓无力。阳明经证脉大,证见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我们说脉的长宽高可以辨三阳,脉浮(高)病在太阳,脉弦(长)病在少阳,脉大(宽)病在阳明。然而太阴病也是脉大,两者的区别在于阳明病的脉是大而有力,太阴病的脉是大而无力。所以《金匮要略》讲“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其中“脉大为劳”说的是太阴虚证,用小建中汤;“极虚”是少阴虚证,用金匮肾气丸。

第二,从开阖上讲。太阴主开,太阴病的临床表现是自利、腹泻或者便溏;阳明主阖,阳明病的特点是便秘。太阴主开从病理上表现为两点:其一为太阴不开,患者就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恶心、呕吐等,这是表现在上消化道的症状。其二在下消化道表现为便溏,或者腹泻。太阴的开和阳明的阖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为腹泻,一为便秘。从气化方面讲,因为太阴本湿标阴,所以太阴从湿化,而自利就是湿的一种表现,有湿的人大便就溏,自利不渴。如果自利而渴那是少阴,无论阴虚阳虚,凡少阴病,若患者出现腹泻,必有口渴。阳明病有什么特点呢?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阳明腑证:痞、满、燥、实、坚,大便是燥屎,都表现出燥的特点。

我们看两经的症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太阴主开大便溏,阳明主阖大便干;太阴湿化大便溏、不渴,阳明燥化便秘、口渴,其中口渴是经证,便秘是腑证。明白了太阴湿化,再鉴别太阴和少阴就很简单了,《伤寒论》说得很清楚:太阴为病自利不渴,少阴为病自利而渴。阳明、太阴两经的脉象也是相反的:阳明脉大而有力,太阴脉大而无力;阳明腑证脉沉而有力,太阴脉浮缓无力。

3.太阳少阴,调其寒热

太阳和少阴调节人体的寒热,太阳是本寒标阳,少阴是本热标阴,标本异气,所以太阳和少阴的特点是从标又从本。正因为从标又从本,所以两经的病就表现为寒化和热化。太阳寒化不外乎伤寒、中风;热化就成了温病。少阴热化为黄连阿胶汤证,寒化为四逆汤证。

太阳病为什么会恶寒发热?因为太阳本寒标阳,中见少阴热化,从其本就恶寒,但是经过少阴热化就又发热。这样用标本法去分析,可以了解到太阳病的转归。如果是热性体质的人,少阴热化太过,得了太阳病会迅速化热,第一天鼻塞流清涕,第二天咽喉痛,第三天就开始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少阴热化不足,得了感冒只恶寒,不发热,这时候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从脉象上看太阳病脉浮,紧则为寒,缓则为风,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少阴病脉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微为阳虚,细为阴虚,少阴寒化证脉沉而无力,少阴阴虚热化证脉沉细,既沉又细,细是脉的宽度不够。少阴阴虚为什么脉细呢?因为阴虚血管里血容量不充足。阳虚也可以脉细,因为寒邪内盛,寒性收引,血管收缩,导致脉细,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的脉细欲绝,就是因为阳虚有寒,寒性收引导致的。

太阳寒化、热化,少阴寒化、热化,太阳蓄水,少阴夹饮。少阴热化用黄连阿胶汤,夹饮用猪苓汤;少阴寒化用四逆汤,夹饮用真武汤。太阳病讲蓄血,少阴病讲动血。“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从这些条文可知,少阴病的特点是容易动血。

4.太阳经病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太阳经病,因为本寒,所以见恶寒;因为中见少阴热化,所以见发热。如果少阴热化太过就转温病,热化不及就是太少两感证。由于太阳是寒水之经,因此不只见恶寒,还可见小便不利--口渴而小便不利。这种饮邪导致的小便不利,可以采取发汗的方法来治疗;饮邪也会阻碍太阳经的气化,导致头项强痛、无汗发热的情况,这时就要通过利小便来解表。比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去桂以后不发汗,加了茯苓、白术却能够利小便,这是通过利小便达到解表的目的,可以治疗饮邪阻碍太阳气化导致的头痛项强、翕翕发热;五苓散证是饮邪阻碍了太阳经经气和津液的运行,可以见到类似于表证的热象,如脉浮、微热(低热或者患者自己觉得热)、小便不利、口干,这种情况下利尿能够解表,解表也能利尿。《伤寒论》中用五苓散治疗霍乱,不只是治疗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治疗头痛、发热、身疼痛等症状。

我和唐容川有一个不同的认识,唐容川认为五苓散发汗以利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尿以发汗。我认为五苓散是用来利尿的,不是用来发汗的。之所以五苓散治疗表证,是因为饮邪阻碍了经络,通过利尿的方法使表证解除,这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一个机理,都是利尿以发汗。而真正发汗以利尿的是麻黄法,凡是需要用汗法去解的饮邪,都配伍麻黄,比如说小青龙汤。所以我觉得五苓散这类的处方是利尿以发汗,跟麻黄汤类方是不同的。

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为什么消渴?因为饮邪阻碍津液的正常输布,即我们在后面水火大论要讲的客水不去、真水不生。客水指痰饮,真水指津液,如果客水不去,真水就不能够输布,所以消渴

这里我们讲了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如果太阳为病从本而化,就会出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所以说“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抓独就抓它,不管有没有发热,只要有恶寒,表证就没有解。

5.阳明经病

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湿化,从乎中见之化。如果燥屎已成,要用芒硝;如果燥屎没成,不用芒硝,后面讲承气法时我们会详细讲。燥屎在哪里形成?乙状结肠。大便在乙状结肠停留太久,水分被吸收,就形成燥屎。芒硝是一味具有渗透性作用的药物,用了芒硝以后肠道内的渗透压升高,促使肠道分泌大量的液体,大便就软化排出来了。芒硝软坚散结,软的就是大便这个坚。

阳明经的热证多表现为燥病,遣方用药大多要配知母。知母是一味既清热又养阴的药物,“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白虎汤用知母来存阴液,而不选其他药物,就是因为知母的这个特点。我们看《伤寒论》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原文说得很清楚,太阳病,汗法、下法、利小便都会亡津液。亡津液则胃中干燥,转属阳明,由此可见阳明的特点是本燥标阳。“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喝了柴胡汤,口干属阳明,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燥病。

6.少阳经病

少阳本火而标阳,中见厥阴风木,标本同气,从本。因此少阳无寒,寒在厥阴,少阳的手足冷,不是寒,而是阳气的郁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中头晕、目眩等症就是中见厥阴风木所化。

7.太阴经病

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从本而统其标。因为标本同气,所以太阴无阳证,见阳为阴火。此处的阴火不是阴虚的火,是由于气虚生大热,阳气虚导致的火。李东垣是标本法用得最好的人,这里举两个例子我们一起去领会:升阳散火汤升什么阳?升肝阳,比如会阴潮湿、早泄、阳痿的患者就可以用。升阳散火汤明明是从少阳经去治,但同时又用了疏风的药。另外,对于太阴无阳证,他使用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大热。

8.少阴经病

少阴本热标阴,中见太阳寒化,标本异气,所以从本从标,寒化热化,或兼饮邪。

9.厥阴经病

厥阴本风标阴,中见少阳火化。它与阳明的特点都是从中气,因为两条经都主阖,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阴阳都到了极点,所以叫阳明和厥阴。阴到了极点,要阴极阳生,阳从哪里来?从中见少阳少火来,阳气来复出现厥热胜复的变化,这就叫由阴变阳。由阴变阳,阴阳才能够相续,如果不能由阴变阳,阴阳就不能相续,就会导致厥逆。厥阴的特点表现为寒热错杂、阴中有阳,阴是至阴、两阴交尽,阳是少阳、一点少火,所以厥阴病虽然表现为寒热错杂,但是往往寒象多、热象少。大家看乌梅丸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时,清热药只有黄连、黄柏,而温阳药则三阴经同用,包括干姜、附子、细辛、花椒。

总体而言,厥阴病的特点:一是寒热错杂,二是厥热胜复,三是冲逆--龙雷火动导致的冲逆。厥热胜复,阳气来复则生,阳气不复则亡,阳气奔脱也亡。如果阳气来复,厥逆得缓,就有活路;阳气不复,厥逆不得缓,一厥到底就死了;阳气奔脱也死亡,比如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汁汤是治疗厥阴病的处方,是在少阴病白通汤的基础上,又加了厥阴的药物“猪胆汁”用来治无脉。脉微细摸不着了,用了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也就是说如果脉是慢慢出来的,这个人就能活下来;如果脉突然之间变得很大,那是阴阳要离决。由此,大家可以看到厥阴病厥热胜复的特点是:阳气来复则生,阳气不复则亡,阳气奔脱也亡。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扰动相火则促进生长,所以治厥阴的时候切莫妄动少阳相火。我举一个例子:乌梅丸在肿瘤科用得很多,很多患者尤其是晩期肿瘤患者多表现为乌梅丸证。如果想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可用乌梅丸,不过症状一缓解就要马上停。或者说,如果是非常晚期的患者,控制肿瘤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主要是缓解症状的时候,可以考虑用乌梅丸。否则就要慎用,因为有的患者用了乌梅丸后肿瘤容易生长。我们在肿瘤科常会见到症状缓解、肿瘤反长的现象,这就是因为扰动了少阳相火,所以要特别注意。《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静阳躁”,所以温阳药可以促进肿瘤转移;“阳生阴长”,肿瘤生长得多,肿瘤基因复制得就多了;“阳杀阴藏”,可以通过苦寒药把肿瘤阻滞在G0/G1期,但是肿瘤仍潜伏在那里。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黄帝内经》讲的话。

(肿瘤组织异型性的大小可用肿瘤的分级(grading,G)来表示。目前,简明三级方案最为常用:Ⅰ级(G1),即分化良好者(称为“高分化”),肿瘤细胞接近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恶性程度低;Ⅲ级(G3),分化较低的细胞(称为“低分化”),肿瘤细胞与相应的正常发源组织区别大、分化差,为高度恶性;Ⅱ级(G2),组织异型性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者,恶性程度居中。简明三级分级方案经多用于分化性恶性肿瘤,如腺癌、鳞癌等的异型性分级。此外,还有学者将部分未显示分化倾向的恶性肿瘤称为未分化肿瘤,属于IV级(G4),为高度恶性。)

肿瘤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是基于肿瘤的范围(“T”是肿瘤一词英文“Tumor”的首字母),淋巴结播散情况(“N”是淋巴结一词英文“Node”的首字母),是否存在转移(“M”是转移一词英文“metastasis”的首字母):

每一种恶性肿瘤的TNM分期系统各不相同,因此TNM分期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在不同肿瘤所代表的意思不同。TNM分期中T,N,M确定后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总的分期,即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等。有时候也会与字母组合细分为Ⅱa或Ⅲb等等。Ⅰ期的肿瘤通常是相对早期的肿瘤有着相对较好的预后。分期越高意味着肿瘤进展程度越高。

今后我们讲水火大论时,要讲“水生木,木生火”这条轴。把左手的脉竖起来就是冲脉,心肾相交,依赖于中间的少阳相火。如扰动相火,对肿瘤患者常常是不利的,会促进肿瘤的生长。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疾病,有时也需要扰动一下相火,比如说治疗阳痿

小柴胡汤如加附子,有时也会出现扰动少阳相火的情况,服药后患者会烦闷异常。李贵明老师的柴胡四逆汤,配伍了其他药物,比如有石膏除阳明实热的烦,还有用知母除虚烦。用了这些药物配伍以后,就能够解决扰动相火之后,患者烦闷异常的问题,但是部分患者可能症状缓解而肿瘤生长。

十、生化气交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素问·五常政大论》上说:“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黄帝内经》中讲的“生化”,指的是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也就是气化。《黄帝内经》讲了气化过程中几个很重要的概念。第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提出了神机的概念。第二,“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提出了气立的概念。“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第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提出了形器的概念。形是形体,器是器物,就是形质的概念。《黄帝内经》的这段话阐述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第一个“神去则机息”,是说如果神没有了,气化也就没有了。第二个讲器,“无形无患”,是讲如果形质没有了,那气化也没有了,也就是“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气化的过程,在人的机体上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而形质的生化是由气化导致的,所以这个过程中有神机、有形质、有气化。由此可见,六经气化与形气神是一体的。

《黄帝内经》上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比如乳腺增生就是先痛而后肿,月经期乳房疼痛,局部有片状肿物,月经期过后乳房疼痛消失,肿物缓解,这就是“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如伤了形质之后,反而不痛了,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肿物,然后侵犯到神经,再次出现疼痛,这种多是肿瘤的癌性疼痛。癌性疼痛往往是在肿瘤发生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疼痛,这就是“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再比如炎症,先痛而后肿,也是气伤形。“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为什么说“寒伤形”?因为阳化气,阴成形。为什么我们既讲六经气化,又讲形气神一体?因为六经气化讲的是气化,而气化的过程要依赖于我们的形体、形质。也就是说五运六气,是五行的运动变化,产生风寒火热燥湿六气。但是光有形质也是不行的,还要有神机在里面,“神去则机息”,神机没有了,人就要死亡。所以,我们既讲六经气化,又讲形气神一体,而且我们的治疗也要形气神一体。

《伤寒论》中的处方,有的调形质,有的调气化。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当遇到肾癌表现为少阴寒化夹饮证的患者,很多人会开真武汤,实际上应该开栝蒌瞿麦丸。为什么要开栝蒌瞿麦丸?因为栝蒌瞿麦丸是一个调形质的处方,是形气结合的处方。方中栝蒌、瞿麦和山药调形;茯苓、附子调气。而真武汤纯悴是一个调六经气化的方,下部癌症表现为少阴寒化夹饮证时用它也有效,这里的有效往往是指症状缓解很快,但是不等于肿瘤得到了控制。如果要控制肿瘤,就要开栝蒌瞿麦丸。

十一、六经气位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提出气交的概念:“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言天者求之本”,标本学说就是在讲本。气交是什么呢?“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二气交在一起就形成了人。交在哪里?在人的天枢穴(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在肚脐的两旁。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也就是说肚脐把人体分成了上下两部分,这是五运六气的气位学说。《伤寒论》中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家看天枢穴的意义重大:太阳病在头,少阳病在喉,阳明病在胃,三阳经都在天枢穴以上;厥阴在少腹、生殖器周围,少阴在脐下、脐下悸,太阴在肚脐周围,三阴经都在天枢穴以下。三阳经在天枢穴(肚脐)以上,三阴经在天枢穴(肚脐)以下,这就叫作六经气位。以冲逆为例子,吴茱萸汤证的冲逆是从下腹冲上去的,真武汤证阳虚饮邪上攻的冲逆是脐下冲上去的,苓桂术甘汤证则是心下悸。我们要注意,少阴要上升,所以少阴心就在天枢穴以上;三阳要下降,阳明大肠就在天枢穴以下。

十二、小结

总结一下标本法下篇的内容,我们首先讲了标本从化:标本同气,皆从其本,少阳太阴从本;标本异气,从标从本,少阴太阳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因为少阳、太阴从本,所以少阳无寒证,太阴无阳证;因为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所以太阳、少阴的特点是寒化、热化;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所以阳明重在存阴液,厥阴重在少阳相火来复。其次讲了六经气化,厥阴少阳是调节升降的枢纽。两经为病症状上很相似;病机上少阳经腑同病,厥阴寒热错杂;少阳正邪相争,厥阴厥热胜复,而厥热胜复的本质是正邪相争。太阴阳明是调节燥湿的枢纽。阳明脉大有力,太阴脉大无力;阳明脉沉有力,太阴浮缓无力;太阴主开,所以腹泻;阳明主阖,所以便秘;太阴湿化,自利不渴,渴者属少阴;阳明燥化,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闭满燥实坚,都表现为燥化。少阴本阳是调节寒热的枢纽。因此少阴太阳多寒化热化;太阳有膀胱蓄水、蓄血,少阴有夹饮、动血。然后讲了生化气交,就是讲形、气、神的关系。形质没有了就完不成气化;气化没有了就没有生化,人就要死亡;神机没有了人也要死亡。最后讲了六经气位,即六经是怎么分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标本中气(九)六经气化
标本法下(四)
标本法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第四讲《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